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医家。字杏圃。铜陵(今安徽芜湖)人。辑有《怀少集》一书(1758年刊)。
【介绍】:唐代医生。京都(今陕西西安)人。不知姓,名元颃,善医。据载:一妇误食一虫,常疑而成疾,每治不效。清元颃诊治,元颃知其所患,请其夫选谨密者一人,预戒之:“今以药吐泄,但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但
见订正金匮要略注条。
病证名。《医说》引《医余》:“夏月破腹:一曰伤暑;二曰伤冷物、食瓜果、饮水之类;三曰夏季心火旺,心经热则小水不利,行大肠,谓之水谷不分。伤暑而泄者,心躁头痛作渴,宜服香薷饮……伤冷物而泻者,腹痛水泄,
指颅顶部。《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生卒】:1866~1938【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医学教育工作者。名家达,号鹏南。江苏江阴人。对文学有一定研究,著有诗词文集,如《古乐府评注》、《梅花集》等。在中医学术上,致力于《伤寒论》、《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因于风湿而致的偏枯证。《圣济总录》卷九:“风偏枯。论曰:气血不足,腠理开疏,风湿客于分肉之间,久而不差,真气去,邪气独留,乃为偏枯之疾。”症见半身不遂,肌肉枯瘦而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即月经。详该条。
①病证名。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若肠胃虚弱
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