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泻

湿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左传》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参见濡泄、洞泄条。

猜你喜欢

  • 方病

    指现在症状。《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方病。”

  • 补肺阿胶汤

    即阿胶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见阿胶散条。

  • 尩痹冲剂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续断、补骨脂、制附子、熟地黄、淫羊藿、骨碎补、独活、桂枝、赤芍、白芍、牛膝、苍术、威灵仙、知母、防风、伸筋草、麻黄、松节、穿山甲(炙)、虎骨(炙)。冲剂,每服10~20克

  • 囟不合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气血少弱,骨木不荣,由肾气未成,肝肺壅热上冲于脑,遂令发枯,骨髓不足而囟不合。即解颅,详该条。

  • 郁火

    ①泛指阳气受郁而出现内热盛的证候。临床表现头痛、目赤、口疮、腹痛、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实等症。②指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内热的病证。可见头痛、胁痛、失眠、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等。

  • 毛拔

    病证名。《素问·五脏生成》:“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相当于脱发病。

  • 心寒

    心中自觉寒冷,甚或寒颤。常因心阳虚衰不振所致。《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

  • 瓠子(瓠,hù,户)

    出《新修本草》。又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为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我国各地有栽培。甘

  • 苇根

    见《温病条辨》。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 太乙神针方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方。人参、麝香各四两,三七八两,山羊血二两,千年健、钻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小茴香、苍术各一斤,艾叶、防风各四斤,甘草二斤,穿山甲半斤。为细末,用棉纸一层,高丽纸三层,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