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骨
即跗骨。详该条。
即跗骨。详该条。
证名。多由热毒结于胃经,或杨梅疮毒上攻所致,症见小舌生出白点或红肿而烂。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或参见杨梅疮条。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胡黄连、炒芜荑、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麝香(另研)五分,干蝦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
见《贵州草药》。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症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指因肺胃热盛,迫血妄行的衄血。《张氏医通·衄血》:“实热衄血,脉实大便秘者,犀角地黄汤加木香大黄。”参见鼻衄条。
经脉名。即足少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阴脉:系于内腂(踝)外廉,穿腨,出(腘)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
病证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即舌下囊肿。由痰火互结,留阻舌下而成。症见结肿如匏瓜状,光滑柔耎,色黄不痛,胀满舌下,妨碍饮食、语言。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粘稠不断,或如豆渣、粉汁,反复不愈。当以利剪剪破,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多因产时劳伤肾气,腰无所主,败血阻滞带脉,真气内虚,外邪乘之;或产后起居不慎,闪挫腰部,伤及肾经带脉所致。产伤肾气者,症见腰部隐痛,耳鸣,治宜壮腰补肾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杜
推拿穴位名。位于右眼胞。《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三阴:右眼胞。”《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出《金匮要略》。为冬葵子之简称,详该条。
【介绍】:见余景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