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99至卷30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九
瘟疫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注 乃重阴而变阳病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注 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温。】
水热穴论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为热也。
【注 寒极生热,是热生于寒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死脉
温病,三四日未汗,脉太疾者死。
温病,脉细微而往来不快,胸中闭者死。
温病发热甚,脉反小者死。
温病甚,脉往来不调者死。
温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活人书 【宋 朱肱】
温疫
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此名温疫也。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亦有寒清时,秋冬或有暄暑时。人感疫厉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务成子萤火圆、圣散子、败毒散。若春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夏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秋应凉而反大热抑之则责邪在肺,冬应寒而反大温抑之则责邪在肾。仲景云: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盖伤寒者,伤寒气而作;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证施行。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温病
夏至已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冬伤于寒,轻者夏至巳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治温病与冬月伤寒、夏月热病不同,盖热轻故也。升麻汤、解肌汤、柴胡桂枝汤,最良。热多者,小柴胡汤主之;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或烦渴发热,不恶寒与虚烦者,并竹叶石膏汤,次第服之。麻黄、桂枝、大青龙,唯西北二方,四时行之,无有不验。若江淮间地偏暖处,惟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已前,桂枝、麻黄、大青龙内,宜加减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
春之温病,夏之热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名之曰伤寒。人之劳役辛苦者,触冒此四时风寒暑湿不正之气,遂成此疾。人之伤于寒也,热郁于内,浅则发早为春温。若春不发而重感于暑,则夏为热病;若夏不发而重感于湿,则秋变为疟痢;若秋不发而重感于寒,则冬为伤寒。故伤寒之气最深。然而伤寒及温热,但发必先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者,一日在太阳经故也。《内经》中虽言一日太阳者,传受常也。亦有太阳证至了不传者,止可汗之,如升麻汤、解肌汤、败毒散、五积散之类,发散则愈也。盖病人热甚,更以辛温,则病必转加。今代刘河间先生自制辛凉之剂,以通圣、益元散相合,各五七钱,水一中碗,入生姜十余片,葱须头二十余根,豆豉一撮,同煎至五七沸,去滓,分作二服,先以多半服之,顷以钗股于喉中探引,尽吐前药。因其一涌,腠理开发,汗出周身。复将余药温热而服之,仍以酸酢辛辣浆粥投之,可以立愈。解利伤寒湿温热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时,人多静逸,乐而不劳,诸静属阴,虽用温剂解表发汗,亦可获愈。及天下多故之时,荧惑失常,师旅数兴,饥馑相继,赋役既多,火化大扰,属阳,内火又侵,医者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于人情也。止可用刘河间辛凉之剂。三日以里之证,十痊八九。予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暑伏热,莫知其数,非为衍也,将以证后人之误用药者也。予尝见世医用升麻、五积,解利伤寒温疫等病,往往发狂谵语,衄血泄血,喘满昏瞀,懊憹闷乱劳复,此数证非伤寒便有此状,皆由辛温之剂解之不愈,而热增剧以至然也。凡解利伤寒时气疫疾,当先推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参之。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老耄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病人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温解之;因劳役冒暑而得者,宜辛凉解之。病人禀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病人两手脉浮大者,可辛凉解之;两手脉迟缓者,可辛温解之。如是之病,不可一概而用。偏热寒凉及与辛温,皆不知变通者。夫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衰旺,脉有浮沉,剂有温凉,服有多少,不可差元。病人禁忌,不可不知。昔有人春月病瘟,三日之内,以驴车载百余里,比及下车,昏瞀不知人,数日而殂。又有人饮酒过伤,内外感邪,头痛身热,状如伤寒,三四日间,以马驮还家六七十里,到家百骨节皆痛,昏愦而死。此余亲睹。若此之类,不容更述。假如瘟病、伤寒、热病、中暑、冒风、伤酒,慎勿车载马驮,摇撼顿挫,大忌。夫动者火之化,静者水之化也。静为阴,动为阳。阳为热,阴为寒。病已内扰,又复外扰,是为重扰。奈人之神,讵能当之?故远行得疾者,宜舟泛床抬,无使外扰,故病不致增剧。又若伤寒时气瘟病,尝六七日之间不大便,心下坚硬,腹胁紧满,止可大小承气汤下之。其肠胃积热,慎勿用巴豆、杏仁性热大毒之药,虽用一二丸下之,利五七行,必反损阴气,涸枯津液,燥热转增,发黄谵语,狂走斑毒,血泄闷乱,轻者为劳复,重者或至死,间有愈者幸矣,不可以为法。故伤寒新愈之人,慎勿食猪鱼杂果,酽酒湿面,及沐浴房室事。如犯,病必再发。爱其身者不可不慎。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元光春,京师翰林应泰李屏山得瘟疫证,头痛身热,口干,小便赤濇。渠素嗜饮,医者便与酒症丸,犯巴豆,利十余行。次日头痛诸病仍存,医者不识,复以辛温之剂解之,加之卧于暖炕,强食葱酢汤,图获一汗,岂知种种客热,迭发并作,目黄斑生,潮热血泄,大喘大满,后虽有承气下之者,已无及矣。至今议者纷纷,终不知热药之过,往往独归罪于承气汤。用承气汤者,不知其病已危,犹复用药,学经不明故也。良可罪也。然议者不归罪于酒症丸者,亦可责也。夫瘟证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巴豆不已,况复发以辛温之剂乎?必有仲尼,方明公冶长之非罪。微生高之非直,终不肯以数年之功,苦读《内经》,但随众好恶为之毁誉,若此者皆妄议者也。不真知其理,遽加毁誉,君子之所不取。以予论之,凡伤寒之气有六禁:初病之时,甚似中酒伤食者,禁大下之,一禁也。当汗之时,宜详时之寒暑,用衾衣之厚薄,禁沐浴之火炕,重被热粥燔针,二禁也。当汗之时,宜详解脉之迟数用辛凉之剂,禁妄用热药,三禁也。当下之时,宜审详证下之药,禁巴豆、银粉丸方,四禁也。远来之病人,禁车载马驮,五禁也。大汗之后,禁杂食嗜欲,忧思作劳,六禁也。故凡有此者,宜清房凉榻,使不受客热之邪;明窗皓室,使易见斑出黄生之变。病者喜食凉则从其凉,喜食温则从其温。清之而勿扰,休之而勿劳。可辛温则辛温解之,可辛凉则辛凉解之。所察甚微,无拘彼此。欲水之人,慎勿禁水。但饮之后,频与按摩其腹,则心下自动。若按摩其中脘,久则必痛,病人获痛,复若有水结,则不敢按矣。正当禁而不禁者,轻则危,重则死。不当禁而禁者,亦然。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瘟疫证治
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便三酒锺。
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巅之上,切勿用降药。
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也。冬时严寒,君子当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而带表药,如补中益气之类。
全生集 【明 陶华】
大头伤风
大头者,一曰时毒,一曰疫毒。盖天行疫毒之气,人感之而为大头伤风也。若先发于鼻额红肿,以至面目盛肿不开,并额上面部焮赤而肿者,此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或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普济消毒饮主之。内热甚者,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晡潮热,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疼胁满,宜小柴胡加天花粉、羌活、荆芥、连翘、芩、连主之。若发于项上,并脑后项下,及目后赤肿者,此属太阳也,宜荆防败毒散主之。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者,以普济消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攻则邪气不伏,而反攻内,必伤人也。且头面空虚之分,既着空处,则无所不至也。治法当先缓后急,则邪伏也。先缓者,宜退热消毒,虚人兼扶元气。胃气弱食少者,兼助胃气。候其大便热结,以大黄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缓之法也。盖此毒,先肿鼻,次肿于耳,从耳至头,上络后脑,结块则止,不散必成脓也。
时气
时气者,乃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凡四时之令不正者,则有此气行也。若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时行不正之气也。邪伤真气,若近秽气而伤真气,正如墙壁不固,贼乃敢入。若正气既盛,邪气难侵矣。其病势与伤寒相类。盖伤寒因寒而得之,时气乃感疫厉之气而得之,不可与伤寒同治,惟发散之药则同矣。凡发散汤剂,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汤。夏感凉,邪在心,调中汤。秋感热,邪在肺,苍朮白虎汤。冬感温,邪在肾,葳蕤汤。其瘟疫败毒散,若表不愈者,用羌活冲和汤、正气散、冲和羌活散、芎苏散,选而用之。
瘟疫
经曰: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瘟气,变为瘟疫也。此先因伤寒,前热未除,更感时行瘟气,而为瘟疫,治之当与瘟疟同也。
寒疫
寒疫者,乃天之暴寒为病也。四时之中,天令忽有暴寒之作,若感冒即病者,名曰寒疫也,其证与正伤寒同,但暴寒为轻耳。若病初起,头疼发热,憎寒拘急,或吐逆恶心,中脘痞满,或饮食停留不化,或腹中作痛。未发热者,宜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若已发热者,十味芎苏散汗之;若身痛骨节疼发热者,羌活冲和汤加紫苏主之。若有汗,不可再发汗,宜加减冲和汤主之。若邪热不解,传入里变证者,宜从正伤寒条内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疫疠
疫疾如有鬼疠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时气。春应暖而反清,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非其时而有其气,凡感之者,即发头疼身痛寒热,一方长幼,病皆相似。治与伤寒微异者,春清责肝,升麻葛根汤;夏热责心,二香散调中汤;秋湿责肺,白虎加苍朮汤、茵陈五苓散;冬寒责肾,萎蕤汤、甘桔汤。土旺四季,随经取之。治与伤寒同者,表证败毒散,半表证小柴胡汤,里证大柴胡汤。挟内伤者,宜补宜散宜降,人中黄丸是也。经曰:疫气不拘于诊,更当于运气求之。凡入疫家用麻油服之,或纸捻蘸麻油,并雄黄朱砂末,探入耳鼻内,最能避秽毒之气,遍满乡村,兼用如意丹亦妙。
经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其有伤于四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大概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痢;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夏必痎疟。痎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秋伤于湿病咳嗽者,及冬风寒相搏,痰涎生而为咳嗽。冬伤于寒病痎疟者,及春温气相搏,变为温病。是四时正气,亦能愆期而发,皆因发动之时,逆推致病之源。非受伤之时,预拟今日之病,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岂可执一论哉?但稍觉气淫于内,心腹不快者,不换金正气散加减以正胃气。
寒疫
春分至秋分暴寒曰寒疫,非冬月伤寒比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伤之者,其病与温暑相似而治则殊者,盖温暑伏寒自内而发,寒疫自外而入,宜调中汤为主,随时气候寒热轻重,而以辛凉辛温之药加减。盖折者,折抑阳气郁而为热也,感之轻而阳气不为所折,未至发热者,当于感冒药中求之。
春三四月间暴热伤之者,亦名温病。伤寒汗下,过经不解者,亦名温病。但当随各经见证治之,皆不宜汗下。暴温,栀子升麻汤、九味羌活汤。过经和解,参胡芍药汤。
医贯 【明 赵献可】
温病论
夫伤寒二字,盖冬时严寒而成杀厉之气,触冒之而即时病者,乃名伤寒。不即发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既变为温,则不得复言其为寒,不恶寒而渴者是也。此仲景经文也。其麻黄、桂枝为即病之伤寒设,与温热何与?受病之源虽同,所发之时则异,仲景治之,当别有方,缘皆遗失而无征,是以各家议论纷纷,至今未明。刘守真谓欲用麻黄、桂枝,必加凉药于其中,以免发黄之病。张子和六神通解散,以石膏寒药中加麻黄、苍朮,皆非也。盖麻黄、桂枝辛热,乃冬月表散寒邪所宜之药,不宜用于春夏之时,陶氏欲以九味羌活汤,谓一方可代三方,亦非也。羌活汤,易老所制之方,乃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宜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温,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又有春夏秋三时为暴寒所折,虽有恶寒发热之证,不若冬时肃杀之气为甚,故不必麻黄、桂枝以散寒,惟宜辛凉之药,通内外而解之。况此方须按六经加减之法,不可全用也。不若逍遥散为尤妙,真可一方代三方也。然则欲治温病者将如何?余有一法,请申而明之。经曰:不恶寒而渴者是也。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触冒寒气,虽伤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内,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不即发而寒气伏藏于肌肤,自冬至三四月,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于中亦久,将肾水熬煎枯竭。盖甲木阳木也,借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非有所感冒也。海藏谓新邪唤出旧邪,非也。若复有所感表,又当恶寒矣。予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予又因此而推广之。凡冬时伤寒者,亦是郁火证。若其人无火,则为直中矣。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腑脏。今人皆曰寒邪传里,寒变为热。既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又何为而能变热耶?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一步反归一步,日久则纯热而无寒矣。所以用三黄解毒,解其火也。升麻葛根即火郁发之也,三承气即土郁则夺之,小柴胡汤木郁达之也。此理甚简而易,只多了传经六经诸语,支离多歧。凡杂证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证,何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予于冬月正伤寒,独麻黄、桂枝二方作寒郁治,其余俱不恶寒者作郁火治,此不佞之创论也,闻之者孰不骇然吐舌。及阅虞天民《医学正传》伤寒篇云:有至人传曰,传经伤寒是郁病,余见之,不觉窃喜,以为先得我心之同然。及考之《内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元府闭密,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薄,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则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观此而予以伤寒为郁火者,不为无据矣。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温病即伤寒也。然伤寒有四时之不同,如冬感寒邪而即病者,为真伤寒。其有寒毒内侵而未至即病者,必待春温气动,真阴外越,再触寒邪,其病则发。故至春犯寒则发为温病,至夏犯寒则发为热病,亦犹伤气者遇气则作,伤食者遇食则发,其义一也。然而伤寒瘟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气乘虚易入,而饥饿劳倦之流则受伤尤甚,故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体质虚浊者,先受其气,以渐遍传,则又有不待冬寒而病者矣。然此以冬寒主气之为病也。至于客气变迁,岁时不同,故有冬行春令则应冷反温,夏行冬令则应热反冷,春秋皆然,是则非其时而有其气,壮者无恙,怯者受伤,是又不止冬寒,而运气不正之害,所当察而慎避者有如此。
瘟疫本即伤寒,无非外邪之病。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谓。古人有云:瘟证因春时温气而发,乃因郁热自内而发于外,初非寒伤于表也,故宜用辛平之剂,治与正伤寒用麻黄者不同也。此说固若近理,而实有未必然者。盖瘟疫若非表证,则何以必汗而后解?故余于前论中,谓其先受寒邪,再触则发,诚理势之确然也。但其时有寒热,证有阴阳。治阳证热证者,即冬时亦可清解;治阴证寒证者,即春夏亦可温散。谓宜因证因时者则可,谓非寒伤于表也则不可。
脉候
凡病伤寒瘟疫,脉洪大滑数,而数中兼缓者可治。脉洪大而紧数甚者危。脉虽浮大而按之无力者,宜补兼表。身虽热而脉弱者,当以纯补为主,或微兼温散。身大热而脉见沉濇细小足冷者,难治。瘟病四五日,身热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弦强者,十二日死。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脉直而疾者,八日死。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色不变而利不止,心下坚,脉不鼓,时或大者,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或出不至下部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以上死证,言其略耳。诸所未尽,当于伤寒门参阅。
治法六要
自古伤寒治法,苦于浩渺,余自考索以来,留心既久,每临编得其法,未必见其病,临病见其证,未必合其方。可见病多变态,执滞难行,惟贵圆通而知其要耳。故余注《类经》,所列伤寒治要有六,曰汗补温清吐下,然亦但言其概而未及其详。今悉诸法于此,用补伤寒之未备者。倘欲求仲景心法,仍当阅伤寒本门,使能彼此参证,则纲举目张,自有包罗贯串之妙,既约且尽,而活人之要,当无出此。
汗有六要五忌
治伤寒之法,余已析其六要,而六要之外,又有五忌者,何也?盖六法之中,惟汗为主,正以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故法虽有六,汗实统之,而汗外五法,亦无非取汗之法也。然取汗以辛散,此固其常也。而何以五法皆能取汗?六要则已,又何以有五忌之辩也?盖汗由液化,其出自阳,其源自阴。若肌肤闭密,营卫不行,非用辛散则元府不开而汗不出,此其一也。又若火邪内燔,血干液涸,非用清凉则阴气不滋而汗不出,此其二也。又若阴邪固闭,阳气不达,非用辛温则凝结不开而汗不出,此其三也。又若营卫不足,根本内亏,非用峻补则血气不充而汗不出,此其四也。又若邪在上焦,隔遮阳道,不施吐涌则清气不升而汗不出,此其五也。又若邪入阳明,胃气壅塞,不以通下则浊气不解而汗不出,此其六也。凡此者,皆取汗之道,是即所谓六要也。何谓五忌?盖一曰热在表者,内非实火,大忌寒凉,寒则阴邪凝滞不散,邪必日深,阳必日败,而汗不得出者死。二曰元气本弱,正不胜邪者,大忌消耗,尤忌畏补,消耗则正气日消,不补则邪气日强,消者日消,甚者日甚,而必不能汗者死。三曰实邪内结,伏火内炎者,大忌温补,温则愈燥,补则愈坚,而汗不得出者死。四曰中虚气弱,并忌汗诸条者,大忌发散,散则气脱,气脱而汗不能出,气脱而汗不能收者死。五曰病非阳明实邪,并忌下诸条者,大忌通泻,泻则亡阴,阴虚则阳邪深陷,而汗不得出者死。是即所谓五忌也。能知六要而避五忌,伤寒治法,尽于是矣。但假热者多,真热者少,能察秋毫于疑似,非有过人之见者不能也。余之谆谆,其亦颙望于潜心者耳。
汗散法
凡伤寒瘟疫,表证初感,速宜取汗,不可迟也。故仲景曰:凡发汗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半日中尽三服。如服一剂,病证犹在,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三剂乃解。若汗不能出者,死病也。此所谓汗不宜迟也。然取汗之法,又当察其元气病气之虚实。若忽尔暴病,表证已具而元气未亏者,但以辛平之剂直散之。若兼杂证,则当察其寒热温凉,酌宜而治,不得但知发散也。又若身虽大热,表证全具,而脉见虚弱者,必不易汗。此即当详察补虚法酌而治之。若不知标本而概行强散,营竭则死。
伤寒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证,内无寒热,而且元气无亏也,宜以正柴胡饮为主治。此外如十神汤、参苏饮皆可酌用。若病在阳明者,宜升麻葛根汤。若感四时瘟疫而身痛发热及烟瘴之气者,宜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若病在三阳而头痛鼻塞项强,身痛咳嗽者,宜神朮散。若伤风兼寒而发热咳嗽者,宜柴陈煎或金沸草散,甚者小青龙汤。
伤寒之宜温散者,以其寒邪外盛而内无热证,及元气无亏而气清受寒者,皆可从温直散之,宜二柴胡饮为最当。若寒甚表实者,惟麻桂饮为最妙,毋疑畏也。此外如五积散、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葛根汤、圣散子之类,皆可酌用。
伤寒之宜凉散者,以其外热里亦热,必脉证俱阳而烦渴喜冷,及元气强实者,乃可兼凉兼散,宜一柴胡饮为先,或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甚者六神通解散,皆可酌用。若内外俱热而或为热泻者,宜柴芩煎。若表里俱热而兼斑疹者,宜柴葛煎。
伤寒之宜兼补兼散者,以营卫不足,血气不充也。用药如用兵,兵进而粮饷不继则兵复,攻病而元气不继则病复。故治虚邪之宜散者,必当先本后末,此其最要者也。若寒邪在营,肝脾血少,而邪热不退者,宜三柴胡饮或归柴饮。若寒邪在卫,脾肺气虚,而表邪不解者,宜四柴胡饮。若脾胃气血不足,而邪热不解者,宜五柴胡饮。若邪在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而微见气虚者,宜小柴胡汤。若温暑大热大渴,津枯液涸,阴虚不能作汗者,宜归葛饮。若寒邪深入,而阴中阳气不足,或背恶寒者,必难散解,非理阴煎不可。若中气大虚大寒,身热恶寒,或大便溏泄而表邪不能解者,非大温中饮不可。
补虚法
伤寒瘟疫,俱外侮之证,惟内实者能拒之。即有所感,而邪不胜正,虽病无害。最畏者,惟内虚之人,正不胜邪,邪必乘虚深入,害莫大矣。故曰:伤寒偏死下虚人。且今人虚弱者多,强实者少,设遇挟虚伤寒,而不知速救根本,则百无一生。故伤寒书曰:阳证得阴脉者死,正以阴脉即虚证也。此欲辨之,惟脉为主,而参以形证,自无失矣。盖凡遇伤寒外热等证,而脉见微弱浮空,举按无力者,即是虚证,最不易解,最不宜攻。虽欲发汗,汗亦难出,即有微汗,亦不过强逼肤腠之汗,而必非营卫通达之所化。若不顾虚实而逼之太甚,则中气竭而危亡立至矣。然治虚之法,须察虚实之微甚。若半虚者,必用补为主而兼散其邪;若太虚者,则全然不可治邪而单顾其本,顾本则专以保命,命得不死则元气必渐复,或于七日之后,或十四日,甚者二十日之后,元气一胜,邪将不攻自溃,大汗至而解矣。欲知其兆,亦察其脉,但得弱者渐强,小者渐大,弦者渐滑,紧者渐缓,则大汗将通,吉期近矣。凡用补之法,但当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滞者,未可补;年壮气实者,未可补。若气本不实,而胸腹无滞,则放胆用之。又若内无热邪,而素宜用温,其或气有难行者,则必兼暖胃而后可。盖补得暖而愈行,邪得暖而速散,切不可杂用消耗寒凉,以分温补之力。其或初感寒邪,但见脉证真虚,邪不易散等证,则人参、熟地之类,开手便当速用,愈早愈妙。若或迟疑,则纵寇深入,反成难制,此治虚邪最善之法也。余用此法,活人多矣。尝闻昧者有伤寒忌补之说,不知补者所以补中,是即托里之意。亦以寒邪如盗,其来在外;元气如民,其守在中。足民正所以强中,强中正所以御外。保命元机,惟此一着,何为补住邪气?庸妄误人,莫此为甚。余因再悉于此,用补伤寒治法之未备。渐用渐熟,方知其妙。自今而后,知必有不惑余言而受余之生者,将无穷矣。
伤寒,精血素弱,或阴中阳气不足,脉细弱而恶寒者,必须大助真阴,则阳从阴出,而表邪自可速解,惟理阴煎加柴胡、麻黄之类,或随证加减用之为最妙。若伤寒于七八日之后,脉数无力,神昏气倦,或躁扰不宁,散之不可,清之不可,而邪不能解者,只宜理阴煎大剂与之,真回生神剂也。若气血俱虚,而邪不能解,只宜平补者,以五福饮为主,而随证加减用之。或大补元煎,或六物煎,或十全大补汤,皆可用。若脾胃中气虚弱,而邪不能解者,宜四君子汤加减用之。若中气虚弱,脾寒或兼呕恶而邪不解者,宜五君子煎、温胃饮。若劳倦伤脾,寒邪内陷,身热不退,当升散者,宜补中益气汤。若寒邪陷入,阴分血虚,不能外达,而当升散者,宜补阴益气煎。若阴虚发热,面赤口渴烦躁,脉浮洪无力者,宜六味地黄汤大剂与之,一服可愈。凡中气虚寒表邪不解,或日久畏药,或诸药不效者,只宜独参汤,或浓或淡,或冷或热,随其所好,时时代茶与之,连日勿间,使其营气渐复,则邪气渐退,大有回生之妙,毋忽之也。
伤寒用补之法,与用攻用散者不同,盖攻散所以去实邪,其力峻,其效速。故凡用柴胡、麻黄之类,取效在一二三剂之间;用大黄芒硝之类,取效在一剂之间。此而不效,必其用之不善,不可多也。至若用补者,所以补虚,其力柔,其功缓,虽于一二剂见效者,亦多有之。若积劳积损,气血虚甚者,欲其复元,诚不易也。但察其服补无碍,或于脉证间略见相投,便是得补之力。故轻者二三剂,重者十余剂,方得见功而汗出邪退以愈也。若不知此理,而但于一二剂间未见速效,则必致庸谗,起惑乱生而全功尽弃矣,此不可不深察也。
温补法
凡治伤寒瘟疫宜温补者,为其寒邪凝滞,阳不胜阴,非温不能行,非温不能复也。如寒气在经者,以邪在表也,宜用温散法,具如前。寒气在脏者,以阳气虚也,或宜温补,或止温中。然用温之法,但察其外虽热,而内无热者,便是假热,宜温不宜凉也。病虽热而元气虚者,亦是假热,宜温不宜凉也。真热者,谁不得而知之,惟假热为难辨耳。病假热者,非用甘温,热必不退。矧真寒者又在,不言可知。大都实证多真热,虚证多假热。故治实者多宜用凉,治虚者多宜用温。真假不识,误人不浅矣。又真寒假热之辨,则实亦有寒,实亦有热,虚亦有寒,虚亦有热。若谓实者皆热,虚者皆寒,则凿而谬矣。但实而寒者,只宜温散,不必滋补;虚而热者,只宜调补,最畏寒凉。盖寒凉无生意而善败元气,若以寒凉治虚证,则热未必退,且暂用则或可,久则无不败脾而危者。既已病热,又不宜寒,则总云假热,本非过也。
伤寒发热而命门阳虚,或恶寒,或身痛,或呕或痢,脉弱气虚而表不能解者,必用大温中饮或理阴煎。若伤寒身热,心肺有寒,或呕哕而咳,或腹满而喘,止有寒邪而无虚者,宜小青龙汤。若阴证伤寒,自利脉沉身痛发热,腹痛厥逆,但有寒邪而元气无虚者,当用温药,宜四逆汤。若寒在太阴,腹痛吐利,或胀满厥逆,脾胃虚寒,而邪有不解者,宜温胃饮,或理中汤。若伤寒一二日,邪在太阳,或在少阴,背恶寒而表不解者,宜附子理阴煎,在仲景则用附子汤。若风寒在表,阴寒在里,外为身热,而内则泻利不能止,或见呕恶,或腹因利痛者,此其中气下泄,则外邪益陷,必不能解,宜速用胃关煎,或大温中饮。凡患伤寒有阴阳大虚,元气将败,而邪不能解者,非六味回阳饮不可。然但有大虚大寒之意,即当用此。若待其败,恐无及矣。凡阴盛隔阳,内真寒而外假热者,其证必头红面赤,或干渴舌焦,或口疮喉痛,或烦喘狂躁,或身热如火,或见虚斑而蚊迹遍身,或发阴黄而溺如金汁,虽其外有此证,而脉则微弱不鼓,且或为呕恶,或为泄泻,或背腹畏寒,或气短似喘,或昏睡无知,或惊惶惧怯,或虽热不渴,或言虽谵妄而气促声微,或身虽躁狂而举动无力,禁之则止,是皆内虚外实、真寒假热之证,须用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大温中饮、八味地黄汤之类,大剂与之,庶可保全。若虚火上浮,喉痛舌燥,不能热饮者,用井水浸药,冷与饮之,此用假寒之味,以解上焦之假热,真热之性,以救下焦之真寒,回阳起死,真神妙之法也。其有血气本虚,用补相便,然温补既多,而病日昏愦,且见烦热难愈者,此其阳邪独亢,阴气不至,而虚中有热也。但改滋阴,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芩、麦冬,或一柴胡饮加知母之类。此十补一清之法,一剂即效,其妙如神。医中圆活,最宜知此。
清利法
凡治伤寒瘟疫,宜清利者,非止一端。盖火实者宜清火,气实者宜行气,食滞者宜消食,痰盛者宜化痰,皆所谓清利也。凡此数者,滞去则气行而表邪自解。然此宜用于邪实等证,而本非虚证之所宜。其有虚中挟实者,不妨少为兼用。此中权度,自有其宜。若病在危急,则毫不容谬。设不当清而妄用之,亦与扑残灯者无异也。
伤寒火盛者,治宜清解。若热入阳明,烦渴躁热,脉洪便实而邪有不解者,宜柴胡白虎煎,或单用白虎汤、太清饮,或玉泉散;若汗后仍热者,亦宜用之。若伤寒口渴,烦热赤斑,脉洪大而无力者,宜人参白虎汤。若伤寒邪在太阳,发热头痛,脉洪大,表邪未解,而内热又甚者,宜一柴胡饮,或三黄石膏饮,或六神通解散。若六经通热,火邪不解,或狂斑烦躁,或头红面赤,口干舌黑,脉洪邪实者,宜抽薪饮,或黄连解毒汤,或加柴胡。若伤寒热入血室,吐衄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宜《局方》犀角地黄汤,热甚者宜《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热邪闭结血分,大便不通,而邪不能解者,宜《拔萃》犀角地黄汤。若少阴水亏,阳明火盛,热渴失血,牙痛便结,脉空作喘而邪不能解者,宜玉女煎。若伤寒阳邪亢盛,血脉不通,而四肢厥逆者,谓之热厥,宜四逆散。若暑月时行瘟疫,表里俱热,宜清宜解者,羌活升麻汤。若伤寒热结膀胱,而小水不利,火邪不退,或挟热泄泻者,宜大分清饮,或柴芩煎,或益元散。若伤寒实热内畜,小水不利,而口渴烦热发黄者,宜茵陈饮,或大分清饮。凡瘟疫热甚而烦渴不宁者,宜雪梨浆时时与之,解渴退火最妙,大胜于益元散。至于冷水禀天一之性,甘而不苦,故大能清热解烦,滋阴壮水。凡火盛水涸,大渴便结,营卫热闭,不能作汗者,最宜用之。虽虚证不可用,然亦有当用者,但察其喉口热极,唇舌干焦,大便闭结不通,而大渴喜冷者,此阴虚水亏证也,不妨与人参、熟地、桂、附、干姜之属,相间并用,借以滋阴,其功不小。惟大便不结及微热微渴,劳倦阳虚等证,最不宜用。若妄用之,则多致寒颤而败。
伤寒兼杂证者,治宜调和清利。凡伤寒兼风,发热咳嗽多痰者,宜柴陈煎。若食滞气实,邪结胃脘而表不解者,宜大和中饮加柴胡。若感四时寒湿之气,以致脾胃不和,或呕吐泄泻胀满者,宜平胃散。或寒盛多吐者,宜和胃饮。若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为吐泻胀满者,宜藿香正气散。若感四时寒湿,发热发黄,身痛脉紧,中寒泄泻,小水不利者,宜柴苓饮。若中无寒而多火者,宜柴苓汤。若外伤暑热,霍乱泄泻,小水不利,腹痛胀满,内阴外阳者,宜五苓散。若外伤寒湿,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吐法
凡伤寒宜吐者,必其上焦有滞,或食或痰,结聚胸膈,而邪不得散者,当吐也。或寒邪浊气内陷膈间,而为痞为痛者,当吐也。盖吐中自有发散之意。若中气虚寒,脉弱无力,及气短虚烦不宁者,皆不可吐。凡用吐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古方吐法,多用独圣散及茶调散。凡上焦邪滞,皆可用之。然不若新吐法为更捷也。又凡诸药皆可吐,只随证用药煎汤,服少顷,揉而吐之,则轻重可酌,标本可兼,尤其善也。
下法
凡伤寒瘟疫宜下者,必阳明邪实于腑,而秘结腹满者,乃可下之。或元气素强,胃气素实者,亦可下之。若大便虽数日不行,而腹无胀满,及大便无壅滞不通之状,或连日不食,而脐腹坦然,软而无碍者,此其阳明胃腑,本无实邪,切不可妄下妄导,以泄中气。又如伤寒门忌下诸条,必当加意详察,不可误用。盖诸误之害,下为尤甚,不可忽也。今见时医有妄下而亦不致死者,必其元气之素强,能胜攻下者也。若概引为证,必致杀人。
伤寒邪入阳明,便秘谵语,腹满烦热,脉证俱实者,宜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若伤寒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表里俱实者,宜大柴胡汤。若三焦六经邪火壅结,大便不通,而表邪不解者,宜《局方》凉膈散。若伤寒热邪传里,当下而气血俱虚者,宜陶氏黄龙汤。若伤寒热邪传里,而血虚闭结,腹胀作痛,邪不能解者,宜五烛散。若时气瘟疫遍行,火邪内蓄,三焦实热,大便秘结,而邪不能退者,宜五瘟丹。若时行瘟疫发热,火浮于上,胸膈结热者,宜大清丸。凡诸有宜通宜下者,但随证作引,送百顺丸一二三钱,最捷最妙。
瘟疫热毒辨治
瘟疫本即伤寒,然亦有稍异。以其多发于春夏,且因时气遍行,大小相似,必待日数足,然后得汗而解者,是为瘟疫之证。虽古法云瘟病在三阳者多,三阴者少,然亦不可拘泥。若见阴证阴脉,是即三阴病也,大宜辨而治之。
瘟疫之在三阳者,当辨其经。如脉浮头疼,发热身痛者,太阳证也,宜九味羌活汤加减治之。若脉长鼻干,不眠而躁者,阳明病也,宜葛根解肌汤,或十味参苏饮加减治之。若脉弦而数,胸胁痛而耳聋,少阳证也,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按此三阳之治,乃古方治瘟之大略。然此证寒热虚实,无所不有,仍当察治如前,不可拘也。
瘟疫初起而头疼身痛,憎寒发热,脉紧数洪滑,而别无他证,先宜正柴胡饮,或败毒散,或十神汤。若瘟疫初起,多阴少阳,脉证无虚者,宜神朮散。若瘟疫胸膈满闷,小柴胡加枳实、橘红;热在内者,仍加黄连。若暑月时行瘟疫,表里俱热甚,宜清火解毒者,羌活升麻汤。若瘟疫火盛,脉洪大而热躁甚者,三黄石膏汤。若瘟疫热毒上浮,头面俱肿,目不能开,口干舌燥,咽喉不利者,普济消毒饮。若瘟疫脉洪大,烦躁热渴者,白虎汤;或兼呕吐者,仲景竹叶石膏汤。若瘟疫发狂谵语,脉洪大滑实,而大便秘结不通者,大承气汤,或鸡子清饮。若瘟疫内外俱有实邪,大便不通,当表里双解者,防风通圣散。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而发斑发黄,但脉不虚不浮紧,而腹见痞满者,率可以承气、五苓合服而下之。若瘟疫头身红赤,肢体热甚,烦躁不能当者,宜用解瘟疫热毒法,及内饮雪梨浆,或用井华水调玉泉散,俱妙。按以上诸法,乃因时因证,皆阳证实邪之所宜。若瘟疫脉弱无力,或外虽实而内则虚,或口不喜冷,大便不结之类,即非阳证,不得以身热脉数,俱认为火,虽在暑月,如理中汤、理阴煎、大温中饮、大补元煎及前温补诸法,皆当随证必用,此舍时从证之妙法也。矧夏月尤多伏阴,故凡临此证者,必先察阴阳,次辨虚实,则其要也。宜切识之!
徐东皋曰: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至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以砭针刺曲池出恶血,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得汗如黄水,粪如黑膏而即愈。按此即北方之所谓打寒也。其法用手捋上膊,使血聚于臂,以帛缚定,乃用箸夹磁锋,击刺肘中曲泽旁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亦最捷之法。穷人用之极效,然非曲池穴也。
大头瘟证治
大头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所以憎寒发热,头目颈项,或咽喉俱肿,甚至腮面红赤,肩背斑肿,状如虾蟆,故又名为虾蟆瘟。大都此证多属风热,然亦有表里虚实之辨。又外科有时毒证,亦即此也。
一大头虾蟆瘟治法。凡病在头目,内火未盛者,先当解散,宜正柴胡饮或败毒散。若时毒咽喉肿痛,内火不甚,而便利调和者,葛根牛蒡汤。时毒表里俱热,头目俱肿,宜清宜散者,柴葛煎。若毒在阳明,表里俱热,多头痛鼻干,宜散者,柴葛解肌汤。若时毒三阳热极狂躁,咽喉肿痛,宜清兼散者,栀子仁汤。若时毒遍行,邪热上浮,头面俱肿,咽喉不利者,普济消毒饮。若时毒风热上聚头面,宜升散者,犀角升麻汤。若时气盛行宜清火解毒者,羌活升麻汤。若时毒血热烦躁兼赤斑者,犀角散、人参白虎汤。若时毒内外俱实,当双解者,防风通圣散。若时毒焮肿作痛,脉实便秘,宜下者,五利大黄汤,或漏芦升麻汤,或连翘消毒散。若时毒虽盛而外实内虚,脉弱神困,凡诸虚证有据者,必当救里内托,宜参芪托里散,或托里消毒散。其有阳虚假热,而兼呕恶泄泻者,如六味回阳饮之类,皆所必用,不可疑也。若头项肿甚疼痛难忍者,宜用清凉救苦散敷之,或取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泥敷之。
初感治法
凡病伤寒瘟疫者,无不发热。然初感之时,其邪在表,未经传里,未至郁热,虽身表有热,不过肤腠之寒邪,而内未有火,岂即阳证?斯时也,但用温散,或兼托散,药对其证,无不即愈。奈何时俗之医,一见发热,便认为火,而芩连知蘗,开手便用,不知内无实热,何以当此?以寒邪得寒药,而表里俱寒,勾连不解则日以内传,寒凉妄用则元阳日败,凡受斯害,死者多矣。此理不明,则既不知表里,又不知先后,终身不省,每至误人,而且敢侈口谈医,其心果亦安乎?
饮食宜忌
凡饮食有宜忌者,有不宜忌者。若病伤寒而食不断者,以邪犹在表,未深入也;及其稍深而在半表半里之间,则食渐减矣;再入胸膈胃口,则全不食矣。邪既在胃,则胃口不饥,所以伤寒不食者,或十日或二十日,皆无足虑者,亦以胃气不馁则不败也。但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或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纵食则食复。此皆大忌也。至有不宜忌者,则如劳倦内伤之人,偶感寒邪,亦必发热,此多以劳伤中气,本非真正伤寒外邪内陷之病,所以外虽发热,而内则饥馁,每多思食。奈何庸昧之辈,但见发热则曰饿不死伤寒,不论虚实,一概禁之。常见欲食者,索之不得,而且加以克伐寒凉之药,嗟嗟!饥肠受剥,虚者益虚,内外夹攻,苦无所诉,及胃气既脱,反不欲食矣。即欲救之,已无可及。予常治此证,每借食为药,所活多人,而见禁食受毙者,亦已不少,故详言之。若病人时时觉饥而索食者,此其邪不在脏,胃中空虚而然,必不可禁,但不宜纵耳。且因此可察虚实,关系非小,不可忽也。
巢氏曰:凡瘟疫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作劳妄动伤力,并食猪羊鸡犬鱼脍、炙煿肥腻、生果面食硬濇难消之物,停积肠胃,膈闷腹胀便秘,或大吐大下,重复发热,病作不可救矣。
避疫法
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惟在节欲节劳。或于房室劳倦之后,尤不可近,仍勿忍饥以受其气,皆要法也。至于却邪之法,则如刺法论所云: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盖天牝者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自空虚而去,即天牝从来,复得其往也。正以气通于鼻,鼻通于脑,毒入脑中,则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谓嚏之,或张鼻以泄之。或受气于室,则泄气于外,而大吸精气以易之,则邪从鼻出而毒气自散,此却邪于外之法也。又如想心如日等法,盖胆属少阳,为中正之官,少阳气壮则脏气赖以俱壮,而邪不能入,此强中御邪之法也。凡探亲诊疾,事有不容已者,但知此诸法,则虽入最秽之地,自可保其无虑。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用降真香烧焚,大解邪秽,小儿带之,能解诸邪,最验。一法,以福建香茶饼不时噙口中,大辟伤寒瘴气秽恶。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瘟疫治法
瘟疫之证,其来无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错乱,或天时之乖违,或尸气之缠染,或毒气之变蒸,皆能成瘟疫之病也。证既不同,治难画一。然而瘟疫之人,大多火热之气,蕴蓄于房户则一家俱病,蕴蓄于村落则一乡俱病,蕴蓄于市廛则一城俱病,蓄畜于道路则千里皆病。故证虽多,但去其火热之气,而少加祛邪逐秽之品,未有不奏功效者也。方用元参五钱,大黄、麦冬、白芍、滑石、花粉各三钱,石膏二钱,柴胡、荆芥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可通治瘟疫之病,出入加减,无不奏功。此方之妙,用大黄以荡涤胸腹之邪,用荆芥、柴胡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气,用天花粉以消痰去结,用石膏以逐其胃中之火,用芍药以平肝木,不使来克脾土,则正气自存而邪气自出。此方最妥最神,治瘟疫者,以此为枕中秘。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
瘟疫门
方
屠苏酒 【《千金方》,下同】 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
大黄十五铢 白朮 桂心各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五十铢 菝葜十二铢 乌头六铢[六铢:原作「六两」,据《千金》卷九辟温改。]
右七味(口父)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又一方有防风一两。
太乙流金散 辟温气。
雄黄三两 雌黄 羚羊角烧,各二两 矾石 鬼箭羽各一两半
右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熏之。
雄黄散 辟温气。
雄黄五两 朱砂一作赤朮[赤朮:原作「赤木」,据同右改。] 菖蒲 鬼臼各二两
右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粉身散 辟温病常用。
芎藭 白芷 藁本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筛,内米粉中以粉身。
杀鬼烧药方 辟温气。
雄黄 丹砂 雌黄各一斤 羚羊角羖羊角亦得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 石长生 芜荑 猳猪屎 马悬蹄各三两 青羊脂 菖蒲 白朮各八两 蜜蜡八斤
右十六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
虎头杀鬼丸 辟温。
虎头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
右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辟温杀鬼丸 熏百鬼恶气。
羖羊角 虎骨各七两 雄黄 雌黄 龙骨 龟甲 鲮鲤甲 猬皮各二两 樗鸡十五枚 芎藭 珍珠各五两 东门上鸡头一枚 空青一两
右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带一丸:原缺,据《千金》卷九辟温补。],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
雄黄丸 汉建宁[建宁:原作「建炎」,据《千金》卷九辟温改。]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即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
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督邮 珍珠 虎头骨 丹砂 桔梗 白朮 芎藭 白芷 鬼箭羽 芜荑 女青 鬼臼 藜芦 菖蒲 皂荚各一两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一弹丸,户内。
赤散 辟温疫气,伤寒热病。
藜芦 (艹踯)(艹躅)花各一两 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 附子 桂心 珍珠各六铢 细辛 干姜各十八铢
右九味末之,内珍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内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 治瘟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丹砂[丹砂:原缺,据《千金》卷九辟温补。此下「右四味」随之改为「右五味」。] 雄黄各二两
右五味末之,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人同床传衣。
肝温方 治肝腑脏[腑脏:原作「肺脏」,据《千金》卷九辟温改。]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
桂心一两 白朮 芒硝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八两 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
右十味(口父)咀,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
元参 细辛各二两 石膏八两 栀子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竹叶切五升 车前草二升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下芒硝,分三服。
心温方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定,惊动。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硝各三两 麻黄四两 元参六两 生地黄切,一升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脾温方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 元参八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肺温方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
杏仁 前胡各四两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元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膏八两八两:原缺,据《千金》卷九辟温补。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肾温方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
葱白 豉各一升 茵陈 栀子 芒硝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萎蕤汤 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讝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失便科,如此疾者,宜服之。
萎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二两 石膏三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石卜)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治瘟方 【丹溪,下同】
大黄 黄连 黄芩 人参 桔梗 防风 苍朮 滑石 香附 人中黄
右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气血与痰作汤使: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痰多者二陈汤送下,热甚者童便下。
又方
半夏 川芎 茯苓 陈皮 山楂 白朮 苍朮君 甘草
如头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风、芍药。
漏芦汤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填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 蓝叶 元参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二钱,水煎服。肿热甚加芒硝二钱
消毒丸 治时毒疙瘩恶证。
大黄 牡蛎 僵蚕炒,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丸。内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洁古雄黄丸 辟时疾,可与病人同床,传着衣服,亦不相染。
雄黄研,一两 赤小豆炒 丹参 鬼箭羽各二两
右为细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温水下。
升麻葛根汤 【《良方》,下同】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
升麻 芍药 甘草各二钱半 干葛三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粘
柴胡 干葛 荆芥 赤芍药 石膏各一钱半 前胡 升麻 桑皮 黄芩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十神汤 治伤寒,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并皆治之。
川芎 麻黄 赤芍药 葛根 紫苏 升麻 白芷 陈皮 甘草炙 香附各一钱半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发热头疼,加连须葱白二根;中满气实,加枳壳煎。
不换金正气散 治四时伤寒,瘟疫时气,及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苍朮 橘皮 半夏曲 厚朴制 藿香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锺,食前服
大青四物汤 【《活人书》,下同】 治热病发斑,赤色烦痛。
大青一两 阿胶 甘草各二钱半 豉二合
右分三服,每用水一盏半,煎一盏,入胶烊化服。
老君神明散 治天行温疫。
附子炮去皮 白朮各二两 乌头炮去皮,四两 桔梗 细辛各一两
右五味,捣粗筛,缝绢囊盛带之,居闾里皆无病。若有疫疠者,温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即差。若经三四日,抄三寸匕,以水二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务成子萤火丸 主辟瘟疫恶气,百鬼虎狼蛇虺蜂虿诸毒,五兵白刃,盗贼凶害皆辟之。
萤火 鬼箭削取皮羽 蒺藜各一两 雄黄 雌黄 矾石烧汁尽,各二两 羖羊角 锻灶灰 铁锤柄入铁处烧焦,各一两半
右九味捣筛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绢囊盛五丸,带左臂,仍更挂户上。
圣散子 苏内翰云:昔尝览《千金》,三建散方,于病无所不治,而孙思邈特为着论,以谓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乃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开感,智不能知。今予所谓圣散子者,殆此类也。自古论病,惟伤寒为至危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下之类,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若时毒流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之感,连服取差,不可与伤寒比也。若疾疫之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幼良贱,各一大盏,即时不入其间。平居无病,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病不生,济世卫家之宝也。其方不知其所从出,而故人巢君世宝之,以治瘟疫,百不失一。余既得之,谪居黄州,连年大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为盟,约不传人,余切隘之,以传蕲水道人庞安常,庞以医闻于世,又善著书,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与此方闻不朽。
草豆蔻十枚,去皮面裹炮 木猪苓去皮 茯苓 附子炮去皮脐 独活去芦头 石菖蒲 芍药 厚朴去皮姜汁炙 麻黄去根节 槁本去沙土 枳壳去穰麸炒 柴胡去芦头 泽泻 藿香叶 高良姜 华阴细辛 防风去芦头 白朮炒 半夏姜制,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煮取八分,去滓热服;余滓两服合为一服,重煎,空心服之。
大补元煎 治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
人参一二钱至一二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熟地二三钱至二三两 山萸一钱,畏酸吞酸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钱 枸杞 当归各二三钱,泄泻者去之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福饮 治五脏亏损者。
人参 熟地俱随宜 当归二三钱 炙草一钱 白朮炒,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补阴益气煎 治阴虚外感不解,便结不通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 山药酒炒 当归各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不用 柴胡一二钱,无外邪者不用
水二锺,加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和胃饮 治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恶胀满腹痛等证。
陈皮 厚朴各钱半 干姜炮,一二钱 炙草一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积聚等证。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百顺丸 治一切阳邪积滞,伤寒实热秘结等证。
川大黄锦纹者,一斤 牙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
右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菉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
一柴胡饮 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寒热如疟。
柴胡二三钱 芍药二钱 甘草八分 黄芩 生地 陈皮各一钱五分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二柴胡饮 治四时外感,本无内热,不可妄用凉药者。
柴胡一钱半或二三钱 陈皮 厚朴各一钱半 半夏二钱 细辛一二钱 甘草八分 加生姜三五片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三柴胡饮 治四时外感,阴分不足者。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五分 生姜三五片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当归二钱,泄泻者易以熟地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四柴胡饮 治元气不足,外感风寒,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
柴胡一二三钱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酌用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勿用
水二锺,煎七八分,温服。
五柴胡饮 治中气不足,外邪不散,兼培血气以逐寒邪。
柴胡一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芍药炒,一钱半 当归 白朮各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热服。
正柴胡饮 治外感初起,血气和平者。
柴胡一二三钱 芍药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防风 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五片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热服。
麻桂饮 治瘟疫阴寒气胜,夏月不必厚盖,津津透彻为度。
官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陈皮随宜或不用 麻黄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一锺半,加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
大温中饮 治四时寒疫,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证。
熟地三五七钱 白朮 当归各三五钱,泄泻者山药代 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 炙甘草一钱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一二三钱 肉桂一二钱 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锺,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柴陈煎 治外感咳嗽多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生姜三五七片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柴芩煎 治表邪未解,外内俱热,脉滑数者。
柴胡二三钱 枳壳一钱五分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温服。
归葛饮 治阳明温暑时证,热渴津竭,阴虚不能作汗。
当归三五钱 干葛二三钱
水二锺,煎一锺,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归柴饮 治外感营虚,不能作汗,神方。
当归一两 柴胡五钱 炙甘草八分
水一锺半,煎服。
太清饮 治胃火烦热,发斑呕吐。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钱半 生石膏五七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或加麦门冬。
玉女煎 治水亏火盛,脉浮洪滑大。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知每 牛膝各钱半 麦冬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玉泉散 一名甘露散。治阳明内热,温疫斑黄。
生石膏六两 粉甘草一两
右为极细末,每服一二三钱,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加朱砂三钱,亦妙
雪梨浆 解烦热,退阴火,生津止渴。
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
别用大碗盛清冷甘泉,将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顷,水必甘美,但频饮其水,勿食其滓。退阴火极速也。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 归身三钱,泄泻或血动者,代以冬朮,多多益善 熟地五钱或一两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理阴煎 治真阴不足,忽感寒邪,服此不攻自散。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寒疫呕吐泄泻。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当归一二钱,泄泻者勿用 扁豆炒,二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等证。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炙甘草一二钱 山药炒 白扁豆炒,各二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焦干姜 白朮炒,各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柴葛煎 治瘟疫表里俱热。
柴胡 干葛 黄芩 连翘 芍药 甘草
水一锺半,煎服。
单方
天气不和,疫病流行:预备一物柏枝散,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千金方》,下同】
又方: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如指长七寸,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断温病不相染着方:汲水瓶一,长七寸,盗着病人卧席下,良。
又方:以绳度所住户中壁,屈绳即断之。
治温病不相染方:以桃树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朮、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十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新布袋盛赤豆一升,内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十七枚。
又方: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葅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治温令不相染:新布袋盛大豆一升,内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温疫:用白药子二枚为末,水服之。
又方: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终身勿忘此法。
又方: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銼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瘴疠气方:蒜五子并皮碎之,豉心一升,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良。
又方: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用新猪屎二升半,内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差。看汗自干乃起,慎风冷。
辟禳时疫:半天河水饮之。 【《医林集要》】
时气欲死:大钱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饮至尽,或吐,或下愈。 【《肘后方》,下同。】
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者: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文,水一斗,煮取七升,服汁,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一升,以水二升,投中,合得三升,出钱饮汁,当吐毒出也。
温病热甚,饮水成暴冷啘者:茅根切,枇杷叶拭去毛,炙香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去滓,稍稍饮之。【庞安常《伤寒卒病论》,下同】
温病伏热在胃,令人胸满则气逆,逆则哕或大下,胃中虚冷亦致哕也。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温饮一(角戋),气止即停。
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 【《肘后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时,多釆苍耳嫩叶,阴干收之,临时为末,冷水服二钱,或水煎,举家皆服,能辟邪恶。【《千金方》】
天行热狂:芭蕉根捣汁饮之。 【《日华》】
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盏效。 【《圣惠方》】
天行时疾:生牛蒡根捣汁五合,空腹分为二服服讫,取桑叶一把炙黄,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顿服取汗。无叶用枝。【《千金方》】
天行热病,初起一二日者:麻黄一大两,去节,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着米一匙及豉,为稀粥,先以汤浴后,乃食粥,厚覆取汗,即愈。【《必用方》】
温毒发斑呕逆:名黑膏。生地黄二两六钱二字半,好豆豉一两六钱二字半,以猪膏十两合之,露一夜,煎减三分之一,绞去滓,入雄黄、麝香如豆大,搅匀分作三服,毒从皮中出则愈。忌芜荑。【《千金方》】
辟禳瘟疫:正月上寅日,捣女青末,三角绛囊盛,系帐中,大吉。 【《肘后方》,下同】
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銼煮汁渍之,良。
天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胞中,烦乱欲死:凝雪汤。用芫花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薄胸上,不过再三薄,热则除,当温四肢,护厥逆也。【《千金方》】
时疾发黄,狂闷烦热不识人者:大(艹舌)蒌实黄者一枚,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入蜜半合,(石卜)硝八分,尽分再服,便瘥。【《图经》】
时气头痛壮热:生葛根洗净捣汁一大盏,豉一合,煎六分,去滓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热,加栀子仁十枚。【《圣惠方》】
钓樟置门上,辟天行时气。 【萧炳】
天行余毒,手足肿痛欲断:作坑深三尺,烧煎灌酒,着屐居坑上,以衣壅之,勿令泄气。【《类要》】
时疾头痛发热者:以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酢少许,热食取汗,即解。 【《济生秘览》】
时气温病,初得头痛壮热脉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三合顿服,不过再作,便愈。 【《肘后方》】
禳解疫气:六月六日釆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同盐酢食之,可解疫疠气。 【经验方】
温病食劳:杏仁五两,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 【《类要》】
预辟瘴疠:桃仁一斤,吴茱萸、青盐各四两同炒熟,以新瓶密封一七,取出,拣去茱盐,将桃仁去皮尖,每嚼一二十枚,山居尤宜之。【《选奇方》】
伤寒温疫已发未发: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两,黄秫谷一合为末,锅底煤一钱,每服三钱,白汤下。日二服取愈。【《简易方》】
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饮之。【庞安常方】
时气烦渴:生藕汁一盏,生蜜一合,和匀细服。 【《圣惠方》】
天行温疫:松叶细切,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能辟五年瘟。 【《伤寒类要》】
辟禳瘟疫:每腊月二十四日五更,取第一汲井水,浸乳香,至元旦五更温热,从小至大,每人以乳一块,饮水三呷,则一年无时灾。孔平仲云:此乃宣圣之方,孔氏七十余代用之也。
时气温病,头痛壮热,初得一日: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汁,每服八合,取瘥。【《肘后方》,下同】
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切,小麦七升,石膏三两,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服,尽剂愈。
风热邪病:虾蟆烧灰、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服,日三甚有神验。 【《外台秘要》】
热病下痢欲死者:龙骨半斤研,水一升,煮取五合,候极冷稍饮,得汗取愈,效。 【《肘后方》】
热病目暗,因差后食五辛而致:用鲫鱼作臛食之。 【《集验方》】
预辟温疫:鲍鱼头烧灰方寸匕,合小豆末七枚,米饮服之,令瘟疫气不相染也。 【《肘后方》,下同】
辟禳瘟疫:冬至日取赤雄鸡作腊,至立春日煮食至尽,勿分他人。
时行发黄:用金色脚黄雌鸡,治如食法,煮熟食之,并饮汁令尽,不过再作。亦可少下盐豉。
天行不解,已汗者:用新生鸡子五枚,倾盏中,入水一鸡子搅浑,以水一升煮沸投入,纳少酱啜之,令汗出愈。【许仁则方】
天行呕逆,食入即吐:鸡子一枚,水煮三五沸,冷水浸少顷吞之。 【《外台》】
时行发黄:酢酒浸鸡子一宿,吞其白数枚。 【《肘后方》,下同】
伤寒时气:猪膏如弹丸,温水化服,日三次。
天行劳复:合头垢枣核大,服一枚良。 【《类要》】
热病发狂,奔走似癫,如见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以人中黄入大罐内,以泥固济煅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钱。未退再服。【《斗门方》】
大头天行:羌活、酒黄芩、酒蒸大黄,水煎服。 【东垣】
又方:歌曰: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华调蜜便清凉。【丹溪】
瘟疫热病,上焦邪实,或痰食气逆不通:用萝卜子捣碎,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当吐。有吐不尽者,必从下行。或为末,温水调服一匙,亦妙。【《景岳全书》,下同】
又方:用盐少许,于锅中炒红色,入水煮,至将滚未滚之际搅匀,试其滋味稍淡,每饮半碗,渐次增饮,自吐。以病去为度。
又方:诸药皆可取吐,但随证作汤剂探吐之。
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时珍】
又方:桃蠹虫粪为末,水服方寸匕,令不相染。 【《子母秘录》】
又方:五月一日取土或砖石,入瓦器中,埋着门外阶下,合家不患时气。 【藏器,下同】
又方:正旦取古冢砖,咒悬大门上,一年无疫疾。
导引
《素问》刺法论入疫室辟传染法。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邗。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