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胡燕卵

胡燕卵

《中药大辞典》:胡燕卵

药材名称胡燕卵

拼音Hú Yàn Luǎn

出处《别录》

来源为燕科动物金腰

原形态金腰燕,又名:胡燕、夏候(陶弘景),赤腰燕、巧燕、花燕儿、红腰家燕。

体长约18.5厘米。雌雄相似。上体大都呈金属蓝黑色;后颈具栗色领环;腰部栗黄,形成宽阔的腰带,各羽微缀以黑色干纹。两翼除小、中复羽与背相同外,余与尾羽均黑褐色。眼先棕灰,羽端缀黑;耳羽暗棕色;自眼先上方有一栗色眉纹,直伸至颈侧而与后颈同色的领环相接续。下体白色沾棕,满杂以黑色羽干纹;这些纵纹在颏和喉等处较粗而密,向后渐细而疏;尾下复羽的羽端为辉蓝黑色。眼暗褐;臂黑;脚暗红褐至黑褐色。

生境分部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夏季在我国中部和东部繁殖,至秋季南迁过冬。

功能主治《别录》:"主治卒水浮肿。每吞十枚。"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燕卵

药材名称胡燕卵

拼音Hú Yàn Luǎn

英文名Swallow Egg

别名金腰燕、胡燕、夏候、赤腰燕、巧燕、花燕儿、红腰家燕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燕科动物金腰燕的卵。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rundo dauric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繁殖季节在燕巢中拾取,鲜用。

原形态金腰燕,体长18cm左右,体重21g左右。雌雄相似。上体背面大都呈金属蓝黑色,头后略杂以栗黄色,腰部栗黄色成腰带状,甚为夺目,故名金腰燕。眼先棕灰色,耳羽暗棕色;眼先上方有一栗色眉纹,与后头同色羽毛相接,下体白色沾棕,密布黑色纵纹,尾羽分叉呈剪刀形。尾下复羽的羽端为辉蓝黑色。眼暗褐;嘴黑脚黑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栖息于山地村落间。善飞翔,迅速上下,有时停翔在晴空中。每年4朋开始繁殖,巢营于农舍的横梁或房檐下。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味甘;淡;性平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20枚。

各家论述1.《别录》:主治卒水浮肿。每吞十枚。

2.《别录》:燕肉,出痔虫(一作'出痔虫、疮虫')。

3. 陶弘景:燕有两种,有胡有越,紫胸轻小者是越燕,不入药用,胸斑黑、声大者是胡燕,俗呼胡燕为夏候,其作窠喜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紫茉莉子

    《中药大辞典》:紫茉莉子药材名称紫茉莉子拼音Zǐ Mò Lì Zǐ别名土山柰(《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茉

  • 大石枣

    药材名称大石枣拼音Dà Shí Zǎo英文名Kansu Crabapple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陇东海棠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kansuensis (

  • 大叶南苏

    药材名称大叶南苏拼音Dà Yè Nán Sū别名小南苏、金竹标、青竹标、小过山龙、爬树龙、过江龙、爬山虎、大青竹标、小石芝藤、万年青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大叶南苏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

  • 牛毛毡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毛毡药材名称牛毛毡拼音Niú Máo Zhān别名松毛蔺来源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 et S

  • 白车轴草

    药材名称白车轴草拼音Bái Chē Zhóu Cǎo别名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翘摇来源豆科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

  • 甜瓜花

    《中药大辞典》:甜瓜花药材名称甜瓜花拼音Tián Guā Huā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花,6~7月,开花时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①《别

  • 泽兰

    《中国药典》:泽兰药材名称泽兰拼音Zé Lán英文名HERBA LYCOPI别名地瓜儿苗、地笋、甘露子、方梗泽兰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

  • 铁轴草

    药材名称铁轴草拼音Tiě Zhóu Cǎo英文名Fourfile Germander别名凤凰草、绣球防风、黄香科、小裂石蚕、红毛将军、红油麻、红痧药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铁轴草的全草、根或叶。拉丁

  • 滇高良姜

    药材名称滇高良姜拼音Diān Gāo Liánɡ Jiānɡ别名良姜出处滇高良姜始载于《滇南本草》,名良姜。《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五芳草类载:“高良姜,滇生者,叶润根肥,破茎生葶,先作红苞,火焰炫目;

  • 风箱树根

    《中药大辞典》:风箱树根药材名称风箱树根拼音Fēnɡ Xiānɡ Shù Gēn别名水杨梅蔃(《本草求原》),杨梅树根(《福建中医验方》),水杨梅根(《岭南草药志》)。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