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石茶

石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茶

药材名称石茶

别名东南长蒴苣苔、石麻婆子草、石芥菜

来源苦苣苔科石茶Didymocarpus hancei Hems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凉解毒。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疾患。

用法用量2~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石茶

药材名称石茶

拼音Shí Chá

别名石麻婆子草、石芥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东南长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dymocarpus hancei Hems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东南长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长约4cm。叶4-16,均基生;叶柄长1.8-8cm,粗壮,有短糙毛;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2.2-10cm,宽1-3.6cm,先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边缘密小牙齿,两侧均被短伏毛,侧脉每侧5-7条。聚伞花序状,2-4条,2-3回分枝,第短伏毛;花萼长4.5-7mm,5裂达基部,裂片狭线形,外面被短伏毛,内面无毛;花冠长1.5-2c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近无毛,简狭钟状,上唇长3-5mm,2裂至中部,裂片斜扁三角形,下唇3裂至中部,裂片卵形;雄蕊无毛,花药椭圆形,退化雄蕊2,长约0.5mm;花盘环状;雌蕊长约1.6cm,疏被小腺体;子房无柄,柱头扁球形。蒴果线形,长2-3.4cm,无毛。种子狭窄椭圆形或纺锤形,长0.4-0.5mm。花期4月左右。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下或山坡石上或石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

性味味苦;辛;怀凉

功能主治散风热解毒。主感受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猴闼子

    药材名称猴闼子拼音Hóu Tà Zǐ别名仙茅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福州柿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cathayensis Steward var.foo-chowensis(

  • 山药

    《中国药典》:山药药材名称山药拼音Shān Yɑo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别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

  • 腰子草

    药材名称腰子草拼音Yāo Zi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Lance Herminium别名双肾草、肾囊草、秤砣草、蛇尾草、蛇含草、鸡心贝母、人头七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

  • 万年柏

    药材名称万年柏别名虎尾蕨、深裂铁角蕨、地柏枝、洞里仙来源为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虎尾铁角蕨Asplenium incisum Thunb.,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性味苦、甘,凉。功能主

  • 毛轴莎草

    药材名称毛轴莎草拼音Máo Zhóu Suō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Pilose Galingale别名三角草、三棱草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Ⅱ卷》。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毛轴莎草的

  • 肚拉

    药材名称肚拉拼音Dù Lā别名都拉参、都拉(《四川中药志》),对对参、双参、萝卜参、土败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春季发苗前,或秋后苗茎

  • 牌楼七

    药材名称牌楼七别名牌骨七来源兰科杓兰属植物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 Wils.,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理气,止咳,止痛。用于气滞咳嗽,胸胁疼痛。

  • 灰菜

    药材名称灰菜别名粉仔菜、灰条菜、灰灰菜、灰藋、白藜来源藜科藜属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以全草入药。夏季采,切段晒干或鲜用。性味甘,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枝叶透疹。用于风

  • 枇杷木白皮

    《中药大辞典》:枇杷木白皮药材名称枇杷木白皮拼音Pí Pá Mù Bái Pí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茎干的韧皮部。功能主治①《千金

  • 革质红菇

    药材名称革质红菇拼音Gé Zhì Hónɡ Gū别名大红菇、红菌子、青杠菌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革质红菇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ssula alutacea (Pers .)[Ag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