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癣

湿癣

病名。皮肤湿疡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色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其里亦有虫。”由风湿热邪浸入肌肤而成。其症患处皮损潮红,糜烂,瘙痒不止,搔破滋水淋漓,浸淫不断扩大,皮内似虫行。治宜清热除湿杀虫。内服除湿胃苓汤加味。外用蛇床子散麻油调敷;或用芦荟30克、炙甘草15克研细末外撒。相当于急性湿疹、皮炎之类。

猜你喜欢

  • 六腧

    指六腑所属阳经的井、荥、俞、原、经、合等六个特定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 釜底抽薪

    属寒下法。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实热的治法。本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故名。参见寒下、急下存阴各条。

  • 颅囟经

    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2卷(一作3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存本为《四库全书》本(系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者),己非全

  • 飞尸

    古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治飞尸,在人皮中,又名恶脉,又名贼风。发时头

  • 注市

    ①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

  • 腹中如铁石

    病证名。《医学入门》卷八:“腹中如铁石,脐中出水,旋变作虫行之状,绕身匝啄,痒痛难忍,翎毛拨扫不尽,外用苍术煎浓汤浴之,内用苍术为末,入麝香少许,水调服之即愈。”

  • 清中驱疟饮

    《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卷三方。半夏、橘红、黄芩、槟榔、草果、山楂、青皮、厚朴、苍术。加姜、枣,水煎服。治疟疾初起,先寒后热,胸膈饱闷,或寒战后大渴。

  • 心痈

    病名。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证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

  • 构法

    推拿手法。食、中两指并拢,以其指腹在头颞部作圆弧形的推抹。有清醒头目等作用。常用治头痛。

  • 肺饮

    痰饮之一。因饮邪在肺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参见痰饮、支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