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24至卷324·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四
声音门
黄帝素问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 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注 足少阴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喑。】
奇病论
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注 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
大奇论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 脉络阻则音不出,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而为喑之不同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注 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是血气虚于内矣。大则为虚,是血气虚于外矣。盖荣卫血气,皆从内鬲而外达于形身,荣卫不足则鬲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矣。鬲,偏枯也。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当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若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败证,比及三年,五脏六腑之气渐至消灭而死矣。】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注 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有余于上,反灸之,则阳热之气,乃入于阴而为喑矣。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须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
脉解篇
太阳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 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入中之气不足,则阴虚而为喑矣。阳受气于四末,阳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为俳。肾气不足则为喑,以致少阴之气不至,则手足厥冷矣。】
气交变大论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
【注 水寒乘心,心主言,故暴喑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少阴之复,暴喑。
【注 金主声,故暴喑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濇,甚为喑。
【注 心主言,心气少,故为喑。】
经脉篇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虚则不能言者,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
【注 阳明之别络,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络。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其喑气逆则喉痹卒喑,经别之络于喉嗌也。】
忧恚无言篇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 肺主声,心主言,肝主语,然由足少阴肾气之所发。故善治者,审其有音声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不能语言而无音声者,此肾气之逆也。夫忧则伤肺,肺伤则无音矣。恚怒伤肝,肝伤则语言不清矣。此音声之户,谓声气之从此而外出也。口唇开阖,而后语句清明,故为音声之扇。舌动而后能发言,故为音声之机。悬雍为音声之关。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横骨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会厌者,为开为阖,主声气之出入。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寒气者,足少阴寒水之气也。盖少阴之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其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是以至其开阖不致而无音声矣。】
九针论
邪入于阴,转则为喑。
【注 谓邪入于肾脏之阴,转入于心脏之阳,则为喑矣。】
扁鹊难经
不治证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风寒客中
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宜服发表之药,不必治喑。
仁斋直指方 【宋 杨登父】
大惊不语
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填塞心窍,故喑不能言,宜密陀僧散、远志丸、茯神散之类。
声出于肾
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若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逆而上,咳嗽痰壅,或鸣或胀,胸腹百骸,俱为之不利,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矣。
指迷论 【宋 钱乙】
肾怯与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不进药,此非失音,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感风寒卒病耳。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不能言
肾虚内夺,则为喑痱。盖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
燥干者,金肺之本,燥金受热化以成燥濇也。兼火热,致金衰耗液而损血,郁而成燥者,由风能胜湿热能耗液,故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湿燥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又如大便干濇,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濇。经云诸濇枯涸,又如瘫痪中风,皆因火热耗损血液,元腑闭塞,不能浸润,金受火郁,不能发声者是也,盖肺主声也。肢痛软戾者,风热湿相搏,遂致偏枯,语音濇,手足不随。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亦以鲜矣。亦有寒湿相郁,荣卫不能开发贯注,多成偏枯。经曰:诸濇枯涸,干劲皴揭,属于燥也。
暴瘖
暴喑,猝痖也。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诸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所谓物寒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经言: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妇人重身
夫妇人重身九月,而喑痖不言者,是脬之络脉不相接也,则不能言。经曰:无治也。虽有此论,可煎玉烛散二两,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许,时时呷之,则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声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享】
分经辨因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之别脉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荣养而然,治当补血。又此三脉,风热中之则舌脉弛纵而然,风寒客之则舌脉缩急而然,随证治之。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虚损
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音久喑,宜天真丸,服过半月,言语自然有声。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病因有二
喑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于阴则为喑。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然有二证: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二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证治
有气血虚损者,有肾虚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宜于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菖蒲、远志。
痰塞不语,宜导痰汤加菖蒲、竹茹、人参,或芩连。亡血不语,宜四物汤,加人参、白朮、陈皮、甘草、菖蒲、远志。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总论证治
声音者,内关五脏,其为病也,因于六气。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其声呼。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声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其声歌。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声哭。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其声呻。此所以声音通于五脏者也。《直指》云: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故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属金,主清肃,外司皮腠,风寒外感者,热郁于内,则肺金不清,咳嗽而声哑,故肺为声音之门者此也。肾者人身之根本,元气发生之主也,肾气一亏,则元气寖弱而语音喑者有之。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饮食,用益黄散作效。数日后,忽尔不语,钱氏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遂能言,于是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
病分三因
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寒束于外,郁嗽而声哑,三拗汤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争竞,大声号叫,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
证本六淫
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直指》云:风寒暑湿燥火痰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惟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胀,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
风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汤主之。热痰壅盛声不出者,盐汤探吐之。大腑秘结,上下不通,声气不出者,大柴胡汤下之。此皆切于病证,其效如向应也。
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亮。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此十全也。久病人不语,为心气绝者死。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中风失音
中风,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小续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或诃子清音汤亦可。然不语岂止一端,有舌强不语,有神昏不语,有口噤不语,有舌纵语濇,有舌麻语濇,其间治痰治风,安神养气血,各从活法,又难拘续命、诃子而已也。
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杂证
音喑有肺热肺痿,及风毒入肺,虫食肺;或寒包热,狐惑;或失音不语,舌强不语;或痰迷;或肾虚喑俳。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猝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袭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脏,为咳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伤,欲火燔烁,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脏皆能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阴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之夺也,而况于无声者乎?是知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惟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耳。然人以肾为根蒂,元气之所由生也,故由精化气,由气化神。使肾气一亏,则元阳寖弱,所以声音之标在心肺,而声音之本则在肾。观之经云: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然则肾为声音之根,信非谬矣。
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风闭者,可散而愈;火闭者,可清而愈;气闭者,可顺而愈。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闭,虽曰有虚有实,然非治节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虚者多而实者少,当察邪正分缓急而治之可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其嘶败者复完,而残损者复振乎?此皆虚邪之难治者也。然难易之辨固若此,而犹有难易之辨者,则辨其久暂,辨其病因,乃可悉焉。盖暂而近者易,渐而久者难;脉缓而滑者易,脉细而数者难;素无损伤者易,积有劳怯者难;数剂即开者易,久药罔效者难。此外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
论治
风寒袭于皮毛,则热郁于内,肺金不清,而闭塞喉窍,咳嗽甚而声喑者,宜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金水六君煎、三拗汤之类以散之。
火邪侵肺,上焦热甚而声喑者,宜四阴煎、麦门冬汤主之。心火盛者,二阴煎。胃火上炎者,竹叶石膏汤。肝胆火盛者,柴胡清肝汤之类主之。劳瘵痰嗽挟火者,竹叶麦门冬汤主之。
肝邪暴逆气闭为喑者,宜小降气汤、润下丸、七气汤之类主之。
痰气滞逆为喑者,如二陈汤、六安煎、贝母丸、润下丸之类,皆治标之可用者。或用盐汤探吐之亦可。其有虚痰或痰火之甚者,当于痰饮门参酌治之。
虚损为喑者,凡声音之病,惟此最多,当辨而治之。凡色欲伤阴,病在肾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归丸、右归丸、人参平肺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阴煎、四阴煎、人参固本丸之类择而用之。
凡大惊大恐,猝然致喑者,肝胆受伤也,宜七福饮、五福饮、十味温胆汤、平补镇心丹、定志丸之类主之。
凡饥馁疲劳,以致中气大损而为喑者,其病在脾,宜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补阴益气煎、温胃饮之类主之。
凡忧思过度,致损心脾而为喑者,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凡病人久嗽声哑者,必由元气大伤,肺肾俱败,但宜补肺气,滋肾水,养金润燥,其声自出。或略加诃子百药煎之类,兼收敛以治其标,务宜先本后末,庶可保全。若见其假热而过用寒凉,或见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则未有一免者矣。
凡患风毒或病喉痈病既愈,而声则喑者,此其悬壅已损,虽喑无害也,不必治之。
方
二物汤 治风寒邪气留滞失音。
薄桂二钱 石菖蒲一钱
右咀,新水煎,细呷。
荆芥汤 失音通用。
荆芥穗 紫苏叶 陈皮 木通 当归 薄桂 石菖蒲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服。
木通汤 治诸风失音。
石菖蒲 防风 羌活 直僵蚕炒 全蝎焙 桑螵蛸 木通 炙甘草各一分 南星炒,五钱
右咀,每服三钱,姜五片,苏叶五片,煎服。
姜橘饮 治风痰风毒缠喉不语。
南星略炒,半两 生姜四两 橘皮三钱
右咀,每服三钱,紫苏五叶煎服。
玉粉丸《宝鉴》 治冬月寒痰结于咽喉,不利,语言不出。《针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如哑,宜服此药
桂心 草乌各一字 半夏泡,五钱
右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芎辛散 【《得效》】 治热痰雍盛,失音声不出,是燥热所致,用此即效。
川芎 细辛 防风 桔梗 白芷 桑白皮 羌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二片,薄荷三叶,水煎服。
人参清肺散 治痰嗽咽干,声不出。
人参 陈皮 贝母炒,各一钱半 (艹款)冬花七分 半夏 桔梗 茯苓 知母 桑白皮 川黄连 枳壳 杏仁研,各一钱 麦门冬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右銼,分作二贴,每服姜三片,水煎服。
杏仁煎 【《直指》】 治咳嗽失音,声不出。
杏仁泥 砂糖屑 白蜜 生姜汁各一盏 桑白皮 木通 贝母炒,各一两五钱 紫菀 五味子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
右六味銼,以水五升,煎至半升,去滓,入杏蜜糖姜,再煎成稀膏,每取一匙,含化咽下。或加知母、(艹款)冬花尤效。
向声破笛丸 【《回春》】 治讴歌动火,失音不语者,服之神效。
连翘 桔梗 甘草各二两五钱 薄荷叶四两 砂仁 诃子煨 大黄酒蒸,各一两 川芎五钱 百药煎二两
右为细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犀角地黄汤 治热入血室,心忪不语,眩冒迷忘,失音。
生地黄四两 犀角 牡丹皮 芍药各五钱
右咀,每服四钱,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金花散 治失声,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
右,三更后,仰卧随意食之。热证通用,声即开。
治 (上匿下虫)桃仁汤 治狐惑虫食其脏,上唇疮,其声哑。
桃仁去皮炒 槐子 艾叶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
右,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次服。
通声膏 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 人参 桂心 木通 五味子 (艹款)冬花 石菖蒲 竹茹 生姜汁 白蜜各二升 枣肉 细辛 酥各二两
右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内酥蜜姜枣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温酒一小盏化下,或不用酒噙化。
诃子汤 【河间,下同】 治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医鉴》名诃子清音汤,盖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
又方 治前证
桔梗三两 大诃子四个 甘草二两,制同上
每服一钱匕,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发声散 海藏 治咽喉语声不出。
(艹舌)蒌皮銼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并炒黄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日两三服。一方有桔梗。
蛤蚧丸 【丹溪】 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并作;久欬失音。
蛤蚧一对,去嘴足,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米酢炙 诃子煨 阿胶炒 生地黄 制甘草 麦门冬 北细辛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枣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
又方 【《千金》】 治暴嗽失音,语不出。
杏仁研如泥 生姜汁 沙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桑白皮五两
右,以水九升,煮五味子、紫菀、通草、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滓入杏仁泥、姜汁,白蜜和匀,微火煎取四升,初服四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密陀僧散虞世 治惊气入心,喑不能言。
密陀僧研极细末
每用一钱,茶清调下,或热酒调下。有热者,麝香汤调下。昔有人为虎蛇所惊,久喑,服此即愈。
远志丸 【《本事》】 治因惊言语颠错。
远志姜制 南星牛胆制 白附子 白茯神 人参 酸枣仁炒,各五钱 朱砂三钱,水飞 麝香一钱 金箔五片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朱砂为衣,薄荷汤下三十丸,日再服。
茯神散 【《本事》】 治同上。
茯神 生干地黄 白芍药 川芎 当归 桔梗 白茯苓 远志姜制
右为末,每二钱,水二盏,灯心一钱,大枣二枚,同煎至七分服之。有一妇年七十四岁,因戎乱为惊疾,服二方得效。
加味固本丸 【《入门》】 治男女声音不清,或失音。
生地 熟地 当归 黄蘗蜜炙 茯苓各一两 乌梅肉十五个 诃子 天冬盐炒 麦冬盐炒 知母 阿胶珠各五钱 人参三钱 人乳 牛乳 梨汁各一碗
右为末和匀,蜜丸黄豆大,以诃子汤或萝卜汤下八十丸或百丸。《医鉴》名铁笛丸。
加味上清丸 【《回春》】 清声润肺,止咳嗽,爽气宁神。
白沙糖八两 薄荷叶四两 柿霜四两 硼砂 元明粉 寒水石 乌梅肉各五钱 片脑五分
右为末,甘草水熬成膏,和丸芡实大,每一丸噙化,茶汤下。
嘹亮丸 【《回春》】 治久失音声哑。
香椿芽汁四两,如无用淡香椿芽为末四两代之 人乳 白蜜 梨汁各四两
右和匀,重汤煮熟,不拘时服,白汤送下。
诃子散 【丹溪】 治咳嗽声音不出。
诃子皮三钱,半生半炒 桔梗五钱,半生半炒 甘草二钱,半生半炒 木通三钱
右銼,分二剂,每一剂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小盏,临卧咽下。
柴胡升麻汤 【《医鉴》】 治伤寒咳嗽声嘶,或咽痛。
柴胡 黄芩 半夏 升麻 葛根 桑白皮 枳实 桔梗 知母 贝母 元参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润肺丸 【《入门》,下同】 治久嗽声嘶,语音不出。
诃子皮 五倍子 五味子 片芩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蜜丸樱桃大,每一丸,噙化咽下。
蜜脂煎 治暴失音,声嘶,常服润肺。
猪脂二斤,熬去渣 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
右入磁器内,俟成膏,不拘时挑服一匙。
人参平补汤 治肾虚,声不出。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 白芍药 杜仲 白茯苓 菟丝子 北五味子 川巴戟 橘红 半夏制,各六分 牛膝 白朮 破故纸 益智 胡卢巴 甘草炙,各三分 石菖蒲二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枣二枚,水煎。五更初,肾气开时,不许咳唾言语,默默服之。《回春》名滋肾汤。
补中益气汤 【东垣】
人参 黄芪炒 白朮炒 甘草制,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右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归脾汤
人参 黄芪 白朮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木香 制甘草各五分
水二锺,加龙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服。
人参固本丸
人参二两 天冬炒 麦冬炒 生地黄各四两 熟地黄四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温酒或淡盐汤下。中寒之人不可服。
平补镇心丹
人参 龙齿各二两五钱 白茯苓 白茯神 麦冬 五味各一两二钱五分 山药姜汁炒 天冬 车前子 远志制 熟地酒蒸,各一两半 枣仁炒,三钱 朱砂一两五钱为衣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饮或温酒下。
定志丸
人参 茯苓各二两 菖蒲 远志制,各一两
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
六味地黄丸
熟地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右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
八味丸
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两。
二陈汤
陈皮 半夏制,各三钱 茯苓二钱 制甘草一钱
水二锺,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小降气汤
家紫苏 台乌药 白芍药 陈皮各二钱 制甘草五分
水一锺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七气汤
半夏制五两 人参 肉桂 甘草制,各一两
右,每服三五钱,水一锺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润下丸
橘红一斤,盐五钱水浸同煮干 制甘草一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滚白汤下
十味温胆汤
半夏汤泡 枳实麸炒,各二钱 广陈皮二钱 茯苓钱半 人参 熟地 枣仁炒 远志制 五味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水二锺,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小青龙汤
半夏 五味各半斤 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今当随证轻重酌宜用之。
参苏饮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白茯苓 枳壳 半夏各八分 木香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水二锺,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三拗汤
麻黄连节 杏仁连皮尖 生甘草
右咀,每服五钱,姜三五片,水煎,食远服。
华盖散
麻黄去节 苏子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锺,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麦门冬汤
天冬 麦冬 桑白皮各七分 五味九粒 紫菀茸 贝母各六分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淡竹叶 生地各一钱
水一锺半,枣一枚,煎服。
柴胡清肝散
柴胡 黄芩炒,各钱半 山栀炒 川芎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连翘 桔梗各八分
水一锺半,煎服。
六味竹叶石膏汤
石膏煅 淡竹叶 桔梗 薄荷叶 木通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竹衣麦门冬汤
竹衣取金竹内衣膜鲜者,一钱 竹沥取金竹者 竹茹弹子大一丸 甘草 橘红各五分 茯苓 桔梗各一钱 杏仁七粒,去皮尖研 麦冬二钱
右咀,水一锺半,加竹叶十四片,煎七分,入竹沥一杯,和匀服。
百合丸
百合 百药煎 杏仁去皮尖,双仁者 薏苡仁 诃子等分
右为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或用蜜丸亦妙。
靛花丸
靛花 薄荷叶苏州者
右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九,临睡噙化。
荆苏汤 【《直指》】 治感风寒卒痖,及失音通用。
荆芥穗 紫苏叶 木通 橘红 当归 辣桂 石菖蒲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人参荆芥散 【丹溪】 治感冒风寒,言语不出,咽干鼻涕。
人参 荆芥穗 陈皮 桔梗 半夏 杏仁 通草 北细辛 麻黄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射干汤 【仲景】 治天行暴寒,热伏于内,咳嗽不得息,喉痖失声,或干嗽无唾,喉中如梗。
半夏二钱 杏仁 陈皮 桂心 枳实各一钱 射干 当归 独活 麻黄 紫菀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大补元煎 治色欲伤阴成喑。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枸杞 当归各三钱 山茱萸 制甘草各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丸 治前证。
熟地八两 山药炒 山萸肉 枸杞 菟丝制 鹿胶炒珠 龟胶炒珠,各四两 牛膝酒蒸,三两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右归丸 治前证。
熟地八两 山药炒 枸杞微炒 鹿角胶炒珠 菟丝子制 杜仲姜汁炒,各四两 当归身 山萸肉各三两 制附子二两,渐加至五六两 肉桂二两,渐加至四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饮 治大惊猝恐致喑。
人参 熟地并随宜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朮炒,一钱五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亦可。
七福饮 治前证。
人参 熟地并随宜 当归三钱 制甘草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炒 枣仁二钱 远志制,三五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亦可。
一阴煎 治色欲伤阴兼火,致成喑者。
熟地五钱 芍药 生地 麦冬 丹皮各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二阴煎 治前证。
生地 麦门冬各三钱 枣仁二钱 生甘草 黄连各一钱 白茯苓 元参 木通各一钱半
水二锺,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
四阴煎 治前证。
生地三钱 麦冬 芍药 百合 沙参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补阴益气煎 治中气大虚而喑者。
人参 当归 山药炒,各二钱 陈皮 制甘草 柴胡各一钱 熟地三钱或一两 升麻五分,火浮去之
水二锺,加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 治风寒外袭,咳嗽而喑者。
熟地黄五钱 陈皮一钱五分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制甘草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治痰气致喑。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二三钱 白茯苓二钱 甘草 杏仁各一钱,去皮尖 白芥子七分,老弱不用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贝母丸 治前证。
贝母一两
为末,用沙糖或蜜和丸龙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
理阴煎 治中气大损而喑者。
熟地黄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制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或加肉桂一二钱。
温胃饮 治前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白扁豆二钱,炒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陈皮 制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单方
失声不出:用萝卜捣自然汁,入姜汁少许,时时饮之,声则出。 【《本草》,下同】
又方:密陀僧为极细末,每服一钱,点茶饮之,声即出。
又方:皂角一条去皮子,萝卜三枚,煎服数次,声则出。
风冷寒郁失音:用桂心为未,频放舌下,渐渐咽汁,声自出。 【丹溪,下同】
卒哑: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别杵桂一分,和捣如泥,每用杏核大,绵裹噙,细细咽之,日三夜五。
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蜂蜜调服之。
风冷失音:以紫梗荆芥根一两研汁,入酒相和,温饮半盏,服无时。 【《圣惠》】
风冷失音,咽喉不利:以蘘荷根二两绞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锺。【《圣济总录》】
卒失音:陈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肘后》】
热病声喑:黄芩、麦门冬为丸服。 【《本草》,下同】
肺热声喑:人参、诃子末同噙之。
声哑:牛蒡子、桔梗、甘草煎服。
又方:青黛、薄荷,蜜丸含之。
失声不出:马勃、马牙硝,沙糖丸服。
欬嗽失音:莱菔同皂荚煎服。
客热中风不语:梨汁、竹沥、荆沥、生地汁,熬膏服。
风热失音:槐花炒嚼。
感寒失音:诃黎勒、桔梗、甘草、童便,水煎服。久欬嗽失音,加木通。
肺痈失音:杉木灰沥汁饮,良。
痰热失音,中风不语:天竺黄煎汁饮。
痖病:蝉蜕为末,水和服。
风热失音:犀角磨水服之。
肺伤失音:猪脂同生姜煮蘸白芨末食。
肺热暴痖:猪油一斤,炼入白蜜,时服一匙。
矢音:人乳、竹沥各二升,温服。 【《摘元》】
卒不得语:人乳和酒服。
中风不语,舌强:三年陈酱、人乳汁各五合相和研,以生布绞汁,随时少少与服,良久当语。【《圣惠》】
久欬失音:人尿服之,良。 【《本草》,下同】
诸风口噤不语:天南星、苏叶,生姜煎服。
诸风口噤不语:荆芥为末,童便酒煎服。
风痖不语:黄芪、防风,煎汤熏之。
男女中风,口噤不语:红花、乳香同服。
口卒噤痖:附子吹之。
卒然失音:黑大豆同青竹篦子煮服。
卒不得语:豉汁合美酒服。
咽伤声破:酒调干姜末服。
卒风不语:生姜安舌下,咽津。
偏风失音不语:杏仁生吞,良。
尸咽痛痒,语音不出,有虫食咽:榧子、芜荑、杏仁、桂,蜜为丸噙。
风僻失音:桂安舌下,咽津。
又方:桂同菖蒲煎服。
卒风不语:楮枝叶,煮酒服。
失音不语:东家鸡栖木,烧灰水服,尽一升效。
惊气入心,喑不能言:密陀僧茶服一匙。
尸咽语声不出:履鼻绳烧灰,水服。
中风失音:白僵蚕酒服。
中风舌喑不语:龟尿点舌下,良。
卒忤不语:真珠为末,鸡冠血和丸,纳口中。
中风痰迷失音:鸡屎白,水煮服。
中风失音,百药不效:乱发灰同桂末酒服。
石菖蒲出音声,煎服或末服并佳。
通草出音声,可煎服之佳。
杏仁可和酪作汤,益润肺气。又欲好声,杏仁一升,去皮尖熬,酥一两,蜜少许,和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五丸或二十丸。
感寒失音:取桂心为细末,含之咽汁。
咽喉痒痛,失音不语:桂心、杏仁各一两为末,蜜丸樱桃大,绵裹,含化咽汁。
卒失声,声噎不出:用苦竹叶浓煎饮之。
卒失声,音不出:橘皮浓煮,取汁频服。
中风失音不语:用梨生捣取汁,每服一合,日再。
干柿润声喉,可水渍,常服之。
胡麻油主喑痖,能润肺故也,可和竹沥、姜汁、童便等服之。
童子尿,主久嗽失音,由其能降火故也。又云:人尿益为,可温服之。
鸡子多食,令人有声,以水煮两沸,合水服之。
针灸
《灵枢经》曰: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难言,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暴喑气梗,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别而上行入于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喉痹卒喑,取丰隆。
暴喑气喘,取扶突、廉泉。
厥气走喉,不能言,取照海。
卒然无音,取天突。
《甲乙经》曰: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喑不能言,刺脑户。
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喉痹,瘖不能言,天突主之。
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天鼎主之。
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
喑不能言,期门主之。
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
癫疾狂瘈瘲,眩仆,癫疾喑不能言,羊鸣沫出,听宫主之。
《卫生宝鉴》曰: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取足阳明颊车、地仓,左治右,右治左。
喑不能言,取手少阴阴郄,或手少阳三阳络。
暴喑不语,取灵道或支沟。
暴喑不能言,取手太阳天窻,或足少阴通谷,或手厥阴间使。
《资生方》曰:舌缓不能言,取痖门。舌下肿难言,取廉泉。
导引
《保生秘要》曰:失声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想肾水升至肺润之,呼吸归丹田,以调其息。
口不能言,导引法,先推开肺经,运肾水,洗其心肺,又推其舌肋,肺如华盖,复于心头。不能言者,是火旺肺燥,非肾水不能润之。
医案
《丹溪心法》曰:一人患干咳嗽,声痖,用白朮二钱,人参、橘红各一钱半,半夏曲一钱,白茯苓、桑白皮、天门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味子二十粒,知母、地骨皮、(艹舌)蒌仁、桔梗各五分,作一贴,入姜三片煎服;仍与四物汤入童便、竹沥、姜汁并炒黄蘗,二药昼夜相间服,两月声出而愈。
俞继道遗精,误服参芪及升浮剂,遂气壅于上焦而喑,声不出,用香附童便浸透为末调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为君,黄蘗、知母、香附佐之为丸,而填补下焦以治遗,十余日良愈。
《孙兆口诀》云: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孙用补心气薯蓣丸,以细辛、川芎治湿,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多阴,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去湿气,所以能语也。
《医学纲目》云:人舌短,言语不辩,乃痰涎闭塞舌本之脉而然。尝治一中年男子,伤寒身热,师与伤寒药五贴,日后变神昏而喑,遂作体虚有痰治之。人参五钱,黄芪、白朮、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语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渐能转运言语,热除而瘥。盖肾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心手少阴之别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营养而喑。经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治当以前方加补血药也。
一男子年五十余岁,嗜酒吐血桶许,后不食,舌不能语,但渴饮水,脉略数,与归、芎、芍、地各一两,朮、参各二两,陈皮一两半,甘草二钱,入竹沥、童便、姜汁,至二十余贴能言。若此三脉风热中之,则其脉弛纵,故舌亦弛纵,不能转运而喑,风寒客之则其脉缩急,故舌强舌卷而喑。
一男子久病痰嗽,忽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灸丰隆二穴各三壮,照海二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仍用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泄逆气,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