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水泻

水泻

①病证名。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若肠胃虚弱受于气,或饮食生冷伤于脾胃,大肠虚寒,故成水泻也。”可用厚朴丸、香连散等方。湿泻寒泻热泻等皆可表现为水泻。详各该条。②为泽泻之别名,出《神农本草经》。详该条。

猜你喜欢

  • 邪闭

    病证名。系指外邪闭其耳窍,致听力下降者。《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方可选用九味羌活汤、麻黄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 炙煿(bó)

    煎、炒、炸、烤、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偏嗜则可能损耗胃阴,发生内热病证。

  • 耳出血水

    病名。见《徐氏医书六种》卷七。即耳衄,详该条。

  • 新加三拗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麻黄(带节)六分,荆芥二钱,桔梗、薄荷各一钱,大枣、金橘饼各一枚,杏仁一钱半,生甘草五分。水煎服。治风伤肺,寒伤太阳,头痛恶寒,无汗而喘,咳嗽白痰等症。

  • 风湿肿

    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

  • 胃足阳明经病证

    病证名。因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 法琮

    【介绍】:宋代医僧,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是医僧元觉之弟子,精医术。

  • 国医百家

    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18~1921年。裘氏原拟辑医学著作约百种,而实际现存只有七种。计《薛案辨疏》、《叶氏伏气解》、《胎产指南》、《重订幼科金鉴评》、《雪雅堂医案》、《简明眼科学》、《琉球百问》

  • 胎漏黄水

    病证名。见《女科经纶》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风热,或因郁怒,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

  • 钉节天蛇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蛇节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