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跗(fū),同趺。即足背。指足背肿。出《素问·气交变大论》。为水肿病症状之一。参见水肿、脚肿条。
【生卒】:1610~1674?【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其先祖居河南,九代世医。张氏幼年丧父,学医于张卿子门下,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张氏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
病证名。又称木舌系指舌麻木。《景岳全书》卷二十六:“肝热则舌木而硬。”参见舌痹条。
指五色与五脏相配。《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见《陕西中草药》。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外台秘要》卷十三方。芍药、桂心各八分,吴茱萸一合,朱砂、川芎、炮乌头、干姜各四分,川椒一两,栀子仁五分,炒巴豆四十枚(胡洽方有芫花四分、野葛皮二分)。为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三丸,日三次。治诸尸
①鼻息、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②喘息。《灵枢·海论》:“悗息面赤。”③止、结、留滞。《灵枢·百病始生》:“息而成积。”④通瘜。赘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鼻息肉不通。”⑤
见下巨虚条。
病名。见清·黄岩《眼科纂要》。多由痰浊瘀血凝滞而成。本症初起,睑生硬结,色白而坚,日久渐大,如杯如升。治宜消痰化湿,散结行瘀。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斜针浅刺,故名浮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