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外科学>第五章 岩

《中医外科学》第五章 岩·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岩”、“岩”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子,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本章所讨论的舌菌、茧唇、失荣、乳岩、肾岩是属于外科范畴的岩病,属西医恶性肿瘤范畴。

关于本类疾病的记述,远在隋唐以前的文献就已出现,如《肘后备急方》云:“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小品方》也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等记载,不过多以“石痈”称之。岩作为病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云:“癌或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古代医籍中,除少数称本病为“癌”外,宋元以来,多以“岩”立名,如“乳岩”、“肾岩”、“舌岩”等。此外尚有不以“癌”、“岩”命名者,如“失荣”、“茧唇”、“石疽”等。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有诸多的描述与论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病因病机]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刺激。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造成肿瘤的发生。其常见病因病机如下:

一、情志郁结人的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七情所伤,情绪抑郁不畅,内脏的气机失于正常运行,气滞日久,必有瘀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常可逐渐形成肿块。

二、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为四时不正之气,乘虚内侵,渐成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内脏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岩肿。

三、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面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岩肿。

四、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日久,久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积聚而为岩肿。

上述病因病机中,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肿瘤形成。

[检查方法]

岩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极为重要,因为即使同一岩症,早期与晚期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截然不同。诊断的内容包括有无岩肿,岩肿的范围、程度,旨在拟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诊断的方法与步骤包括一般的病史与体检、实验室诊断、不同岩肿的特殊检查方法(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及肿瘤标记的测定)等。但目前缺乏特异性强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上发现的大多数岩症已属中晚期。所以,结合病史与体检及各种检查,特别是应用新的诊断技术的综合诊断,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其内容与其他疾病并无根本的区别,但需注意年龄、病程、家族或遗传史、癌前期病变或相关病史、个人史及现病史等,为岩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二、、体格检查

(一)肿块的检查首先检查肿瘤的部位,体表的肿块扪诊可初步明确其发生的部位是皮肤、肌肉、筋膜或骨骼等,腹部肿块通过扪诊则可初步确定源于何脏。注意肿瘤的性状,包括形态、大小、表面温度、血管分布、有无包膜、表面是否光滑以及肿瘤局部有无溃疡、出血、炎症等。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与皮肤有否粘连,与深部组织是否固定。另外,需扪清肿块的硬度,岩肿大多较坚硬,而良性肿瘤质地较软。

(二)淋巴结的检查仔细检查区域淋巴结或转移灶。如乳岩患者需检查腋下和锁骨上淋巴结,肾岩则需检查腹股沟淋巴结。

(三)全身检查除体检是否为消耗性病容体质外,应注意检查全身3个浅淋巴结区,即颈、腋、腹股沟淋巴结。腹部肿瘤者需检查肝脏及进行肛门指检。

三、病理检查

包括细胞学与组织学两部分,是目前确定肿瘤病理性质直接而可靠的方法。

(一)临床细胞学检查包括脱落细胞检查、粘膜细胞检查以及细针穿刺涂片或超声穿刺涂片检查。针吸细胞检查阳性诊断率高达85%一90%,故已在临床广泛采用。

(二)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和性质等,采用不同的取材方法。原则上凡能小手术完整切除者则行切除送检,或者在手术中切除小块组织作快速冰冻切片诊断。

其他,如内窥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各种造影、超声波、CT、磁共振、核素显像等)、生化检测以及免疫学检查,对岩的诊断均有一定意义,临床应根据病情选用。

[癌的分期]

为了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国际抗癌联盟提出了TNM分期法,T为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不同的TNM的组合,定为肿瘤的1、:、3、4期。再根据肿块程度在字母后标以0至4的数字,表示肿瘤发展程度。l代表小,4代表大,0为无。分期的首要条件为病理确诊,需在治疗前确定,尔后不能更改。在丁内又分为:Tx,表示无法明确仲瘤的体积;T。表示未发现原发肿瘤;T1-4,表示肿瘤的体积分级。在N内分为:N0,表示未发现区域性淋巴结;Nl—,,表示淋巴结的大小和受累范围;Nr,表示区域淋巴结受累与否未能作出估计。在M内分为:Mo,表示未发现远处转移;M1,表示有远处转移,M,,表示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显然,按照TNM的不同情况,就可将某一肿瘤的分期确定下来。

[辨证论治]

一、一般原则

岩的辨证论治要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尽可能运用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力求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是提高癌肿疗效的关键。而临证时应首先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辨证关系,把握扶正与祛邪、标本缓急等治疗原则。

(一)局部与整体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局部病变的发展,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病理变化;而全身体质虚弱,也能影响局部的治疗效果。因此,在辨证论治时,既要清楚全身情况,又要观察岩肿局部的病变。全身情况较好时,治疗可侧重于肿物的攻伐,使之消散或控制其发展;整体情况较差时,则侧重于整体的调理,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疼痛,延长寿命。

(二)扶正与袜邪岩症的治疗概括地说有二:一是祛邪,多选用攻坚破积、活血化瘀、虫类搜剔、清热解毒等峻猛药物,以达到消除岩肿的目的,但这类药物可使人体正气耗损、抗病力低下而使病情加重,故不可滥施玫伐;二是扶正,是应用补益药物,以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利于扶正祛邪而消除岩肿。一般来说,岩肿早期以祛邪为先,中期攻补兼施,晚期重在扶正。但究竟如何确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三)标本缓急一般情况下,岩症应先治本,即以祛邪的方药以缩小或消除岩肿。但在病程中出现一些如发热、出血、疼痛等并发症时,则当先治其标,待标症缓解后,再治其本,以消除岩肿。即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床上岩症病人常出现标本错综复杂的情况,常须标本兼顾。

二、常用治法和药物

(一)清热解毒岩肿初起,正气未虚,或岩肿出现化热或溃烂等合并症时,治宜清热解毒。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蒲公英肿节风石上柏板蓝根山豆根金银花黄芩黄连蚤休蜀羊泉等。

(二)活血祛瘀岩肿的肿块,为致病因素阻塞机体经络,局部气血不畅,瘀毒相结而成。故症见肿块坚硬,痛有定处,舌有瘀斑,脉弦涩时,治宜活血祛瘀以消肿块。常用三棱莪术桃仁赤芍土鳖虫水蛭王不留行石见穿急性子乳香没药红花等。

(三)化痰散结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发病原因由于脾肺肾三脏失调,水湿内停,津液不布,凝结成痰。若症见肿块不痛不痒,症瘕、积聚坚硬难消,舌苔白腻,脉滑时,治宜化痰散结,以消肿块。常用南星、半夏海藻昆布牡蛎、山慈菇僵蚕瓜蒌白芥子、鳖甲夏枯草等。

(四)舒肝开郁情志不遂,忧思恼怒等七情所伤,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成肿块。如有胸胁作痛,郁闷不舒,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时,治宜舒肝开郁,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常用橘叶香附枳壳八月札九香虫佛手郁金柴胡川楝子、青陈皮绿萼梅砂仁等。

(五)扶正补虚岩肿的形成与正气先虚有密切关系,岩肿形成后也可以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引起气血虚亏,脏腑功能失调,造成恶性循环,故临床见到阴、阳、气、血不足之症时,治宜扶正补虚,常用的扶正补虚法有健脾益气、养血滋阴、养阴生津和温补肾阳等。

其中,健脾益气法主要用于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气虚脾胃运化失常者,常用药物有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养血滋阴法主要用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阴血不足者,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黄精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红枣等;养阴生津法主要用于五心烦热、潮热口干等阴虚津伤者,常用药物有玄参天花粉、熟地、石斛、生地、麦冬天冬、龟板、枸杞子白芍沙参鳖甲知母、首乌等;温补肾阳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腰酸便溏等肾阳不足者,常用药物有仙茅肉桂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附子鹿茸菟丝子、肉苁蓉等。

上述几种治岩大法,是针对不同病机而确定的治疗法则,以求达到治岩的目的。但大多数岩病情错综复杂,虚实相兼,临床在辨证论治时,要全面掌握临床资料,仔细分析病情,抓住本质,准确辨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扶正与祛邪、标本缓急的辨证关系,灵活选用,不同的治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结语]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子,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属西医恶性肿瘤范畴。岩的发病由于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造成。岩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极为重要,故需结合病史与体检及各种检查进行综合诊断。临床治疗时需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舒肝开郁、扶正补虚等常用大法以及常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