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槲实仁

槲实仁

《中药大辞典》:槲实仁

药材名称槲实仁

拼音Hú Shí Rén

出处《纲目》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种子。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除去壳斗及种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通风干燥处。

性味《纲目》:"苦湿,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小儿佝偻病。"

注意桃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涩者,不宜食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槲实仁

药材名称槲实仁

拼音Hú Shí Rén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dent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除去壳斗及种壳,取出种子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有槽,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2-5mm。密被棕色绒毛;托轩线状披针形,长1.5cm;叶革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10-30cm,宽6-20cm,先端渐钝,基部耳形或窄楔形,边缘有4-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状绒毛,老叶下面绒毛,侧脉4-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约4cm,轴密被浅黄色绒毛,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序长1-3cm,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杯形,包围坚果1/2-2/3,连苞片径达4.5cm,小苞片革质,窄披针形,长约1cm,张开或反卷,红棕色,被褐色丝毛,内面无毛;坚果卵形或宽卵形,直径1.2-1.5cm,高1.5-2.3cm,无毛,柱座高约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或与其他栎类、榉树、马尾松等混生,有时成纯林。

资源分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味苦;涩;性平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涩肠止泻。主腹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粉,每次0.5-1g.

注意姚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涩者,不宜食之。

各家论述1.《纲目》: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

2.《现代实用中药》:治小儿佝偻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帽兰

    药材名称帽兰拼音Mào Lán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山茶科植物紫茎的树皮及根皮。原形态小乔木。树皮棕色,小枝有毛或光滑。叶互生,常聚生于枝顶端;革质;椭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

  • 南方露珠草

    药材名称南方露珠草拼音Nán Fānɡ Lù Zhū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South Circaea别名拐子菜、辣椒七、白辣蓼草、假蛇床子、白洋漆药、野牛夕、红节草出处始载于《中国高

  • 戟叶石苇

    药材名称戟叶石苇拼音Jǐ Yè Shí Wěi别名渣贝筝瓦(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戟叶石苇的全草。孢子囊群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刷去黄毛,切段,晒干。原

  • 豪猪肉

    《中药大辞典》:豪猪肉药材名称豪猪肉拼音Háo Zhū Ròu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豪猪科动物豪猪的肉。原形态豪猪(《食疗本草》),又名:豪彘(《山海经》),狟猪、鸾猪(《山海经》

  • 荠菜子

    《中药大辞典》:荠菜子药材名称荠菜子拼音Jì Cài Zǐ别名蒫、荠实(《尔雅》),菥蓂子(《食性本草》),蒫实(《纲目》),粽子(《东北药植志》)。出处《千金·食治》来

  • 老牛揣

    《全国中草药汇编》:老牛揣药材名称老牛揣别名细叶马蔺、安胎灵、桑牛牛扑来源鸢尾科老牛揣Iris tenuifolia Pall.,以根、种子入药。生境分部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性味微苦

  • 枫香树皮

    《中药大辞典》:枫香树皮药材名称枫香树皮拼音Fēnɡ Xiānɡ Shù Pí别名枫皮(《本草拾遗》),枫香木皮(《纲目》)。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树皮。性味①《唐

  • 金钱苦叶草

    药材名称金钱苦叶草拼音Jīn Qián Kǔ Yè Cǎo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虎耳草料植物猫眼草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小草本,全体淡绿色,柔软多汁,无毛。茎横卧,节上生根。

  • 软皮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软皮树药材名称软皮树别名一朵云、白瑞香、纸用瑞香、小枸皮来源瑞香科软皮树Daphne papyracea Wall.,以根及茎皮入药。生境分部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

  • 《中药大辞典》:鷃药材名称鷃拼音Yàn别名鳸(《尔雅》),老扈(《左传》贾逵注),鴳雀(《尔雅》郭璞注),鷃雀(《禽经》),篱鷃(《禽经》注),田鸡、水鸡(《医林纂要》)。出处《本草拾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