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新华字典>寺组词

寺相关字典

寺[sì]字在结尾的词语

  • 同泰寺[tóng tài sì]
      寺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南朝梁所建,梁武帝曾数度舍身于此。
  • 讲寺[jiǎng sì]
      1.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 2.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
  • 大昭寺[dà zhāo sì]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公元647年始建,历代屡有修建。面积2.15万平方米。包括主殿、经堂、佛殿、噶厦等建筑。主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大殿供文成公主由长安(今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配殿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等塑像。寺前有唐蕃会盟碑等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住寺[zhù sì]
      汉时禁卫军中,疲弱而不胜任军事者留驻官署,称为“住寺”。寺为古代官署名。
  • 法源寺[fǎ yuán sì]
      著名古刹之一。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时名悯忠寺。明正统二年重修,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赐额“法源寺”。参阅《嘉庆一统志.顺天府四.寺观》。
  • 霞屿寺[xiá yǔ sì]
      寺名。在浙江省鄞县。
  • 瑶光寺[yáo guāng sì]
      北魏世宗(宣武帝)在洛阳所建的尼寺。房舍五百余间,妃嫔贵媛,多出家于此。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秀容部落首领尒朱兆攻入洛阳,纵兵大掠,时有骑兵数十入寺淫秽。此后颇有讥讪,语曰:“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参阅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 东寺[dōng sì]
      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 水寺[shuǐ sì]
      临水寺庙。
  • 法寺[fǎ sì]
      大理寺的别称。泛指掌管刑狱的官署。
  • 静安寺[jìng ān sì]
      在上海市内。原名“沪渎重玄寺”。相传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始建﹐在吴淞江滨﹐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静安寺﹐嘉定九年(1216年)移今址。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
  • 青龙寺[qīng lóng sì]
      古寺名。是中国唐代密宗的根本道场﹐日本真实宗的发源地。初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本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铁炉庙村北高地上。
  • 仙游寺[xiān yóu sì]
      寺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南。隋代称仙游宫,为隋文帝避暑行宫。唐宣宗时改建为寺。以黑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寺。南寺称仙游寺,北寺称中兴寺。两寺之间有仙游潭,也叫五龙潭,为唐代诗人聚游之所。
  • 祠寺[cí sì]
      祠堂,寺庙。
  • 寒山寺[hán shān sì]
      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唐诗僧寒山子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宋嘉佑中曾改名普明禅院。
  • 祖寺[zǔ sì]
      佛教语。指曾为祖师所居的佛寺。
  • 兴教寺[xīng jiào sì]
      在陕西省长安县杜曲镇南少陵原上﹐寺内有唐高僧玄奘葬塔。塔高五层﹐作正方形﹐底层有玄奘塑像。唐睿宗题寺额“兴教”﹐故名。附近山水秀丽﹐为游览胜地。
  • 龙门寺[lóng mén sì]
      寺名。后魏熙平元年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为游览胜地。
  • 灵隐寺[líng yǐn sì]
      在杭州西湖西北之北高峰下。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创建﹐慧理以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之所隐”,因建寺名“灵隐”。唐会昌年间曾毁﹐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命高僧王延寿主持扩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元至正十九年毁于兵事。后历经明清六次毁﹑建﹐清康熙时曾改名云林寺﹐现存大殿是清代遗物。解放后又经两次大修。该寺为我国禅宗十刹之一。寺前有飞来峰﹑冷泉亭等胜景﹐为西湖游览胜地。
  • 尹寺[yǐn sì]
      指宦官。
  • 白马寺[bái mǎ sì]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建于公元68年。相传蔡愔、秦景等在大月氏国求得佛法,并邀天竺(今印度)僧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归洛阳,并建寺院,以白马命名。占地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大雄殿内三尊主佛和十八罗汉像闻名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知寺[zhī sì]
      寺院中职事僧的一种职称。
  • 南普陀寺[nán pǔ tuó sì]
      在福建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自是成为闽南佛教胜地。
  • 九寺[jiǔ sì]
      指九卿的官署。
  • 坟寺[fén sì]
      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 孤山寺[gū shān sì]
      古代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寺院。
  • 佛寺[fó sì]
      佛教的庙宇。 佛门的寺院
  • 香积寺[xiāng jī sì]
      中国著名佛教古刹。
  • 遗寺[yí sì]
      废旧的佛寺。
  • 番寺[fān sì]
      喇嘛教的寺庙。
  • 竹寺[zhú sì]
      竹林中的寺院。
  • 龙华寺[lóng huá sì]
      寺名。在今上海市龙华镇。唐嗣圣四年(公元704年)兴建,后历经兴废,现寺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龙华塔。
  • 南禅寺[nán chán sì]
      在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李家庄西侧。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大佛殿内无柱,只用两根通长的四椽栿承载着上部屋架。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国现存已知最古的木构建筑物。殿中十七尊塑像﹑佛座以及石塔﹑石狮等都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1974年进行了维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邸寺[dǐ sì]
      邸舍与寺院。
  • 护国寺[hù guó sì]
      北京旧寺庙名。
  • 貂寺[diāo sì]
      太监的别称。因太监的帽子以貂尾为饰,故称。寺,寺人。
  • 亭寺[tíng sì]
      驿站。寺,办公的官署。
  • 黄门北寺[huáng mén běi sì]
      “黄门北寺狱”的省称。
  • 内寺[nèi sì]
      1.设在宫中的寺院。 2.指宦官。
  • 甘露寺[gān lù sì]
      1.寺名。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相传三国吴甘露年间建。唐李德裕加以增辟。唐卢肇有《题甘露寺》诗。 2.在陕西省华县东南少华峰之西。唐郑谷有《少华山甘露寺》诗。
  • 尼寺[ní sì]
      1.尼姑所住的寺院。 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 报恩寺[bào ēn sì]
      古寺名。旧址在今苏州市。相传本为三国吴孙权母吴夫人所建之通玄寺。唐开元中改名开元寺。唐末毁于兵燹。后周显德中,吴越重建寺,移唐报恩山(支硎山)之报恩寺匾额于此,遂袭其名。寺有宝塔十一级,遭火后,南宋绍兴间重建,即现存之北寺塔。参阅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寺院》。
  • 百塔寺[bǎi tǎ sì]
      寺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 大林寺[dà lín sì]
      庐山寺庙名。如: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宋.沈括《梦溪笔谈》。
  • 崇圣寺[chóng shèng sì]
      寺名。在云南省大理西北点苍山东麓。寺东有千寻塔,方形,中空,密檐式建筑,十六层,高69.13米,建于南诏保和时期;南﹑北各有一小塔,均八角形,实心,十层,高42.19米,建于五代。故寺亦称“三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棘寺[jí sì]
      1.泛指九卿官署。 2.大理寺的别称。古代听讼于棘木之下,大理寺为掌刑狱的官署,故称。
  • 相国寺[xiàng guó sì]
      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内。本名建国寺,北齐天保六年建。唐睿宗时改名相国寺。
  • 鹫峯寺[jiù fēng sì]
      鹫峯寺寺名。
  • 城寺[chéng sì]
      官舍。
  • 寒寺[hán sì]
      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 阉寺[yān sì]
      指宦官。 指宦官思逸虽身在阉寺,而性颇豪率。——《魏书.刘思逸传》正是未到宫墙沾圣化,先从阉寺乞私恩。——《梼杌闲评——明珠缘》
  • 礼拜寺[lǐ bài sì]
      清真寺。
  • 香山寺[xiāng shān sì]
      寺名。
  • 冏寺[jiǒng sì]
      指太仆寺。古代官署名。掌舆马及马政。
  • 烟寺[yān sì]
      烟雾缭绕的寺庙。
  • 府寺[fǔ sì]
      1.古代公卿的官舍。 2.泛指高级官员的府邸或官署。
  • 云寺[yún sì]
      指高山上的寺院。
  • 佛光寺[fó guāng sì]
      著名古建筑。在山西省五台县豆村的西向山坡上。现存建筑有祖师塔、大殿和文殊殿三座。其中大殿建于公元857年。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庑殿顶。殿内尚存唐代的塑像和题字。大殿是现存唐代殿堂型构架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规模最宏大的一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会15年。大殿、配殿还有唐幢、唐塑、壁画、墨迹题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间的瑰宝
  • 仙峰寺[xiān fēng sì]
      寺名。在四川省峨眉县峨眉山。古名慈延寺,一名仙峰禅院。创建于明万历间,清代曾重修。背负危岩,面华严峰,林木葱茏,远离尘寰,深邃幽寂,盛夏如秋,有九老洞﹑三皇台等名胜。
  • 都寺[dōu sì]
      1.太常寺的别称。 2.寺院中统管总务的执事僧。
  • 村寺[cūn sì]
      乡村寺庙。
  • 龙藏寺[lóng cáng sì]
      1.寺名。
  • 刹寺[shā sì]
      佛寺。
  • 萧帝寺[xiāo dì sì]
      萧寺。
  • 灵岩寺[líng yán sì]
      1.在江苏省吴县灵岩山。寺址原为春秋时吴王夫差馆娃宫遗址。为中国佛教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 2.在浙江乐清雁荡山灵岩峰。宋太平兴国中建。
  • 圣友寺[shèng yǒu sì]
      中国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之一。在福建泉州。据现存阿拉伯文石刻记载﹐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初年。该寺包括寺院﹑望月台﹑祝圣亭﹑大门﹑奉天坛(礼拜堂)等石结构建筑和木塔。也称清净寺﹑麒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龙兴寺[lóng xīng sì]
      寺名。原名“皇觉寺”。在安徽省凤阳县城东北。为明太袓朱元璋削发为僧处。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内有第一山亭等胜迹。
  • 禁寺[jìn sì]
      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 东林寺[dōng lín sì]
      寺名。在今江西庐山。晋太元中,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寺废,大中三年复修。宋改名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庐山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东林寺碑序》。
  • 悬空寺[xuán kōng sì]
      在山西省浑源县南恒山唐峪口西峭壁上。始建于北魏。有大小殿阁三十余座,凌空建在峭壁之上,用数十根木柱支撑,远望如半空悬吊,故名。最高的三教殿有释迦牟尼、阿难神像、铁铸韦陀及浮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童寺[tiān tóng sì]
      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属禅宗。在浙江省宁波市东天童山上。东晋时建。为浙东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规模宏伟﹐附近峰峦峻拔﹐有瀑布飞泉﹐风景清幽。
  • 大秦寺[dà qín sì]
      唐代所建景教寺﹐通称大秦寺。
  • 保国寺[bǎo guó sì]
      在浙江宁波市洪塘北面的灵山山岙。建筑依山而起,隐现于层峦迭嶂之间。寺内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虽经历代重修,未失宋时原貌,为江南罕见的木构建筑遗物。保国寺四周涧流环绕,满山松竹参差掩映,风景秀丽,是江南名胜之一。
  • 云岩寺[yún yán sì]
      寺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又称虎丘山寺。今尚存五代所建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乡寺[xiāng sì]
      1.乡村寺庙。 2.指乡学。
  • 大理寺[dà lǐ sì]
      官署名。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
  • 金山寺[jīn shān sì]
      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上。东晋时创建。为国内佛教禅宗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
  • 隆福寺[lóng fú sì]
      在北京市东城区,过去每十天有四天庙会。 在北京市东城区,过去每十天有四天庙会
  • 大相国寺[dà xiàng guó sì]
      在今河南开封市。本北齐大建国寺﹐天保六年建﹐后废。唐为歙州司马郑审宅﹐旋施僧重建寺。唐睿宗以旧封相王﹐赐额改名相国寺。宋至道二年重建﹐题名大相国寺。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月开放五次﹐为买卖货物之大市场。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时相继重修。明末为河沙淤没。清顺治重建﹐乾隆重修﹐题名古汴名蓝。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宋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相国寺》﹑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
  • 庵寺[ān sì]
    1. 孤寺[gū sì]
        孤立无邻的寺庙。
    2. 鸿胪寺[hóng lú sì]
        官署名。
    3. 槐宫棘寺[huái gōng jí sì]
        三公九卿的官署。
    4. 宫寺[gōng sì]
        皇宫和官署。
    5. 法门寺[fǎ mén sì]
        佛寺名。在陕西省扶风县北。相传建于东汉末年。唐代诸帝多次前往寺内迎取佛骨,至大内供养。1987年5月,在寺内宝塔的地宫中发现4枚佛指舍利及大量珍贵文物。 古佛寺名,在今陕西省扶风县北,建于南北朝以前,唐、宋、金、明、清历代都进行过修整,唐代诸帝多次迎取佛骨于寺内。1987年5月,在重修砖塔时发现宝塔地宫所藏的4枚佛指舍利及大量珍贵文物,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宗教界。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6. 萧寺[xiāo sì]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7. 破山寺[pò shān sì]
        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后禅院》诗。
    8. 卧佛寺[wò fó sì]
        寺院名。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北部的寿安山南麓。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先后更名昭孝﹑洪庆﹑寿安﹑永安等。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觉寺。因殿内有元代铜卧佛﹐俗称卧佛寺。卧佛铸造浑朴精致﹐体现了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解放后为北京重点保护古建文物之一。参阅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卧佛寺》﹑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六六。
    9. 鹤林寺[hè lín sì]
        寺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郊。始建于晋代,南朝宋武帝刘裕微时曾游于此。唐綦毋潜有《题鹤林寺》诗﹐宋苏轼有《游鹤林招隐》诗。
    10. 详刑寺[xiáng xíng sì]
        官署名。即大理寺。唐龙朔二年改称。
    11. 隆兴寺[lóng xīng sì]
        寺名。俗称正定大佛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时重建后改龙兴寺。清康熙年间改今名。寺内大悲阁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为中国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隋代《龙藏寺碑》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南山寺[nán shān sì]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大雄宝殿巍峨庄严。东殿净业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元朝延佑年间铸造。又有来自印度的《贝叶经》和颁自清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 2.在广西贵县南山公园内。建于北宋。宋太宗赐御书,宋仁宗题:“景佑禅寺”额匾。元文宗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贵县全城风光。 3.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在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山台怀镇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创建,明嘉靖二十年(
    13. 驺寺[zōu sì]
        骑从侍役。
    14. 野寺[yě sì]
        野外庙宇。
    15. 慈恩寺[cí ēn sì]
        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已毁,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为近代新建,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寺旧址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达八年之久,并倡议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寺在全盛时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龙始,进士登科,皇帝均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雁塔今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寺》。
    16. 同文寺[tóng wén sì]
        唐官署名。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
    17. 僧寺[sēng sì]
        佛教寺院。
    18. 保圣寺[bǎo shèng sì]
        在江苏吴县甪直镇。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唐至清均修建。寺内天王殿为宋代遗物,木构虽大部分为明代遗物,但还保存宋代建筑传统的制作手法。寺内原有十八尊罗汉塑像,相传为唐杨惠之所作,1927年寺遭大火,现仅存九尊。罗汉形态逼真,形体比例适度,刀法浑厚有力,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为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塑像之一。
    19. 观寺[guān sì]
        寺观。
    20. 清真寺[qīng zhēn sì]
        阿拉伯文masjid的意译,音译“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亦称“礼拜寺”。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寺院的统称。早期清真寺(7-10世纪)是一个祈祷用的周围有廊的露天大院。后各国清真寺结合地方建筑传统各有特色。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沐浴室、讲堂、阿訇和学生的生活用房,以及邦克楼、望月楼等。祭坛设于礼拜殿内背向麦加的墙上,以示跪拜朝向。
    21. 塔尔寺[tǎ ěr sì]
        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东北。塔尔藏语意为“十万佛像”。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之一。1560年于宗喀巴诞生地兴建。清康熙、嘉庆时扩建成现在规模。包括大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等建筑。主殿大金瓦寺,三檐宫殿式,鎏金铜瓦顶,金碧辉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独乐寺[dú lè sì]
        中国现存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在天津市蓟县城西部。相传始建于唐代,公元984年重建。历代屡经重修。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和观音阁。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观音阁在山门之北,为现存最古的木构楼阁。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外观两层,内部连同平坐夹层共三层,歇山顶。阁中央是一直通三层的空井,置有高16米的十一面观音塑像,造型精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 龙井寺[lóng jǐng sì]
        寺庙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山地中。历史悠久。寺内有井,称为龙井,寺因以得名。
    24. 妇寺[fù sì]
        1.宫中的妇女近侍。 2.指宦官。

    寺[sì]字在开头的词语

    • 寺宇[sì yǔ]
        寺院。
    • 寺户[sì hù]
        即佛图户。北魏时为佛寺服役的民户。
    • 寺署[sì shǔ]
        官署。
    • 寺监[sì jiān]
        古时太常寺﹑光禄寺﹑将作监﹑都水监等寺﹑监两级官署的并称。
    • 寺曹[sì cáo]
        九卿官署。
    • 寺舍[sì shè]
        1.官舍。 2.僧舍。
    • 寺丞[sì chéng]
        官署中的佐吏。
    • 寺观[sì guàn]
        佛寺和道观。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 寺和观的统称
    • 寺主[sì zhǔ]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东汉时立白马寺,有知事之名,东晋以后始称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 寺卿[sì qīng]
        九寺大卿的简称。汉称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的长官为九寺大卿,以后各朝名称略有不同。亦以泛指显宦。
    • 寺臣[sì chén]
        宦官的别称。
    • 寺庙[sì miào]
        1.佛寺的通称。 2.指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处所。 供奉神佛或圣贤的处所
    • 寺院[sì yuàn]
        1.佛寺的总称。 2.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神学院等。 指供奉神佛的庙宇,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
    • 寺洼文化[sì wā wén huà]
        中国原始社会晩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故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临洮以南至会川之间洮河两岸一带。以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为基本特征,已出现铜器。年代约当于中原的周代,可能是氐﹑羌族的原始文化。
    • 寺人[sì rén]
        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 寺壁[sì bì]
        寺庙壁画。
    • 寺庵[sì ān]
        僧或尼所居的寺庙。
    • 寺寝[sì qǐn]
        祠庙的后殿。

    寺[sì]字的成语

    • 古寺青灯[gǔ sì qīng dēng]
        古寺:年代久远的寺庙;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其光发青。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凄苦与寂寞。

    寺[sì]字在中间的词语

    • 北寺塔[běi sì tǎ]
        原名报恩寺塔。在江苏苏州市旧城北部北寺内,为苏州名胜。相传为三国孙权之母吴夫人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所重修。八面九层,可供登临。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
    • 化度寺碑[huà dù sì bēi]
        全称“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伯药撰,欧阳询书,贞观五年刻。原石宋已断缺,敦煌石室曾发现宋以前拓本。此碑书法醇古,丰腴悦泽,笔力雄浑,法度严整。清翁方纲对此碑评价极高,认为《化度寺碑》胜于《九成宫碑》,为欧阳询著名的代表作品。
    • 北寺狱[běi sì yù]
        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鞫禁将相大臣。因署在宫省北﹐故名。
    • 修定寺塔[xiū dìng sì tǎ]
        修定寺在安阳县城西北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创建于北魏,后屡有兴废,今仅存唐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砖镶嵌而成,上部为垂幛璎珞,其余部分为菱形方格,内有青龙﹑白虎﹑真人﹑武士﹑金刚﹑力士﹑宝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马﹑猛狮等各种图案。制作精细,玲珑剔透,形象生动逼真,是少见的艺术珍品。
    • 佑国寺塔[yòu guó sì tǎ]
        北宋时建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塔底直径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砖砌成,壁内外用铁色琉璃砖包砌,故又称铁塔,是现存最早的琉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