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59至卷26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五十九
滞下门
黄帝素问
至真要大论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
【注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泄注赤白,热盛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腹痛溺赤,甚则血便。
【注 少阳在泉,巳亥岁也。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甚则血出于小便也。】
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
【注 此风之伤人也。】
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 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少阳之胜,少腹痛,下沃赤白。
【注 此热淫于下也。】
气厥论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治。
【注 太阴湿土主气,不能制水,而反受湿热相乘,脾气虚伤,则不能磨运水谷,而为肠澼下利,谷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
着至教论
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
【注 至阳谓阳之至盛而无极,有如天之疾风,若礔礰之雷火骤至,阳盛则为惊也。九窍为水注之器,九窍之水气皆竭,而阳气溢于窍中。夫肺肾上下交通,阳独盛而水液竭,故嗌干喉塞也。并于阴则使阴气上下无常,薄于阴液则为肠澼下痢。】
阴阳别论
阴阳虚,肠澼死。
【注 荣卫气血,皆水谷之所生,胃为受纳之腑,肠为传导之官,阴阳两虚,又失所生之本,故死。】
通评虚实论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日: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曰:滑大者曰生,悬濇者曰死。以脏期之。
【注 肠澼者,邪僻积于肠间,而为便利也。肠澼便血者,阴络之血溢也。白沫乃肠外之寒汁沫,脓血乃汁沫与血相搏,并合而下也。便血乃阴泄于内,发热为阳脱于外。本经曰:阴阳虚,肠澼死。下白沫者,阴液下注,故脉沉者为顺。如脉浮乃经气下泄,脉气上浮,经脉相离,故为死证。悬绝者,足少阴之阴液绝也。滑大者,足少阴之生气盛也。身不热者,阳不外脱也。脉不悬绝,阴不下脱也。悬濇者,阳明之生气已脱,故死。夫胃气绝,则真脏之脉见,故当以脏期之。肝至悬絶,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悬绝者,绝无阳明之胃气,而真脏孤悬也。】
大奇论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注 脾为阴脏,位居中央,受三阳阳盛之气,迫而上行,则其脉外鼓,搏而下沉,则为肠澼下痢。然脾为阴中之至阴,虽受阳热之气,久而自已。若阳热之气,干薄脏阴,致肝脏之血气,下泄而虚,则其脉小缓。然肝主藏血,虽受阳邪,尚为易治。肾主藏精,为精血之原,阳热之气,下薄于肾,故为肠澼下血。阴血伤,故脉小。热干于肾,故沉而搏也。夫阴阳相和则生,偏害则死。血受热伤,故血温也。身热者,三阳盛而三阴之气绝也,故死。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脏,受阳盛之气而为肠澼者,亦下血。如二脏同病,则阴血盛而可以对待阳邪,故尚为可治之证。如脉小沉滞,为阳薄所伤也。其身热者,阳盛而阴绝也。七日死者,六脏之阴气终矣。此系奇恒之病,三阳之气,直并于阴,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濇。初起之时,里证即急,或禁口腹痛,或下重痢甚,或发惊昏沉,或嗌干喉塞,身虽热而热微,外证轻而里急,当急用抑阳养阴之药以救援。若见身有微热而用表散之轻剂,因脉小濇而用和调之缓方,三日之后,即成不救矣。】
脉要精微论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注 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
太阴阳明篇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注 入五脏者,谓太阴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澼矣。】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
【注 加临之气乃厥阴风木,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风湿交争。注下赤白者,湿热之交感也。】
灵枢经
经脉篇
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肠澼。
【注 气逆于下所为也。】
扁鹊难经
滞下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滞下脓血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痢,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圊脓血。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
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
脾者土也,虚则多癖,喜吞酸,利不已。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下利也。
肠癖转筋,脉极数者,死。肠癖下白脓者,死。肠癖下脓血,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肠癖下脓血,身有寒,脉绝者,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热冷疳蚀诸痢论
余立身以来,三遭热痢,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纵性之徒,率情骄倨,良药苦口,不能克己早饵,朝遇暮过,望其自瘥,疾势日增,胃气渐弱,心力俱微,食饮与药皆不能进。既不得愈,便称痢病难治,斯皆自误也。学者须深达斯旨。然此病随宜服一物,皆得差之。惟须力意苦己服食,以瘥为限,则无不愈也。又大须慎口味,重者瘥瘥 原缺,据《千金》卷十五热痢补。后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常哀 原作「当衰」,按《千金》卷十五热痢改。]骄恣者,不能自慎,兴言及此,以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虽然,宏之在人也。何则?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温脾汤、建脾丸,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濇;蛊则纯痢瘀血。热则多益黄连,去其干姜;冷则加以热药;疳则以药吹灌下部;蛊毒则以蛊法治之。药既主对相当,痢者复自勉励服饵,焉有不愈者也?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
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而讝语者,腹内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三部皆平 【一作浮,】 按其心下坚者,急下之。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风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一作浮。】 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利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而肠鸣,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身躯疼痛,急救里,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辈。
下利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热[胸中热 《千金》卷十五热痢作「胸中实」。],下不止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不温者,死。
凡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细寻取之,万不失一。下病体略例如此耳。
《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夏伤于风,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者,以大黄汤下之。强人勿过两剂,皆消息五六日,更进一剂。其补濇汤不效者,三两日可进一剂。
旧治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
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以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耳。
仁斋直指方 【宋 杨登父】
痢病证治
凡泄痢无已,变作白脓,点滴而下,为之温脾不愈,法当温肾。盖肾主骨髓,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其证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见肾虚,当用破故纸、当归、木香、干姜、肉桂之属。又宜以阿胶珠、当归、青皮、赤茯苓、黄连作剂,入乌梅、白蜜同煎,最能荡涤恶秽,积滞既去,则遍数自疏矣。
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出,日夜凡百余度,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皆通利之,以无积不成痢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痢疾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盖尝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荣卫充焉。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大凡伤热则为赤,伤冷则为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羹汁,冷热交并则赤白兼下。或饮冷酒物,恣情房室,劳伤精血,而成久毒痢者。虽可因证辨治,然常叹世人初感此病,往往用罂粟壳、石榴皮、诃子、肉豆蔻辈以止濇之。殊不知痢疾多因饮食停滞于肠胃所致,倘不先以巴豆等剂,推其积滞,逐其邪秽,鲜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每遇此证,必先导涤肠胃,次正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治法。故伤热而赤者清之,伤冷而白者温之,伤风而纯下清血者祛逐之,伤湿而下如豆羹汁者分利之。又如冷热交并者则温凉以调之,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夫如是药无不应,而疾无不愈者。然又当观脉之虚实如何。如下利脉微小者生,脉浮洪者难治。肠澼频下脓血者,脉宜滑大;若弦急者必死。又身寒则生,身热则死。苟临病之际,由此验治,万不失一矣。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滞下
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速而能燥物也。
肠胃隔绝,传化失常而为滞下。
夫痢者,五脏窘毒,解而不散,或感冷物,或冒寒暑,失饥不能开发,又伤冷热等食,或服暖药过极,郁化成痢。古人以白痢为寒,赤痢乃热,误也。今人疮疖初发,刺开乃血,多日成脓,何为先热而后寒也?
叔和云: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愚医不悟三口黄者乃热,青痢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鹜泄、飧泄、濡泄、滑泄,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气,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气,其色白。黄者脾土之色。苍者士气之下,水位承之,其色苍也。若下利热极,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者,须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闭积滞,而使气液宣行。宜逐之,兼宣利积热。
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而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论曰:春宜缓形,形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火独居,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泄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为之轻剂,是实则泻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微满身重,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泻之。法云:宜补,宜和,宜止。假令和则芍药汤是也,止则诃子汤是也。久则防变而为脓血。脾经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湿,天行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泻。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为难治,宜麻黄、小续命汗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愈。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劫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则愈。鹜溏为痢,当温之。又云: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濇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凡病泄而恶风寒,是太阴传少阴,木来克土也。用除湿白朮,茯苓安脾,芍药、桂、黄连破血也。火邪不能胜水也。太阴经不能传少阴,而火邪上乘肺经,而痢必白脓也,加黄连、当归之类。又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是有物结坠也。若脉浮大甚不宜下,虽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者,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而自愈。里急后重闭者,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木香、槟榔宣通其气。如痢或泄而呕者,胃中气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姜、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药、当归、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轻热,甚以重热药。大便虚秘,濇久不愈,恐太阴传少阴,多传变为痢。太阴是为贼邪,先以枳实厚朴汤以防其变。若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饮食减,宜调胃去湿,白朮、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濇,除胃中之湿热;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湿。此三味泄痢须用此。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如见血加黄连为主,桂枝、当归佐之;如躁烦,或先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恶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黄连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收也。凡阴阳不和,惟可以分阴阳药治之。又云:暴泄非阳,久泄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热者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疾,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微,此阴也,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朮附阳主之。
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经病,故不可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朮。是以圣人立法,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朮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更详外证寒热处之,如里急后重,须加大黄;如身困倦,须加白朮;如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之;如或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湿药内,亦加大黄。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神效越桃散。
治寒积痢,男子、小儿、妇人皆不问赤白,或清利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经云:澄澈清冷皆属寒。皆为虚寒中有积,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利则愈,空心服。
泄而便脓血者,大肠泄也。脉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脉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蘗皮丸。四季通用,宜加减平胃散、七宣丸之类。后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四时以胃气为本,久下血痢,则脾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中为血,宜滋养脾胃则愈。
夫五泄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证各异也。胃泄者,饮食不化,多黄,承气汤下之。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建中及理中汤。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干姜及附子汤。小肠泄者,溲便脓血,小腹痛,承气汤。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阴是也,茎中痛,小便不利,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肠、大瘕之证,皆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后厥阴少阴二证,另有治法。厥阴证加甘草,谓主茎中痛,是肝也。《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少阴经证,多里急后重,故加大黄,令急推过,物去则轻矣。又曰:因其重而减之。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阴阳明二经证,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证不能食,当先补而后泻之,乃进药法也。先煎厚朴半两,俱依本方加制水一盏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两服后未已,为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三两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未止,为肠胃有久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矣。
泻白为寒,青、黄、赤、黑皆为热也。盖泻白者,肺之色,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金肺自甚,故色白,如浊水凝冰则自然清莹而明白也。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及夫小儿热甚急惊,利色多青,为热明矣。利色黄者,由火盛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红为热者,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难治。诸痢同法。然辨痢色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色。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为寒,当以脉证别之。大法,泻痢小便清白不濇为寒,赤色者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濇,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濇者,热证也。凡谷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则不能消化谷也。或火主疾速而热甚,则传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热不杀谷。然热而得湿,则飧泄也。或言下痢白为寒,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化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甚则自然腐烂溃发,化为浊水。故食于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其热为赤,热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湿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也。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奔迫气之为用,金气用之。然诸泻利皆兼于湿,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生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由其在皮肤之分属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脉之分属心火,故为血疖也;在肌肉属脾土,故作黄脓;在筋部属肝木,故其色带苍;深至骨属肾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谓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濇,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或曰:白痢既为热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耶?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故治诸痢者,黄连、黄蘗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乃若世传辛热,金石毒药,治诸吐泻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开郁结故也。然虽亦有验者,或不中效,反更加毒。凡用大毒之药必是善药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药,虽不能取效,但有益而无损者,何必用大毒之药,而谩劳巇崄也?经曰:宁小与其大,宁善与其毒。此之谓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论痢
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犹寄也。遗客热于少腹,久不去,从金化而为白。设若赤白痢,赤者新积,从心火;白者旧积,从肺金。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热,止可分新旧而治之。假如痈疖,始赤血,次溃白脓,又岂为寒者哉?而病者未信也。此刘河间常言之。皆云:寒多则白,以干姜、赤石脂。桃花丸治痢虽愈,后必生血疾。如白带下病,径以白芍药、干姜,白带虽愈,则小溲必不利。治泻痢与治带下,皆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若燥之则内水涸,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溲不利,小溲不利则足肿而浮,渐至不治。
夫肠澼下血,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泻讫;次用芍药蘗皮丸、黄连解毒汤、五苓、益元各停,调下五七钱服之。《内经》曰:肠澼便血何如?答曰:澼者,肠间积水也。身热则死,寒则生。热为血气败,故死;寒为荣气在,则生。七日而死者,死于火之成数也。
夫下利脓血,腹痛不止,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生姜枣煎,更下,藏用七八十丸,量虚实加减泻讫。次用长流水,调五苓散五七钱,或加灯心煎,或调益元散五七钱亦可。大忌油腻一切热物,则愈矣。
夫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宜寒剂夺之,淡剂甘剂分之。
夫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或茎中痛亦用。
肠澼大小便脓血,宜不二丸、地榆散、驻车丸,及车前子等药;次宜淡剂甘剂分剂之类。
凡下利脓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诸痛痒皆属于心火,可用通解丸,量其虚实加减泻之;次用消湿散加生姜、大枣、芍药,泻讫,又用新水调五苓散服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肠澼下血论
太阴阳明论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夫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涌出也。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故肠澼之病甚,以凉血地黄汤主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痢病
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身热挟外感,小柴胡汤去人参。后重乃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槟榔丸之类。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黄连、枳壳;若大肠风盛,可作丸服之。保和丸亦治因积作后重者。五日后不可下,盖脾胃虚故也。后重窘迫者,当和气,木香、槟榔之属。腹痛者,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如实者以刘氏之法下之,虚则以苦梗开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有热用黄芩、芍药之类,无热腹痛,或用温药姜、桂之属。下血以四物为主。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用(石卜)硝者。又青六丸,治血痢效。
痢疾初得一二日间,以利为法,切不可便用止濇之剂。若实者调胃承气、大小承气、三一承气下之。有热先退热,然后看其气病血病,加减用药,不可便用参、朮。然气虚者可用,胃虚者亦用之。
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汤为主。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又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
下痢大孔痛者,因热流于下也。以木香、槟榔、黄连、黄芩、炒干姜。
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虚大热,用香连丸、莲肉各一半,共为末,米汤调下。又方:人参二分,姜汁炒黄连一分,为末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人不知此,多用温热甘味药,此以火济火,以滞益滞。
封脐引热下行,用田螺肉捣入麝香少许盦脐内。不治之证: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白带浊同法。
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木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
《内经》所谓身热则死、寒则生者,此是大概言,必兼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
脉沉小留连或微者,易治。洪大数者,难治也。脉宜滑大,不宜弦急。
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表解,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还分易治、难治、不治之证,至为详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者当辨之。
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脉沉小者,宜温;暴病身热,脉浮洪者,宜清宜补。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
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下。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之。
先水泻,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传脾,微邪易愈。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胃 原作「肾」,据文意改。]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五色之相杂,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如虚者亦宜审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
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治法
其或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用苍朮、木通、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三片煎。
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证。宜和中疏气,用炒枳壳、制厚朴,芍药、陈皮、滑石、甘草煎。
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证。法当用擂碎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烫,是名挟寒,即加干姜。
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气滞证,宜于前药加槟榔一枚。
其或在下则缠坠,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证。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参朮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
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加白朮、当归。身虚甚者加人参。又十分重者,止用参一味,加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
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芍药、生地、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其或缠坠退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当以炒芍药、炒白朮、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有去湿实肠之功。
其或利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毋恐,当以白朮、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
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濇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濇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枢、气海。
右方用厚朴专泻滞凝之气,然厚朴性大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则用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厚朴稍缓,比陈皮稍重,滞气稍退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众药。然陈皮去白有补泻之功,若为参、朮之佐,亦纯作补药用。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朮为佐。恶寒痛者加桂,恶热痛者加黄蘗。达者更能参以岁气时令用药,则万举万全,岂在乎执方而已哉?
痢有气虚兼寒热,有食积,有风邪,有热,有湿,有阳气下陷,而感受不一,当分治。泻轻痢重。诸有积,以肚热缠痛推之;诸有气,以肚如蟹渤验之。究其受病之源,决之对病之药。大要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诃子、白朮辈,以补住寒邪;不可投粟壳、龙骨辈,以闭濇肠胃。邪得补而愈盛,故证变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
若升散者,以胃风汤、防风芍药汤、神朮散、苍朮防风汤、败毒散,皆可汗之。
攻里,若有湿者,用导水丸;兼郁,承气汤、和中丸。若积滞,用圣饼子、脾积丸;冷积,用局方苏感丸。若湿热甚者,宜宣明元青膏。若后重窘迫,用木香槟榔丸。色白者属气,赤白者属气血受病,赤黑相兼属湿热,青绿杂色是风与火湿。
下血者,当凉血,当归、生地。赤者属血,《保命集》四物汤加槐花、黄连、粟壳酢炒。
下利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汤,加对五苓、理中,又《机要》浆水散。若青色者寒兼风。
若阳气下陷者,以升阳益胃汤加桔梗、酢沃南星,用梅叶外贴眉攒,极效,起泡便止。
下痢若湿甚胜湿者,以平胃散对五苓散最可;或曲芎丸。
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为脾泄,《机要》白朮芍药汤,湿胜仙朮炒用。
若阴阳不分,当渗泄,以五苓之类,或单用芣苡实炒为末,米饮调二钱。
若血气俱虚神弱者,以人参、白朮、当归、芍药、炒茯苓,少加黄连服之,或钱氏白朮散,又或十补汤佳。
若暑痢而脉虚者,香薷饮,或清暑益气;又或六和汤、藿香正气,各加木香半钱,名木香交加散。
若白痢下如冻胶或鼻涕,此属冷痢,宜除湿汤加木香一钱。虚弱者,亦与十补汤。
赤痢发热者,以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
下痢小便不通者,黄连阿胶丸为最。
平治荟萃 【元 朱震亨】
滞下辨论
滞下之病,尝见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热,妄用兜濇燥剂止之;或言积滞,而行巴硇丸药攻之;或指湿热,而与淡渗之剂利之。一偏之误,可不明辨乎?按《原病式》所论赤白同于一理,反复陈喻,但不熟察耳。果肠胃积滞不行,法当辛苦寒凉药,推陈致新,荡涤而去,不宜巴硇毒热下之,否则郁结转甚,而病变危者有之矣。若泻利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谷,湿之象,滞下者,垢瘀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岐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便泄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行积可乎?其下痢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肾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泻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当原其本,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瘀,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畜积,而滞下之证作矣。以其积滞之滞行,故名之曰滞下。其湿热瘀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气弱不运,脾积不磨,陈积脱滑下凝,犹若鱼脑,甚则肠胃空虚,关司失守,浊液并流,色非一类,错杂混下注出,状如豆汁矣。若脾气下陷,虚坐努责,便出色如白脓矣。其热伤血深,湿毒相瘀,粘结紫色则紫黑矣。其污浊积而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总频并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肠经有所壅遏,窒碍气液,不得宣通故也。众言难据,何法则可求之?长沙论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黄之剂;可温者,悉用姜附之类。何尝以巴硇热毒下之,紧濇酸敛兜之?又观河间立言: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宜温,脉弦则去风,脓血粘稠以重药劫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鹜溏为痢当温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濇者分利之。用药轻重之别,又加详载。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治实治虚之要论,而大虚大寒,证载治验。观此诸法,岂可胶柱而鼓瑟?又有胃弱而闭不食,此言禁口痢病,七方未有详论者。以内大法推之,内格呕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则胃虚木火乘之,是土败木贼也,见此多成危候。
局方发挥 【元 朱震亨】
滞下辨论
或曰:河间之言滞下,似无挟虚挟寒者,然乎否乎?曰:泄痢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混,虽有痛、不痛、大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考之于经,察之于证,似乎皆热证、实证也。余近年涉历,亦有大虚大寒者,不可不知。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论治法
《内经》曰:脓血稠粘,皆属于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脓血也。然青白为寒,赤黄为热,宜须两番。治热以坚中丸、豆蔻香连丸;治寒以白胶香散。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濇,宜养脏汤。病气大退,正气未服,当补。
且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若补养其脾气,气足自然能饮食,宜钱氏方中异功散。若或喜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呕逆恶心,则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饮食调节无伤,则胃气和平矣。
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
热毒入胃,下利脓血,治用仲景黄连阿胶汤。
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赤黑、或有清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总论
《内经》曰:溲而便脓血,和气行而血止也。愚按经文溲字下,必缺一濇字。溲,即尿也。溲濇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盖血因气滞,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间阐明其说,所谓和气则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槟榔、枳壳等药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劫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束宜汗之,鹜溏为痢宜温之。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濇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夫古方以泻、痢滚同论治,朱紫混淆,殊不知泻属脾而痢属肾也。丹溪曰:先水泻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此肾传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为后学之绳墨,医者其可不详究乎?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汤加减下之。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硇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重滞,积气已行,而毒气未消,犹暴贼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顾于堂奥之间,纵有愈病之功,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可温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濇药为佐,用之于下利清白者犹可。其里急后重,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加以濇热之剂,非杀而何?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论治法
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久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谓无饱死痢病也。
痢疾不问赤白,而知为寒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先用粟壳饮,调五苓散,进感应丸;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用暖剂,须当识此。
凡痢初发,不论赤白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既起而腹内复急,宜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吞感应丸,或苏合香丸吞感应丸。
赤痢血色鲜红,或如蛇虫形而间有鲜血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钱、粟米少许,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热甚,服上项药未效,宜白头翁汤。若赤痢发热者,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
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去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各半钱。
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肠内攻刺,小便不通,瘀血频并,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佐以五苓散白汤调服,不愈则用蜜水调。
感暑成痢,疼甚而食不进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贴,名木香交加散。
白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此属冷痢,先宜多饮除湿汤加木香一钱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亦有下如魫色或如腊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药。
赤白杂者,宜胃苓饮加仓米一撮煎吞驻车丸。
凡治痢须先逐去积滞。去已多,三五日后,自可兜濇。不问赤白,俱宜水煮木香丸,或水煮木香饮、真人养脏汤,或断下丸。如白痢久而虚甚者,养脏汤加熟附;赤痢加黑豆一小撮;白痢加干姜一钱;赤痢亦可加黄连一钱。新下者不必加,此在人活法。
禁口痢者,有得病即不能进食者,或因冷药并药过多不食者,却不可拘于赤痢难用热药之说,当以温中进食为先,宜治中汤加木香半钱,或缩砂一钱。
休息痢,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止时作,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木香半钱,吞驻车丸。只缘兜住积滞,遂成休息,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恶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各半钱。
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为稳,或可冀其万一。
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酸软,若痛若痹,遂成风痢。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风汤,或多以生樟即骨碎补俗呼为楜狲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草薢,煎汤熏洗。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运气为病
运气下白皆属火。经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下白溺血是也。
运气下赤白有三:其一属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又云: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二属风。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三属风湿。经云: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是也。
运气里急后重有二:其一湿助脾盛而重。经云:太阴之胜,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是也。
其二风攻脾虚而重。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溏泄瘕水闭是也。瘕谓后重也。
痢有风邪缩于内者,其证下痢不止,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脓血,为难治,宜麻黄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曰:表邪缩于内,当散邪于四肢,布于脉络,外无其邪,脏腑安矣。有食积者,加枳实五钱。如酒入而泄泻,此热也,加黄芩五钱。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十
滞下门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痢疾
痢是湿热及食积,治者别赤、白、青、黄、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积滞,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下后未愈,随证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痢多属热,然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方用黄芩炒、黄连炒各五分,白芍药炒二钱。已上三药,乃痢疾之必用者。木香、枳壳炒各五分,甘草炙三分,槟榔一钱,姜水煎服。若腹痛加当归一钱五分、缩砂一钱,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
【注 按前证皆因湿热郁结,后重不利,宜用此方。若饮食停滞,用二陈汤加山楂送香连丸。仲景先生云:脉沉而有力者,属里实也,宜下之;沉而无力者,属里虚也,宜补之。元气虚滑者,宜温之濇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脉浮大,此为虚而强下之故也。脉浮革者,因而肠鸣,当温之。下痢腹坚者,当下之。下痢谵语有燥屎,当下之。下痢,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急,下之。下痢脉大浮弦,当自愈。下痢腹满痛为实,当下之。治者审焉。】
若后重加滑石炒五分,再加枳壳、槟榔、芍药、条芩各五分。
【注 按利而便脓血者,乃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若大肠积滞,雍实而后重,法当疏导。若大肠气虚下陷而后重,法当升补。】
若白痢,加白朮、白茯苓、滑石、炒陈皮各一钱。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兼食积,加山楂、枳实各一钱。
【注 按前证若腹痛后重怕按,或脉洪实,为积滞闭结,宜用此方疏通之。若腹痛后重喜按,或脉微细为阳气虚寒,宜用六君加干姜温补之。】
若红痢,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
【注 按前证若病日久,或误服疏通之药而不能愈者,当调补脾胃。大凡血证久而不愈,多因阳气虚而不能生血,或因阳气虚而不能摄血。故丹溪先生治此证久而不愈,用四君子汤以收其功。】
若红白相杂,加川芎、当归、桃仁各一钱五分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朮各一钱五分以理气。有余食积者,加山楂、枳实以消导。
【注 按前证若气滞食积,湿热所致,宜用此方治之。若脾虚饮食停滞,宜用六君子送香连丸调补之。经云:脾主血,肺主气。前证乃气血俱受病也。若因脾肺血伤所致,宜用四物汤加白朮、茯苓煎送香连丸。若因脾肺气伤所致,宜用四君汤加当归、川芎煎送香连丸。】
若白痢久,胃弱气虚,或下后未愈,去槟榔、枳壳,减芩、连、芍药各七分,加白朮一钱五分,黄芪、陈皮、茯苓各一钱,缩砂、干姜炙各五分。
【注 按前证若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者,乃土不能生金,肺与大肠气伤而下坠也。当用升麻益胃汤,举其阳气,则阴自降而二便自愈。若饮食不入,发热作渴,其势危甚,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送二神丸。】
若红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黄芩、黄连各五分,加当归、川芎、熟地、阿胶、陈皮各一钱,白朮一钱五分。
【注 按前证若脾经血热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汤加白朮、茯苓。若脾经气虚不能统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子加川芎、当归。若中气下陷,不能摄血而不愈者,用补中益气汤。】
若赤黑相杂,此湿胜也。及小便赤濇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仁炒五分,以分利之。
【注 按初患湿盛而小便赤濇者,宜用前药。若病久而阳气下陷或老弱者,宜用升阳除湿防风汤。若脾土亏损,寒水来侮,先用六君子汤加姜、桂温而补之,后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升而补之。】
若血痢加当归、川芎、生地黄、桃仁、槐花炒各一钱;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再加阿胶珠、侧柏叶、白朮各一钱五分,干姜炒黑、陈皮各一钱。
【注 按前证亦有因脾气虚弱者,有因脾气下陷者,有因肝气虚弱者,有因肝血虚热者。】
若痢已久而后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用条芩加升麻一钱,以升提之。
【注 按前证亦有因大肠气滞者,有因大肠气陷者,有因大肠血虚者,有因脾肾虚寒者。若大肠气滞坠下,宜用四君子送香连丸。若大肠气虚陷下,宜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送香连丸。若大肠血虚后重,宜用四物汤加参、朮送香连丸。东垣云: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亦有虚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后重。】
若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山栀仁炒五分,生姜六分,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
【注 按前证若脾胃素有实热,或过食厚味辛辣而暴患之,宜用此方。若胃气虚,膈气逆而作呕吐者,用六君子加生姜。若胃气虚寒,亦用前药加炮姜、木香。】
有一样气血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朮、陈皮、黄芩、黄连。
【注 按前证若脾气虚而血弱,宜用四君子汤。若胃气虚而血弱,用补中益气汤。若久病气血俱虚,宜用八珍汤。大凡此证久而不愈,或变证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
有一样寒痢,用黄连、木香、芍药、酒炒当归、干姜炒、缩砂、厚朴、肉桂。
【注 按东垣先生云:前证若脉沉细而身不动作,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用姜附汤。身重四肢不举者,用朮附汤。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者,用浆水散。】
若得痢而误服温热止濇之药,则虽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后方调之。若得痢便用前证法下之而未应,又用前调理法治之久而不愈,此属虚寒而滑脱,可以前补虚温寒二条择用,更加龙骨、石脂、罂粟壳、乌梅肉等收濇之药。
【注 按前证若脾气虚寒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如粟壳、姜、桂;如不应,急用附子。若气血虚弱,宜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粟壳。若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若腹痛作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者,俱宜温补脾胃。】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病因
身热口渴,溺濇,大便急痛,色赤者,为热。身凉不渴,溺清,大便顺利,色白者,为寒。但痢因于暑热者多,寒者少。然阴阳变化,赤而淡者亦寒,白而稠者亦热,必色证两参而后寒热可辨。
血因火动,湿多成泻。火伤气分则气郁,自大肠滞下为白;火伤血分则血瘀,从小肠渗下为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兼。其因有外感暑湿,内伤酒面,炙煿消烁,或七情气郁,而为火之实者。有外感寒湿,内伤生冷,硬物积滞,或房欲损伤精血,而为火之虚者。皆令肠胃粘濇,久积成毒。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入五脏闭塞,下为飧泄肠癖。言湿火滞于肠中,故名滞下。又云:痢者利也,法当利下耳。
初起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带表证也。热者九味羌活汤,寒者不换金正气散。
烦渴多暑,薷苓汤、六一散、梅蜜饮。虚者钱氏白朮散。呕吐有寒热者,属半表,柴苓汤。顽痰在膈者,芩连二陈汤加防风、桔梗芦探吐。胃火冲上者,清六丸。毒滞上攻者,平胃散加黄连、木香、槟榔。
虚呕食少者,四君子汤加陈皮、厚朴、麦门冬、竹茹,或温六丸。日久阴虚者,八物合二陈汤加桔梗。
呕吐全不食者,谓之噤口,胃火甚也。大虚大热,香连丸加莲肉各一半为末,米饮下。又人参四钱、姜炒黄连二钱,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有毒熏心肺者,败毒散加莲肉、陈米,或单莲肉留心为末,每二钱陈皮煎汤下;外用大田螺入麝少许,捣碎敷脐中,以太乙膏贴之,引热下行。间有过服利药及脾胃虚者,参苓白朮散去山药加菖蒲。
里急腹痛后重
火性急速传下,或化或不化,食物瘀秽欲出,而气反滞住,所以欲便不便,腹痛窘迫拘急,大肠重而下坠,甚则肛门作痛,宜木香、槟榔通气,大黄降火,芩、连解毒,归、芍和血,枳壳、陈皮行滞。经云:和血则便脓自愈,行气则后重自除。间有虚火者,参、朮、归、芎补之;寒凝者,干姜、肉桂温之。又素有积聚,偶因一脏之气未动,干犯肠胃成痢者,须察何脏相乘,以平治之。
辨五色
偏热纯赤者暑证,轻者黄芩汤,重者导滞汤;日久,黄连阿胶汤。热积紫黑色者,瘀血也。腹痛后重异常,桃仁承气汤下之。或因误温以致血瘀者,犀角地黄汤加黄连、大黄,或加味清六丸;日久,地榆散、单苦参丸、黄连阿胶丸。要知诸痢皆血之瘀,惟黑为瘀甚耳。
寒痢白如鸭溏,肠鸣痛坠不甚,不换金正气散加乌梅、陈米或熟料五积散。肢冷便清,古姜附汤、理中汤。日久,黄连补肠汤。
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证也。当归和血散、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除湿汤、猪苓汤、戊己丸。
风痢恶风,鼻塞身痛,色青或纯下青水,古苍防汤、神朮散。青色带白者,风寒五积散;带红,胃风汤。青绿杂色,属风火湿,及五色俱下者,乃脾胃食积,及四气相并而作,古萸连丸救之。
已上外感痢疾,如一方长幼相似者,名曰疫痢,败毒散加陈皮或姜茶煎以防之,更参运气调治。
审七情
气痢如蟹沫,拘急甚,流气饮子、古萸连丸、六磨汤。热者,解毒汤加知母、枳壳,或木香槟榔丸。寒者,木香匀气散、煮黄丸。小便闭者,五苓散。久不止者,气痢丸。
积痢色黄,或如鱼汤,腹胀痛恶食,保和丸、急痛神保丸。一切酒食积聚,或黄或赤,通元二八丹。伤酒甚,酒蒸黄连丸。伤水,胁腹胀痛,温六丸。体实者,导水丸。
虚劳
虚痢困倦,谷食难化,腹微痛或大痛,并无努责。
血虚淡红,通元二八丹。日久,四物汤加升麻、香附、侧柏叶。
房劳伤精血成毒者,肾气丸。虚痨挟痢者,香连猪肚丸。凡痢经下后,痛坠不减,虚坐努责,及久不愈者,皆阴血虚也。胃风汤去桂加熟地主之。
气虚色白,如鼻涕冻胶,四君子汤、理中汤,俱加木香、肉桂、厚朴、茯苓,散风邪,分水道,开胃脘。日久者,补中益气汤。虚甚厥逆脉微者,四顺散、黑锡丹。
滑痢不禁,甚则脱肛,血分,四物汤加参、朮、地榆、樗白皮;气分,真人养脏汤、大断下丸、灵砂苍榆汤。
休息
休息痢,经年月不瘥,有过服凉药以致气血虚者,八物汤加陈皮、阿胶、苓、连少许,或十全大补汤。脾胃虚者,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朮散。肾虚者,四神丸、赤石脂丸。误服濇药,余毒不散者,古芩朮汤、神效丸、六神丸。有积者,通元二八丹。积消毒散,脾胃已和,气血将复,乃用百中散以止之。若更濇早,则缠绵胃败,难救。
虫疰
虫疰痢,黑如鸡肝,发渴,五内切痛,乃服五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茜根丸救之。亦有宜温热药者。
久痢下,肛如竹筒,或如屋漏水尘腐色,气短(食戹)逆者,不治。或纯下血,小便不通,唇红,下后身热脉强洪者,俱不治。
治法
通因通用,下也。然汗吐亦谓之通。初病元气实者可行。若五七日脾胃虚者,只宜和解,及分利小便,消导食积,盖无积不成痢也。
稍久以气血药中加升麻、柴胡、防风、苍朮以升提之。如甚,乃用粟壳、肉豆蔻、龙骨、牡蛎、诃子以濇之敛之。食少者,专调脾胃,饮食进而气血自和,盖痢以胃气为本也。其间有里急甚而无表者,即宜通利。脾虚而不敢通者,或和解,或即升举。有气陷下痢如注者,即暂止濇。有滑脱痛甚者,痰火盛也,宜吐宜升。痰消火降而大肠自敛,须凭脉证断之。
愈后
痢病愈后,三白汤、六神丸、枳朮丸、太和羹选用。
痢后有手足肿者,有遍身历节痛者,俱余瘀留滞经络,不可纯用风药。鹤膝风,大防风汤、五积交加散;脚细者,苍龟丸。
辨似
似痢非痢,寒热不调之证,或热积于中而以冷物冷药冰之,或冷积于中而以热药热物压之,故热以冷搏而成泻。或濇或溏,里急后重者,戊己丸、香连丸,或理中汤加黄连、木香。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总论
愚按痢之为证,多本脾肾。脾司仓廪,土为万物之母;肾主蛰藏,水为万物之元。二脏皆根本之地,投治少瘥,冤沉幽冥。究其疵误,皆寒热未明,虚实不辨也。晚近不足论,即在前贤,颇有偏僻。如《局方》与复庵例行辛热,河间与丹溪专用苦寒,何其执而不圆,相去天壤耶?夫痢起夏秋,炎蒸热郁,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居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于火,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经所谓敦阜是也。或从于水,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经所谓卑监是也。言热者遗寒,言寒者废热,岂非立言之过乎?至以赤为热、白为寒,亦非确论。果尔则赤白相兼者,岂真寒热同病乎?必以见证与色脉辨之,而后寒热不淆也。须知寒者必虚,热者必实。更以虚实细详之,而寒热愈明耳。胀满恶食,急痛惧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而实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则靡非虚寒矣。而相似之际,尤当审察。如以口渴为实热是矣,不知凡系泻痢,必亡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安得不渴?更当以喜冷喜热分虚实也。以腹痛为实热似矣,不知痢出于脏,肠胃必伤,脓血迫肤,安得不痛?更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脏之阴阳、腹之胀与不胀、脉之有力无力分虚实也。以小便之黄赤短少为实热是矣,不知水从痢去,溲必不长,液以阴亡,溺因色变,更当以便之热与不热、液之涸与不涸、色之泽与不泽分虚实也。以里急后重为实热是矣,不知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更当以病之新久、质之强弱、脉之盛衰分虚实也。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无待言矣。独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虚,而医之治痢者,百无一补。气本下陷,而再行其气,后重不益甚乎?中本虚衰,而复攻其积,元气不愈竭乎?湿热伤血者,自宜调血。若过行推荡,血不转伤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再与渗利,津不转耗乎?世之庸工,专守痛无补法,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补耳。不知因虚而痛者,愈攻则愈虚愈痛矣。此皆本末未明,但据现在者为有形之疾病,不思可虑者在无形之元气也。请以宜补之证悉言之:脉来微弱者可补;形色虚薄者可补;疾后而痢者可补;因攻而剧者可补。然而尤有至要者,则在脾肾两脏。如先泻而后痢者,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凡四君、归脾、十全、补中,皆补脾虚,未尝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无母,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阳,以救脾母,则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复耶?若畏热不前,仅以参、朮补土,多致不起,大可伤矣。
证治
旧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新积者,下后又生者也,或调或补,不可轻攻。若因虚而痢者,虽旧积亦不可下,但用异功散,虚回而痢自止。丹溪有先用参、朮补完胃气而后下者,亦一妙法也,虚者宜之。
其色焦黑者,热极反兼胜己之化,芍药汤。黑如漆之光者,瘀血也,桃仁承气汤。
里急而不得便者火也,重者承气汤,轻者芍药汤。里急频见污衣者虚也,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肉果。
邪迫而后重者,至圊稍减,未几复甚,芍药汤。虚滑而后重者,圊后不减,以得解愈虚故也,真人养脏汤。下后仍后重者,当甘草缓之,升麻举之。
虚坐努责者,乃虚坐而不得大便,血虚故里急,宜归身、地黄,芍药、陈皮之属。
噤口乃食不得入,到口即吐。有邪在上膈,火气冲逆者,黄连、木香、桔梗、橘红、茯苓、菖蒲;有胃虚呕逆者,治中汤;有阳气不足,宿食未消者,理中汤加砂仁、陈皮、木香、豆蔻;有肝气呕吐者,木香、黄连、吴茱萸、青皮、芍药之类;有水饮停聚者,轻者五苓散,重者加甘遂;有积秽在下,恶气熏蒸者,承气汤石莲为末,陈米汤调下。石莲,即是莲子之老者,市中皆木莲,不可用。丹溪用人参、黄连浓煎加姜汁,细细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开。
屡止屡发,久不愈者,名曰休息,多因兜濇太早,积热未清,香连丸加参末、甘草、茯苓、枳实。有调理失宜者,随证治之。有虚滑甚者,椿根白皮东引者,水浸一日,去黄皮,每两配人参一两,煨木香二钱,粳米三钱煎汤饮之,或大断下丸。
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间,宜桔梗开之,白芍、甘草、陈皮、木香、当归为主。恶寒加干姜,恶热加黄连。
肛门痛,乃热留于下也,宜槐花、木香。挟寒者,理中汤。蛲虫痢,蛲虫其形极细,九虫之一也。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或痒或从谷道中溢出,雄黄锐散,内服桃仁、槐子、芜荑。
死证
下纯血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唇若涂朱者,死。发热不休者,死。色如鱼脑或如猪肝者,皆半死半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死。惟用参、附,十可救一。
脉候
沉小微细者,吉。洪大滑数者,凶。仲景云: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滞下
古以赤为热,白为冷。至刘河间、李东垣始非之。刘谓:诸痢皆由乎热,而以赤属之心火,黄属之脾土,白属之肺金,青属之肝木,黑乃热之极而反兼肾水之化。其诸泻利皆兼于温,湿主于痞,以致怫郁,气不得宣通,湿热甚于肠胃之中,因以成肠胃之燥,故里急后重,小便赤濇。谓治诸痢,莫若以辛苦寒药而治,或微加辛热佐之,辛能开郁,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行血则便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李从脾胃病者而论,则曰:上逆于肺为白,下传于阴为赤。《卫生宝鉴》因谓:太阴主泻,传于少阴为痢,由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也。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亦赤黄为热,青白为寒。丹溪谓:滞下因火热下迫,而致里急后重。用刘氏之治湿热,李氏之保脾土,更复一一较量气血虚实以施治。三家皆发前代之所未发,而举其要也。予尝因是而研究之。自其五色分五脏者言,则可见湿热之中,具有五邪之相挟。自其上逆下传气血者言,则可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诸邪皆得伤之,而为痢之赤白。自其湿热为病者言,则可见由来致成湿热之故非一端。自其分痢有虚实者言,则可见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证,如烦躁咽干,舌黑哕噫,后重腹痛,胀满,脚痛肿弱之类,悉有虚实之殊。是故予以痢证,直断之为邪入胃以成湿热,气伤则病于肺,血伤则传于心,心肺者,血气之主也。血气所行之方既病,安得不归所主之脏乎?而大小肠者,心肺之合也,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官。胃乃大小肠之总司,又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禀气之海。苟有内外之邪,凡损伤于经脏者,或移其邪入胃,胃属土湿之化,胃受邪则湿气不化,怫郁而成湿热矣。或心肺移气血之病,传之于合,大肠独受其病,则气凝注而成白痢;小肠独受其病,则血凝注而成赤痢;大小肠通受其病,则赤白相混而下。胃之湿热,淫于大小肠者,亦如之,其色兼黄。若色之黑者有二:如色之焦黑,此极热兼水化之黑也;如黑之光若漆者,此瘀血也。或曰:治痢从肠胃,世人所守之法也,今乃复求其初感之邪与受之经,将何为哉?曰:病在肠胃者,是其标也。所感之邪,与初受之经者,是其本也。且《内经》于治标本,各有所宜,施之先后,况所传变之法,又与伤寒表里无异,何可不求之乎?岂止此而已?至若肠胃自感而病,亦当以邪正分。或正气先虚而受邪,或因邪而致虚,则以先者为本,后者为标,与夫积之新旧亦如之。旧积者,停食结痰所化之积也;新积者,旧积去后,而气血复郁所生者也。旧积当先下之,新积则不宜下。其故何哉?盖肠胃之腐熟水谷,转输糟粕者,皆荣卫洒陈六腑之功。今肠胃有邪,则荣卫运行至此,其机为之阻,不能施化,故卫气郁而不舒,荣血泣而不行,于是饮食结痰停于胃,糟粕留于肠,与郁气泣血之积,相挟成滞下病矣。如是者,必当下之以通壅塞,利荣卫之行。至于升降仍不行,卫气复郁,荣血复泣,又成新积,故病如初。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卫气以开通腠理,和荣血以调顺阴阳,阴阳调,腠理开,则升降之道行,其积不治而自消矣。然而旧积亦有不可下者。先因荣卫之虚,不能转输其食积,必当先补荣卫,资肠胃之真气充溢,然后下之,庶无失矣。予数见俗方,惟守十数方治痢,不过攻之濇之而已矣。安知攻病之药,皆是耗气损血之剂,用之不已,甚至气散血亡,五脏空虚,精惫神去而死。其闭濇之,又皆足以增其气郁血泣之病,转生腹胀,下为足肿,上为喘呼,诸疾作焉。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医贯 【明 赵献可】
痢病
丹溪谓:仲景可下者,悉以承气汤下之。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荡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禁用砒、丹、巴、硇等药,恐其暴悍毒气,有伤肠胃清纯之气。又谓:《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濇药为佐,用之于下痢清白者犹可,其里急后重,经所谓下重者,皆属于火,又加之濇热之药,非杀而何?按前论皆专主寒治之说,以为痢发于秋,是暑月郁热所致,其理甚着,其议论亦和平。但不详所以致郁热者,多因暑热酷烈,过饮冰水,过食生冷,热为寒郁,久而为沉寒积冷者亦有之。不可泥定是热,当辨证切脉,真知其有热积,方可大黄。若系寒积,而用大黄,不惟不愈,反增痛极而危矣。大凡下热痢用大黄,下寒痢用巴豆,有是病而服是药。详案古人之成法,不容毫发差谬。《内经》通因通用,原有两条,有酒蒸大黄,有蜡丸巴豆,分析甚明,不可不考也。又谓:温热之药,用于下痢清白者犹可则,若纯红血痢者,必不可用温热矣。然王海藏有云:暑月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本草衍义》云: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以凉药逆治,专用黄连、木香、阿胶。此病始感便治则可,病久肠虚,理不可服,逾旬几至委顿,理当别治。此一段论,又见《类证本草》序中。海藏云:杨师三朝三大醉,至醒,发大渴,饮冷水三巨杯,次日又饮茶三碗,后病便鲜血四次,约一盆,先以吴茱萸丸,翌日又以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复白痢,又以感应丸四服,白痢乃止,其安如故。或问曰:何为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而所用者温热之剂乎?予曰:若用寒凉,其疾大变,难疗寒毒内伤。复用寒凉,非其治也。况血为寒所凝,浸入大肠间而便下,得温乃行,所以用热药,其血自止。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胃既得温,其血不凝而自行,各守其乡矣。当举此为例,可见不可偏执用寒之说。倘有遇血痢者,不可偏见以为热也。
凡腹痛后重,小便短少,口渴喜冷饮,大肠口燥结,是为挟热下痢,前法固宜。若腹痛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身不热,腹喜热手熨者,是为挟寒下痢,须理中姜桂温之。至于初起受病,原系热痢,迁延日久,各证不减,或反加重,理当别治,竟作虚看,须用补中益气。一升一补,倍加参、芪温补。如小腹重坠,切痛奔豚,此兼属少阴证,急加吴萸、肉桂、破故脂、肉果,甚则加附子。如有纯血者,加炒黑干姜,虚回而痢自止。若必待血清痢止而后补,亦晚矣。
世间似痢非痢者多。东垣云:饮食有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清华之气,反从下降,是为飧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里急后重,脓血相错,数至圊而不能即便者,专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使升降之道行,其痢不治而自消矣。余法东垣,凡有热者,如姜炒、黄连;有寒者,加姜、桂;寒兼小腹痛者,用建中汤;有风湿者,如防风羌活;肝气乘脾者,倍柴胡加芍药、木香;滑泄者,加粟壳、诃子。如此温补不愈,又当别治。经曰: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益火之源,急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之母,此万举万全之策也。
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经曰: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必茎中痛。褚氏云:阴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其证红白相杂,里急后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濇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两便牵引而痛,此肾虚之危证。急以八味地黄加补骨脂、肉豆蔻、阿胶,兼理中汤加升麻、桂、附,相继间服,庶可挽回。世以痢药致毙者,不可枚举,余特详见《先天要论》泄泻条内。
有一等积滞已少,但虚坐努责,此为下多亡血,倍用当归为主,生血药为佐,血生自安,此是血虚阴证。
后重有二:邪气坠下者,圊后不减;虚努不收者,圊后即减。此可以辨虚实。
有一等噤口痢者,汤药入口随出,在下缠住急迫,多因热毒炽盛,逆冲胃口,胃气伏而不宣,急用黄连,以吴茱萸炒过拣去茱萸,人参等分,如糯米一撮,浓煎一盏,细口一匙一匙润下,但得一二匙咽下,便不复吐矣。如吐再服。
有一等寒气逆上者,用温补之药调之,其病易治。
有一等休息痢者,经年屡月,愈而复发,此系寒积在大肠底,诸药所不到,独巴豆一味碾炒,蜡丸如龙眼大,空腹服之,再不复发。此亦通因通用之法也。
有疟后痢,痢后疟者。夫既为疟后,发泄已尽,必无暑热之毒,复为痢疾,是元气下陷,脾气不能升举,似痢非痢也。既为痢后,下多则亡血,气又随痢散,阴阳两虚,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故寒热交战,似疟非疟也。俱作虚论,俱用补中益气加温补自愈。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痢疾论
痢疾一证,难言之矣,在《灵》、《素》谓之肠澼,亦曰滞下。《金匮》以呕吐哕下利列为一门。盖以三者,皆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所生之病也。至其所论下利,则皆《伤寒论》中厥阴经之本证,与二阳明呕吐哕同列之义,殊不相合。观其论中,厥与利每每并言,始先即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是则厥而且利,为虚寒之极。所以反能食者则死,反发热者不死。若痢证则能食者不死,发热者多死,何其相反若是耶?此必《金匮》呕吐哕之下,脱失下痢一证,乃取伤寒厥阴下利之文,补入其中,后人屡试不验,投杼而起者多矣。夫冬月伤寒之下利,与夏秋伤暑湿热之下利,而可借口仲景,谩言治法哉?后人以其无师之智,各呈偏见,或得于目之所击,手之所试,分播广传,终不可以为法,乃遂谓疟痢无正方也。医事之偷,何遂至此?昌谨以黄岐仲景之法,拟议言之。在《内经》冬月伤寒,已称病热,至夏秋热暑湿三气交蒸,互结之热,士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一二剂愈矣。失于表者,外邪俱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治经千人,成效历历可纪。详《金匮》有云: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濇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浑,是少阳生发之气,非用逆挽之法,何以得此?久利邪入于阴,身必不热,间有阴虚之热,则热而不休。今因逆挽之势,逼其暂时躁热,顷之邪从表出,热自无矣。久痢阳气下陷,皮肤干濇,断然无汗。今以逆挽之法,卫外之阳,领邪气同还于表而身有汗,是以腹中安静,而其病自愈也。昌岂敢用无师之智哉?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顷刻腐烂,比之误食巴豆、铅粉,其烈十倍,更用逆挽之法,迂矣远矣!每从《内经》通因通用之法,大黄、黄连、甘草,一昼夜连进三五十杯,俟其下利上渴之势少缓,乃始平调于内,更不必挽之于外。盖其邪如决水转石,乘势出尽,无可挽耳。更有急开支河一法,其邪热之在里者,奔迫于大肠,必郁结于膀胱,膀胱热结,则气不化而小溲短赤,不用顺导而用逆挽,仍非计也。清膀胱之势,令气化行而分消热势,则甚捷也。仲景谓: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夫气者膀胱之化也,反从大肠而出,当利其小便,非急开支河之谓乎?然而水出高源,肺不热则小溲自行。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之热,皆因肺热所移,尤宜用辛凉之药,先清肺之化源矣。《金匮》有下利肺痛者紫参汤主之,气利诃黎勒散主之。后人疑二方非仲景之方,讵知肠胃有病,其所关全在于肺。《本草》谓:紫参主心腹中积聚,疗肠胃中热,通九窍,利大小便。仲景取之,固通因通用之意也。诃黎勒有通有塞,通以下涎液、消宿食、破结气,濇以固肠脱。仲景取之,亦通塞互用之意也。又可见肺气不通而痛,则急通其壅;大肠之气坠而逼迫,则通塞互用,而缓调其适矣。嗟乎!《内经》之法,无可下手者,求之《金匮》;《金匮》下利之法,无可下手者,求之自心寤寐之神,转觉《金匮》之法,一如指掌。可惜少壮光阴虚掷,今老矣,不能进步矣。特揭鄙言,为后人深入之一助。
再按治疟之法,当从少阳而进退其间,进而就阳,则从少阳为表法固矣。乃痢疾之表,亦当从于少阳,盖水谷之气,由胃入肠,疾趋而下,始焉少阳生发之气不伸,继焉少阳生发之气转陷。故泛而求之三阳,不若颛而求之少阳,俾苍天清净之气,足以升举,水土物产之味,自然变化,精微输泄有度,而无下痢奔迫之苦矣。况两阳明经所藏之津液,既已下泄,尤不可更发其汗。在伤寒经禁明有阳明禁汗之条,而《金匮》复申下利发汗之禁,谓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盖以下利已伤其津液,发汗再伤其津液,津液去则胃气空,而下出之浊气,随汗势上入胃中,遂成胀满。求其下利且不可得,宁非大戒乎?所以当从少阳半表之法,缓缓逆挽其下陷之清气,俾身中行春夏之令,不致于收降耳。究竟亦是和法,全非发汗之意。津液未伤者,汗出无妨,津液既伤,皮间微微得润,其下陷之气已举矣。夫岂太阳外感风寒,可正发汗之比乎?又岂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可用葛根之比乎?噫!微矣微矣!
治痢用通因通用之法,亦有金针。盖火湿热之邪,奔迫而出,止宜苦寒药,如大小承气类。方书每杂以温中厚肠胃之药,是欲为火湿热立帜也。
治噤口痢,多有用黄连者,此正治湿热之药,但苦而且降,不能开提,况非胃虚所宜,昌故不敢取用。有用田螺捣如泥,纳脐中,引火热下行最妙。但郁热宜一开一降,未可徒恃一法。有用丁香、砂仁之属,以火济火,则杀人之事矣。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宜温补。脉弦数为逆主死。产后痢亦宜温补。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邪风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加姜枣,少入蜜煎服。
律三条
凡治痢不分标本先后,慨用苦寒者,医之罪也。
以肠胃论,大肠为标,胃为本。以经脉论,手足阳明为标,少阳相火为本。故胃受湿热,水榖从少阳之火化,变为恶浊,而传入于大肠,不治少阳,但治阳明无益也。少阳生发之气,传入土中,因而下陷,不先以辛凉举之,径以苦寒夺之,痢无止期矣。
凡治痢不审病情虚实,徒执常法自恃颛门者,医之罪也。
实者,邪气之实也。虚者,正气之虚也。七实三虚,攻邪为先。七虚三实,扶正为本。十分实邪,即为壮火食气,无正可扶,急去其邪以留其正。十分虚邪,即为奄奄一息,无实可攻,急补其正,听邪自去。故医而不知变通,徒守家传,最为误事。
凡治痢不分所受湿热多寡,辄投合成丸药误人者,医之罪也。
痢由湿热内蕴,不得已用苦寒荡涤,宜煎不宜丸。丸药不能荡涤,且多夹带巴豆、轻粉、定粉、硫黄、硇砂、甘遂、芫花、大戟、牵牛、乌梅、粟壳之类,即使病去药存,为害且大,况病不能去,毒烈转深,难以复救,可不慎耶?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痢疾之病,多病于夏秋之交。古法相传,皆谓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热之毒,畜积为痢。今人所宗,皆此一类。夫痢因于暑而言,其为热岂不宜然?然炎热者,天之常令也。当热不热,必反为灾。因热贪凉者,人之常事也。过食生冷,所以致痢。多见人之慎疾者,虽经盛暑,不犯寒凉,则终无泻痢之患,岂其独不受热乎?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热,病在人事,不在天时,从可知矣。但胃强气实者,虽日用水果之类,而阳气能胜,故不致疾。其次之者,虽未即病,而日用日积,迨夫大火流西,新凉得气,则伏阴内动,乘机而起,故寒湿得以犯脾者,多在七八月之间,此阳消阴长之征,最易见也。再其次者,多以脾胃本弱,则随犯随病,不必伏寒,亦不必待时,尤为易见。夫以生冷下咽,泻痢随起,岂即化而为热乎?奈何近代医流,止见此时之天热,不见此人之脏寒,但见痢证,开口便言热毒,反以寒凉治生冷,是何异雪上加霜乎?俗见相同,死者不可胜言矣。或曰:然亦有用寒药而愈者,何也?曰:以胃强阳盛之人,而得湿成热者,亦有之。元气壮实,而邪不胜正者,亦有之。此皆可以寒治而愈,亦可以通利而愈,而此辈极少。以胃弱阳虚,而因寒伤脏者,此辈极多。若再用寒凉,或妄加荡涤,则无有不死。凡今以痢疾而致死者,皆此类也。观丹溪曰:泻痢一证,属热者多,属寒者少。戴原礼曰:以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因作滞下之证。皆大谬之言也,不可信之,因作俚词以志其戒。俚词曰:夏日多炎,阴邪易人。暑热是主,风寒是客。身不被风,疟从何致?口不受寒,痢从何得?治必求本,轩岐金石。志此微言,可为医则。
论虚实
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
实证之辨,必其形气强壮,脉息滑实,或素纵口腹,或多胀满坚痛,及年少新病,脾气未损者,方可用治标之法。微者行之利之,甚者泻之。
虚证之辨,有形体薄弱者,有颜色青白者,有脉虽紧数而无力无神者,有脉见真弦而中虚似实者,有素禀阳衰者,有素多淡素者,有偶犯生冷者,有偶中雨水阴寒者,有偶因饮食不调者,有年衰脾弱者。以上诸证,凡其素无纵肆,而忽患泻痢,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饮食稍凉,偶伤胃气而然,果何积之有?又何热之有?总惟脾弱之辈,多有此证。故治此者,只宜温调脾胃,但使脾温则寒去,即所以逐邪也。且邪本不多,即用温补健脾,原无妨碍,不过数剂,自当全愈,切不可妄云补住邪气,而先用攻积攻滞及清火等药。倘使脾气再伤,则轻者反重,重者必危矣。
论寒热
凡痢疾寒热之辨,若果是热,则必畏热喜冷,不欲衣被,渴甚饮水多,或小便热濇而痛,或下痢纯血鲜红,脉息必滑实有力,形气必躁急多烦。若热证果真,即宜放手凉解,或兼分利邪去,其病自愈。若无此实热诸证,而泻痢有不止者,必是虚寒。若非温补脾肾,必不能愈,即有愈者,亦必其元气有根,待其来复而然,勿谓虚寒之证,有不必温补而可以愈者。或治痢必宜寒凉,而寒凉亦可无害者,皆见有未真也。
论积垢
凡腹中积聚之辨,乃以饮食之滞留畜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鞕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此皆柤粕成形之属所当逐也。今人不能辨察,但见痢如脓垢者,皆谓之积,不知此非柤粕之属,而实附肠着脏之脂膏,皆精血之属也。无论瘦人肥人,皆有此脂,但肥者脂厚,瘦者脂薄,未有无脂者也。若果无脂,则肠脏之间,岂容单薄赤露?非惟藩篱不固,而且脏必易伤,无是理也。今之凡患泻痢者,止以五内之脂膏不固,故日剥而下,若其脏气稍强,则随去随生,犹无足虑。若脏气致败,剥削至尽,或以久泻久痢,但见血水,及如屋漏水者,此在庸人云其积聚已无,反称为善,而不知脂膏刮尽,则败竭极危之候也。但识此为脂膏而非积聚,则安之固之且不暇,而尚敢云攻之逐之,或用苦寒以滑之利之者哉?
论五色
凡五色之辨,如下痢脓垢之属,无非血气所化。但白者其来浅,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来深,由脂膏而切肤络也。下纯血者,多以血为热迫,故随溢随下,此其最深者也。若紫红紫白者,则离位稍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以变,或未及脉络,此其稍浅者也。若红白相兼者,此又其浅深皆及者也。大都纯血鲜红者多热证,以火性急速迫而下也。紫红紫白者少热证,以阴凝血败损而然也。纯白者无热证,以脏寒气薄滑而然也。然有以无红而亦因热者,此亦暴注之类,而非下痢之谓也。有以紫红虽多,而不可言热者,此以阴络受伤,而非暴注之比也。若辨黄黑二色,则凡黄深而秽臭者,此有热证,亦有寒证。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左食右容去口改夕)气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黑而浓厚大臭者,此焦色也,多有火证。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肾腐败之色也,犹以为热,其谬甚矣。虽五色之辨,大约如此,然痢之见血者,无非阴络受伤,即或寒或热,但伤络脉,则无不见血,故不可以见血者,必认为热也。凡临此证,当必以脉色形气病因,兼而察之。
论腹痛
凡泻痢腹痛,有实热者,有虚寒者。实热者,或因食积、或因火邪。但食积之痛,必多胀满坚硬,或痛而拒按,此必有所停滞,微者宜行其滞,甚者宜泻而逐之。
火邪之痛,必有内热等证,方宜清之利之。然邪实于中者,必多气逆。故凡治痛之法,无论是火是食,皆当以行气为先,但宜察药性之寒热,择而用之可也。
虚寒之痛,尤所当辨。盖凡泻痢之痛,多由寒气之在脏也。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又曰:病痛者,阴也。故凡人有过食生冷,或外受寒气,即能腹痛,此可知也。寒在中者,治宜温脾;寒在下者,治宜温肾也。再若虚寒刮痛之义,则人多不知。盖元气不足于内,则虽无外受寒邪,而中气不暖,即寒证也。所以泻痢不能止,饮食不能化,而病有不能愈,正以阳虚多寒也。且泻痢不止,胃气既伤,膏血切肤,安能不痛?此其为痛,乃因剥及肠脏而然。是以痢因于痛,痛因于痢。故凡以寒侵腑脏,及脉络受伤,血动气滞者,皆能为痛。但察其不实不坚,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胸腹如饥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呕而多吞酸,但无实热等证,则总属虚寒。安得为痛必因积、痛皆实证耶?凡治虚寒之痛者,速宜温养脏气,不得再加消伐,致令痛春愈痛,滑者愈滑,必至危矣。若谓诸痛不宜补,乃待痛定然后可用,则元气日去,终无定期。尝见一医云:痢疾须过七日,方可用补。而不知六日已死。执迷不悟,愚亦甚矣。但其痛之甚者,当于温补药中,稍加木香以顺其气,或多加当归以和其血,俟痛稍减,则当去此二味。盖恐木香之耗气,当归之滑肠也。若寒在下焦而作痛者,必加吴茱萸。其或痛不至甚,则但以温补脾肾为主,渐安则痛当自止,不必治其痛也。
论里急后重
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则无有不愈。然病在广肠,已非食积。盖食积至此,泻则无留,而所留者,惟下陷之气,气本无形,故虽若欲出,而实无所出,无所出而又似欲出,皆气之使然耳。故河间之用芍药汤,谓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是固然矣。然调气之法,如气热者凉之则调,气寒者温之则调,气虚者补之则调,气陷者举之则调,必使气和,乃为调气。行血之法亦然。若但以木香、槟榔、当归、大黄行血散气之属,谓之调和,不知广肠最远,药不易达,而所行所散者,皆中焦之气耳。且气既下陷,而复以行之散之,则气必更陷,其能愈乎?矧痢止而后重自止,未有痢不愈而后重能愈者也。故凡欲治此者,但当以治痢为主。
论大孔肿痛
凡病痢疾,多有大孔肿痛者,其故何也?盖脾胃不和,则水谷之气,失其正化,而浊恶难堪之物,出诸孔道,此痛楚之不能免也。又若火因泻陷,阳为阴逐,则胃中阳气并逼于下,无从解散,此肿之所由生也。所以痢多则痛多,痢少则痛少。痛与不痛,亦由气之陷与不陷耳。故无论寒痢热痢,大孔皆能为痛,不得谓痛必由热也。欲治此者,但治其痢,痢止则肿痛自散,亦如后重之法也。自丹溪云:大孔痛因热流于下,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主之。是但知火能为肿为痛,亦焉知元阳之下陷也?后人所宗,皆其法也。凡虚寒之辈,其不能堪此亦多矣。
论口渴
凡泻痢证必多口渴,今人但见口渴,即认为火,不知有火者固能渴,无火者亦能渴,不可不辨也。如火盛于中,则熏脾烁胃,津液耗干,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厌,愈凉愈快,随饮随消者,此因热而渴,治宜凉也。如口热作渴,虽欲饮水而饮不能多者,即非真火,不宜凉也。凡口虽干渴喜凉,而腹不喜凉者,是寒聚于中,而无根之火浮戴于上,此最忌寒凉者也。然渴有真渴,有似渴。真渴者必好茶饮,但以喜热喜凉,即可辨其寒热。似渴者,干也,非渴也。口虽干而不欲饮,则尤非热证可知。然泻痢之证,因其水泄于下,必津涸于上,故不免于渴。渴而欲饮,正以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相济,岂必皆因于火乎?诸如此者,必当详审其有火无火。若火有余者,自当清火;水不足者,自当滋阴矣。然气为水母,其有气虚不能生水者,不补其母,则水不能生而渴不止;土为水主,其有脾虚不能约水者,不强其主,则水不能畜而渴不止也。使能不治其渴,而治其所以渴,又何渴病之有?
论小水
凡泻痢之证,小水必多不利,或多黄赤,此其寒热虚实,大有关系,不可不察也。若暴注之泻,以其清浊不分,水谷并归于大肠,故水有不利者,惟其暂也。若痢疾之小水,则病本不一。今人但见黄赤不利,无不云其为热,误者多矣。凡因于热者,必其热赤之甚,或多濇痛,或见鲜血,然必上下皆有热证,方是真热,此宜清凉治之。若非真热,则或以中寒而逼阳于下者有之,或以泻痢亡阴而水亏色变者有之,或以下焦阳气不暖而水无以化者有之,或以妄用渗利而泲逼干汁者亦有之。但察其三焦无火,则虽黄虽濇,总皆无阴无液之证,不得通以热论,速当培补真阴,乃为良法。《内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至哉斯言!何今人之不察也?不独此也,每见有小水清白而兼腹痛者,仍用芩、连之类,余则不知其何谓。
论阴阳疑似
阴阳之道,即养生治病之本,而人有不易知,以其有莫测之妙也。夫阴阳之用,欲其相济,不欲其相贼。相济者,相和也。阴中不可无阳,阳中不可无阴也。相贼者,相害也。阳贼阴则为焦枯,阴贼阳则为寂灭也。凡诸为病者,无非阴阳相贼,而有失其和耳。盖阴阳之性,阴常喜静而恶动,阳常喜暖而畏寒。及其相贼,则阴畏阳之亢,所以阴遇阳邪非枯则槁;阳畏阴之毒,所以阳逢阴寇,不走即飞,此阴阳相妒之机也。凡诸病剧而有假真疑似者,即其证也。而尤于伤寒痢疾为最。若今之患痢最甚者,多见上下皆有热证,而实非真热者,何以见之?如烦则似热非热,躁则似狂非狂,懊憹不宁,莫可名状,此非真阳证也。盖以精血败伤,火中无水,而阴失其静,故烦躁若此。又如飞者飞于上,走者走于下,飞于上则为口渴喉疮或面红身热,走于下则为孔热孔痛或便黄便血,此非实热证也。盖以水火相刑,阳为阴逐,而火离其位,故飞走若此。今之人但见此等证候,佥曰,察病不离形证,形证之热既已若此,而犹谓之寒,是但知外之有热,而不知内之有寒,如上下之有热,而不知中焦之有寒也。又岂知烦躁之为阴虚,而飞走之为阳虚乎?疑似之间,犹不可不辨也。且如肌表皆有热证,本当恶热而反不舍衣被,或脐腹喜暖,而宜熨宜按者,此外虽热而内则有寒也。又如九窍皆有热证,必喜冷饮,然有口欲寒而腹畏之,故凡寒冷下咽,则或增呕恶,或加腹痛,或噎塞不行,而反生胀闷,或口舌虽有疮痛,而反欲热汤饮者,此则上下虽热,而中焦之有寒也。此外有阳气素弱,及脉色少神,如前论等证,若止知为火,治以寒凉,其奈内本因寒,而再加以寒,则寒凉入胃,直犯中焦,是外热不相及,而中寒必更甚。故致飞者愈飞,走者愈走,雪上加霜,欲孤阳之不灭,不可得也。故凡治此者,但能引火归原,使丹田暖则火就燥,下原固则气归精,此阴阳颠倒之神理也。
论治
凡治痢之法,虚实寒热,得其要则万无一失,失其要则为害最多。如泄泻门调治诸法,俱宜酌用。
生冷初伤,饮食失调,而胃气未损,元气未亏,为痛胀暴泻暴痢等证,而食滞有未清者,宜抑扶煎五德丸,或平胃散、胃苓汤、五苓散类,略祛寒滞,愈之极易。
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无论大人小儿,凡系脾虚致痢,别无实热等证者,先宜佐关煎温其脾;或稍深而病及肝肾者,即宜胃关煎为最妙,勿以新病畏而勿用也。或五德丸、四神丸之类,俱可。凡脾肾俱虚,而危剧可畏者,以胃关煎为最,温胃饮次之,或相机间用亦可。或兼用四维散、九气丹、复阳丹。
痢疾呕恶,兀兀欲吐,或闻食气即见恶心者,此胃气虚寒,不能容受而然,必宜温补安胃。用五君子煎,或六味异功煎、温胃饮、圣朮散之类主之。呕甚者,宜六味回阳饮之属主之。若阴中火虚,气不归原而呕者,宜胃关煎、理阴煎主之。若胃火上冲而致呕吐者,则必有烦热胀满等证,乃可用清凉降火等药,宜大分清饮、益元散之类主之。
湿热邪盛,而烦热喜冷,脉实腹满,或下痢纯红鲜血者,宜清流饮、黄芩芍药汤,或用香连丸,或用河间芍药汤。热甚者,宜大分清饮,或茵陈饮。此等药若数剂不效,便当思顾脾肾矣。
痢有发热者,似乎属火,宜从凉治。然实热之证,反未必发热,惟痢伤精血,阴虚水亏者,则最多为热为躁也。如或虚中有火,脉见有力者,宜加减一阴煎,或保阴煎主之。若脉本无力,全属虚火,则不可治火,单宜壮水补阴,如三阴煎及六味、八味等丸。若阴盛格阳,而为外热者,必宜胃关煎及右归饮之属主之。
痢疾初作,气禀尚强,或因纵肆口腹,食饮停滞,凡有实邪胀痛坚满等证,而形气脉气俱实者,可先去其积,积去其痢自止。宜承气汤或神佑丸或百顺丸主之。或用赤金豆以微利之,此通因通用,痛随利减之法也。但此等证候,必须确审,然后用之。若以脾肾虚寒致痢,而妄用此药及寒凉克伐等剂,再败元阳者,多致不可解救,最当慎也。
噤口不食,乃痢疾最危之候,而自古未有明辨。观丹溪云:噤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煎汁,终日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人不知此,而用温药甘味,是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毒之药犯胃者,当推明而祛其毒。此丹溪之说也。不知噤口之辨,其义最微,岂皆胃口热甚,而总以黄连可治乎?盖噤口者,以食不得入,虽亦有实热证,而惟脾胃虚寒者居多。若因食积胃中而噤口者,其胸腹必有胀满,或见鞕痛,此当行滞去积,积滞去而食自入,如青、陈、楂、朴之属是也。有因火郁胃中而噤口者,脏腑必多炽热,或脉见洪数,此当泻火去热邪,热去而食自入,如芩、连、栀、蘗之属是也。凡此者,皆以邪畜于中,乃噤口之实证也。然实证无几,而近之病者,每察其胃口,则多无胀满等证,或察其火邪,则亦非实热,但见其有出无入,而胃气日穷,精神日败。盖其既无胀满,本非积也;又无真热,本非火也。无积无火,而食不能入,其故何也?以脏气不能容受也。不能容受,其故有二:一由脾气之弱,故或为呕恶,或为吞酸,或恶闻食气而泛泛不宁,或饥不能食而枵腹待困,此以中焦不运,故食不能入,责在脾也。一由肾气之弱,故命门不能暖则大肠不能固,小肠不能化则胃气不能行,此以下焦失守,而化源无主,责在肾也。欲健中焦,非人参、白朮、干姜、甘草之属不可;欲实下焦,非熟地、附子、吴茱萸、肉桂之属不可。脾肾强而食自入,其理甚明,其应如响。余之活人于此者,不胜纪矣。如丹溪之用黄连,及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之说,乃悉以实火为言,特一曲之见耳。局人意智,绝人生机,此其关系非小,不得信以为然。
久痢阳虚,或因攻击寒凉太过,致竭脾肾元神,而滑脱不止者,本源已败,虽峻用温补诸药,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会、气海、天枢、神阙等穴,以回其阳,庶或有可望生者。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痢病治法
凡人夏秋感暑热之气,患痢便血,一日间至百十次不止者,至危急也。苟用凉药以止血,利药以攻邪,俱非善法。我有神方,可以救急援危,而又不损伤气血,痢止身亦健也。方用援绝神丹:白芍、当归各二两,枳壳、槟榔、甘草各二钱,滑石末三钱,广木香、萝卜子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止,三剂全愈。此方妙在用白芍、当归至二两之多,则肝血有余,不去制克脾土,则脾气有生发之机,自然大肠有传导之化。加之枳壳、槟榔、萝卜子,俱逐秽去积之神药,尤能于补中用攻。而滑石、甘草、木香,调和于迟速之间,更能不疾不徐,使瘀滞之尽下,而无内留之患也。其余些小痢疾,不必用如此之多,减半治之,亦无不奏功。前方不必分红白、痛与不痛,皆神效。
痢疾之证,多起于暑天之郁热,而又感以水湿雨露之气以成之。红白相间,如血如脓,甚者如屋漏水、如鱼冻水,里急后重,奔迫疼痛,欲下而不能,下而不快,日夜数十行,或日夜数百行,气息奄奄,坐而待毙。若骤止其邪则死生顷刻,不止其邪则危绝如丝。欲补其气则邪气转加,欲清其火则下行更甚。此时惟有因势利导之法可行。或疑人已气虚血败,更加利导必死。不知邪气一刻不去,则正气一刻不安。古人云:痢疾无止法,信不诬也。方用白芍、当归各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矣。此方之奇,全在用白芍、当归。盖水泻最忌当归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芍药味酸,入肝以平木,使木不敢再侵脾土;又有枳壳、槟榔,消逐其湿热之邪;又加车前分利其水湿,而又不耗真阴之水,所以功胜于茯苓也。尤奇在用萝卜子一味,世多不解。盖萝卜子味辣而能逐邪去湿,且又能上下通达。消食利气,使气行于血分之中,助归、芍以生新血,而袪荡其败瘀也。少加甘草以和中,则无过烈之患。此奏功之神奇,实有妙理耳。
血痢有腹痛不痛之分。痛者,乃大热也,用归尾、白芍各一两,黄连三钱,枳壳、萝卜子、广木香各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不痛者,乃寒也。白芍、当归各三钱,萝卜子二钱,枳壳、槟榔、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又曰:血痢者,乃肝经来克脾土也。虽因脾土之湿,又加暑热暗侵,瓜果内伤所致,然终因肝木太旺无制,凌脾土而然也。方用白芍、当归滋肝而平木,肝木得养,不来下克脾土,则土亦得养而血痢自痊矣。夫血痢虽有痛、不痛之分,其实皆火邪而挟湿气也。论理当与泄门白朮、车前之方,俱可通治。而分别痛、不痛之分乃慎之也。二方出入加减各为神效,不必畏首畏尾,一用之于痛,一用之于不痛也。盖火邪带湿气,居于肠胃之际,不得奔下,未有不急而后重者。用当归、白芍滑而利之,则火邪利于直下不止,平肝木而救脾土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十一
滞下门
方
桃花汤 【仲景】 治伤寒下痢,便脓血不止。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半升
右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愈。
桃花丸 【《局方》】 治冷痢腹痛,下白冻如鱼脑。
赤石脂煅干姜炮,各等分
右为末,蒸饼和丸,量大小服,日三服。
金宝神丹 【《杨氏家藏方》】 治一切虚冷,久积滑泄,久痢癖块,血刺心腹,下痢,及妇人崩中漏下。
青蒙石半斤 消石二两
右为末,坩锅内铺头盖底按实,炭火二十斤,煅过取出,入赤石脂末二两,滴水丸芡子大,候干入坩锅内,小火煅红收之。每服一丸至二三丸,空心温水下少许压之。久病泻痢加至五七丸。
甘露丸 【《普济方》】 治伏暑泻痢,及肠风下血,或酒毒下血。
消石 舶上硫黄各一两 白矾滑白者,半两 飞面四两
右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一服见效。远年者,不过三服。
白头翁汤 【仲景】 治热痢下重。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蘗 秦皮各三两
右,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各二两。
四制黄连丸 【《医通》】 治五疳八痢。
黄连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酒浸炒,一分用自然姜汁炒,一分用吴茱萸汤浸炒,一分用益智仁同炒,去益智 白芍药酒煮,切、焙 使君子仁焙,各四两 广木香二两
右为末,蒸饼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食前下,日三服。忌猪肉冷水。
姜连散 【《杜壬方》】 治气痢,后重里急,或下泄。
宣连一两 干姜半两
右各为末,每用连一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或米饮下,神效。
香连丸 【《济生方》】 治气痢,后重里急,或下泄。
黄连 生姜各四两 木香二两
右以姜铺砂锅底,次铺黄连,上铺木香,新汲水三碗煮,焙研,酢调仓米糊为丸,如常日服五次。一方只黄连、木香等分。
变通丸 【《百一选方》】 治赤白下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
黄连去毛 吴茱萸汤泡过,各二两,同炒香拣出
右各为末,以粟米饭和丸梧子大,各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纯老方,救人甚效。
胜金丸 【《普济方》】 治久痢不止。
当归一两 吴茱萸一两,同炒香,去茱萸不用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返魂丹 【《集简方》】 治五色诸痢。
零陵香草去根,以盐酒浸半月,炒干,每两入广木香一钱半
右为末,里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钱半,通了三四次,用热米汤服一钱,止痢。只忌生梨一味。
艾姜丸 【《永类方》】 治老小白痢。
陈北艾四两 干姜炮,三两
右为末,酢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甚有奇效。
二灵散 【《卫生家宝方》】 治赤白杂痢困重者。
益母草日干 陈盐梅烧存性,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白痢干姜汤,赤痢甘草汤下。
莨菪丸 【《圣惠方》】 治久痢不止,变种种痢,兼脱肛。
莨菪子一升,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晒干,炒黄黑色 青州枣一升,去皮核
右用酽酢二升,同煮捣膏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
独圣丸 治久痢赤白。
川乌头一个,炭火烧烟尽取出,地上盏盖良久
右研末,酒化蜡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赤痢,黄连、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白痢,甘草、黑豆煎汤冷吞。如泻及肚痛,以水吞下,并空心服之。忌热物。
退阴散 治下痢咳逆,脉沉阴寒者。
川乌头 干姜等分
右,切炒放冷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得汗解。
百岁丸 【《宝鉴》】 治一切恶痢及休息痢。
漏蓝子一个,大者 阿胶炒珠 木香 黄连 罂粟壳各半两,俱炒焦存性 乳香少许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一岁一丸,米饮下。
青六丸 【丹溪】 治湿热泄痢。
滑石六两 甘草一钱 炒红曲五钱
右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日三服。
戊己丸 【《局方》】 治脾胃受湿,下痢赤白,腹痛,米谷不化。
吴茱萸 黄连 白芍药各一两
右同炒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二色丸 【《笔峰杂兴》】 治痢及水泄肠风。
吴茱萸 黄连各二两,同炒香
右各自为末,以百草霜末二两同黄连作丸,以白芍药末二两同茱萸作丸,各用饭丸梧子大,各收。每服五十丸。赤痢乌梅汤下连霜丸,白痢米饮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调气饮 【仲景】 治赤白痢小腹痛不可忍,下重,或面青手足俱变者。
黄蜡三钱 阿胶三钱
右同镕化,入黄连末五钱搅匀,分三次热服,神效。
胶蜡汤 【《千金方》】 治热痢及妇人产后下血。
蜡二棋子大 阿胶炒珠,三钱 当归二钱半 黄连三钱 黄蘗一钱 陈廪米半升
右,水三升煮米,至一升去米,入药煎至一锺,温服,神效。
黑牛散李延寿方 治赤白痢、禁口痢及泄泻。
黑牛儿即蜣螂,一名铁甲将军
右烧研,每服五分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酒服,立效。
黄连阿胶丸 【《局方》】 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小便不利。
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 黄连三两 茯苓二两
右为末,捣丸梧手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下,日三。
苦参橘皮丸 【《千金方》,下同】 治热毒痢。
苦参 橘皮 独活 阿胶 蓝青 黄连 鬼臼一作鬼箭羽 黄蘗 甘草
右九味等分为末,以蜜烊胶和并,手丸之如梧子。候干,饮服十丸,日三,后稍加。卒下注痢者,大良。
又方 治诸热毒下黄汁,赤如烂血,滞如鱼脑,腹痛壮热。
黄蘗 黄芩 升麻 石榴皮各六分 白头翁 寄生 当归 牡蛎 犀鱼 甘草各一两 黄连二两 艾叶二分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龙骨丸 治下血痢腹痛。
龙骨 龙胆 羚羊角 当归 附子 干姜 黄连各三十铢 赤石脂 矾石各一两半 犀角 甘草 熟艾各十八铢
右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治前证。
黄连五合 蜀椒一两 牛角(角思) 当归 龙骨 干姜 熟艾各三两 附子 黄蘗 赤石脂 芎穷 阿胶 厚朴 甘草 橘皮 石榴皮 芍药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升麻一两半
右十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牛角(角思)末,阿胶消,以绵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无橘皮。
又方 治血痢。
蒲黄三合 地黄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参 柏叶 阿胶炒 艾叶 生姜各二两 禹余粮 黄连各一两 赤石脂五分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五服,温服,神效。
又方 治下杂血。
干蓝 犀角 地榆各一两 蜜二合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此治热毒蛊妙。
又方 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
黄连一升 龙骨 白朮各二两 阿胶 干姜 当归 赤石脂各三两 附子一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贞观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热毒痢,至十五日,命将欲绝,处此方药,入口即定。
白头翁汤 治赤滞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 厚朴 阿胶 黄连 秦皮 附子 黄蘗 茯苓 芍药各二两 干姜 当归 甘草 赤石脂 龙骨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 粳米一升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瘥。
黄连六两 阿胶 鼠尾草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右五味,(口父)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热及不痛者,去干姜、当归,以水煮之。
茯苓汤 治困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羸毒垂死,老少并宜服。
茯苓 黄蘗 黄连 龙骨 人参 干姜 桂 黄芩 芍药 当归 栀子炒 甘草生,各半两 赤石脂一两 大枣十二枚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满三剂。此方主风虚冷痢最佳。
温脾汤 治久下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大黄四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黄连汤 冶赤白痢。
黄连 黄蘗 干姜 石榴皮 阿胶各三两 当归 甘草各一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女萎圆 一名云实丸。治热病时气,下赤白痢,遂成(上匿下虫)。
女萎 藜芦各三分 乌头 桂心各四分 黄连 云实各二分 代赭一分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饮食,至日中过后乃饮食。若得药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长服。虚羸昼夜百行脓血亦瘥。
圣汤 治下赤白痢,大孔虫生,悉皆瘥。
鼠尾草二两 豉一升 栀子仁 生姜各六两 桃皮一握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单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温脾汤 治积久冷热,白赤痢。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附子 干姜 人参各二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健脾圆 治虚劳羸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
锺乳粉三两 赤石脂 曲 大麦糵 当归 黄连 人参 细辛 龙骨 干姜 白茯苓 石斛 桂心各三两 附子一两 蜀椒六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饮服。通治男女。《集验》无细辛、龙骨。
增损健脾圆 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极臭秽者。
锺乳粉 赤石脂三两 礜石一作矾石 五味子 干姜 苁蓉 桂心 石斛 石榴皮 泽泻 远志 寄生 柏子仁 人参 天雄 当归 牡蛎 龙骨 白头翁 甘草各二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验。
驻车圆 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忍者。
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 阿胶各三两
右四味为末,以大酢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候干。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大桃花汤 治冷白滞痢腹痛。
赤石脂 干姜 当归 龙骨 牡蛎各三两 附子二两 白朮一升 人参一两半 甘草 芍药各一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朮,取九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胀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又方 治前证。
龙骨六两 厚朴 当归各三两 赤石脂五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热加白头翁二两半,牡蛎三两。
附子汤 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具 阿胶二两 龙骨 甘草 芍药 干姜 黄连各一两 黄芩半两 粳米三合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马蔺子圆 治积冷,痢下白脓。
马蔺子一升,熟熬 干姜 甘草各二两半 神曲炒 麦糵 阿胶各五两 黄连三两 蜀椒五合 附子二两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二,以知为度。或作散,酒调服方寸匕,亦佳。
仓米汤 治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
仓粳米半升,净淘漉干 薤白一握,去青切细 羊脂一升,熬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右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温服一升,如行十里许,更进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后进粳米粥豉。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疳痢方 治疳湿下黑,医不能治,垂死者。
熏黄 朱砂 青黛 石盐 莨菪子 丁香 麝香 矾石 铁衣 干姜 破故靴底灰 栀子 细辛 干虾蟆五月五日 土瓜根 芥子 蜀椒 葶苈 菖蒲各等分
右十九味,治下筛,以竹筒吹杏仁大着大孔中。所有患疳疮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别研,捣着药中合之。一方有寒石、泔淀、救月木、楸叶为二十二味。若大者,用灌方如左:
灌方
麝香 丁香 甘草 犀角各二分
右四味,治下筛,合和。以盐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宽者,以此主之。
又方 治疳湿久,下痢赤白,百疗不瘥者。
兔头骨灰 蛇头灰 菥蓂子灰 故绯灰 葶苈子 狸骨一作狐骨 蜣螂 百草五月五日收者 倒挂草 青黛 晚蚕蛾 青矾 丁香 黄矾 床中桄木 麝香 苦参 干姜 黄蘗 角蒿 朱砂 印成盐 救月木 桂心 铁衣芒硝 虾蟆 蝎虫屎 荏子各等分
右二十九味,治下筛,以筒子内下部吹着,日一二度,妙。
又方 治疳湿不能食,身重,心热,脚冷,百节疼痛。
黄芩 芍药 苦参 甘草 当归 蜀椒 青黛 甘松一作泔淀 熏黄 豉各二两 盐一合 东引桃根 葱白各一握 麝香半分 猪胆二枚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为二分,一度灌一分,汤如入体,然后着麝香猪胆一枚,即灌,灌了作葱豉粥食之。后日,更将一分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腻酱乳酢三十日忌之,大佳。
又秘方 治疳蚀人诸处,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着即瘥。
人屎灰一作人发灰 金银土埚各五两 麝香一分 银末小豆许 干虾蟆五月五日收,一枚,烧灰研
右五味治下筛,敷疮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又方 治疳痢不止。
苦参 甘草 熏黄各二两 豉一升五合 葱白五茎 蜀椒三十粒
右六味,以苦参等三物各捣下筛,以水五升煮葱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参末等各一撮内汁中,冷暖如人体。先饮少许豉汁,食一口饭乃侧卧,徐徐灌之讫,多时卧不出为佳。大急,乃出之于净地,当有疳蚀虫如白马尾状,头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难瘥,当取桃枝棉裹头,用前件汁适寒温烙之,须近脊以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验。
又方 崔氏云:晋代之地多生疳,蚀人五脏,通见脊骨,下脓血,手足烦疼,四肢无力,夜卧烦躁不安而失血色,肩髀疼,面及手足有浮气,或下血,乃死。以此方治之。
雄黄 青葙各二两 苦参三两 矾石 雌黄 铁衣 藜芦各一两 麝香三分,别研
右八味治下筛,以竹筒内大孔中酸枣许,吹内下部中,日一,不过三度。小儿以大豆许。此方极救死。
越桃散 治下血及血痢。
越桃栀子也 槐花 青州枣 干姜
右等分,烧存性为末,陈米饮调下二钱。
香豉汤 治下焦热毒痢,鱼脑杂痢,赤血,脐下小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
香豉 薤白各一升 黄连 黄蘗 白朮 茜根各三两 栀子 黄芩 地榆各四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黄芩芍药汤 【河间,下同】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右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滤清温服,无时。如痛则加桂少许。
大黄汤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
大黄一两 右细銼,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以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芍药汤 行血调气。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五钱 槟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二钱 大黄三钱 官桂一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清服。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蘗半两,依前服。
白朮黄芪汤 服前药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
白朮一两 黄芪七钱 甘草三钱
右(口父)咀,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清服之。一本有黄芩,无黄芪,名白朮黄芩汤。
导气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一两 当归五钱 大黄 黄芩各二钱半 黄连 木香 槟榔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地榆芍药汤 治泻痢脓血,乃至脱肛。
苍朮一两 地榆二两 卷柏 芍药各三两
右(口父)咀,每服一两,水一大盏半,煎至一半温服。病退止药。
益元散 治身热肠癖,下痢赤白。孕妇不宜服,滑胎也。
桂府腻白滑石六两 甘草炙,一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饮者,新汲水调下。
元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可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唯泄泻者勿服。
黄连 黄蘗 大黄 甘遂 芫花酢拌炒 大戟各半两 牵牛四两,取末二两 轻粉二钱 青黛一两
右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腹、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二十丸,数日后得食。久病未痊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或麻子大,退惊。疳热积不下者,须常服十丸。
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金井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别研,粗者再炒研细 乌梅肉去核炒 黄蘗銼炒 黄连 当归焙 赤芍药 干姜炮 赤茯苓半两,各等分
右为末,入阿胶研匀,水丸桐子大。温米饮下十丸,食前,兼夜五六服。小儿丸如菉豆大。忌油腻脂肥诸物也。
牛黄神金丸 治大人小儿呕吐泻痢,无问久新赤白诸色,或渴或不渴,小便濇或不濇,并小儿惊疳积热,痃癖坚腹满硬痛,发作往来,亦能宽膈消食。
轻粉 粉霜 硇砂各别研 雄黄研 朱砂 信砒 巴豆去皮,各一钱 黄丹 蜡各三钱
右先研粉霜,次旋入硇砂研细,下雄黄、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匀,别研巴豆烂为油,与前药研匀,火上炙蜡软,入药匀搓作剂,旋丸小豆大,新水下一丸。小儿黍米麻子大。或止吐泻痢疾,调桂苓甘露饮,或益元散亦得。
芍药蘗皮丸 治一切蚀恶痢,频年窘痛,无问脓血,并宜服之。
芍药 黄蘗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右为末,水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三四十丸,无时,兼夜五六服。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
杏仁丸 治一切赤白泻痢,腹痛里急后重者。
杏仁 巴豆各四十九个,去皮
右以药同烧存性,研细如泥,用蜡镕和,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黄汤,间日一服。
痢方 【《千金方》】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
当归 桂心各三两 干姜四两 附子一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无附子,用甘草二两;云虚冷激痛者,加黄芪、芍药各二两。
闸板丹 【《医鉴》】 治痢初起,以此丹推荡其邪毒。
黄丹水飞 黄蜡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一钱 杏仁八个,去皮尖 巴豆八个,去油
右五味为末,将黄蜡镕化后,将药末同蜡拌匀,搅冷成块。每服一丸如黄豆大,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水泻,冷米汤下。
升阳去热和血汤 【东垣,下同】 治肠澼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肠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升阳、去湿热、和血脉,是其治也。
橘皮二分 熟地黄 当归身 苍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生地黄 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炙甘草 黄芪各一钱 升麻七分 芍药一钱半
右(口父)咀,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柤,空心稍热服,立效。
凉血地黄汤 治肠澼,血谷与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涌出。
黄蘗去皮銼炒 知母銼炒,各一钱 槐子炒 青皮不去皮穰 熟地黄 当归各五分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去柤温服。
白朮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
五味子 乌梅肉炒干,各五钱 车前子 茯苓 白朮各一两 米壳三两,去顶蒂穰,酢煮一宿,炒干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圣饼子 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黄丹二钱 定粉 舶上硫黄 密陀僧各三钱 轻粉少许
右细銼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和如指尖大,捻作饼子,阴干,食前温浆水磨服之,大便黑色为效。
当归和血散 治肠澼下血,湿毒下血。
川芎四分 青皮 槐花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朮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各一钱
右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清米饮汤调下,食前。
诃黎勒丸 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
诃子肉五钱 椿根白皮一两 母丁香三十个
右为细末,酢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酢少许,五更送下。三日三服,效。
诃子皮散 治寒滑,痢下赤白。
米壳去蒂萼蜜炒 橘皮各五分 干姜炮,六分 诃子煨去核,七分
右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柤空心热服。
益智和中汤 治肠澼下血,或血色紫黑,腹中痛,腹皮恶寒,右手关脉弦,按之无力,而喜热物熨之,内寒明矣。
肉桂一分 桂枝四分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归身 炙甘草 黄芪 升麻各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干姜少许
右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柤,食后温服。
槐花散 一名当归活血汤。治肠澼湿毒下血。
川芎四分槐花 青皮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朮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各一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米饮汤调下,食前。忌酒湿面生冷硬物。
茯苓汤 治因伤冷饭水泄,日夜走十行,变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疒丂)痛,减食热躁,四肢沉困无力。
泽泻一钱 黄芩生三分 当归身四分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 猪苓 茯苓各六分 苍朮 生姜 升麻 柴胡各二钱 芍药一钱半
右(口父)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稍热,食前服之。
黑圆子 【《济生方》,下同】 治脾胃怯弱,饮食过伤,留滞不化,遂成滞下,宜速进此药推导。更须斟酌受病深浅,增损圆数,还当逐尽积滞方佳,却徐徐补养之。
乌梅七个 百草霜三钱 杏仁去皮尖,三七枚 巴豆去壳并油,二枚 半夏汤泡七次,九枚 缩砂仁三七枚
右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圆如黍米大,每服十五圆加至二十圆,用熟水送,姜汤亦得。更看虚实,增损圆数。或因食生冷鱼脍得病,用治中汤送下亦可。恐此药仓卒不能办,止用局方感应圆少加巴豆为圆,服之亦佳。
乌梅圆 治热留肠胃,下痢纯血,脐腹疼痛,或先经下痢,未断服热药,蕴毒伏热,渗成血痢,皆治之。
乌梅肉二两 黄连去须,三两 当归去芦 枳壳去穰麸炒,各一两
右为细末,酢糊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七十圆,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当归圆 治冷留肠胃,下痢纯白,腹痛不止。
当归去芦酒洗 芍药 附子炮去皮脐 白朮 干姜炮 厚朴姜制炒 阿胶蛤粉炒,各一两 乌梅肉二两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圆,空心用米饮送下。
香茸圆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 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两
右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圆,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若每料添滴乳香半两,尤有效。
茜根圆 治一切毒痢及蛊注痢,血下如鸡肝,心烦腹痛。
茜根洗 升麻 犀角镑 地榆洗 白芍药 当归去芦洗黄连去须 枳壳去瓤麸炒
右等分为细末,酢煮米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圆,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木香槟榔丸 治痢。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白朮 枳壳 黄连 黄蘗 大黄各半两 丑末 香附各二两
右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温水下,量虚实与之。《绀珠》多三棱、黄芩、当归,分两不同。
调胃承气汤 治积滞成痢。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两 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右銼,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滓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顿服之。
和中丸 治前证。
白朮二两四钱 厚朴二两 陈皮一两六钱 半夏炮,一两 槟榔 枳实各五钱 甘草四钱 木香二钱
右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每三十丸,食远温水下。
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脓血,并皆治之。
粟米壳蜜水浸湿炒黄,六两 乳香研 肉豆蔻 砂仁各一两半 当归 白芍药 木香 丁香 诃子皮 藿香 黄连 厚朴姜汁制 甘草炙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干姜炮 枳实麸炒,各半两
右十七味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角戋),枣一枚,擘开,煎至七分,和柤稍热,食前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十二
滞下门
方
导滞汤 【《入门》,下同】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腹痛作渴,日夜无度。
芍药一钱 当归 黄芩 黄连各五分 木香 槟榔 甘草各二分 大黄三分 肉桂二分半
右,水煎服。一方无肉桂、甘草,有枳壳。大要以芍药、甘草和中止腹痛。恶热痛加黄芩,恶寒痛加姜、桂。以木香、槟榔行气,除后重。气分加枳壳、滑石宽肠,血分加当归、桃仁和血,以秦艽、皂子祛肠风,黄芩、黄连清热毒,白朮、陈皮调胃,茯苓、泽泻渗湿,山栀、枳实消积。呕吐加石膏、陈皮、山栀、姜汁。痢已后重不解,去槟、枳,换条芩,加升麻提之。虚者减芩、连、大黄,气虚加白朮、黄芪、砂仁,血虚加芎、归、阿胶、侧柏叶、炒干姜。此方行血和气,深合经旨。
香连丸 治一切痢疾。
黄连五两 粉草二两
右同用蜜水略拌湿,置锅中,重汤蒸,良久取出晒干,如此者九次。后入木香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米饮任下。
加味香连丸 治痢疾临危,诸方不效。急将莲肉煎汤送下,被盖取睡,效奏神矣。
黄连四两,用吴茱萸水炒过 阿芙蓉二钱 木香一两
右为末,陈米糊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
四味香连丸 治痢疾初起,不问赤白。
黄连炒,十两 大黄酒煨,四两 木香二两 槟榔一两
右为末,糊丸菉豆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每日二服。有积自行,无积自止。如下痢色黑,大黄;色紫,地榆;色红,黄芩;色淡,生姜;色白,肉桂;色黄,山楂;水泻,粟壳;痛甚,木香、山栀各煎汤送下,如神。
六神丸 治痢。
黄连 木香 枳壳 茯苓 麦芽 神曲各等分
右为末,神曲打糊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赤痢倍用黄连,甘草煎汤下;白痢倍用木香,干姜煎汤下;赤白痢甘草、干姜煎汤下。
加味清六丸 治痢久不愈,下如清涕,有紫黑血丝,原因饱食疾走,或极力呼号,殴跌多受疼痛,大怒不泄,补塞太过,火酒火肉,皆令血瘀所致。
滑石六钱 乳香 没药 桃仁 木香 槟榔 大黄各一钱
右为末,神曲糊丸菉豆大。每百丸米饮下,以利尽秽物为度。
古姜墨丸 治赤白痢。
干姜炒 京墨煅,各等分
右为末,酢煮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
感应丸 治男妇小儿,停积宿食,冷物不能克化,有伤脾胃,或泄泻臭秽,或下痢脓血,肚热,心腹疼痛。
百草霜 丁香 干姜各一两 巴霜七十二枚 杏仁四十九粒 肉豆蔻二十一枚 木香二两
右为末,用黄蜡滤去滓,又用酒煮镕,取浮者四两,如春夏用清油一两、秋冬一两半,熬热,入前蜡镕化,候温入前末和匀,油纸包裹,旋丸梧子大。小儿麻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汤或姜汤下。一方有黄丹、乳香。
神效丸 治休息痢,脓血不止,疼痛困弱。
当归 乌梅 黄连各等分
右为末,蜜丸、甚者蜡丸梧子大,焙干,每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厚朴煎汤下。一方有阿胶。
养脏汤丸 治五色痢,神效。
粟壳蜜炒,一两 陈皮 枳壳 黄连 木香 乌梅 杏仁 厚朴 甘草各五钱
右黑豆枣子煎服。红痢,生地、甘草节、春茶煎。久不效,加龙骨、赤石脂、人参、芍药各一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乌梅甘草煎汤,或粟米饮下。
黄连补肠汤 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
黄连四钱 茯苓 川芎各三钱 地榆五钱 伏龙肝二钱 酸石榴皮五片
右,每八钱,水煎服。
百中散 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或日百行,神效。
粟壳去粗皮,用姜汁浸一宿,炒干
右为末,每二钱,米饮调服,一服便疏,再服即愈。忌生冷油腻鱼鲊毒物三日。一方有厚朴姜制等分。
气痢丸
诃子 橘皮 厚朴各三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饮下。
胃风汤 【《良方》,下同】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腹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朮 白芍药 川芎 人参 茯苓去皮 当归各二钱 甘草炙 肉桂去皮,各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粟米一撮,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地榆散 治大人小儿,脾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小便不利。
地榆炒 干葛各四钱 干姜炮,一钱 当归 茯苓去皮 赤芍药各三钱 罂粟壳蜜炙,六钱 甘草炙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温熟水调下,不拘时服。
圣散子 治男子妇人,远年近日,赤白下痢。
罂粟壳去蒂蒸 黄蘗 枳壳 御米即粟壳子 甘草炙,各二钱 当归 干姜炮,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薤白二条,擘碎同煎至一锺,空心服。
水煮木香丸 治一切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木香不见火 诃子肉炮 当归各六两 青皮 甘草各二两四钱 罂粟壳二两八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一锺,煎至六分,空心服。
黄连阿胶丸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三两 茯苓 阿胶各二两
右黄连、茯苓为末,熬阿胶溲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米饮汤下。
地榆散 治血痢。
地榆 赤芍药 黄连去须 青皮去白,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浆水煎服。
苍朮芍药汤 治痢疾痛甚者。
苍朮一两 芍药五钱 黄芩 官桂各二钱半
右作一服,水二锺,煎至一锺,食前服。
露宿汤 治一切痢。
酸石榴皮 草果各一钱半 椿根皮二钱半 青皮二钱 杏仁十四个 甘草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乌梅二个,煎至一锺,露一宿,早晨服。
木香豆蔻丸 治脏腑冷惫泻痢,一服见效。惟热痢热泻不治。
木香 破故纸各一两 肉豆蔻四个 良姜 砂仁 厚朴各七钱半 赤芍药 陈皮 官桂 白朮各五钱 吴萸水洗 胡椒各二钱半 槟榔
右为细末,用浆水煮猪肝,和药溲匀,仍用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熬稀米粥饮送下。
缠金丹 治大人、小儿一切泻痢,无问冷热赤白,连绵不瘥,愈而复发,腹中疼痛者,宜服之。
硇砂 乳香各二钱半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 杏仁去皮尖,各八钱半 朱砂一两 木鳖五钱 白胶香一钱 黄丹二两半 砒霜酢煮,煅,三钱半,研入磁罐,以赤石脂,盐泥固济,火烧通赤,候冷取出
右为细末,镕黄蜡一两,溲和丸如麻子仁大。每服一丸,小儿半丸。水泻,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并放冷,临卧服。孕妇勿服。忌热物一二时辰。一方镕蜡入油二十点,和剂令软,用油纸裹,旋丸。
白朮调中丸 治久痢赤白脓血相杂,多日羸瘦,不思饮食。
白朮五钱 神曲炒,四两 人参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三钱 木香二钱 官桂钱半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用淡生姜汤下。
治痢仙方 歌曰:八痢临终事可危,仙方等分与均医。三香止痛最为紧,四白和中不可亏。甘枳更加罂粟壳,诃榆全借石榴皮。半夏厚朴黄连橘,救苦天医只片时。
丁香 沉香 木香 白朮 白芷 白茯苓 白芍药 甘草 枳壳 罂粟壳 诃子 地榆 酸石榴皮 半夏 厚朴 黄连 陈皮
右,各一钱,分五服。白加生姜,赤加乌梅煎,食前服。治一切泻痢,腹痛久不瘥。
断痢散
肉豆蔻 干姜 丁香各二钱半 诃子去核 甘草炙 陈皮各一两 御米壳去蒂蜜炒,三两
右(口父)咀,每服二钱半,水一盏,乳香一粒,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霍乱吐泻,令冷服。
六神散 治泻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御米壳蜜炙,一两 青皮 陈皮 乌梅肉 干姜炮,各五钱 甘草炙,三钱
右件(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乳香一粒,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日进三服。一方无乳香。赤痢冷服,白痢热服,花痢温服。一方无干姜。
如圣散 治一切痢疾,无问久新,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悉能治之,颇效。
当归 地榆 缩砂仁 赤石脂 陈皮 干姜 石榴皮 诃子肉 罂粟壳 甘草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陈霜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赤痢冷服,白痢热服,赤白痢温服。高年娠妇小儿皆可服。忌生冷油腻物。
痢药乳香散
白梅 枣子 罂粟壳各一两 诃子俱烧灰,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一二钱,用水一小盏,入乳香一小豆许,同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遇仙立效散 治诸般恶痢,或赤或白,或浓淡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疼痛,或下五色,或如鱼脑,日夜无度,或禁口不食,不问大人小儿、虚弱老人、产妇,并宜服之。
当归洗 甘草炙 御米壳去蒂盖炒黄,各二两 赤芍药 地榆 酸石榴皮各五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空心温服。小儿量岁数加减,以瘥为度。忌生冷油腻腥臊等物。一方入赤茯苓、北枣等分。
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无不瘥。
犀角屑 黄连 苦参 当归 黄蘗并取粉
右为捣研为末,各等分和匀,空腹,烂煮糯米饮调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腻生菜。
圣枣子 治一切下痢,脐腹疼痛。
木香二钱半 乳香别研 没药别研,各一钱 肉豆蔻面裹煨,二枚
右为末,每服一钱,大干枣一枚去核,先入一半药在内,次用水浸巴豆半粒,再入药末半钱。合定用油饼面裹一指厚,火煨面熟为度,去面,并巴豆不用,只细嚼药,米饮,空心下。一方用乳香一两研,肉豆蔻二两煨作末,用陈米糊为丸。
真方圣散子 治男子妇人,脾胃受湿,中脘停寒,吃物频伤,心胸满闷,胁肋膨胀,肠鸣虚痞,小腹坚痛,脐下强急,或大便不调,米谷迟化,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下五色,或便如鱼脑,或如豆汁,或有鲜血,或如烂肉相似,日夜无度,久而不愈,嗜卧怠惰,虚羸,肢体沉困,寒热时作。此药能固养脾胃,温中止腹痛,服之甚有所益。
诃子皮 干姜炮 丁香 肉豆蔻面裹煨 鰞鲗骨去皮 赤石脂 甘草炙黄,各一两 御米壳五两,捣碎酢炒
右为细末,每服先用水一盏,入乳香少许,煎五七沸,调药末二钱,食前热服。
(艹舌)蒌散 治五色痢疾久不愈者。
(艹舌)蒌一个,黄色者炭火煨存性,盖地下一宿,出火毒
右研为细末,作一服,用温酒调服。胡大卿有一仆患痢二年,至杭州遇一道人,传此方而愈。
止痢法
肉豆蔻一个 诃子二个,炮去核
右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用米饮调下。
百岁丸 治一切恶利,杂下赤白,及休息等痢。
漏兰子一个,大者 阿胶 木香 罂粟壳净 黄连各五钱 乳香少许另研
右除乳香外,将余药銼作小块,炒令焦黑色,存半性,不令烟绝,研为末,入乳香和匀,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一岁服一丸,十岁服十丸,依岁数服之,不拘时,米饮送下。
玉粉散 治血痢,解脏腑积热毒。
海粉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服。
木香散 治隔年痢不止,并血痢。
木香 黄连炒,各五钱 罂粟壳去蒂膜,姜制炒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调服。
葛根汤 专治酒痢。
葛根 枳壳 半夏 生地黄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钱四分 黄芩一钱二分 甘草炙,五分
右分作二贴,水二盏,黑豆百粒,生姜五片,白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木香散 治气痢泄泻,心腹疼痛。
肉豆蔻一枚 木香 沉香 官桂 没药 胡椒 当归切焙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 密陀僧甘草炙,各一分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用米饮调下。
归连丸 治痢无问冷热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当归 黄蘗 黄芩 阿胶炒 熟艾各二两 黄连四两
右为末,以醇酢二升煮胶烊,下药煮,令可为丸如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汤下。若产妇痢,加蒲黄一两,炼蜜为丸。
附子散 治冷热痢腹痛,不能饮食。
木香五钱 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连炒 龙骨 地榆各一两 当归三分,炒
右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以粥饮调下。
加减当归地榆散 治冷热不调,气毒恶毒,湿热肠垢,毒痢休息,膏痢腥秽,干呕不食,肌热,小便濇。
当归焙一两 地榆 黄连拣净 甘草炒 芍药各五钱 御米壳蜜炒,二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日进二服。如复痢,加黄连、当归一倍。
和中散 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连各一两 乳香研,一分
右,如患冷热痢,取黄连、附子各半钱,乳香一字,以陈米饮调下;未止再服,以青皮汤调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钱,黄连末一钱,乳香一字。如患白痢,黄连五分,附子末一钱,乳香一字,米饮调下;未止,以黑豆七粒,煎汤止之。
杨子建万全护命方 治初下痢,先发寒热头痛,及血变于中,多下赤痢。
细辛八铢 牵牛四铢 麻黄 官桂各三分 芎藭 白朮各二两 槁本 独活 桔梗 防风 白芍 白芷各五钱 丹皮 甘草各一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非时,熟汤调下,和滓热吃。若吃两三盏后,寒热不退,宜用后方。
还真散 治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服前方,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宜进此还真散。若服前方,寒热未退,赤痢未消减,更不宜进此药。
诃子五个,用面裹火焙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热咬破诃子,去核不用,只用皮焙干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米汤一盏半,同药炼取一盏,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两口涎更佳。如此吃经数盏,大腑渐安,出后减少,修合第三方药吃,以牢固大肠。若吃前方药,壮热未退,血痢未减,不可进此药。
十宝汤 治冷痢如鱼脑者三服见效,甚疾。
黄芪四两 熟地黄酒浸 白茯苓 当归酒浸 人参 白朮炒 制半夏 白芍药炒 五味子 官桂各一两 甘草五钱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外炙膏 治一切虚寒,下痢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心腹冷极,皆可用。
木香 附子炮 蛇床子 吴茱萸 胡椒 川乌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药末三钱,用面二钱,用生姜自然汁调作糊,贴脐中,上下以衣物盖定,熨斗盛火熨之,痢止为度。
五神散 治大肠积冷,下痢不止,里急后重,腹痛。
附子炮裂去皮脐 乌梅去核,各五钱 干姜炮 诃黎勒煨去核 延胡索各一两
右为粗散,和白面裹煨,慢火内烧,令面熟为度,去面焙干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食前用米饮调下。
黄芪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血,腹疼心烦。
黄芪銼 龙骨 当归各三分 黄连微炒,一两 黄蘗 黄芩 犀角屑 地榆各五钱 生地二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粥饮调下。
犀角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血,腹痛,心烦困闷。
犀角屑 黄连微炒 地榆 黄芪各一两 当归炒,五钱 木香三分
右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黄连丸 一名羚羊丸。治一切热痢及休息痢,日夜频并,兼治下血黑如鸡肝色。
黄连二两半 羚羊角镑 黄蘗各一两半 赤茯苓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
生地黄汤 治热痢不止。
生地黄半两 地榆三分 甘草炙一分
右(口父)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分作二服,空心日晚温服。
郁金散 治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郁金 槐花炒,各五钱 甘草炙,一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食前用豆豉汤调下。
如圣汤 治下痢赤白甚重者。
人参 当归洗,各三寸 滴乳香一块,如黑豆大 甘草二寸,炙 大北枣 乌梅各七枚 白豆蔻 罂粟壳去瓤蜜炒 砂仁 大丁香各二十一个 生姜二块,大者,湿纸裹煨熟
右为末,分三服,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不用粟壳亦可。
艾叶丸 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艾叶炒 黄连炒 木香半生半炒,各三分 地榆一两 阿胶炙燥 当归切焙,各五钱 肉豆蔻三分
右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赤白痢方
歌曰:三片生姜三个枣,一个乌梅三寸草,更加罂粟与陈皮,赤白痢疾一齐扫。
安和饮子 治赤白痢,不问老幼并治之。
罂粟壳 木香各二钱半 甘草炙 地榆各一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米饮汤调下。
玉抱肚 治一切虚寒下痢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心腹冷极者,可用。
针砂四两,炒 白矾五钱 官桂一两
右为末,和匀作一包,冷水调,摊皮纸上,贴脐上下,以帛勒之。如觉大热,即以衣衬之。药干,再以水湿令润,其热如初。可用三四次。
软红丸 消虚积,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脓血相杂。
乳香别研,一皂角子大 硇砂别研,一皂角子大 蝎二枚,去毒 续随子四十九枚,去皮 粉霜 黄丹俱别研 黄蜡各五钱 朱砂一钱,别研 巴豆二十个去皮不去油,研成膏
右末共和匀,用磁器内镕蜡成汁,入麻油半茶脚许,后入药和丸如菉豆大,留前朱砂一半为衣。每服二十丸,乳香汤下。小儿丸如黄米大,每服一丸,乳香汤下,食前服。
豆蔻丸 治白滞痢,腹藏撮痛。
肉豆蔻面裹煨熟 草豆蔻面裹煨熟 缩砂仁 枇杷叶去毛尖 母丁香各一两 地榆二两 木香 沉香 京墨烧红为末,各五钱
右为细末,和粟米饭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饮化下。
云母散 治久痢经年不瘥。
云母粉 白茯苓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分 赤石脂 龙骨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温酒或米饮调下,亦治血痢。
金星鳝散 治久痢。
金星鳝酢炙 白矾 铅丹各五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米饮调下。
芜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虫,并下部脱肛。
芜荑炒 黄连去须,各二两 蚺蛇胆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汤下。
香粟散 治久新痢疾。
罂粟壳蜜炒,二两 木香 地榆 陈皮留白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五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五奇汤 治久患痢疾,不问赤白,并皆治之。
诃子二枚,一枚生用,一枚用面裹煨香熟,去核面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枚俱如上制 木香枣大 甘草一寸,如指面大,炮令赤色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米饮下。
麦糵丸 治休息痢,不能饮食及羸瘦。
大麦糵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茯苓 官桂 陈曲炒 乌梅肉炒 人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枣肉饮下,不拘时服。一方七月七日曲糊丸。
茯苓汤 治痢后遍身浮肿。
赤茯苓 白朮炒 泽漆叶微炒,各一两 防己 桑根白皮炙黄 黄芩 射干 泽泻各三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二盏,去滓内药,煎取一盏,分二服。未瘥,频服两料。
消痞丸 治痢后肚腹满闷。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一两 木香二钱 苍朮米泔浸焙,四两
右为末,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小儿三五七丸米汤下。
猪肝丸 治痢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乏力。
猪肝一大叶,以酢煮令烂研如泥 乌梅微炒 干姜炮 草豆蔻仁 当归微炒 肉豆蔻仁 厚朴姜汁涂炙 诃黎勒肉煨 荜茇各一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 桂心五钱
右为末,用猪肝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以粥饮下。
仓廪汤 治噤口痢,有热,乃毒气冲心,食即吐。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藭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 陈仓米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参苓白朮散 治胃虚口噤。
人参 茯苓 白朮 白扁豆姜汁浸炒,去皮 山药 莲肉 缩砂仁 薏苡仁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两
右为细末,石菖蒲煎汤下。宜食生韭菜。
通神丸 治脓血杂痢,后重疼痛,日久不瘥。
五灵脂去砂研 没药研 乳香研,各一钱 巴豆霜研,五分
右再同研匀,滴水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汤下。小儿服三丸,随岁加减。
三奇散 治痢后里急后重。
枳壳 黄芪 防风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蜜汤调下,米饮亦得。
白朮圣散子 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痢。
当归 肉豆蔻 砂仁 石榴皮 诃子肉 陈皮 干姜炮 甘草 白朮 芍药
右各等分(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入乳香一豆许,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下痢方 【《正传》,下同】 治久痢已数日,不能起床,不食,疲弱之甚者。
御米壳酢炒,二分 人参 黄芪 地榆 砂仁 泽泻各半钱 白朮 芍药 陈皮各一钱 当归七分 木香 炙甘草 升麻 白蔻各三分
右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柤温服。
经验三根饮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 苍耳草根 臭樗木根白皮各等分
右细切,每七钱,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
右归饮 【《景岳全书》,下同】 此益火之剂也。凡痢疾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钱或加至一二两 杜仲姜制 枸杞 山药炒,各二钱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治水亏火盛,宜用此方。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右,水二锺,煎服。
赤金豆 治诸积不行,凡血凝气滞,疼痛肿胀,虫积结聚,症瘕泻利,宜此主之。
巴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钱半 生附子切,略炒 皂角炒,各二钱 丁香 天竺黄 木香各三钱 轻粉一钱
右为末,酢浸蒸饼,为丸萝卜子大,朱砂二钱为衣。欲渐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骤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滚水或煎药,或姜酢茶蜜茴香史君子煎汤,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饮冷水一二口即止。盖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也。
百顺丸 治一切阳邪积滞,痢疾泄泻。
川大黄锦纹者,一斤 牙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
右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菉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
保阴煎 治一切阴虚内热,痢疾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蘗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分清饮 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下痢,黄疸溺血,邪热畜血,腹痛淋闭等证。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猪苓 枳壳 栀子或倍之 车前子各一钱
水一锺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清流饮 治阴虚挟热,泻痢,或发热,或喜冷,或下纯红鲜血,或小水痛赤等证。
生地黄 芍药 白茯苓 泽泻各二钱 枳壳 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 黄芩 黄连各钱半
水一锺半,煎服。
六味回阳饮 治脾肾虚寒痢疾。
当归三钱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治脾肾中虚痢疾。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 干姜炒黄,各一二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吞酸泻痢,不思饮食。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二三钱或一两 扁豆二钱,炒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不用亦可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不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治脾胃虚寒,呕吐泻痢而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加陈皮一钱,名六味异功煎,治证同而兼微滞者。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腹痛不止,冷痢等证。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 扁豆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焦干姜 白朮炒,各一二三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佐关煎 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肾气未损者,宜用此汤以去寒湿,安脾胃。此胃关煎之佐者也。
厚朴炒 陈皮炒,各一钱 山药炒 扁豆炒 猪苓 泽泻各二钱 肉桂 干姜炒,各一二钱 炙甘草七分水一锺半,煎服。
抑扶煎 治暴伤生冷,致成泻痢。
厚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猪苓 泽泻各二钱 干姜炮,一二钱 吴萸五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四维散 治脾肾虚寒,滑脱之甚,或泄痢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无出此方之右。
制附子 干姜炒黄,各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乌梅肉五分或一钱 人参一两
右为末,和匀,用水拌湿蒸,一饭顷取起烘干,再为末,服一二钱,温汤调下。
五德丸 治脾肾虚寒,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伤脾,腹痛作泄,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痢疾等证。
北五味二两,或以肉豆蔻面裹煨代,或用乌药 补骨脂酒炒 干姜炒,各四两 吴茱萸制 木香各二两
汤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丸,滚白汤或人参汤或米汤俱可下。
复阳丹 治阴寒呕吐泄泻,腹痛痢疾等证。
附子制 炮姜 胡椒 五味 炙甘草各一两 白面二两,炒熟
右为末和匀,入温汤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钱,随证用药引送下。
九气丹 治脾肾虚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八两 制附子四两 肉豆蔻面煨 五味 焦姜 吴茱萸 补骨脂酒炒 荜茇炒,各二两 粉甘草一两
炼白蜜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滚白汤下。
圣朮煎 治饮食偶伤,或寒湿泻痢呕吐,尤为圣药。
白朮炒,五六七八钱或一二两 干姜炒黄 肉桂各一二钱 陈皮酌用或不用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热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十三
滞下门
单方
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有效。【《普济方》】
下痢禁口:糯榖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汤下,三服即止。【《经验良方》】
赤痢不止:秫米一把,鲫鱼鲊二脔,薤白一虎口,煮粥食之。 【《普济方》】
泄痢赤白:罂粟子炒,罂粟壳炙,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百一选方》】
热痢便血:罂粟壳酢炙一两,陈皮半两为末,每服三钱,乌梅汤下。 【《普济方》】
下痢赤白:金刚根、蜡茶等分为末,白梅肉捣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儿三丸。白痢甘草汤下,赤痢乌梅汤下。【《简易方》】
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
久痢:阿芙蓉小豆许,空心温水化下,日一服。忌葱蒜浆水。若渴,饮蜜水解之。
赤白痢下:鸦片、木香、黄连、白朮各一分,研末,饭丸小豆大,壮者一分,老幼半分,空心米饮下。忌酸物生冷油腻茶酒面,无不止者。口渴略饮米汤。
又方:罂粟花未开时,外有两片青叶包之,花开即落,收取为末,每米饮服一钱,神效。赤痢用红花者,白痢用白花者。
赤痢脐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之,良。 【《经验方》】
赤白下痢:七月立秋日面西,以井华水吞赤小豆七枚,一秋不犯痢疾
赤痢不止:以大麻子水研滤汁,煮菉豆食之,极效。粥食亦可。 【《必效方》】
久痢五色:大熟(艹舌)蒌一个,烧存性,出火毒为末,作一服,温酒服之,有效。
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白汤下,三服自止。
久痢成疳:葛勒蔓末,以管吹人肛中,不过数次,如神。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王氏《博济方》。】
血痢如刺:以豉一升,水渍相淹,煎两沸,绞汁顿服,不瘥再作。
赤白重下:豆豉熬少焦,捣服一合,日三。或炒焦以水浸汁服。亦验。
又方:用豉心炒为末,一升分四服,酒下,入口即断也。
休息久痢:白豆腐酢煎食之,即愈。 【《普济方》】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为末,每股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馓子煎汤送下,或以地榆煮汁,熬如饴状,一服三合,亦用前汤化下。
营卫气虚,风邪袭入肠胃之间,便痢赤白,脐腹(疒丂)痛,里急后重,烦渴胀满,不进饮食,用干蒸饼蜜拌炒二两,御米壳蜜炒四两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化热服。【《通用妙方》】
热毒下痢:蒲根二两,粟米二合,水煎服,日二次。 【《圣济总录》】
肾虚久痢:骨碎补末,入猪肾中煨熟食之,效。
赤白痢下:水谷不消:以曲熬粟米粥,服方寸匕,日四五服。 【《肘后方》】
血痢产痢:冬葵子为末,每服二钱,入腊茶一钱,沸汤调服,日三。 【《圣惠方》。】
水谷痢疾:韭菜作羹粥煠炒,任食之,良 【《食医心镜》,下同】
赤白下痢:用葱白一握,细切和米煮粥,日日食之。
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 【《乾坤生意》】
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粥,日食之。 【《食医心境》】
赤痢不止:薤同黄蘗煮汁服之。 【陈藏器】
寒疟冷痢:端午日以独头蒜十个,黄丹二钱,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长流水下,甚妙。【《普济方》】
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
血痢腹痛,日夜不止:以芸薹捣汁一合,入蜜一合,温服。 【《圣惠方》】
下痢禁口:萝卜捣汁一小盏,蜜一盏,水一盏,同煎,早一服,午一服,日晡米饮吞阿胶丸百粒。如无萝卜,以子擂汁亦可。一方加枯矾七分,同煎。一方只用萝卜菜煎汤饮之。
又方:用萝卜片不拘新旧,染蜜噙之,咽汁,味淡再换,觉思食,以肉煮粥与食,不可过多。
冷痢不止:生姜煨研为末,共干姜末等分,以酢和面作馄饨,先以水煮,又以清饮煮过,停冷,吞二七枚,以粥送下,日一度。【《食疗本草》】
敕赐治痢方: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便瘥。若是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大妙。
痢及泻血:胡荽子一合炒,捣末。每服二钱。赤痢,沙糖水下;白痢,姜汤下;泻血,白汤下。日二。【《普济方》】
下痢禁口:用山药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易简方。》】
久痢不止:茄根烧灰、石榴皮等分为末,以沙糖水服之。 【《简便单方》】
痢疾禁口:木鳖子六个,去壳取净仁研泥,分作二分,用面烧饼一个,切作两半,只用半饼作一窍,纳药在内,乘热覆在病人脐上,一时再换半个热饼,痢止思食。【《经验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钱,酒服。方可用井华水服。或以水煮盐酢食之,以汁送下。 【《普济方》】
积年疳痢:取狼把草二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斤,鸡子少许,和匀,空腹顿服。极重者不过三服。或收苗阴干捣末,蜜水半盏,服一方寸匕。
赤痢腹痛: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饮之。 【《直指方》,下同】
又方:用乌梅肉、炒黄连各四两为未,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
久痢不止,肠垢已出: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
又方:乌梅肉、白梅肉各七个,捣烂入乳香末少许,杵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汤下,日三。
冷疳痢下:莨菪子为末,腊猪脂和丸,绵裹枣许,导下部。因痢出,更纳新者,不过三度,瘥。【《必效方》】
赤白下痢,腹痛,肠滑后重: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抄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方》】
痢血五色,或脓或水,冷热不调:酸石榴五枚,连子捣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 【《千金方》】
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用酸石榴皮炙黄为末,枣肉或粟米饭和丸梧子大,每空腹,米饮服三十丸,日三服,以上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又方:用榴皮烧存性为末,每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久痢:陈石榴皮酢煮焙研细末,每服二钱,利饮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不效者,用之便止,不可轻忽。
热痢不止:车前叶捣汁,入蜜一合煎,温服。 【《圣惠方》】
赤痢不止:胡桃仁、枳壳各七个,皂角不蛀者一挺,新瓦上烧存性,研为细末,分作八服,每卧时一服,二更一服,五更一服,荆芥茶下。【《总录》】
诸痢初起:大黄煨熟,当归各二三钱,壮人各一两,水煎服,取利。或加槟榔。热痢里急,大黄一两,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简方》】
下痢脱肛:橡斗子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敷。 【《直指方》】
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儿: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
久痢不止: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干盖炮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圣济总录》,下同】
赤白痢:荔枝壳、橡斗壳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两,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日二服。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漉出作两服,米饮下。
久冷下痢,或不痢,腰痛苦冷:用蜀椒三升,酢渍一宿,曲三升,同椒一升,拌作粥食,不过三升,瘥。【《千金方》】
赤白下痢:胡椒、菉豆各一岁一粒为末,糊丸梧子大,红用生姜,白用米汤下。 【《集简方》】
下痢禁口:独将军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捣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
赤痢脐痛:茱萸合黑豆汤吞之。 【《千金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采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名蒿豉母,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总录》】
赤白下痢:龙牙草五钱,陈茶一撮,水煎服,神效。 【《医方摘要》】
热毒,下痢赤白: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孟诜】
又方: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一二服即愈。 【《直指方》】
又方:用蜡茶二钱,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和服。须臾,腹痛大下即止。 【《经验良方》】
又方:蜡茶末,以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各百丸。
又方:建茶合酢煎,热服,即止。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乌梅一个,水二碗,煎一碗,时时饮之。 【《摘元方》】
久痢禁口:石莲肉炒为末,每服二钱,陈仓米调下,便觉思食,甚妙。仍以日照东方壁土炒真橘皮为末,姜、枣略煎佐之。加入香连丸尤妙。【《丹溪心法》】
下痢赤白:端午日午时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放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经验方》】
血痢泻血:乌药烧存性研,陈米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 【《普济方》】
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 【《仁存堂方》】
休息痢疾,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疼痛:用椿根白皮、诃黎勒各半两,母丁香三十个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又方:用椿根白皮东南行者,长流水内漂三日,去黄皮焙为末,每一两加木香二钱,粳米饭为丸,每服一钱二分,空腹米饮下。
水谷下痢,及每至立秋前后,即患痢兼腰痛:取樗根一大握,捣筛,以好面捻作馄饨如皂子大,煮熟,每日空心服十枚,并无禁忌,神效。【《传信方》】
下利清血,腹中刺痛:椿根白皮洗刮晒研,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一方加苍朮、枳壳减半。【《经验方》】
血痢不止:薄荷叶煎汤常服。 【《普济方》】
诸痢久下:艾叶、陈皮等分煎汤服之;亦可为末,酒煮烂饭和丸,每盐汤下二三十丸。【《圣济总录》】
久痢休息,时止时作:鼠尾草花捣末,饮服一钱。 【《圣惠方》】
血痢下血:腊月日未出时,取背阴地北引樗根皮,东流水洗净,挂风处阴干为未,每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新汲水丸梧子大,阴干。每服三十丸,水煮滚倾出,温水送下。忌见日,则无效。名如神丸。【《普济方》】
一切下痢,不拘丈夫、妇人、小儿: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二味用水半升同煎干、去黄连,薄切木香焙干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汤下,二服陈米饮下,三服甘草汤下。此乃李景纯所传。有一妇人久痢将死,梦中观音授此方,服之而愈也。【《孙兆秘宝方》】
里急后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过,枳壳炒等分为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 【《普济方》】
骤然冷痢,白冻欲死,不拘男妇:用五月五日采麻叶阴干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勿吃热物,令人闷倒。只吃冷物。小儿半钱。
下痢禁口:肥皂荚一枚,以盐实其内,烧存性为末,以少许入白米粥内食之,即效。 【《乾坤生意》】
血痢不止:没石子一两为末,饭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饮下三十丸。 【《普济方》】
赤白下痢: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 【《集简方》】
又方: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用水煮烂,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汤下。【《医方摘元》】
凡痢下应先白后赤,若先赤后白为肠蛊。牛膝二两,捣碎,以酒一升,渍一宿,每饮一两杯,日三服。【《肘后方》】
下痢转白:诃子二个,一炮一生为末,沸汤调服。水痢加甘草末一钱。 【《普济方》】
赤白下痢:诃子十二个,六生六煨,去核焙为末。赤痢,生甘草汤下;白痢,炙甘草汤下。不过再服。【《济急方》】
热痢腹痛:胡黄连末,饭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三十丸。 【《钩元》】
积滞泄痢,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泥镕蜡和丸菉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钱。【《宣明方》】
气痢赤白: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以熟猪肝菉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四丸,量人用。 【《经验方》】
赤白下痢,阴阳交滞,不问赤白: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酢和面裹煨捣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 【《圣惠方》】
痢频脱肛,黑色坚硬:用巴豆壳烧灰,芭蕉自然汁煮,入(石卜)硝少许洗软,用真麻油点火滴于上,以枯矾、龙骨少许为末,糁肛头上,以芭蕉叶托入。
老少瘴痢,日夜百余度者:取干楮叶三两,熬捣为末,每服方寸匕,乌梅汤下,日再服。取羊肉裹末,纳肛中,利出即止。【《南行方》】
赤痢久下,累治不瘥:黄连一两,鸡子白和为饼,炙紫为末,以浆水三升,慢火煎成膏,每服半合,温米饮下。一方,只以鸡子白和丸服。【《胜金方》】
顺气止痢:枳壳炒二两四钱,甘草六钱为末,每沸汤服二钱。 【《婴童百问》】
血痢不止: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腊茶清下。 【《普济方》】
五色痢疾:猬皮烧灰,酒服二钱。 【《寿域方》】
疳痢欲死: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渍一夜,绞汁顿服,日午乃食。极重者,不过三服。【《总录》】
下痢赤白:生鸡子一个,取白摊绵连纸上日干,折作四重,包肥乌梅十个,安熨斗中,以白炭烧存性,取出碗覆,冷定研末,入水银粉少许。大人分二服,小儿分三服,空心井水调下。如觉微利,不须再服。【《活人书》】
赤白下痢:鸡卵一枚,取黄去白,入胡粉满壳,烧存性,以酒服一钱。 【葛氏方】
赤白暴痢,如鹅鸭肝,痛不可忍者:用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次热服。【《经验方》】
休息痢疾,经年不愈:取大虫骨炙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三,取效。 【张大仲方】
禁口痢疾:腊肉脯煨熟食之,妙。 【《李楼奇方》】
治痢:黄连、茱萸炒过四两,木香面煨一两,粟米饭丸。钱仲阳香连丸,治小儿冷热痢,加煨熟诃子肉。又治小儿泻痢,加煨肉豆蔻。治小儿气虚泻痢腹痛,加白附子尖。河间治久痢,加龙骨。丹溪治禁口痢,加石莲肉。王氏治痢渴,加乌梅肉,以阿胶化和为丸。
伤寒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斤,乌梅二十枚去核,炙燥为末,蜡一棋子大,蜜一升,合煎,和丸梧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三服。
又方:黄连二两,熟艾如鸭子大一团,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止。 【《肘后方》】
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日夜数十行,脐腹绞痛。以黄连一斤,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当止绞痛也。【《肘后方》】
毒痢禁口:水蛙一个,并肠肚捣碎,瓦烘热,入麝香五分,作饼贴脐上,气通即能进食也。
赤白痢下: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伤寒毒痢:伤寒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作热,三焦有(上匿下虫)疮下痢,或张口吐舌自烂,口舌生疮,不识人,用此除毒热止痢。龙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渐渐进之。 【《外台方》】
下痢禁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良选方》】
久禁脱肛:白龙骨粉扑之。 【姚和众方】
赤白久痢,并无寒热,只日久不止:用黄连四十九个,盐梅七个,入新瓶内烧,烟尽热研,每服二钱,盐米汤下。【《护命方》】
禁口痢疾:鸡内金焙研,乳汁服之。
血痢不止:白纸三张,裹盐一匙,烧赤研末,分三服,米饮下。 【《圣惠方》】
下痢腹痛: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米二升,煮粥食之。 【《千金方》】
下痢里急:穿山甲、蛤粉等分,同炒研末,每服一钱,空心温酒下。 【《普济方》】
久痢禁口,病势欲绝:用金丝鲤鱼一尾,重一二斤者,如常治净,用盐酱葱,必入胡椒末三四钱,煮熟,置病人前嗅之,欲吃随意,连汤食一饱,病即除根,屡治有效。【《医方摘要》】
赤白痢下:黄雀儿去肠肚皮毛,以巴豆仁一枚入肚内,瓶固济,烧存性,研末,以好酒煮黄蜡百沸,取蜡和丸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普济方》】
酒痢下血:百药煎、五倍子、陈槐花等分,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送下。【《本事方》】
下痢脱肛:百药煎一块,陈白梅三个,木瓜一握,以水一碗,煎半碗,日二服。 【《圣济总录。》】
下痢休息:杏仁去皮麸炒研,以猪肝一具,切片水洗血净,置净锅中,一重肝,一重杏仁,铺尽,以童便二升同煎干,放冷,任意食之。【《圣惠方》】
久痢赤白:马粪一丸,烧灰水服。 【《肘后方》】
热痢吐食,因服热药而致者:用粪中蛆,流水洗净,晒干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痢及泻血:乌龟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即愈。 【《普济方》】
蛊痢下血:男妇小儿腹大,下黑血茶脚色,或脓血如淀色。柏叶焙干为末,与黄连同煎汁服之。【《本草图经》】
一切积痢:硇砂、朱砂各二钱半为末,用黄豆半两,巴豆仁三七粒,去膜,同入磁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只将豆七粒,同二砂研匀,镕蜡和收,旋丸菉豆大,或三丸或五丸,淡姜汤送下。【《本事方》】
赤痢血痢:山漆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即愈
赤白久痢:腊月狗头骨一两半烧灰,紫笋茶末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圣惠方》】
休息痢疾:五十以上一二年不瘥,变成疳下如泔淀者,用生羊肝一具切丝,入三年酢中吞之,心闷则止,不闷更服。一日勿食物。或以姜薤同食亦可,不过二三具。【《外台》】
湿(上匿下虫)下痢不止,干呕羸瘦,多睡面赤:以胆汁和姜汁、酽酢同灌下部,捻令酢气上至咽喉乃止,当下五色恶物及虫而愈也。【《拾遗》】
血痢不止:贯众五钱,煎酒服。 【《集简方》】
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服。【《海上方》】
下痢红白:腊猪骨烧存性,研末,温酒调服三钱。
赤白痢下:白矾飞过为末,好酢飞罗面为丸梧子大。赤痢甘草汤,白痢干姜汤下。 【《生生方》】
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荆沥每日服五合。 【《外台秘要》】
下痢禁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 【《济急方》】
气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暴干,用时为末,粥饮服一钱。 【《圣惠方》】
赤痢不止,文蛤炒研末,水浸乌梅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乌梅汤下。
血痢禁口:用活鲫鱼翅侧穿孔,去肠留鳞,入白矾末二钱,以棕包纸裹,煨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每日二服。【《直指方》】
禁口痢疾:用大田螺二枚,捣烂,入麝香三分,作饼烘热,贴脐间,半日热气下行,即思食矣,甚效。【丹溪】
血痢不止:乳腐一两,浆水一锺,煎服。 【《普济方》】
赤白痢,白雄鸡一只,如常作臛及馄饨,空心食。 【《心镜》,下同】
下痢禁口:黄肥母鸡一只,如常为臛作湿馄饨,空心食之。
赤白下痢,腰痛:用猪肾二枚,研烂,入陈皮椒酱作馄饨,空心食之,神效。 【《食医心镜》】
五疳下痢:兔屎烧炒半两,干虾蟆一枚,烧灰为末,绵裹如莲子大,纳下部,日三易之。【《圣惠方》】
下痢腹痛:狗肝一具切,入米一升煮粥,合五味食。 【《心镜》】
疳痢垂死:新牛屎一升,水一升,搅澄汁服,不过三服。 【《必效方》】
下痢赤白:蓝姑草即淡竹叶菜煎汤,日服之。 【《活幼全书》】
下痢腹痛脱肛:延胡索末三钱,温酒调下即纳入,少顷,大便行而痛遂止。
热毒下痢:忍冬藤浓煎饮。 【《圣惠方》】
治久冷痢下纯白者:由积卧冷处,经久病发,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属冷,赤痢属热。皆宜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温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空心顿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时,捣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调和,如常食之。法惟须稠,勿加盐。以水和曲二升作(食素)饼,极烂煮之干,漉热,内蒜虀臼中相和,一顿食之。少与余食,至饥时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来,少食余食,以此法治,不过两日,无有不瘥。
久冷或痢不痢间,但腹腰患苦冷:用上等新蜀椒三升,用酢宿渍之,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紧拌煮作粥,空腹顿服之,加葱豉盐,任性调和,不瘥更作,以瘥为限,不过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诸虚损冷,极有所益,久当自知耳。
赤白下痢:腊月猪胆一百枚,每枚入雄黑豆充满,麝香少许,每服一枚,赤以甘草、白以干姜汤送下。【《奇效良方》】
积久二三十年,常下痢:赤松皮去上苍皮切,一斗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过服一斗,永瘥。二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丝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
赤白下痢:用酢榴根东生者一握炙干,水二大盏,浓煎一盏,空心服之。
大热毒,纯血痢不可瘥者:黄连六两,(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着星月下。旦起,空腹顿服之,卧将息即止。不瘥,加黄芩二两,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赤白滞下:清酒五合,成煎猪膏三合,缓火煎十沸,适寒温,顿服之,取瘥止。
又方:酒四升,煮钱四十文,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乱发鸡子大,烧末水服,不过三服。
治疳蚀痢:大麻子、胡麻各一升半,二物并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止厚一寸,待泥干,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着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平地聚炭,瓶四面着堑垒之,日没,放火烧,至明旦开取,适寒温,灌疳蚀者下部中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多则伤人。隔日一灌,重日再三灌之,从旦灌至夕。极觉体中乏力,勿怪也。
赤白下痢:赤石脂末,饮服一钱。 【《普济方》】
治痢:杜蒺藜炒碾为末,酒调下,三两服。 【子和】
痢后脱肛:赤石脂、伏龙肝为丸敷之。一方加白矾。 【《钱氏小儿方》】
酒积下痢:石灰五两,水和作团,黄泥包煅一日夜,去泥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姜汤空心下。【《摘元方》】
血痢十年:石灰三升熬黄,水一斗投之,澄清,一服一升,日三服。 【崔知悌方】
久下白痢虚寒:秋月小腹多冷者,取古砖烧热,布裹坐之,令热气入腹,良。
赤白下痢:用干姜、好墨各五两为末,酢浆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日夜六七服愈。【《肘后方》】
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一服如神,名铁刷丸。【《潜江方》】
休息下痢,经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砒霜成块者为末,黄丹,各半两,化蜡入砒,以柳条搅焦则换,至七条取起收之,旋丸梧子大,冷水送下,小儿黍米大。【《局方》】
血痢不止:蛇含石二枚,火煅酢焠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普济方》】
久痢成疳者:胡粉和水及鸡子白服,以粪黑为度,为其杀虫而止痢也。
下痢肛痛不可忍者:熬盐包坐熨之。 【《肘后方》,下同】
赤白痢下,频数肠痛:官粉一两,鸡子清和炙焦为末,冷泉服一钱。
赤白痢下:用黄丹炒紫、黄连炒等分为末,以糊丸麻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甘草汤下。【《摘元方》】
赤白下痢:密陀僧三两,烧黄色研粉,每服一钱,酢茶下,日三服。 【《圣惠方》】
赤白久痢,积年不愈,调云母粉方寸匕服,二服立见神效。 【《千金方》】
血痢腹痛:腻粉五钱,定粉三钱,同研水浸,蒸饼心少许,和丸菉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艾一枚,水一盏,煎汤下。【《秘宝方》】
针灸
《甲乙经》曰: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恶风,目眦烂赤,项不可以顾,髀枢痛泄,肠澼,束骨主之。
肠澼泄切痛,四满主之。
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
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肠澼,中郄主之。
病注下血,取曲泉、五里。肠中有寒,泄注肠澼,便血,会阳主之。
肠鸣澼泄,下髎主之。
《千金方》曰: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阙两旁各二寸半。巨阙在心下一寸。
泄注五痢,便脓血,重下腹痛,灸小肠腧百壮。
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侠脐相去五寸。
泄痢赤白,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久泄痢,百治不瘥,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随年壮。
又法:屈竹[竹:原作「下」,据《千金》卷十五热痢改。]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旁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一切痢皆断。亦治湿(上匿下虫)冷痢,脊上当胯点处不灸。又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脐下三寸也。
赤白下,灸穷骨,惟多为佳。
交信,主泄痢赤白漏血。
复留,主肠澼,便脓血,泄痢后重,腹痛如痓状。
小肠腧,主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
束骨,主肠澼泄。
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
太冲、曲泉,主溏泄痢注下血。
赤白泄痢,灸小肠腧五十壮。
《医学纲目》曰:滞下,独取足太阴一经。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所生病者,瘕溏泄。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里急后重,合谷、外关。
导引
《保生秘要》曰:痢病导引法,撮紧谷道,交双足而立,并目存神,垂两拳而直,缩腹耸肩,用意上提力,吸连三无间,督气上升,泻痢止矣。
运功先用归元聚气,以推大肠,曲行泻火,收回,复顾念脐,取静,候泻定,服气补之。
又法:推开肺经,大肠九曲去;又升肾水,上洗肺经。
禁口痢:推开心头至肾,想肾水升至顶门,滴下心头洗之,以复脐中,转周天法。
伤暑痢疾:运水洗肺经,推下大肠九曲去,泻止后顾脐念之即愈。
归元聚气诀:土者,圭元也。以一心敦养于土,六根皆归于元,心有所注,久久凝定,便觉真种常在,方可用意运行。行之之法,提意出上,斡旋造化,从左而右,先运脐轮,收而放,放而复收,以还本位,不离这个,念自归真矣。
周天法:先立安土守中,得诀纯熟后,行周天流通一身,散彻四肢滞气。其法从前运于脐轮,由小而大,大而收小,依次而上至璇玑穴,向左臂打圈,而下至曲池经内关,溯掌心及指尖,圈出背外关,而上肘后肩井及大椎,而下运于尾闾,由下复上,过玉枕,逾昆仑泥丸面部,上鹊桥而降重楼,达胃口,过脐至玉柱,复气海行入右腿,历膝关,由鞋劳穴穿足背至指尖,转涌泉,踵后上运,过阴谷,通尾闾,又圈至顶门,如前下鹊桥,依次送左腿似右法而落涌泉,又升泥丸及璇玑穴右行,照左手转过肩背,贯昆仑而下摄元海,如此将周身经脉宣畅,徐徐回转,但意至而气自相随,是为有作之周天法,亦可与造化参。
医案
《东垣十书》曰:癸卯冬,白枢判家一老汉,面尘脱色,神气特弱,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以求治。予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饮食不节,天气虽寒,衣盖犹薄,不禁而肠头脱下者,寒也。真气不禁,形质不收,乃血滑脱也。此乃寒滑气泄不固,故形质下脱也。用诃子皮散濇去其脱而除其滑,微酸之味,固气上收;以大热之剂,而除寒补阳;以补气之药,升阳益气而安。
《局方发挥》曰:予从叔年逾五十,夏间患滞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频并,谷食大减,时有微热,察其脉皆弦而濇,似数而稍长,却喜不甚浮大,两手相等,视其神气大减。予曰:此非滞下,忧虑所致,心血亏,脾气弱耳。遂与参、朮为君,当归身、陈皮为臣,川芎炒、白芍药、茯苓为佐使。时暄热甚,加少黄连,与两日而安。
梅长官年三十余,奉养厚者。夏秋间患滞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单煮干姜,与一贴,痛定。少顷又作,又与又定。由是服干姜至三斤。八日后,予视之,左脉弦而稍大似数,右脉弦而稍大减亦似数,重取之似紧。余曰:此必醉饱后吃寒冷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白朮、陈皮、酒红花、茯苓、桃仁煎,入生姜汁饮之,至一月而安。
金氏妇年近四十,秋初尚热,患滞下,腹但隐痛,夜重于昼,全不得睡,食亦稍减,口干不饮,已服治痢灵砂二贴矣。余视之,两手脉皆濇且不匀,神思倦甚,饮食全减,因与四物汤,倍加白朮为君,以陈皮佐之,与十数贴而安。
浦江郑兄年近六十,奉养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滞下,而又犯房劳。忽一晚,正走厕间,两手舒撒,两眼开而无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无部位,可畏之甚。余适在彼,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炷如小指大,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亦成,遂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斤而安。
《丹溪心法》曰: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脓水,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参、朮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朮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与之,安。
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余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朮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余知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犹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当以姜、附饮之。余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余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数日,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
陈择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余视之,脉皆豁大,众以为难。余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朮汤下大补丸以补血,七日而安。
余族叔形色俱实,痃疟,又患痢,自恃强健能食,绝无忌惮。一日,召余曰:却健而能食,但苦汗出耳,汝能止此汗否?余曰:痃疟非汗不能愈,可虑者,强健与能食耳。此非痢也。胃热善消,脾病不化食与积,势已甚矣。此时宜节择饮食以养胃气,省出入以避风寒,候汗透而安。叔曰:世俗谓无饱死痢疾,我今能食,何谓可虑?余曰:痢而能食者,知胃气未病也,故言不死,非请恣食不节择也。不从所言,恣口大嚼过多,又啖水果,如此者月余,后强求治,不可着手矣。淹淹又月而死。《内经》以骄不论于理,为不治之病,信哉!
周姓者,形色俱实,患痢,善食而易饥,大嚼不择者,五月矣。余责之曰:病中当调补自养,岂可恣味戕贼?遂教其只用熟萝卜吃粥,且少与调治,半月而安。
《养疴漫笔》曰:孝宗尝患痢,众医不效,德寿忧之。过宫,偶见小药肆,遣中使询之曰:汝能治痢否?对曰:专科。遂宣之至,请问得病之由,语以食湖蟹多,故致此疾。遂令诊脉,曰:此冷痢也。其法用新采藕节细研,以热酒调服。如其法杵细,酒调数服即愈。德寿大喜,就以杵药金杵臼赐之,至今呼为金杵臼严防御家。
《医学正传》曰:一人年将五十,夏秋间得痢疾月余,服药而少愈,秽积已尽,但不食,昼夜五六次入厕,兼脱肛不安又半月,诸药不效。予记袓传一方,用池塘中鳖一个,如法修事,多用生姜米作羹,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盐酱,熟煮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肠自此实,肛门亦收而不脱矣。夫此证盖因脾土受虚,致肺与大肠俱失化源之所滋养,故是大肠不行收令也,此母能令子虚耳。鳖乃介虫,属金而有土性,温能补脾肺,又况肺恶寒,先得芩连等寒凉之味已多,今用生姜之辛以补肺金,用沙糖之甘以补脾土,肺气既实,其大肠亦随而实,故得以行收令也。故其功效如是之验焉。
《医学纲目》曰:余长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濇其滑,日间用参、朮、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薛己医案》曰:崔司空年逾六旬,患痢赤白,里急后重,此湿热壅滞,用芍药汤,内加大黄二钱,一剂减半,又剂全愈。惟急重未止,此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送香连丸而愈。
罗给事小腹急痛,大便欲去不去,此脾肾气虚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送八味丸二剂而愈。此等证候,因痢药致损元气,肢体肿胀而死者,不可枚举。
少宗伯顾东江停食患痢,腹痛下坠。或用疏导之剂,两足胀肿,食少体倦,烦热作渴,脉洪数,按之微细。余以六君加姜、桂各二钱,吴茱萸、五味各一钱,煎熟冷服,睡觉而诸证顿退,再剂全退。此内真寒而外假热,故治以热剂而冷饮。
判官汪天锡年六十余,患痢腹痛后重,热渴引冷,饮食不进,用芍药汤内加大黄一两,四剂稍应,仍用前药,但大黄减半,数剂而愈。此等元气,百无一二。
一上舍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甚,饮食少思,腹寒肢冷,余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加木香、炮姜二剂而愈。
太仆杨举元先为饮食停滞,小腹重坠,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渐愈。后饮食难化,大便不实,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得,用升阳除湿防风汤而痊。后心腹作痛,饮食不甘,用和中丸倍加益智仁而寻愈。
一老妇食后因怒患痢,里急后重,属脾气下陷,与大剂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钱,吴萸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钱五分,二剂诸证悉退。惟小腹胀闷,此肝气滞于脾也,与调中益气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剂而愈。后口内觉咸,此肾虚水泛,与六味地黄二剂愈。
先母年八十,仲夏患痢腹痛,作呕不食,热渴引汤,手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急用人参五钱,白朮、茯苓各三钱,陈皮、升麻、附子、炙甘草各一钱服之。睡觉索食,脉证顿退,再剂而安,此取证不取脉也。凡暴病当从证不从脉。时石阁老太夫人,其年岁脉证皆同,彼专治其痢,遂致不起。
廷评曲汝为食后入房,翊午腹痛,似痢非痢,次日下皆脓血,烦热作渴,神思昏倦,用四神丸一服顿减。又用八味丸料加五味、吴萸、骨脂、肉蔻二剂全愈。
司马王荆山患痢后重,服枳壳、槟榔之类,后重益甚,食少腹痛。余以为脾胃伤而虚寒也,用六君加木香、炮姜而愈。
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膨胀,大便欲去不去,肢体殊倦,此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归源,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治之渐愈。后因怒,前证复作,左关脉弦浮,按之微弱,此肝虚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古今医统》曰:一人病痢窘迫,正合承气证。予曰:气口脉虚,形虽实而面黄白,必平昔过饱伤胃。遂以人参、白朮、陈皮、芍药十余贴。三月后,胃气稍完,与承气汤二贴而安。若不先补,虽愈未免困惫。
一人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淡水脓血,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以人参、白朮为君,甘草、滑石、木香、槟榔、苍朮为佐,煎汤下保和丸二十丸。次日证减,独小便不利,再服益元散数服愈。
一人患痢,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并频,食减或微热,脉弦濇似数而长,喜不浮大,神气大减。予曰:此忧患所致,心血亏,脾气弱耳。以参、朮为君,当归、陈皮为臣,川芎、芍药、茯苓、黄连为佐使而愈。
《医宗必读》曰:屯院孙潇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干发热,不食,腹中胀闷,完谷不化,尚有谓其邪热不杀谷者。计服香、连、枳壳、豆蔻、厚朴等三十余剂,绝谷五日,命在须臾。迎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豁然,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急煎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八味丸二十余日,霍然起矣。
淮安郡侯许同生令爱痢疾腹痛,脉微而软,此气虚不能运化精微,其窘迫后重者,乃下陷耳。用升阳散火汤一剂,继用补中益气汤十剂即愈。
文学顾伟男之内,痢疾一月,诸药无功。余诊之曰:气血两虚,但当大补。痢家药品,一切停废。以十全大补连投十剂,兼进补中益气加姜、桂二十余剂而安。
兵尊张絅庵秋间患痢,凡香、连、枳、朴等剂,用之两月而病不衰。余诊之,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用香、连、归、芍、陈皮、枳壳,加大黄三钱,下秽物颇多。脉尚有力,仍用前方,因积滞如鱼肠者数碗。调理十余日而痊。
抚台毛孺初痢如鱼脑,肠鸣切痛,闻食则呕,所服皆芩、连、木香、菖蒲、藿香、橘红、芍药而已。后有进四君子汤者,疑而未果。飞艇相招,兼夜而往。诊得脉虽洪大,按之无力,候至右尺,倍觉濡软。余曰:命门火衰,不能生土,极须参、附可以回阳。孺翁曰:但用参、朮,可得愈否?余曰:若无桂、附,虽进参朮,无益于病。且脾土大虚,虚则补母,非补火乎?遂用人参五钱,熟附一钱五分,炮姜一钱,白朮三钱,连进三剂,吐止食粥。再以补中益气,加姜附,十四剂后即能视事。
《奇效良方》曰:唐太宗苦于气痢,诏问有能治其疾者,当重赏。有术士张宝藏进此方,时赏官三品。方用牛乳半升,荜茇末二钱匕,同煎减半,空心服。
昔有人患痢,便下脓血,忽见水浸甜瓜,心酷喜之,连皮食数枚,脓血皆已。
陈庆长子年十许岁,患禁口痢,水浆不入数日,惟能进药。一人用山药末米饮调服,一服而痢稍疏,三服遂思粥饮,顿食半盏许,自是痢止而安。
《医贯》曰:一孕妇疟痢齐发,医治两月余。疟止而痢愈甚,又加腹痛,饮食少进,延余视之。余曰:虚寒也。以补中益气,加姜、桂,一服痢止大半,再一服而反加疟病大作。主人惊恐,余曰:此吉兆也。向者疟之止,乃阴盛之极,阳不敢与之争,今服补阳之剂,阳气有权,敢与阴战,再能助阳之力,阴自退听。方中加附子五分,疟痢齐愈。大服补剂,越三月产一子,产后甚健。
《寓意草》曰:朱孔阳年二十五岁,形体清瘦,素享安逸,夏月因构讼,奔走于日中,暑湿合内郁之火,而成痢疾。昼夜一二百次,不能起床,以粗纸铺于褥上,频频易置,但饮水而不能进食,其痛甚厉,肛门如火烙,扬手掷足,躁扰无奈。余诊其脉,弦紧劲急,不为指挠,谓曰:此证一团毒火,郁结在肠胃之内,其势如焚,救焚须在顷刻,若二三日外,肠胃朽腐矣。于是以大黄四两,黄连、甘草各二两,入大砂锅内煎,随滚随服,服下,人事稍宁片刻,少顷,仍前躁扰一昼夜,服至二十余碗,大黄俱已煎化,黄连、甘草俱煎至无汁。次日,病者再求前药。余诊毕,见脉势稍柔,知病可愈,但用急法,不用急药。遂改用生地黄、麦门冬各四两,另研生汁,而以天花粉、牡丹皮、赤芍药、甘草各一两,煎成和汁大碗咽之。以其来势暴烈,一身津液,从之奔竭,待下痢止,然后生津养血,则枯槁一时难回。今脉势既减,则火邪俱退,不治痢而痢自止,岂可泥润滞之药而不急用乎?服此药,果然下痢尽止,但遗些少气沫耳。第三日,思食豆腐浆。第四日,略进陈仓米清汁。缓缓调至旬余,方能消谷。亦见胃气之存留一线者,不可少此焦头烂额之客耳。
陈汝明病痢,发热如蒸,昏沉不食,重不可言。至第三日,危急将绝,方请余诊。其脉数大空虚,尺脉倍加洪盛,谓曰:此两病而凑于一时之证也。内有湿热与时令外热相合,欲成痢证,尚不自觉,又犯房劳,而为骤寒所乘,以故发热身重,不食昏沉,皆属少阴肾经外感。少阴受邪,原要下利清白,此因肠中湿热已蒸,成猪肝鱼脑败浊之形,故色虽变,而下利则同也。再用痢疾门药一剂,即刻不救矣。遂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与之,表散外邪,得汗后热即微减;再以附子理中汤,连进二剂,热退,身轻能食;改用黄连理中汤丸服,至旬日全安。
叶茂卿幼男病痢禁口,发热十余日,呕哕连声不断,诊其关脉上涌而无根,再诊其足脉,亦上涌而无根。谓其父曰:此非禁口痢之证,乃胃气将绝之证也。禁口痢者,虚热在胃,壅遏不宣,故觉其饱而不思食,治宜补虚清热两法。此因苦寒之药所伤,不能容食,治惟有颛颛温补一法而已。于是以理中汤连投二剂,不一时,痢下十余行,遍地俱污。茂卿恐药不对证,求更方。余曰:吾意在先救胃气之绝,原不治痢。即治痢,人之大小肠盘迭腹中甚远,虽神丹不能遽变其粪,今借药力催之速下,正为美事,焉可疑之?遂与前药连服二日,人事大转,思食不哕,痢势亦减。四日后止便糟粕,以补中益气,调理旬日全安。此可见小儿之痢,纵啖伤胃者多,内有积热者少,尤不宜轻用痢疾门中通套治法也。
浦君艺病痢疾,初起有表邪未散,而误用参、朮固表,使邪气深入,又误服黄连凉解,大黄推荡,治经月余,胃气不运,下利一昼夜百余行。一夕,呕出从前黄连药汁三五碗,呕至二三次后,胃与肠遂打为一家,内中幽门阑门洞开无阻,不但粥饮直出,即人参浓膏,才吞入喉,已汩汩从肠奔下。危急之中,诸昆玉及内戚俱探余曰:此证可无恐乎?余曰:在此用药,便有可恃,吾岂不知疾势之危?但无别人可任,姑以静镇之,而殚力以报知己耳。于是以大剂四君子汤,煎调赤石脂、禹余粮二末,连连与服,服后其下利之势少衰,但腹中痛不可忍。君艺曰:前此下痢虽多,然尚不痛,服此药而痛增,未可再服矣。余曰:此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说也。不通则危,痛则安,何乐而不痛耶?仍以前药再进。俟势已大减,才用四君子倍茯苓十余剂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