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痘科类编释意条。
【介绍】:见方导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半夏三钱,黄芩、天门冬、麦门冬各二钱,五味子、杏仁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因伤于暑热而致的热嗽,症见口燥,声嘶,烦热引饮,或吐涎沫,甚至咯血,脉数者。
证名。见《类证治裁·淋浊》。即便浊。见该条。
即伏暑。《时病论》卷五:“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
病证名。即伤湿咳嗽。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古今医鉴》卷四:“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涩。”《医门法律·咳嗽门》:“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苓散、白术汤。如喘满浮
见《草药手册》。为水团花之别名,详该条。
圆,通员。即员利针。详该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①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治宜清泻肝胆实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