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温

风温

病名。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用羚角勾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②指温病误汗的变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宜萎蕤汤等方。③《六气感证要义·风温》:“风温一证,众说分歧,莫衷一是。《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为一说。《伤寒序例》谓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为二说。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为风温为三说。近人以冬温春,吸受温风,先犯手太阴者为风温为四说。第四说以吸受温风为风温,风与温小分先后,虽似稍戾于古,然治法实无二致。”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回舌症

    病名。清·赵振沉《喉科方论》:“此症发在舌上,肿大强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语,饮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经发来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药。”外吹冰硼散等。

  • 痰郁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痰气郁结所致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治宜涤痰解郁。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

  • 脚髓孔

    见足髓孔条。

  • 金钩散

    《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方。熟地黄二钱,当归、白芍药、黄芩、续断、阿胶珠(一方作龟板胶)、地榆各一钱,白芷、川芎各八分。水煎,空腹服。治妇女经来过期不止。

  • 湿毒脚气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指以肿满、小便少为主症的一种脚气。属于湿脚气的范围。参见湿脚气条。

  • 红尖干舌

    舌尖色红而干。为心火上炎之象,宜用导赤散加童便,引热下行。《外感温热论》:“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

  • 关格

    ①病名。①小便不通名关,呕吐不已名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名为关格。见《伤寒保命集类要·关格病》。《医学心悟》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关格。经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者,不得尽

  • 江涵暾(tūn 吞)

    【介绍】:清代官吏兼医生。字笔花。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

  • 朴硝荡胞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又名荡胞汤。朴硝、牡丹皮、当归、大黄、桃仁各三铢,细辛、厚朴、桔梗、赤芍药、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陈皮各一铢,虻虫、水蛭各十枚,附子六铢。为粗末,酒、水煎,分四次(昼三

  • 经闭黄疸

    病证名。丁甘仁《女科医案》:“室女经闭肝失疏泄,宿瘀内阻,水谷之湿逗留,太阴、阳明、厥阴三经为病,始而少腹作痛,继则脘胀纳少,目黄,溲赤,肌肤亦黄,大便色黑,现为黄疸。久则恐成血臌,急宜健脾逐湿,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