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惊啼

惊啼

病证名。出《颅囟经》①系小儿受到惊恐而引起的啼哭。《景岳全书·小儿则》:“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目视骤色,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寝则惊惕,或振动不宁,或忽而惊叫,皆神怯不安之证。”治以安神养气为主,如独参汤秘旨安神丸之类。②指小儿睡里忽啼而惊觉者。《普济方》谓有阴阳二证及半阴半阳证阴证,身凉,大便呈青绿色,时复惊啼;阳证,则身热精神不定,睡中惊啼;又有身凉大便赤黄而啼者,有身热大便青白而啼者,则属半阴半阳之证。

猜你喜欢

  • 医学集成

    综合性医书。4卷。清·刘仕廉纂辑。成书于1873年。全书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卷1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2~3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4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

  • 草芦荟

    见《北京地区植物志》。即芦荟,详该条。

  • 臂骨伤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六。包括尺骨、桡骨单折及双折。临床以尺骨近端和桡骨远端骨折为多见。多因跌打、坠堕、扭转所伤。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有断端移位者,畸形明显,触按有骨声。断端移位者,尤其在双骨折

  • 喘鸣

    证名。指呼吸喘急,喉间有痰鸣者。后世多称为哮或痰喘。《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类经》卷十三:“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

  • 下胎毒法

    古代新生儿调护方法之一。小儿初生拭净口中恶血后,用药物内服,以去腹中恶物、脐粪,解胎中蕴积热毒。《千金要方》有甘草法等;李东垣用淡豆豉一味煎汤,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气。《证治准绳·幼科》分甘

  • 血热崩漏

    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过嗜辛辣,或感受热邪,或五志化火,热郁于内,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或忿怒伤肝,肝经火炽,血失所藏等,以致经血妄动。症见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沥日久不止,血色深红,稠粘,面赤口渴,烦

  • 久腹胀

    病证名。指腹胀久而不愈者。《诸病源候论》卷十六:“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脏腑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其症多伴有腹胀,按之柔软,形体消瘦,面色淡白等。治

  • 阳暑

    病名。①一名动暑、中暍。《景岳全书》卷十五:“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

  • 腕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手腕痈、手屈发、手牛押屈、龟毒、鼓槌风、手腕疽。由三阳经风火凝结而成。患处高肿红赤作痛,腕部活动受限,易脓,易溃为顺,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外敷洪宝膏,溃后提脓去腐,按溃疡治

  • 医学正印种子篇

    书名。又名《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2卷。明·岳甫嘉撰,刊于1635年。分男科、女科两卷,论述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证治。主张男子宜葆合先天之精,以寡欲、节劳、惩怒、戒醉、慎味为求嗣之道。反对于小产、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