银
银相关字典
银[yín]字在结尾的词语
- 水银[shuǐ yín]
即“汞”。 同“汞”
- 赛银[sài yín]
见“赛因”。
- 赏银[shǎng yín]
赏赐的银钱。
- 课银[kè yín]
1.税金。 2.锞银﹐银锭。课﹐用同“锞”。
- 雪花银[xuě huā yín]
即白银。
- 潮银[cháo yín]
成色不足﹑质量低劣的银子。
- 特银[tè yín]
见“特勤”。
- 鬼头银[guǐ tóu yín]
1.亦省称“鬼头”。 2.旧指铸有洋人头像的银元。
- 番银[fān yín]
外国银元。
- 泥银[ní yín]
用银箔和胶水制成的银色颜料。用途与“泥金”相同。
- 赎银[shú yín]
用以赎罪的银钱。
- 劳银[láo yín]
劳金;工钱。
- 忙银[máng yín]
清代称每年上忙﹑下忙所征收的税银。民国初年,沿袭旧名,称田赋为忙银。
- 花银[huā yín]
通常指成色较纯的银子。
- 枪银[qiāng yín]
髹漆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作嵌银的花纹。
- 轻银[qīng yín]
极薄的银粉泥。
- 饼银[bǐng yín]
饼状的银块。
- 养廉银[yǎng lián yín]
清制,官吏于常俸之外,规定按职务等级每年另给银钱,曰“养廉银”。文职始于雍正五年,武职始于乾隆四十年。
- 烂银[làn yín]
1.灿烂如银。形容雪白闪亮。 2.纯银;白银。
- 松江银[sōng jiāng yín]
旧时松江府所铸的银钱,质地较纯,名噪海内。
- 盐银[yán yín]
见“盐课银”。
- 额银[é yín]
规定(应征)的银钱。
- 纹银[wén yín]
清朝流通的货币银子。马蹄形,表面有皱纹,是成色最好的银子:十足纹银|纹银百两。
- 缩银[suō yín]
旧时方士称有缩银法,谓能将铅汞去除杂质,缩小体积,点化为白银。亦比喻保存精华,化繁为简。
- 赋银[fù yín]
征收税银。
- 金花银[jīn huā yín]
指明清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 顶银[dǐng yín]
见“顶头银两”。
- 生银[shēng yín]
未经冶炼的银矿石。
- 镂银[lòu yín]
雕镂物体﹐中间嵌银。
- 烛银[zhú yín]
精光闪耀的银子。
- 烹银[pēng yín]
炼银。
- 乞银[qǐ yín]
鲜卑 语称马。
- 库银[kù yín]
1.国库之银。 2.旧时国家通用之银,以库平计其重量,故名。
- 黄银[huáng yín]
指黄铜。
- 饷银[xiǎng yín]
旧时军警等的薪金。
- 错金银[cuò jīn yín]
犹错金。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
- 饭银[fàn yín]
清代京官正薪之外的补贴。
- 纯银[chún yín]
纯净不含杂质的银。
- 烧埋银[shāo mái yín]
1.亦称“烧埋钱”。 2.办理丧事﹑安葬死者的钱。
- 碎银[suì yín]
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与成锭的份量为整数的银子相对。
- 现银[xiàn yín]
可以当时交付的银子或银元。
- 工银[gōng yín]
1.干活的报酬。 2.工资。
- 烧银[shāo yín]
1.燃点银灯。 2.指炼丹。
- 赔银[péi yín]
旧时陋俗。指广东一些地方,女子为不落夫家而为夫娶妾。
- 宝银[bǎo yín]
银元宝。
- 算银[suàn yín]
谓折算银两。
- 红剥银[hóng bāo yín]
清代专作漕运经费的赋银。顺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州,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十顷,收租赡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将原田按亩起科,归入地丁奏销;仍照原收租数,分派各省,于漕粮项下编征,解粮道库支发,称红剥银。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项费用,于红剥银内动支,馀剩之银,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参阅《清会典事例.户部.剥船》。
- 丁银[dīng yín]
按人丁数目交纳的税银。
- 赁银[lìn yín]
劳动报酬,工钱。
- 精银[jīng yín]
指亮晶晶的银子。
- 身银[shēn yín]
指卖身钱。
- 廪银[lǐn yín]
指在学生员向官府领取的折算成银两的膳食津贴。
- 脚皮银[jiǎo pí yín]
方言。犹脚钱。
- 马价银[mǎ jià yín]
见“马价银子”。
- 低银[dī yín]
成色低的银子。
银[yín]字在开头的词语
- 银胜[yín shèng]
古时妇女所戴头饰。一种剪银箔为人形的彩花。
- 银鞍[yín ān]
1.银饰的马鞍。 2.代指骏马。
- 银盘[yín pán]
1.银质或银饰的盘子。 2.比喻明月。
- 银针[yín zhēn]
1.指细笔划的篆书。 2.指针灸用针。 指针灸用的毫针,今多用不锈钢制成
- 银夜[yín yè]
光明皎洁的良宵。
- 银荷[yín hé]
指银质荷形的灯盏或烛台。
- 银刀军[yín dāo jūn]
唐王智兴所建衙兵名。
- 银楼[yín lóu]
1.佛经中所说的银造的楼。 2.制造和买卖金银饰品的铺子。早期的银楼都由手工业者经营﹐边制边卖。以后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独立作坊﹐另设铺面出售产品﹐并兼营金银兑换业务。
- 银花[yín huā]
1.白色的忍冬花﹐供药用。 2.镂银作的花。
- 银轮[yín lún]
1.代指银饰之车舆。 2.比喻圆月。
- 银粉[yín fěn]
银的粉末。亦为铅粉﹑铝粉的通称。
- 银箔[yín bó]
1.亦作“银薄”。 2.白银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贴饰器物。古代也用以入药。
- 银勒[yín lè]
银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
- 银货[yín huò]
银质货币。
- 银编[yín biān]
书籍的美称。
- 银艾[yín ài]
银印和绿绶。汉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绿绶。泛指高官。
- 银团[yín tuán]
银行业进行联合放款的组织。
- 银龛[yín kān]
佛龛的美称。
- 银桥[yín qiáo]
传说中仙杖变化而成的大桥。桥可通月宫。典出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
- 银行[yín háng]
经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它通过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全社会范围内起融通资金的作用。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各种专业银行。 办理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 银箭[yín jiàn]
1.指银饰的标记时刻以计时的漏箭。 2.比喻白亮的箭形事物。
- 银台省[yín tái shěng]
即银台司。
- 银柳[yín liǔ]
称棉花柳。落叶灌木。花苞红褐色﹐苞片脱落后显出银白色花蕾﹐形似毛笔头。原产美洲﹐我国各地广为栽培。扦插繁殖。供切花用﹐观赏期长。
- 银鱼[yín yú]
1.鱼名。俗称面条鱼。鱼体细长﹐光滑﹐无鳞﹐白色﹐微透明。头平扁﹐口大。栖息于近海﹑河口或淡水湖泊。 2.见“银鱼符”。 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鱼,初夏成群上溯到河流产卵繁殖。体细长,微透明,口大,无鳞片
- 银苔[yín tái]
树枝状或纤维状的银。 树枝状或纤维状的银
- 银点[yín diǎn]
银的熔化点,为961.93°C,用作国际实用温标的一个固定点。银的熔化点,为961.93°C,用作国际实用温标的一个固定点
- 银字笙[yín zì shēng]
古笙的一种。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 银床[yín chuáng]
1.井栏。一说辘轳架。 2.银饰之床。
- 银管[yín guǎn]
1.指饰银的毛笔管或白色的笔管。 2.指以银作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管乐器。
- 银筝[yín zhēng]
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 银元宝[yín yuán bǎo]
- 银两[yín liǎng]
中国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开始于汉代﹐盛行于明清两代。清末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其重量和成色各地不同。虚银两是一种记帐货币﹐有一定的含银量﹐并无实物。
- 银丹[yín dān]
将硝酸银熔融、稠化(如添加盐酸或硝酸钾),然后塑成棒状或小圆锥形,用作医疗中的腐蚀剂。 将硝酸银熔融、稠化(如添加盐酸或硝酸钾),然后塑成棒状或小圆锥形,用作医疗中的腐蚀剂
- 银婚[yín hūn]
西方风俗。称结婚二十五周年:银婚纪念|恭贺银婚。
- 银白[yín bái]
白中略带银光的颜色。 带银光的白色
- 银会[yín huì]
清代官私钱庄银号自行印发的银钱票。
- 银牒[yín dié]
指佛﹑道经典。
- 银鑛[yín kuàng]
见“银矿”。
- 银角[yín jiǎo]
1.见“银角桃枝”。 2.即银角子。参见“银角子”。
- 银鸥[yín ōu]
鸟名。广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江河流域的一种旅鸟或冬候鸟。因头和颈部羽毛为白色﹐复羽和飞羽尖端亦具白色﹐尾和下体皆白色而得名。
- 银工[yín gōng]
制作银器的工匠。唐薛昭纬有《谢银工》诗。
- 银炉[yín lú]
1.白银香炉。 2.旧中国铸造宝银的机构。清代有官设和私营之分。官设银炉多附设于藩库及关局等机关内。清末以后﹐私营银炉盛行﹐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各大城市都有设立。银炉在北方称“炉房”。业务以受当地银钱业委托代铸宝银为主﹔亦间有兼营银钱业务者。
- 银官[yín guān]
主持采炼银矿的官员。
- 银符[yín fú]
银质符牌。
- 银河[yín hé]
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是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由无数恒星和星云组成。其轮廓不很规则,宽窄不一,最宽处达30度,最窄处只有10度,最亮的部分在人马座附近天区。 完整地环绕天球伸展的一条宽而发亮的不规则光带,看起来像一条河,银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见,它是由无数暗星(恒星)的光引起的
- 银台[yín tái]
1.传说中王母所居处。 2.见“银台门”。 3.见“银台司”。 4.银质或银色的烛台。
- 银釭[yín gāng]
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 银青[yín qīng]
见“银印青绶”。
- 银红[yín hóng]
在粉红色颜料里加银朱调和而成的颜色。 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 银朴[yín pǔ]
含银的矿石。
- 银字[yín zì]
1.以银粉书写之文字。 2.笙笛类管乐器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调的高低。借指乐器。
- 银竹[yín zhú]
银白色的竹子。常比喻大雨。
- 银子钱[yín zi qián]
银子与搭钱﹐为明清时流通的货币。后亦泛指钱财。
- 银边[yín biān]
即银圆。
- 银蹄[yín tí]
白色的马蹄。
- 银鹰[yín yīng]
指飞机(多含喜爱意)。
- 银根[yín gēn]
商业用语。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情况。 市场上货币流转的情况。市场需要货币量多而流通量小时银根紧,反之银根松
- 银纸[yín zhǐ]
1.涂有银粉的纸。 2.方言。钞票。
- 银灰[yín huī]
浅灰而略带银光的颜色。
- 银揲子[yín dié zǐ]
一种银制的饰物。
- 银牌[yín pái]
1.银字牌。古代凡发兵﹑出使﹑乘驿用之。 2.银质名牌。唐官妓所佩。 3.银质奖牌。 体育比赛或其他评奖活动中银制的奖牌,用于奖励第二名。也泛指第二名、第二等
- 银粒[yín lì]
照片或底片上的黑白影像﹐是乳剂层中卤化银晶体感光后经过显影还原成微小的银的颗粒组成。这些微小的银的颗粒称为银粒。银粒的粗细对影像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其他条件相同时﹐银粒细的影像比较清晰﹐影纹也较丰富。影像银粒的粗细﹐主要决定于感光材料本身的性能及冲洗条件。
- 银坑[yín kēng]
产银或铅﹑锑的矿坑。
- 银朱[yín zhū]
1.银印和朱绶。 2.即硫化汞。无机化合物﹐分子式Hgs﹐鲜红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热升华而得。用作颜料和药品。
- 银幕[yín mù]
供投映放大影片画面用的屏幕。最初由白布制成。后多使用涂有硫酸钡或金属粉末的布坯或塑料制成的漫反射银幕。也有用玻璃珠涂料制成的反射银幕,和用半透明材料制成的透射银幕。
- 银貂[yín diāo]
1.貂之一种。 2.指用银貂毛皮制成的衣服。 3.银珰与貂尾。
- 银杖[yín zhàng]
锡杖的美称。
- 银塘[yín táng]
清澈明净的池塘。
- 银黄[yín huáng]
1.白银和黄金。 2.银印和金印或银印黄绶。借指高官显爵。
- 银字棨[yín zì qǐ]
古代出入宫闱﹑关津用的木制银字符信。
- 银记[yín jì]
银质印章。
- 银带[yín dài]
银饰的腰带。常借代高官显宦。
- 银耳[yín ěr]
又称“白木耳”。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银耳科。生长在枯树干或倒木上。子实体形似菊花或鸡冠花,白色,富含胶质。已大量人工培养。是中国传统的滋补食品,也可入药。 银耳属的一种真菌(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形状类似菊花或鸡冠,富含胶质,白色半透明,干燥后呈白色或米黄色。俗称“白木耳”
- 银洋[yín yáng]
银圆。
- 银幢[yín zhuàng]
旧时出殡时作为仪仗的白色旗帜。
- 银锞[yín kè]
一种小型银锭。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
- 银矿[yín kuàng]
含银的矿石﹔采银的矿山。
- 银铺[yín pù]
1.银饰铺首。2.亦作“银舖”。打造银器首饰之类的铺子。
- 银钩[yín gōu]
亦作“银鉤”。1.银质或银色的钩子。2.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3.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4.比喻弯月。
- 银珰[yín dāng]
1.汉代近侍之臣中常侍的冠饰。珰当冠前﹐以白银为之。后以为宦者之代称。 2.妇女的银质耳饰。
- 银丸[yín wán]
银制的弹丸。
- 银币[yín bì]
1.指白银和其他财物。 2.银制的货币。 银制钱币
- 银汉[yín hàn]
天河﹐银河。 见“银河”银汉横空
- 银浦[yín pǔ]
银河。
- 银缠[yín chán]
1.亦作“银纒”。 2.缠绕器物的银质丝绳。
- 银包[yín bāo]
犹钱包。
- 银桮[yín bēi]
见“银杯”。
- 银泥[yín ní]
1.一种用银粉调成的颜料﹐用以涂饰衣物和面部。 2.借指银泥涂饰的衣裙。
- 银庭[yín tíng]
指佛寺。
- 银粟[yín sù]
1.比喻浮在茶水液面上的白色泡沫。 2.比喻人因受冷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 3.比喻雪花。 4.比喻萤火。
- 银獐[yín zhāng]
亦作“银麞”。指白鹿。古时以为祥瑞之物。
- 银象[yín xiàng]
见“银像”。
- 银球[yín qiú]
乒乓球的美称。
- 银冶[yín yě]
冶炼矿银。
- 银条菜[yín tiáo cài]
银苗的通称。
- 银子[yín zi]
白银的通称。亦指作为通货的银子或银币。
- 银库[yín kù]
保管和出纳国家资金的机构。
- 银阙[yín què]
1.道家谓天上有白玉京﹐为仙人或天帝所居。 2.指代明月。
- 银麞[yín zhāng]
亦作“银獐”。 指白鹿。古时以为祥瑞之物。
- 银局[yín jú]
银号﹔钱局。
- 银沙[yín shā]
1.亦作“银砂”。 2.银白色的沙粒﹑沙滩。 3.比喻白雪。
- 银梭[yín suō]
银质梭子。常用以比喻鱼。
- 银瓶[yín píng]
1.银质的瓶。常比喻男女情事。语出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2.指岳飞幼女安娘。世传岳飞为秦桧所害﹐飞女年幼﹐抱银瓶投井而死。后人覆井筑亭﹐题亭曰孝泉亭﹐名井曰银瓶井﹐称女曰银瓶小姐﹑银瓶娘子。
- 银诏[yín zhào]
帝王诏书的美称。
- 银元[yín yuán]
俗称“大洋”。大型银币。16世纪末从外国流入。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自己铸造。1910年被定为中国的主币,名称为“圆”,重七钱二分,成色九成。1933年改称“元”。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
- 银海[yín hǎi]
1.银色的海洋。云﹑水﹑冰雪与日﹑月光华互相辉映产生的景色。 2.古代帝王陵墓中灌注水银制造的人工湖。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乃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3.道家﹑医家称人的眼睛。唐孙思邈撰眼科书《银海精微》二卷。 4.古代一种容量很大的银质饮器。
- 银缸[yín gāng]
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 银票[yín piào]
南宋以后﹐用以代替银两的纸币﹐上面印有银两的数额。 旧时印有银两数额代替银两的纸币竟有交了白卷,拿银票夹在卷里,希翼学台取进他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银杉[yín shān]
裸子植物门,松科。常绿乔木。高约20米。叶线形,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轮状簇生。叶背有两条银白色气孔带,故名。产于广西、重庆、贵州等地。1956年才发现,是中国特产的稀有树种,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 银屏[yín píng]
1.镶银的屏风。 2.指银幕或电视屏幕。
- 银错[yín cuò]
谓用白银涂饰或镶嵌的器物上凹下去的文字或花纹。
- 银晃晃[yín huǎng huǎng]
形容像银子一样发亮的颜色。 像白银一样闪闪发亮
- 银大头[yín dà tóu]
即银元。民国初年所铸银元俗称有大头﹑小头之分。大头指银元上铸有袁世凯的头像。
- 银丝[yín sī]
比喻白发。
- 银关[yín guān]
1.辉煌华美的门阙。 2.银钱关子。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开始发行的一种区域性纸币。初为汇票性质﹐后成流通货币。数年后因不能全部兑现﹐商人不愿使用而由地方政府加以抑配。
- 银折[yín shé]
银元宝或银辅币兑换银元的贴补﹑折扣。
- 银课[yín kè]
犹赋税。
- 银蚪[yín dǒu]
见“银虬”。
- 银章[yín zhāng]
银印。其文曰章。汉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隋唐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随身鱼袋。金银鱼袋等谓之章服﹐亦简称银章。
- 银纽丝[yín niǔ sī]
见“银绞丝”。
- 银蒜[yín suàn]
1.银质蒜条形帘钩﹐用以钩帘。 2.银质蒜头形帘坠﹐用以压帘幕。
- 银鼠[yín shǔ]
哺乳动物﹐鼬科中最小的一种。尾短﹐夏季背部棕色﹐腹部白色﹐冬季全身纯白色。捕食小鸟﹑小兽﹑昆虫等。毛皮珍贵。产在我国东北一带。亦指银鼠皮。
- 银蛇[yín shé]
1.蛇类之一种。 2.比喻蜿蜒的雪山。
- 银窠[yín kē]
印文空白处以银为之﹐称“银窠”。
- 银丝族[yín sī zú]
对老年人群体的一种含有敬意的说法。 对老年人群体的一种含有敬意的说法
- 银宫[yín gōng]
太子妃宫。
- 银掠儿[yín lüè ér]
妇女梳妆时的银质拢鬓之物﹐系梳篦之属。
- 银湾[yín wān]
指银河。
- 银鳞[yín lín]
1.银白的鱼鳞。 2.常借指鱼。
- 银榜[yín bǎng]
以银粉或银饰纸﹑木牌书写张贴的文告。
- 银锭[yín dìng]
熔制成一定形式的白银。汉代以后历代都有铸造,至明清渐盛行,并作货币流通。形式不一。清代银锭有元宝、中锭、锞子三种。元宝约重五十两,中锭(形似秤锤)重十两左右,锞子(馒头形)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此外有一两以下的碎银,称为“福珠”。
- 银窟[yín kū]
银矿。
- 银绶[yín shòu]
犹银青。银印青绶。
- 银台门[yín tái mén]
宫门名。唐时翰林院﹑学士院都在银台门附近﹐后因以银台门指代翰林院。
- 银绯[yín fēi]
银印红绶。
- 银钱[yín qián]
1.银质钱币。 2.泛指钱财。 金钱、财富
- 银欠[yín qiàn]
亏欠的银钱。
- 银苗菜[yín miáo cài]
藕的嫩秧。
- 银辉[yín huī]
银白色的光辉。 银白色的光辉
- 银齿[yín chǐ]
古族名。
- 银发[yín fà]
白发的美称。
- 银绞丝[yín jiǎo sī]
民间曲调名。始于明代﹐流传时间较长。约四十八字﹐平仄通押﹐可加衬字。《万花小曲》﹑《聊斋俚曲》﹑《篮桥会》等均收有此调。牌子曲中亦常用。亦称“银纽丝”或“银纽线”。
- 银银[yín yín]
闪光貌。
- 银钞[yín chāo]
银币﹔银两。
- 银素[yín sù]
银白色的酒注子。
银[yín]字在中间的词语
- 倾银铺[qīng yín pù]
古代熔铸银锭的店铺。
- 水银粉[shuǐ yín fěn]
即汞粉。参见“汞粉”。
- 纲银法[gāng yín fǎ]
明代中叶在南方所施行的代役岁费征收办法。始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行于福建。其法为将全县代役岁费,分为正﹑杂两纲(部分),照丁四粮六比例分派银两,全部缴于官府。后为“一条鞭”法所代替。
- 金银花[jīn yín huā]
忍冬的别名。
- 光银子[guāng yín zi]
白银。
- 水银古[shuǐ yín gǔ]
古墓中殉葬的铜器,为灌入棺内的水银浸渍,内外皆呈银白色者,称为“水银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