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西藏角蒿

西藏角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西藏角蒿

药材名称西藏角蒿

来源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西藏角蒿Incarvillea younghustandii Sprague,以根及种子入药。7~9月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8~9月采收成熟种子,晒干。

性味甘、淡,温。

功能主治补养气血。用于久病体虚,头晕,贫血,产后乳少。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西藏角蒿

药材名称西藏角蒿

拼音Xī Zànɡ Jiǎo Hāo

别名角蒿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藏波罗花的根及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caruillea younghusbandii Sprague.

采收和储藏:7-9月挖根,洗净,切片晒干。8-9月采收成熟种子,晒干。

原形态藏波罗花 矮小宿根草本,高10-20cm。根肉质,粗壮,粉6-11mm。叶基生,平铺于地上,为一回羽状复叶;叶轴长3-4cm;顶端小叶卵圆形至圆形,长及宽为3-5(-7)cm,先端圆或钝,基部心形,侧生小叶2-5对,近无柄,卵状椭圆形,长1-2cm,宽约1cm,粗糙,具泡状隆起,有钝齿。花单生或3-6朵生于叶腋中抽出缩短的总梗上;花梗长6-9mm;花萼钟状,无毛,长8-12mm,口部直径约4mm,萼齿5,不等大;花冠细长,漏斗状,长4-5(-7)cm,中部直径8mm,花冠筒橘黄色;雄蕊4,二强;子房棒状,2室,柱头扇形,2片开裂。蒴果近于木质,弯曲或新月形,长3-4.5cm,具4棱,先端锐尖,淡褐色,2瓣开裂。种子2列,椭圆形,长约5mm,宽约2.5mm,下凸起,上面凹入,近黑色,具不明显细齿状周围及鳞片。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高出沙质草甸及山坡砾石垫状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西藏。

性味味甘;淡;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主久病虚弱;产后乳少;头晕;贫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叶下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叶下花药材名称叶下花拼音Yè Xià Huā别名追风箭来源为菊科兔耳风属植物白背兔耳风Ainsliaea pertyoides Franch. var. alb

  • 水苦荬果实

    药材名称水苦荬果实拼音Shuǐ Kǔ Mǎi Guǒ Shí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水苦荬的果实(四川地区用带虫的果实,称为虫瘿)。立夏前后采收。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贵

  • 海豘鱼

    药材名称海豘鱼拼音Hǎi Tún Yú别名海狶(《临海异物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原形态海豚(《纲目》)体长2~2.4米,肥满呈圆锥形。头部较小

  • 雀麦米

    《中药大辞典》:雀麦米药材名称雀麦米拼音Què Mài Mǐ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quo

  • 秦岭耧斗菜

    药材名称秦岭耧斗菜拼音Qín Lǐnɡ Lóu Dòu Cài别名银扁担、灯笼草来源毛茛科秦岭耧斗菜Aquilegia incurvata Hsiao,以根入药

  • 常山

    《中国药典》:常山药材名称常山拼音Chánɡ Shān英文名RADIX DICHROAE别名黄常山、鸡骨常山、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大金刀、蜀漆[叶]来源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

  • 瓜螺

    药材名称瓜螺拼音Guā Luó英文名Whelk别名油螺、红塔螺、红螺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涡螺科动物瓜螺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mbium melo (Solander)

  • 连香树

    药材名称连香树拼音Lián Xiānɡ Shù别名芭蕉香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五君树、山白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浙扛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连香树科植物连香树的果实。

  • (鱼彭)鱼鳃

    药材名称(鱼彭)鱼鳃拼音( Yú Pénɡ ) Yú Sāi英文名gill, branchia of Japanese Devil ray;Mobula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蝠

  • 异木患

    《中药大辞典》:异木患药材名称异木患拼音Yì Mù Huàn别名大果出处《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异木患的根、茎、叶。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大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