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梦花根

梦花根

《中药大辞典》:梦花根

药材名称梦花根

拼音Mènɡ Huā Gēn

出处《分类草药性》

来源瑞香科植物结香。全年可采。

性味《分类草药性》:"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治梦遗,早泄,白浊,虚淋,血崩,白带。

①《分类草药性》:"治梦遗,红白崩带,杨梅疮,白浊,虚淋。"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遗精,早泄,阳萎,风湿麻木,补肾亏。"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肾虚眼雾,见风流泪。"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梦花根

药材名称梦花根

拼音Mènɡ Huā Gēn

英文名Root of Oriental Paperbush

出处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结香En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的根皮及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n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

采收和储藏:个拉均可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结香落叶灌木,高1-2m。小枝粗壮,常呈三叉状分枝,棕红色,具皮孔,被淡黄色或灰色绢状长柔毛。叶互生而簇生于枝顶;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6-20cm,宽2-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上面被疏柔毛,下面粉绿色,被长硬毛,全缘。头状花序;总苞片披针形,长可达3cm;总花梗粗,短;花黄色,芳香;花被筒状,长10-12mm,外面有绢状长柔毛,裂片4,花瓣状平展;雄蕊8,2轮;子房椭圆形,先端被毛;花柱细长。核果卵形。花期3-4月,先时开花,果期约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或栽培。

性味辛;平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滋养肝肾。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梦遗;早泄;血崩;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分类草药性》:治梦遗,红白崩带,杨梅疮,白浊,虚淋。

2.《贵外民间方药集》:治遗精,早泄,阳萎,风湿麻木,补肾亏。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肾虚眼雾,见风流泪。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茶膏

    药材名称茶膏拼音Chá Gāo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Thea sinensis L.]的干燥嫩叶浸泡后,加甘草、贝母、橘皮、丁香、桂子

  • 碱蓬

    《中药大辞典》:碱蓬药材名称碱蓬拼音Jiǎn Pénɡ别名盐蓬(《救荒本草》)出处《救荒本草》来源为藜科植物灰绿碱蓬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有条纹,上部多分枝;

  • 草本三角枫

    《中药大辞典》:草本三角枫药材名称草本三角枫拼音Cáo Běn Sān Jiǎo Fēnɡ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滇变豆菜的全草。秋季采收。性味微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利

  • 鞑新菊

    药材名称鞑新菊拼音Dá Xīn Jú别名色尔君木美多(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鞑新菊的头状花序。8~9月采花,阴干。原形态鞑新菊,又名:川西小黄菊。多年生草本,被

  • 滇绿豆

    药材名称滇绿豆拼音Diān Lǜ Dòu英文名Green Gram of Yunnan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滇绿豆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gna yunnanen

  • 吹风散

    《中药大辞典》:吹风散药材名称吹风散拼音Chuī Fēnɡ Sàn别名水灯盏、细风藤(《广西药植名录》),红大风藤,红十八症、大钻(《文山中草药》)。出处《文山中草药》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冷饭藤

  • 小叶昏鸡头

    药材名称小叶昏鸡头拼音Xiǎo Yè Hūn Jī Tóu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丽江耳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stichum lichiangense(C.H.Wright)

  • 柽柳花

    药材名称柽柳花拼音Chēnɡ Liǔ Huā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风,又清热毒,发麻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灵猫骨

    药材名称灵猫骨拼音Línɡ Māo Gǔ别名斑灵猫、香狸、灵狸、麝香猫、小灵猫、笔猫、灵狸来源食肉目灵猫科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以骨骼、肉入药。生境

  • 白草莓

    《中药大辞典》:白草莓药材名称白草莓拼音Bái Cǎo Méi别名三匹风、野杨莓、草莓(《西藏常用中草药》),白泡儿、白藨、白蒲草(《云南中草药选》),只大萨曾(藏名)。出处《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