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感胃脘痛

外感胃脘痛

病证名。指感受寒邪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寒症多见于中气素寒,热症多见于内有积热患者。《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胃脘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饮食积,卒然暴痛之症也。若时令暴热,心下忽绞痛,手足虽冷,头额多汗,身虽恶寒,口燥舌干,大便虽泻,溺色黄赤,此湿热所伤之症也。”脉多浮紧或浮数。前者宜先用五积散,继用温胃汤。后者先用神术平胃散,后用清中汤。参见胃脘痛条。

猜你喜欢

  • 苦远志

    见《滇南本草》。即远志,详该条。

  • 内外肿喉

    病名。多由肺胃郁火薰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治宜泻火解毒,

  • 循经病理反应

    在体表上发生的具有循经特征的病理现象。它主要反映病理生理和经脉皮部之间的某些规律性联系。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灵枢》所载的经脉病候均有这方面的内容。后世的主要针灸著作,亦多有载述。循经病理反应有多种多样的

  • 蘼(mí 迷)芜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芎苗、川芎苗。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苗叶。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多为栽培。辛,温。入心、肝、胆经。祛风散寒。治头风头眩,流泪,咳

  • 喉关痈

    病名。系指痈发于喉关部者。多因肺胃蕴热,复感风热,邪毒痰火壅聚咽喉所致。症见喉核之上后方红肿疼痛,喉核常挤向前下,悬雍垂水肿,变形。讲话时口中如含物,常带鼻音。疼痛连及耳窍,咽肿如塞,吞咽困难,饮水时

  • 中腑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 颧疽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系生于颧部的疽。由阴分积热而成。患处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毒甚根深,难溃难愈。初起宜清热通结,内服内疏黄连汤。余治法见无头疽条。

  • 出白

    证名。《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后人将出白解作“溲出白液”,有谓与“白淫”义同。参见便浊、白淫条。

  • 白崩

    病名。出《脉经》。指崩下血内有大量白色液体,质稀如水或如粘胶等。多因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或因虚冷劳积伤于胞脉所致。劳伤心脾者,兼见心悸气短,失眠,饮食少进。治宜养心安神,健脾。方用平补镇心丹,用人参或

  • 蜡烛疳

    病证名。疳疮的一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又名蜡烛泻。指男性患下疳时久而遍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