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杏叶防风

杏叶防风

《中药大辞典》:杏叶防风

药材名称杏叶防风

拼音Xìnɡ Yè Fánɡ Fēnɡ

别名骚羊古、瘙疡股(《草木便方》),蜘蛛香,山当归(《分类草药性》),小菊花、山茴香、大寒药(《贵州民间方药集》),九月白花草天蓬草、土当归、满身串、三足蝉,白花箭(《修订增补天宝本草》),蛇倒退(《贵阳民间药草》),白花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马蹄防风(《滇南本草》整理本),阳山臭、犁头尖、清当归(《四川中药志》),羊膻臭、马蹄叶、地胡椒(《云南中草药》)。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杏叶防风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泥杂,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肉质,细长圆锥形,单生,有效条侧根,棕黄色。茎圆柱形,具多数白色细直槽,中空,幼嫩部分具短柔毛。基生叶心脏形或卵状心形,长2.5~4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小锯齿;叶柄长3~7厘米;茎生叶呈3出复叶状,小叶片卵状心脏形,愈上愈小,呈3~5深裂,裂片狭长,具不规则的尖齿牙;最上部者只有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梗10~16个,皆具疏生短柔毛;总苞片无或有1~2片,细小;小苞片2~3片,线状。萼片不显;花冠白色,5瓣,顶部骤窄,内折;雄蕊5,早落;子房下位,花柱2枚。双悬果扁圆锥形,长1.5毫米,宽2毫米,表面密生瘤状突起。花期6~11月。

生境分部生于草坡或稀疏的灌丛、栎林、松林中。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圆锥形,长约5~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稍弯曲,偶有分歧。外表棕黄色,有横形皮孔及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稍平坦。中心木质部黄白色。皮部稍宽,粉白色,具棕红色油点。气微香;味略苦涩。叶灰绿色,皱缩。气微;味涩。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茴芹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驱风剂,并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还对胃肠运动、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又可用于支气管炎作保护剂。

性味辛,温。

①《滇南本草》:"性大温,味辛。"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治胃痛,胸腹冷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肿毒,瘰疬。

①《滇南本草》:"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痛,胸腹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

②《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症;疗蛇伤,肿毒,跌损。"

③《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瘰疬,痒子,肠风下血,气痛,筋骨疼痛,风湿麻木。"

④《贵阳民间药草》:"温中散寒,止痛。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

⑤《四川中药志》:"治流痰,蛇咬伤,及凉寒咳嗽。"

⑥《云南中草药》:"行气健胃,祛风除湿,解毒截疟。治消化不良,小儿惊风,预防流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阴寒发痧腹痛:骚羊古一钱。开水或酒吞服。

②治中寒缩阴腹痛:骚羊古根三钱,头晕药二钱。各药研细混合,酒、水各半吞服,服后盖棉被发汗。

③治胃气痛,开胃:骚羊古五钱,广木香二钱,辰砂草五钱。研细混合,开水吞服。每日三次,每次一钱。(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颈淋巴结结核,流痰:骚羊古、鱼鳅串、火葱、夜交藤夏枯草,捣烂包用。(《成都中草药》)

⑤治瘰疬:骚羊古、酒糟子。共捣烂热敷。(《四川中药志》)

⑥治蛇咬伤:骚羊古,捣烂包患处。(《贵阳市秘方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杏叶防风

药材名称杏叶防风

拼音Xìnɡ Yè Fánɡ Fēnɡ

英文名Root of Candolle Pimpinella

别名蜘蛛香、山当归、马蹄防风、九月白花草、满身串、三足蝉、白花草、阳山臭、犁头尖、清当归、羊膻臭、马蹄叶、地胡椒、小羊膻、骚羊古、九牛燥、羊山臭、大寒药、消气草、兔耳防风、小英雄、小菊花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杏叶茴芹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mpinellacandolleana Wighy et Ar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细长圆锥形,长5-15cm,径0.5-1cm,有数侧根,棕黄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有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叶柄(包括叶鞘)长3-15cm;叶片心形,不分裂,长2.5-4cm,宽2-305cm,边缘有圆齿,下面沿脉有短柔毛。茎生叶中下部者为单叶或三出复叶,小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上部叶较小,叶片3裂或一至回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齿。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有长梗;无总苞片或有1-5,线形;个辐(6-)10-25;小总苞片1-6,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0-25;无萼齿;花瓣白色或微带白色,倒心形,背面有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两侧弯曲。双悬果卵球形,密生留状突起,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有油管2-3,或单位生,合生面有油管2-4,胚乳腹平直。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林下、沟边、草坡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细长圆锥形,稍弯曲或具分歧,长5-15cm,直径0.5-1.5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具多数横向皮孔样突起及侧根断痕,根头部无纤维状物。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白色,可见少数棕红色油点,木质部黄白色。气微,味淡而后略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4-10列,长8-18μm。韧皮部油管少数,多分布鞋于外侧,直径24-48μm,上皮细胞常为6个,少数可多至15个。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直径18-62μm,导管分子长103-290μm。射线细胞1列,于韧皮部外侧强烈弯曲,细胞多破碎使韧皮部组织间出现裂隙。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茴芹Pimpinella anisum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驱风剂,并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还对胃肠运动、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又可用于支气管炎作保护剂。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祛风活血;解毒消肿。主脘腹寒痛;消化不良;痢疾;感冒;咳嗽;惊风;白带;疝气;睾丸偏坠;瘰疬;跌打肿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除。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痛,胸腹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

2.《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症;疗蛇伤,肿毒,跌损。

3.《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瘰疬,痒子,肠风下血,气痛,筋骨疼痛,风湿麻木。

4.《贵阳民间药草》:温中散寒,止痛。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

5.《四川中药志》:治流痰,蛇咬伤,及凉寒咳嗽。

6.《云南中草药》:行气健胃,祛风除湿,解毒截疟。治消化不良,小儿惊风,预防流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鸡脑

    《中药大辞典》:鸡脑药材名称鸡脑拼音Jī Nǎo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脑。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鸡肉"条。化学成分一般成分,与其它动物的脑大致相同。鸡脑含有游离酌组氨酸0.

  • 干姜

    《中国药典》:干姜药材名称干姜拼音Gàn Jiānɡ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

  • 三角叶冷水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角叶冷水花药材名称三角叶冷水花别名玻璃草来源荨麻科三角叶冷水花Pilea swinglei 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贵州。性味淡、微甘

  • 伞形梅笠草

    药材名称伞形梅笠草拼音Sǎn Xínɡ Méi Lì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鹿蹄草科植物伞形喜冬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imaphila umbellata(L.)W.Barton(Pyro

  • 黍米

    《中药大辞典》:黍米药材名称黍米拼音Shǔ Mǐ出处《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夏,秋采收。原形态黍(《诗经》)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叶鞘松

  • 曼陀罗根

    《中药大辞典》:曼陀罗根药材名称曼陀罗根拼音Màn Tuó Luó Gēn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等的根。化学成分白曼陀罗根含总生物碱0.35%,

  • 大麻叶佩兰

    药材名称大麻叶佩兰拼音Dà Má Yè Pèi Lán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麻叶泽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atorium cannabinum L.采收和储藏: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尽

  • 制川乌

    药材名称制川乌英文名RADIX ACONIT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川乌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或长三角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无臭,微有麻

  • 黄泥菜

    药材名称黄泥菜拼音Huánɡ Ní Cài英文名all-grass of Twinflower Wedelia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孪花蟛蜞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 岩人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人参药材名称岩人参拼音Yán Rén Shēn来源桔梗科党参属植物紫花党参Codonopsis purpure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切碎,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