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痹

湿痹

病名。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又名着痹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亦可用茯苓川芎汤除湿蠲痹汤等方。参着痹、肌痹条。②脚气病之一种。《寿世保元》卷五:“脚气者……亦有疼痛不仁者,名曰湿痹。”参见脚气条。

猜你喜欢

  • 瓜槌草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 气淋

    病证名。诸淋之一。又名气癃。为尿有余沥结涩不通的症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气淋者,肾虚膀胱受肺之热气。”《圣济总录》:“肾虚则不能制小便,膀胱挟热则水道涩。肾虚膀胱热,则胞内气胀,小腹坚满,而生

  • 秦昌遇

    【介绍】:明代医家。字景明。上海人。因年轻时多病而学医,开始时通儿科,后精于内科,在当地闻名,求治的人很多。著有《症因脉治》、《痘疹折衷》、《幼科折衷》等书。

  • 和肝

    即滋阴疏肝。以滋阴与疏肝药合用治疗肝虚气郁的方法。临床多用于胁肋窜痛,胸腹胀闷,吞酸吐苦,舌无津液,咽喉干燥,脉弦细或虚弦等肝肾阴虚,气滞不行证候。常用方如一贯煎。

  • 胎中热毒

    先天的致病因素之一。见《简明医彀》卷六。因婴儿在胎受自母体,热邪蕴积成毒。出生后即口舌生疮,遍身赖,游风丹毒,疮疡疥癣。宜化毒丹(玄参、桔梗、茯苓、青黛、甘草、牙硝)为末蜜丸,薄荷泡汤调化,抹儿口内上

  • 胆怯

    指心中畏惧不敢见人之证。《石室秘录》卷三:“凡人胆怯不敢见人者,少阳胆经虚也。而所以致少阳胆经之虚者,肝木之虚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肾水之不足。法当补肾以生肝木。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芍药五钱,当归

  • 推膝盖骨归原法

    正骨手法。适用于髌骨离位的整复。见《伤科汇纂》卷一。患膝呈半屈曲位,用推挤手法使离位的髌骨复归于原位。再用抱膝固定。

  • 银花藤

    见《医学真传》。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 暗乳蛾

    病名。亦称鸡心蛾。系指乳蛾生于喉中因其小而不易见者。《喉科种福》卷四:“蛾生喉中,其痛倍常,医不能见。俗名鸡心蛾。”多由肺胃热蕴,复感外邪,风热邪毒上冲咽喉所致。属乳蛾类。详乳蛾条。

  • 本草会编

    药物学著作。20卷。明·汪机编撰于十六世纪初。此书受王纶《本草集要》的学术影响,药物分类,不按《本经》三品之分,系按药物性状“以类相从”,增补若干内容,扩充为20卷,以弥补《本草集要》“词简不赅”之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