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额骨形成的菱形骨间隙。参见囟条。
病证名。五郁之一。指脾胃之气郁滞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泻利,呕恶痰涎或清水等。治宜夺之。《杂病源流犀烛》卷十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牙痈之别名。详牙痈条。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见汇刊经验方条。
①《证治准绳·幼科》集四方。升麻、葛根、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紫草(或红花)、甘草。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痘疮已出不均,或吐泻热渴。②《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人参芦、白术芦、茯苓
病证名。指病人昏睡,眼睑半开半合。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脾胃虚极,眼皮不能紧合,故睡而半开半合。宜大温补为主。吐泻病多见此证。”宜用参附汤之类。
详心气不固条。
见《药材学》。为芡实之别名,详该条。
出《洪氏集验方》。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