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疱疮

天疱疮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易患,分两种类型。①发于夏秋之间,起病急骤,互相传染。由暑湿之邪侵入肺经,郁于皮肤而成。初起为潦浆水泡,界限清楚,皮薄光泽,顶白根红,破流滋水,蔓延迅速。即脓疱疮。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用五味消毒饮加六一散、土茯苓暑热偏盛者,用三黄解毒汤,外用青黛散。②不分四季发病,病程缓慢,无传染性。因心火脾湿蕴郁而成。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泡壁松薄,根部红赤,易于擦破滋水,伴有长期发热,胸闷,胃呆等全身症状,病久有潮热骨蒸,舌光绛无苔,脉细数等伤阴现象。即天皰疮。治宜清热除湿。内服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赤茯苓、炒白术、炒苍术黄芩生地黄麦门冬栀子泽泻甘草连翘茵陈蒿、炒枳壳玄明粉竹叶、竹心)。阴伤者,宜养阴益胃,服益胃汤。外用十大功劳蒲公英煎水洗净患处;再用碧玉散,冷开水调敷患部。

猜你喜欢

  • 阳汗

    证名。指热汗。《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

  • 梁逢尧

    【介绍】:宋代医生。撰《惠眼观证》,已佚。

  • 妊娠中暑

    病名。见边继孝校刊《竹林女科证治》。妊娠中暑热之邪。症见发热口渴,自汗闷乱,昏愦倦怠,胎动不安。治宜清暑安胎。方用香薷饮,大渴多饮加麦冬、黄芩、花粉、五味子、栀子。

  • 挑针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眼之俗称。详该条。

  • 石卷柏

    见《陆川本草》。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 飞尸

    古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治飞尸,在人皮中,又名恶脉,又名贼风。发时头

  • 太医局提举

    宋代医官职称。1076年(熙宁年间)在太医局设提举1人,总管该局工作。与太医局令的职权相同。参见太医局条。

  • 妊娠肠风下血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五、六个月,胎气已成,忽患肠风,此风淫伤胃所致。……迁延不愈,胎必受损。治法祛风清燥、除热凉血;或久则用涩脱之剂、宜安荣散。”(白芍、当归、生地、熟地、黄芩、槐角、地

  • 眼皮

    眼解剖部位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眼睑。详该条。

  • 心主血

    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包括:①心主导全身的血液。《素问·五脏生成论》:“诸血者,皆属于心。”②指心主血脉。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