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痢

血痢

亦称赤痢。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多由热毒乘血所致。《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苓散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园、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时方妙用·痢》:“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医门法律·痢疾门》:“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参痢疾、赤痢、赤白痢条。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

猜你喜欢

  • 白厚滑苔舌

    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 嘶嗄

    声音嘶嗄不能成音的症状。骤起者。多因外邪犯肺,影响声带,所谓金实不鸣,宜宣肺疏解。由久病转成者,多因肺脏气阴亏损所致,所谓金破不鸣,宜清金润肺。

  • 睛明骨伤

    病名。即额骨眉弓部损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由跌打所致。轻者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重则骨陷下。治宜按一般外伤和骨折处理。

  • 晏晡

    即黄昏,指戌时。《灵枢·病传》:“冬大晨,夏晏晡。”张景岳注:“晏晡戌时也。”参见十二时条。

  • 七情饥饱嗽

    病名。又称七情伤感嗽。指因情绪不安,饥饱失常,伤及脏腑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诸嗽门》:“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为先。”用四七汤加桑白皮、杏仁、枇杷叶等。参见

  • 无食子

    出《药性论》。即没食子,详该条。

  • 天干

    参见十天干条。

  • 山姜黄

    见《广州植物志》。为蓬莪术之别名,详该条。

  • 济世良方合编

    书名。清·周其芬辑,莹轩补辑。7卷(包括卷首1卷)。刊于1845年。本书选辑多种医书中的验方和成药,选方颇多,但其中杂有某些涉及宗教迷信的论述。作者另有《济世良方补遗》4卷,除补辑验方外,并录有《慈幼

  • 医话

    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