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岩松鼠骨

岩松鼠骨

药材名称岩松鼠骨

拼音Yán Sōnɡ Shǔ Gǔ

英文名Sciurus, Squirre bone

别名臊挠子骨(《中国药用动物志》)。原动物岩松鼠又名:扫毛子、石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岩松鼠、侧纹岩松鼠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iurotamia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2.Sciurotamias forresti(Thoma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剥皮剔净肉,取骨骼置通风处晾干。

原形态1.岩松鼠,外形似松鼠,体长约22cm,重达350g。脸部有颊囊。眼大,眼周有一黄白色环。耳端无簇毛。后肢较前肢长,后足跖被毛。尾超过何等长一半以上。体背部、四肢外侧被青黄色毛。毛基为深灰色,中段为黑色,尖端为黄色。腹面、四肢内侧为浅黄灰色。颈部略带白。眼与耳间色较黄,耳背部有灰色斑。吻为深黑色。尾毛稀疏而蓬松,杂有白色长毛。夏毛较灰,冬毛偏黄。

2.侧纹岩松鼠,外形似赤腹松鼠。体长18-25cm,重约380g。耳大明显,长2.5-2.8cm。前足爪粗壮而长。后足跖完全裸出,并有一和表踝垫。尾较短,为体长3/4。体背暗棕褐色,体侧、面颊、耳背棕赭色。眼周具棕黄色眼环。两体侧从肩部到臀各有一条细窄白纹。腹面淡棕黄以,胸腹中央线呈橙黄以而喉部具纯白喉斑。其余与体背同色。但尾背的毛长而蓬松,长毛近端处具白色,形成毛外缘的白色毛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较多处。以坚果及植物种子为食。

2.栖息于山区稀树灌丛、丘陵山地。营半树栖或地栖生活。早晚活动。凡例坚果、种子、树叶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四川等地。

2.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及云南等地。

性状生药全长约200毫米左右。骨骼上带有残肉及肌腱,头颅呈长椭圆形,上下颌带橙色门齿各一对,四肢弯曲,尾椎骨细长,排列成鞭状,有时并留有灰黄的毛。气腥。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跌打疼痛;骨折;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焙焦研粉,黄酒冲,5-15g。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活血祛瘀之功能。主治跌打损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桂花枝

    药材名称桂花枝拼音Guì Huā Zhī别名土桂枝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Olea fragrans

  • 花花草

    药材名称花花草拼音Huā Huā Cǎo别名花叶叶、小花草、彩斑桑勒草来源野牡丹科花花草Sonerila picta Kor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结膜炎

  • 鸡冠虫

    药材名称鸡冠虫拼音Jī Guān Chónɡ别名红娘[重庆]来源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隐纹豆芫菁Epicauta cryptogramaca,sp.nov,以全虫(去头、足、翅)入药。生境分部四

  • 蒙古马兰

    药材名称蒙古马兰拼音Měnɡ Gǔ Mǎ Lán英文名Mongolian Kalimeris,all-grass of Mongolian Kalimeris别名北方马兰、羽叶马兰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

  • 扁豆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豆花药材名称扁豆花拼音Biǎn Dòu Huā来源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花。7~8月间采摘未完全开发的花,迅速晒干或烘干,晒时要经常

  • 刺楸茎

    药材名称刺楸茎拼音Cì Qiū 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

  • 荜茇根

    《中药大辞典》:荜茇根药材名称荜茇根拼音Bì Bá Gēn别名荜拨没(《本草拾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根。化学成分根含胡椒碱、荜茇明碱、荜茇明宁碱。茎含荜茇明碱

  • 乌药子

    《中药大辞典》:乌药子药材名称乌药子拼音Wū Yào Zǐ出处《分类本草》来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乌药"条。功能主治《斗门方》:"治阴毒伤寒

  • 钻地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地风药材名称钻地风拼音Zuàn Dì Fēnɡ别名桐叶藤、利筋藤来源虎耳草科钻地风属植物全叶钻地风Schizophragma integrifolia (Fr

  • 黄蜀葵茎

    《中药大辞典》:黄蜀葵茎药材名称黄蜀葵茎拼音Huánɡ Shǔ Kuí Jīnɡ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茎或茎皮。夏、秋采收。性味甘滑,微寒,无毒。功能主治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