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玄子
【介绍】:
见王冰条。
【介绍】:
见王冰条。
【介绍】:见袁句条。
【介绍】:见杨士瀛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五脏论》1卷,已佚。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黄连捣碎,用水浸泡出汁,时时滴儿口中,婴儿初生,体内蕴有胎热,或值夏季气候炎热之时宜用之。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又名胃实热。①指小儿胃气充盛,感受热邪,邪与气相搏,充斥阳明,则成实热。症见发热而饮水作渴,喜冷饮食。治宜清泻胃热,用泻黄散。②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小儿药证直诀》)。③小儿气血旺盛,发热引饮,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多因生疥疮搔抓破皮,继发感染作脓,或湿热蕴毒所致。皮损形如豆粒,顶含稠脓,痛痒相兼。治宜内服秦艽丸,外搽蛇床子散。
见《张氏医通》卷十三。乌骨白丝毛鸡(男用雌鸡,女用雄鸡,取嫩者,溺倒,泡去毛,竹刀割肋,出肫肝,去秽,留内金,并去肠垢,仍入腹内)一只,五味子、川芎(童便浸)各一两,熟地黄四两,黄芪(去皮,蜜酒拌炙)
病名。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漏皆有脓汁,此漏独以脓为名者,是诸疮久不瘥成漏,而重为热毒气停积生脓常不绝,故谓之脓漏也。”②《外科启玄》卷十二:“脓漏其根在胆,因不遂志而得之。”属瘰疬之类,指淋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疳气下注入阴,致使阴囊水肿呈黄亮色者。多由疳疾脾胃虚弱,以致水湿下注所致。临床可伴有局部肿痛,小便不利,或瘙痒等。治宜化气利湿,用五苓散;外用蛇床子煎水淋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