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眼棂

眼棂

眼的部位名。见《兰室秘藏》卷上。即眼弦。详该条。

猜你喜欢

  • 痰母

    病理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乳食停滞,或为暑湿所侵,化热灼液成痰,因循日久,结为顽块者,称为痰母。是齁的病因。详齁条。

  • 龙蠔理痰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清半夏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生赭石、炒黑芝麻、炒柏子仁、白芍药各9克,朴硝、陈皮、茯苓各6克。水煎服。治思虑生痰,因痰生热而致的神志不宁。

  • 脾气不升

    指脾气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机。多因脾阳虚,中气不足所致。症见面色不华、眩晕、易汗、短气、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或见眼花、视蒙、耳聋、食不知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缓等。若因湿浊食滞以致脾气不升,则见头重如蒙

  • 桑上寄生

    出《神农本草经》。即桑寄生,详该条。

  • 妊娠小腹虚胀

    病证名。《胎产秘书》:“凡妊娠小腹虚胀,因食硬物伤胎,胎即受病,传于脾胃,胃气虚冷,下逼小肠,若奔豚腰重,或大便闭涩,两胁虚鸣、宜服胜金散,温中下气,胎自安矣。”(吴萸、陈皮、熟军、干姜、川芎、厚朴)

  • 尿白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指小儿小便初下色黄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幼幼集成》)。多因乳食伤脾,脾不散精,湿热内蕴,清浊相干,下注膀胱所致;亦有因肺脾气虚而产生的。脾伤湿蕴者,治宜健脾分利,用胃苓丸;

  • 蜣螂蛊

    病名。蛊毒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其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冷乍热,手脚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经年不治,啖人血脉,枯尽

  • 内眦

    解剖名。又名目内眦、大眦、眼大头、眼大嘴、眼大睫、(眼)大角。即内眼角(上下眼睑在鼻侧连结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有睛明穴。眦角上下睑弦各有一泪窍(泪小点)。《灵枢·颠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

  • 胃经失血

    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因饮食太饱,或中气失调,邪热在中,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药如犀角、地黄、丹皮、甘草、玄明粉之属。亦有饮食过饱,胃中寒冷不能消化,食物与气上冲,伤裂胃口而吐血鲜红或紫黯

  • 青白苏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荠苧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