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野苋菜

野苋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苋菜

药材名称野苋菜

别名细苋、白苋

来源苋科苋属植物绿苋Amaranthus viridis L.,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1~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野苋菜

药材名称野苋菜

拼音Yě Xiàn Cài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全草种子。夏、秋采收全草或根,鲜用或晒干;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钝圆而有凹缺,基部阔楔形,全缘;叶柄长1~3.5厘米。花簇生叶腋,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苞片干膜质,矩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略扁,近平滑或略具皱纹,不开裂。花期6~7月。

本种与野苋极相似,但本种的果实不开裂,而该种的果实通常环状横裂。

生境分部生于田野、路旁、村边。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②《福建中草药》:"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

①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苋菜捣敷之。"

②《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结,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③《中国药植图鉴》:"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种子能利尿、明目。"

④《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4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

③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

④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

⑤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苋菜

药材名称野苋菜

拼音Yě Xiàn Cài

别名野苋、光苋菜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aranthus lividus L.[A.blitumauct. Non L.」。

2.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原形态1.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上部暗红带绿,平卧上升。单叶互生;叶柄长1-3.5cm;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先端凹缺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或稍呈波状。花单性或杂性,花小;簇生叶腋或成顶生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干膜质,长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果熟时脱落。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或略具皱纹。种子环形,黑色至黑褐色,边缘具环状边。花期7-8月,果期8-9月。

2.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茎直立,粗壮,单一或分枝,稍具钝棱,密生短柔毛。叶柄长1.5-5.5cm,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2cm,宽2-5cm,先端微凸,具小芒尖,基部楔形,两面和边缘有柔毛;花单性或杂性,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苍片和小苞片干膜质,钻形,长4-6mm,花被片5,白色,具一淡绿色中脉;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长;雌花柱3,内侧有小齿。胞果扁球形,小,淡绿色,盖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棕色或黑色,边缘钝。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庭园、路边等处。

2.生于旷野、田间或村舍附近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台湾、河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1)凹头苋主根较直。茎长10-30cm,基部分枝,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皱缩,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朱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显,基部阔楔形;叶柄与叶片近等长。稳状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气微,味淡。

(2)反枝昆 主根较直。茎长20-80cm,稍具钝棱,被短柔毛。叶片皱缩,展平后菱状卵形或椭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两面和边缘有柔毛;叶柄长1.5-5.5cm。圆锥花序。胞果扁卵形,盖裂。气徽,味淡。

化学成分1.凹头苋全草含苋菜红甙(amarantin)[1],叶含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和芍药花素-3-葡萄糖甙(peonidin-3-glucoside)[2]。

2.反枝苋 全草含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有亚麻酸(linolenis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3]。叶含谷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组胺酸(histidine),葡糖胺(glucosamine),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4]。组织培养的挥发油分析有顺-3-己烯-1-醇(cis-3-hexen-1-ol).1-乙醇(1-hexanol),反-2-已烯-1-醇(trans-2-hexen-1-ol)[5]

性味甘;性微寒

归经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主痢疾;腹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蜂螫伤;小便不利;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②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③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④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⑤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⑥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 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宽菜捣敷之。

2.《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结,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3.《中国药植图鉴》: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种子能利民、明目。

4.《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石松

    药材名称小石松拼音Xiǎo Shí Sōnɡ别名伸筋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松科植物矮小石松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phasiastrum veitchii(Christ)Holub.[Lycop

  • 透骨香根

    药材名称透骨香根拼音Tòu Gǔ Xiānɡ Gēn别名搜山虎(《分类草药性》)。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云南白珠树的根。9~10月采挖,鲜用或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 对叉疔药

    《中药大辞典》:对叉疔药药材名称对叉疔药拼音Duì Chā Dīnɡ Yào别名飞蛾草、半边风(《贵州草药》),燕尾草(《云南中草药》),羊蹄草、半截叶、四方台(《广西植物名录》)

  • 牛伴木

    药材名称牛伴木拼音Niú Bàn Mù别名果绿勒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吕宁荚蒾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luzonicum Rolf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原

  • 蜀葵子

    《中药大辞典》:蜀葵子药材名称蜀葵子拼音Shǔ Kuí Zǐ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化学成分果含脂肪油。油中含不饱和游离

  • 大青根

    《中药大辞典》:大青根药材名称大青根拼音Dà Qīnɡ Gēn别名臭根、野地骨(《福建民间草药》),土地骨皮(《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的根。全年可

  • 刺李

    《中药大辞典》:刺李药材名称刺李拼音Cì Lǐ别名茶茹(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实。8~9月采将成熟果实,用白糖制成果脯备用。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

  • 巴豆油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药材名称巴豆油拼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

  • 佛肚花

    《中药大辞典》:佛肚花药材名称佛肚花拼音Fó Dù Huā别名岩白菜,虎皮、小荷草。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佛肚花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

  • 吉龙草

    药材名称吉龙草拼音Jí Lónɡ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Fragrant Elsholtzia别名暹罗香菜出处始载于《云南经济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吉龙草的茎叶。拉丁植物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