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医鉴>诸气

《古今医鉴》诸气·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实,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投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病皆因于气,有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也。其言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内,循环无端,营运不悖,此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经云∶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若内无七情之所伤,外无六淫之所感,何气病之有哉。其不善摄生者,五志之火,无时不起;五味之偏,无时不伤。

是以酿成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使气血失其常候,脏腑不能传导。是故外邪得以乘虚而凑袭矣。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

若夫为胁痛,为心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翻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子属阴,得气易郁。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女人之气病常多。故治妇人宜以顺气为主,而兼乎散血;治男子宜以养荣为主,而调气次之,斯得气证治法之大要也。

气之为病,非止一端,有七情气,有郁气,有怒气,有热气,有冷气,有厥气,有逆气,有痰气,有虚气,有中满气,有腹胀气,务要详究,不可雷同一例治之。

治诸气,须用上下分消,不可骤用《局方》金石、乌、附燥热等剂。

一、七情忧结,遂成郁气难治。必须自能知戒,庶几。

一、郁气宜开郁,如苍术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栀子枳壳连翘木香泽泻之类。

一、枳壳破滞气,然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泻胃气。槟榔泻至高之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木香行中下焦气。若此之类,气实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用之能治气之标,而不能制气之本。

四七汤 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七情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阻,呕逆恶心。并宜服之。半夏(五两)茯苓(四两) 浓朴(四两)紫苏(二两)

上锉,作十剂,生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梅核气,加桔梗枳实。一方加槟榔

分心气饮〔批〕(按此方治诸气平和之剂) 治男子女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感,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两胁痞满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恶心呕哕,目眩头晕,面色痿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四肢怠倦,日渐 羸。或大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青皮(五钱)陈皮(五钱)半夏(三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五分)紫苏(二两)腹皮(五钱)肉桂(三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桑皮(五钱)木通(三钱五分)羌活(五钱)甘草(二钱五分)

上锉,分五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服。一方去芍药、羌活,加木香槟榔香附枳壳莪术藿香桔梗,善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炒神曲

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莱菔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盛,加黄芩。下焦热盛,加黄柏。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槟榔青皮

利气丸 治一切气滞,心腹满闷疼痛,胁肋膨胀,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大黄(生用,六两) 黑丑(头末,六两)木香(一两)槟榔(一两)枳壳(麸炒,一两)香附(炒,四两)青皮(炒,一两) 广皮(一两)莪术(煨,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临卧以淡姜汤送下,以大便通利为度。如不利,再加丸数服,务使通利为愈。

一块气〔批〕(按此方治诸气专攻之剂) 治诸气食积,及噎膈痞满,胸胁刺痛, 瘕疝气,并皆治之。青皮(一两)陈皮(一两)三棱(一两) 蓬术(一两)香附(便制,一两)神曲(炒,三钱)麦芽(三钱,炒) 萝卜子(三钱,炒) 白丑(头末,三钱)槟榔(三钱)郁金(三钱)黄连(酒炒,三钱)枳实(三钱)皂荚(二钱五分)百草霜(二钱五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三十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