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26至卷229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26至卷229·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六

痹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注 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

金匮真言论

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蹺,冬不病病 原缺,据《素问 金匮真言论》补。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注 四肢为诸阳之本。冬时阳气下藏,经气外虚,风入于经,故手足痹厥。按蹺者,按摩导引。冬气伏藏,故冬不按蹺。复言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内为飧泄;亦不使邪伤阳气,外而汗出。】

五脏生成篇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注 痹者,痹闭而不遂也。泣者,凝于络脉,泣濇而不能流行也。厥者,逆冷也。血为阴,如血凝于下,则上下阴阳不相顺接而为厥矣。空,骨空也。骨空者,节之交,三百六十五穴会,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血行于皮肤,不得反循于穴会,故为痹厥也。】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注 赤当脉,脉合心,故曰赤脉之至也。脉之喘急而牢坚,主积气于中,当时害于食。盖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有积于中,故害于食也。名曰心痹,积气痹闭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虑而心虚,故邪气乘虚而留于内也。】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注 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胸中为气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积于上则膻中之正气反虚,故为虚喘。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阴阳虚乘则为往来之寒热。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慓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则满于胸中,醉而使内则气上逆,故有积气在胸中。入房太过则伤肾,肾为本,肺为末,本伤故肺虚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注 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故弦急,邪在心下支胠间,故脉左右弹。清湿地气之中人,必从足始。足厥阴之脉从足上腘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与疝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注 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故肾脉坚大。上坚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阴也。】

移精变气论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注 病至而治之者,言不能如恬憺虚无之世,虽有贼邪不能为害,设有病至而即以汤药治之。八风者,八方之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五痹者,五脏之痹也。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痹,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痹,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痹,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痹,以至阴戊己遇此者为脾痹。草苏之枝,茎之旁枝;草荄之枝,根之旁枝也。苏荄为本,而旁枝为末。五痹以五脏为本,而经俞筋骨为标。五脏病以苏荄治之,经脉之外合病则以苏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标也。】

诊要经终论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注 冬主闭藏,夏令浮长,气应藏而使之外泄,故发为诸痹。】

脉要精微论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 病在阴者名曰痹,故当按之至骨。】

玉机真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注 气主皮毛,风寒之邪始伤阳气,故使人毫毛毕直。太阳之气主表而主开,病则反闭而为热矣。言风寒之邪始伤表阳之时,□发汗而愈也。痹不仁而肿痛者,气伤而病及于形也。如在皮腠气分者,可用汤熨。在经络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则邪气乃从其合矣。病舍于肺,名曰肺痹。邪闭于肺,故咳而上气。】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注 失而弗治,肺即传其所胜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胁乃肝之分。厥者逆也,逆于胁下而为痛,故一名厥胁痛,盖言痹乃厥逆之痛证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逆,故食反出也。木郁欲达,故可按摩而导引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邪入于阴则痹。

【注 邪入于阴,闭而不行,则留着而为痹痛之证。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

逆调论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注 此言荣气不得卫气之和,则荣气虚;卫气不与荣气相和,则卫气实也。不仁者不知痛养,不用者痿而不胜。盖言荣卫不和则两者皆虚,荣卫两虚则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虚也。人身者,荣卫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脏之神志也。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如三者相失而不相有,则气血不行,魂魄离散而死矣。】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注 肾气胜者,肾水之气胜也。以水为事者,膀胱之水胜也。言水寒之气偏胜,则太阳气衰而孤阴不长矣。肾脏之精枮不长,而膀胱之一水不能胜二火矣。肾脂不生,则髓不能满于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阳初生之木火;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肾为孤脏,孤脏之阴借太阳标本以合化,太阳气衰,则孤阴不长矣。膀胱之津液不能胜二火,不能冻栗者,二阳之火热在内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痛也;故其人当骨节拘挛。】

风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注 此言风邪伤卫,而为肿疡不仁也。】

痹论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注 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其痛流行而无定处。】

寒气胜者为痛痹,

【注 寒为阴邪,痛者阴也,是以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注 湿流关节,故为留着之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注 皮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五行,故各以其时而受病,同气相感也。】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注 肺合皮,心合脉,脾合肌,肝合筋,肾合骨。邪之中人,始伤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则内舍于所合之脏,而为脏腑之痹矣。】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 舍者,如馆舍,邪客留于其间者也。邪薄于五脏之间,干脏气而不伤其脏真,故曰舍、曰客,而止见其烦满喘逆诸证。如入脏者,则死矣。】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其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痹则烦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注 心主脉,故痹闭而令脉不通。邪薄心下,鼓动而上干心脏,则烦而心下鼓。心脉上通于肺,故逆气暴上则喘而嗌干,心气上逆则善噫。水火之气时交。心气逆于上,则不能下交于肾;肾气虚,故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注 肝藏魂,神魂不安故发惊骇。肝脉入毛中过阴器,循喉咙入颃嗓。肝气痹闭则郁热,在上则多饮,在下则便数,上引于中而有如怀妊之状也。】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注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转,故善胀。骨痿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阴病不能仰,故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注 脾气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堕。脾脉上鬲挟咽,气痹不行,故发咳。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肺。脾气不能转输,故呕汁。肺气不能通调,故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注 肠兼大小肠而言。小肠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之则火热郁于上而为数饮,下为小便不得出也。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之故上则为中气喘争,下为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上为清涕。

【注 胞者膀胱之室,居少腹。邪闭之,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水闭不行,则蓄而为热;故若沃以汤,且濇于小便。膀胱之脉从巅入脑,脑渗则为涕。上为清涕者,太阳之气痹闭于下,不能循经而上升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注 阴气者,脏气也。神者,五脏所藏之神也。五脏为阴,阴者主静,故静则神气藏而邪不能侵,躁则神气消亡而痹聚于脏矣。】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注 居处失宜则风寒湿中其俞,当节饮食,勿使邪气内入。如饮食应之,邪则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注 淫气者,阴气淫佚不静藏也。淫气而至见于诸证,则脏气不藏,而痹聚在脏。是以在脏腑经俞诸痹,留而不已,亦进益于内而为脏腑之痹。夫寒湿者,天之阴邪,伤人经俞筋骨;风者天之阳邪,伤人皮肤气分。是以三邪中于脏腑之俞,而风气胜者,其性善行,可从皮腠而散,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注 夫风寒湿气中其俞,其脏气实则邪不动脏;若神气消亡,则痹聚在脏而死矣。】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注 夫居处失常则邪气外客,饮食不节则肠胃内伤,故饮食居处为六腑之病本。】

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注 饮食入胃,大小肠济泌糟粕,膀胱决渎水浊,蒸化精液,荣养经俞。如居处失常,而又食饮应之于内,则经脉虚伤,邪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矣。

【注 荥俞治经,故痹在脏者当取之俞。合治内腑,故痹在腑者取于合。又当循形身经脉之分所发,各随其有过之处而取之,则其病自瘳。】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注 言五脏六腑受谷精之气,营行于经脉,经荣之气复贯络于脏腑,互相资生而养育者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注 分肉者,肌肉之腠理。水谷之悍气,行于脏腑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是以在中焦则熏蒸于肓膜,行于胸膈则散于心肺之膜理,行于腹中散于肠胃肝肾之募原。是外内上下皮肉脏腑,皆以受气,一日一夜五十而周于身。】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注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旋转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邪合而留连于皮肤脉络之间,故不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注 不仁,不知痛痒。燥谓无汗。湿者多汗而濡湿。】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注 寒气胜者为痛痹,故痛者寒气多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注 通当作痛。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将内舍于其合也。邪病久则荣卫之道伤而行濇,邪入深则不痹闭于形身,而经络时疏,故不痛也。荣卫行濇,则不能荣养于皮肤,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注 人之阳气少而阴气多,则与病相益其阴寒矣。邪属阴,故为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注 人之阳气多而阴气少,邪得人之阳盛而病气胜矣。人之阳气盛而遇天之阴邪,则邪随气化而为痹热矣。】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 湿者,天之阴邪也,感天地之阴寒而吾身阴气又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注 邪痹经脉骨肉之有形而不伤其气者,则不痛也。夫骨有骨气,脉有脉气,筋有筋气,肌有肌气,皮有皮气,皆五脏之气而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止见骨痹之身重,脉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证而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注 凡此五痹之类,如逢吾身之阴寒,则如虫行皮肤之中;逢吾身之阳热,则筋骨并皆放纵。又非若病气之有寒则痛,阳气多则为痹热。】

皮部论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注 阳明为阳盛之时,如万物之飞动。阳盛而阴气加之,有害于蜚,故名曰害蜚。视其皮部之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为寒热。络盛而不泄其邪,则入客于经矣。在阳明之部分,则为阳明之病;在少阳之部分,则为少阳之病;在三阴之部分,则为三阴之病。故见于皮肤间者,为络为阳而主外;络于筋骨间者,为经为阴而主内。盖在阳者可从外解,在阴者则内入而舍于脏腑矣。】

气穴论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

【注 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濇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

【注 有余者多气少血,不足者血气皆少。此三阴三阳所主之血气,各有太过不及之为病也。】

气交变大论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痿痹,足不任身。

【注 痿痹足不任身,皆寒湿之证。】

至真要大论

太阴司天,肘肿骨痛阴痹。除痹者,按之不得。

【注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胕肿阴痹,皆感寒湿之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

【注 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者,乃寒水之主气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燥金,客于乃厥阴风木;众痹者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膈中众痹皆作。】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

【注 心气微盛,则逆于心下而为心痹。引背行于上,则心精随气上凑于目而泪出矣。】

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

【注 肺气微盛于上,则为肺痹。引胸背,盖气从下而上也。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肝脉微大为肝痹,除缩,咳引小腹。

【注 阴缩,肝气逆于下也。肝脉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经气逆于上下也。】

寿夭刚柔篇

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注 风者天之阳气,痹者人之阴邪,阴阳俱病名曰风痹,外内之相合也。皮肉筋骨乃有形,脏腑之气为无形。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阳也。病无形而痛者,气伤痛也。阴完阳完,乃脏腑阴阳之气不伤。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乃阴阳之不表不里。心为阳而主火,水为阴而居下,加以烦心,此阴胜其阳矣。阴阳外内不交,水火上下相克。此天地阴阳之气不调,故其形不久,形气之相应也。】

厥病篇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肘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注 风痹淫泺,乃痹逆之风邪淫泺于上下,盖风之善行而数变也。风邪淫泺于上下,故病不可已;盖寒之则伤心主之火,热之则伤肾脏之阴,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淫泺于下,故足如履冰,感寒水之气也。时或淫泺于上,则如入汤中,感火热之气也。股胫淫泺,淫及于下之足胫;烦心头痛,淫及于上之头首也。时呕时闷,有时而逆于中也。诸脉皆会于目,眩者淫于经脉之血分也。毛腠疏则汗出者,淫于毛腠之气分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志与心精共腠于目,故久则目眩也。悲以喜恐者,心之神志伤而悲泣也。肾为生气之风,短气者伤其肾气也。不乐者,伤其心气也。不出三年死者,不过尽水火阴阳之数周而终也。】

五变篇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注 各视其部,则知痹之高下。盖心肺之痹在高,肝肾脾之痹在下也。】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即面之地阁。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阳明之下,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注 瘃乃冻疮。血少则肉善瘃者,血所以温肤热肉者也。痿厥足痹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足少阳之上,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注 爪者筋之余,血气皆少,不能荣养筋骨,以致寒湿之邪留痹,而为骨痛爪枯也。】

邪客篇

脉大以濇者,为痛痹。

论疾诊尺篇

尺肤濇者,风痹也。

【注 病在阴者名曰痹。如尺肤濇者,此风痹于筋骨间也。】

诊血脉者,多黑为久痹。

【注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脉之为痹也。】

九针篇

邪入于阴则为血痹。

【注 痹者闭也,痛也。邪入于阴,闭而不行,则留着而为痹痛矣。】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痹证

间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濇,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黄,瘀热以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中藏经 【汉 华佗】

五痹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肺则名气痹,入于肾则名骨痹。感病则一,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又痹病或痛痒,或麻,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濇,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种种诸证,皆出于痹也。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其于脉候、形证、治疗之法,亦各不同焉。

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濇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外,气不能养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肤不滑泽则纹理疏。凡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按举皆无力,而往来濇者是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也。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而有力者是也。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五痹历节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大率痹病,总而言之,凡有五种,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脉痹之为病应乎心,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骨痹之为病应乎肾,其状骨重不可举,不遂而痛,喜胀。诊其脉大而濇为痹,来急者亦为痹,濇而紧者亦为痹。又有风血痹,阴邪入于血经故也。外有支饮,亦令人痹。当随证施治。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筋脉凝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病昼轻夜剧,其痛彻骨,如虎之嚙,故名白虎也。痛如掣者为寒多,肿满如脱者为湿多,汗出者为风多。巢氏云: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节蹉跌为癫病者,诚有此理也。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诸痹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痹者血气不行,如从水中出,不必寒伤而作也。附子丸主之。

身寒,大衣不能热,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

近衣絮肉苛,荣气虚则不仁,其证(疒帬)重,为肉苛也。以前胡散主之。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上下左右无常留,随所至而作。防风汤主之。

寒胜者为痛痹,大宜宣通。阴寒为痛,宜通气温经而愈。茯苓汤加减主之。

湿气胜者为着痹,湿地水气甚重,着而不去,多汗而濡者。茯苓川芎汤主之。

周痹,《黄帝针经》云:在血脉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大豆糵散主之。

胞痹者,小腹膀胱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上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肾着汤主之。

肠痹者,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木香丸主之。

热痹者,阳气多,阴气少,阳热搏其阴寒故痹,脏腑热熻然而闷也。升麻汤主之。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当汗恶风,目瞤胁痛,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汤主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论痹

夫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故《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湿气胜者为着痹,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况五方七地,寒暑殊气,刚柔异禀,饮食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热则缩缓,不相乱也。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久而不已,内舍其合。若脏俯俱病,虽有智者,不能善图也。凡病痹之人,其脉沉濇。今人论方者见诸痹证,遽作脚气治之。岂知《内经》中本无脚气之说。或曰:诸方亦有脚气统论,又有脚气方药,若止取《素问》,则诸方皆非耶?曰: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不分脏俯、不辨表里,便作寒湿脚气,乌头、附子、乳香、没药,种种燥热攻之,中脘、脐下、三里灸之,蒸熨汤炕以治之,以至便漩濇滞,前后俱闭,虚燥转甚,肌肤日削,食饮不入,邪气外侵,虽遇扁华,亦难措手。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者皆医之误。虽有用蒸之法,必先涌去其寒痰,然后诸法皆效。经曰:五脏有俞,六俯有合。循脉之本分,各有所发之源,以砭石补之,则痹病瘳。仆常用伤寒汗、下、吐三法治风痹,愈者多矣。

大人小儿,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木不仁者,可用郁金散吐之;吐讫,以导水丸、通经散泄之;泄讫,以辛温之剂发散。汗出,则可服当归、芍药,乳、没行经和血等药。如不愈,则便不宜服此等药。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痛风论

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濇,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治法见医案中。】 或曰:此见邻人用草药研酒,饮数贴,亦有安者。如子经久取效,无乃太迂缓乎?曰:此劫病草药。石上采石丝为之君,过山龙等佐之,皆性热而燥者,不能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则开,热血得热则行,亦取效。彼病深血少者,愈劫愈虚愈深也。

臂痛有六道经络,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者,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则臂臑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槁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以细辛、独活行之。仍视何经而用针灸。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痛风

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因于风者,小续命汤;因于湿者,苍朮、白朮之类,佐以竹沥;因于痰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苍朮;因于血虚者,用芎归之类,佐以红花、桃仁。大法之方,苍朮、川芎、白芷、南星、当归、酒黄芩,在上者加羌活、威灵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蘗。若血虚宜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薄桂、威灵仙。凡治痛风,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朮等药至痛处。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嚙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丸等服之。又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

凡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朮、羌活。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节痛发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蘗。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燥湿,宜苍朮、南星,兼行气药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防己。若肢节肿痛脉濇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有痰饮流注,宜参、朮、星、半。

有湿郁而周身走痛,或关节间痛,遇阴寒即发,当作湿郁治。或用白朮一味酒煎服之,其痛立愈。

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远,非乌附气壮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惟无益而有杀人之毒。此病必行气流湿舒风,导滞血补新血,降阳升阴。治有先后,须分肿与不肿可也。不可食肉,肉属阳,大能助火。素有火气盛者,小水不能制,若食肉厚味,下有遗溺,上有痞闷,须将鱼腥面酱酒酢皆断去之。先以二陈汤加酒浸白芍药,少佐以黄连降心火。看作何应,又为区处也。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河间曰:流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痛痹

伤湿兼风寒者,汗出身重,恶风喘满,骨节烦疼,状如历节风,脐下连脚冷痹,不能屈伸,所谓风寒湿合而成痹,宜防己黄芪汤、五痹汤。详五痹用药,于风湿最宜。若因浴未解裙衫,身上未干,忽尔熟睡,致湿干肾经,外肾肿痛,腰背挛曲。以五苓散一贴入真坯少许,下青木香丸,三服,脏腑才通,肿消腰直,其痛自止。

筋骨疼者,俗呼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注风。并宜乌药顺气散,和煎复元通气散,咽地仙丹或青龙丸。未效,用大防风汤,或五积散调乳香末。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嚙,名曰白虎历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丸等。

有于窻牖间梳洗,卒然如中风,呼为檐风。五积散加防风一钱。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白虎飞尸历节辨

有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皆相类。历节痛,则走注不定;白虎、飞尸痛浅,按之则便止;附骨疽痛深,按之亦无益。又二说:白虎、飞尸亦能作脓,着骨而生,及其腐溃,碎骨出尽方愈。如是则附骨与白虎飞户同是一病,但浅深不同耳。

痹分阴阳

病在阳者命曰风。东垣云:此病在阳,因十二经各受风邪,以高言之气分也,故身半以上风之中也,用针当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药以辛温发散,通因通用,又热因热用是也。

病在阴者命曰痹。东垣云:身半已下湿之中也,命曰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得之劳倦,脾胃气虚而下陷,运气营气不得升浮,经营心肺也。

阴阳俱病命曰风痹,尺肤濇者风痹也。《灵枢》云: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而烦心头痛,此伤肾也;时呕时悗,眩已汗出,此伤心也;久则目眩,此伤肝也;悲以善恐,短气不乐,此伤肺也,不出三年死也。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痛风

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

痛多痰火,肿多风湿。然痰火虽内因七情六欲,或病后亡津,血热已自沸腾,亦必略感外邪而后发动,骨节痛极,久则手足蜷挛。风湿虽外因涉冷坐湿,当风取凉,然亦必血热而后凝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痰火风湿全者,古龙虎丹主之。

伤寒通身节痛,乃风寒侵入肌骨;杂病周身痛,乃风痰壅滞。二陈汤加南星、羌活、苍朮、白芷、酒芩、竹沥、姜汁;挟瘀血者,再加桃仁、红花。湿痰瘀血,周身两胁走痛,控涎丹加桃仁泥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挛者,乌头汤微汗之,虚者地仙丹。

上体痛者,宜祛风热豁痰,二陈汤主之。痰热客太阳,颈项强,动则微痛者,加酒芩、羌活、红花。湿痰钻注,肢节痛者,加二朮、威灵仙、干姜、黄蘗、羌活、白芍;结阳肢肿者,倍加黄芩;湿痰横行手臂痛,加南星、苍朮、酒芩、香附、威灵仙;臂重难举者,加二朮、羌活、桂枝、威灵仙、黄芩;臂软难举者,加南星、枳实、木香、姜黄。如臂痛不能举,或连指掌肿痛者,舒经汤。肩忽痛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防风、当归、生地、大黄、黄连、滑石。肩背痛因食积者,单龟板为丸,姜汤下。肩腿痛者,甩龟板一两,侧柏叶、香附各五钱,白芥子、凌霄花各一钱五分为末,酒糊丸,四物汤加甘草、陈皮煎汤下。背心常一片冰冷者,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

下体痛者,宜流湿行气,四物汤主之。阴虚臀尖痛者,膀胱有火,加知母、黄蘗及桂少许。有痰合二陈汤加泽泻、前胡、木香为引;痛甚,加乳香没药;热者合大承气汤下之。两腿痛者,加牛膝、陈皮,吞加味三妙丸。两腿痛甚,素虚性急,或痢后血流经络作痛者,加桃仁、牛膝、陈皮、甘草、姜汁煎熟,调潜行散。如两腿间忽一二点痛入骨,不可忍者,用芫花根为末,酢调敷痛处,以帕紧扎。产后有此疾者,亦宜。两足痛,当归拈痛汤。凡痛风丸散佐使,在上加羌活、威灵仙,在下加牛膝、防己、木通、黄蘗,在手臂加桂枝引至痛处。如遍身痛者,则问所起处加之。

痛风,百节酸痛无定处,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虎骨散、麝香丸;如赤肿灼热者,败毒散;肢节肿痛挟湿热者,麻黄赤芍汤主之。

外因湿证肿满身痛如脱者,除湿汤;寒湿者附子六物汤、捉虎丸;湿热者,五苓散加苍朮、防风、羌活、白芷、黄蘗、竹沥、姜汁。走注者四妙散;肢节肿脉滑者,如南星、木香、槟榔、苍朮、黄蘗、防己。

湿气背伛偻足挛成废者,用甘遂一钱为末,入猪腰内煨食之,上吐下泻。

风证黄汗出,面微红掣痛热者,防风通圣散,或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羌活、黄芩;虚者乌药顺气散、独活寄生汤;上体,金枣丹;下体,换腿丸。

风中肩背,太阳气郁,不可回顾,或肺气郁热,小便数而欠伸,宜通气防风汤、羌活胜湿汤。

风湿相搏痛者,甜瓜子丸、神仙飞步丹、龙虎丹、活络丹、乳香黑虎丹、活血应痛丸。

风湿毒生疮者,单苍耳加羌活、防风十分之二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单豨莶丸一斤加四物汤料各五钱,防风、羌活各三钱,川乌一钱五分为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

风寒湿热成痹,臂髀腰脚骨热肿痛,行步艰难者,二妙苍蘗散等分,加虎胫骨减半为末,水调服。

暑湿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合败毒散加当归、赤芍,或复元通圣散。

结阳肢肿,热毒流注,大便闭者,犀角汤。

寒证肢节掣痛,小筋急痹,五积散合顺元散,加麝一厘。鹤膝痛,五积散加松节、杉节。骨髓痛,虎骨散。

内因七情,肢节胸胁刺痛,初必眩运自汗,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木香。如腰背气动发痛者,枳甘散、流气饮子,俱加葱白,服后卧少时。如思虑忧心痛从背起至胸胁者,人参四分、木通二分煎汤,吞当归龙荟丸。

饮食积痛风,初必胸满呕吐,二陈汤加乌药、枳壳,或单苍耳丸。因食厚味积痰脾胃,髀枢左右发痛一点延及膝骭肿大恶寒,夜剧者,潜行散为主,如甘草梢、苍朮、犀角、川芎、陈皮、牛膝、木通、白芍,入姜汁煎服。病稍减,去犀角加牛膝、龟板、归身尾。冬月加桂,夏加黄芩。又有遍身游走痒痛,状如虫啮,遇痒而进饮食,则虫亦餍饫其间,庶不致频频啮也,宜麝香丸。

留饮四肢历节,气短脉沉,久则令人骨节蹉跌,恐为癫癎,宜导痰汤加减。痰饮者,古半硝丸;气短倦怠者,六君子汤加南星。

酒湿痛者,用黄蘗、威灵仙各五分,苍朮二钱,陈皮芍药各一钱,甘草三分,羌活二分,水煎服。

血虚,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有火者,调潜行散;有瘀血者,加大黄、桃仁、红花微利之;性急发热者,加酒芩、黄蘗;肢节肿痛脉濇者,加桃仁;历年不愈者,倍加木通,出汗或发红丹即愈;若不愈者,痛风丸、二妙苍蘗散、三妙丸。

气虚历节痛如锤锻者,四君子汤加桂、附、白芍。

血气俱虚挟痰火者,八物汤加羌活、防风、黄蘗、龟板。劳伤者,趁痛散、血风丸,劫劳散。除虚,虎潜丸、补阴丸。痛风因是风热风湿得者,初起与伤寒相似,宜分表里治之:表证,九味羌活汤;气虚表实骨节痛者,六一散加香附、黄芩水煎,或姜汁糊丸服。

里证,五积交加散加大黄;痰湿热者,导水丸;病愈后大便闭,稍虚者,麻子仁丸;骤痛不可忍者,用枫寄生焙干,浸酒常服,微醉。通用史国公浸酒方、万应膏。

属内因者,宜消瘀血,养新血,兼理痰火,则血活气和,痛无不止。又不愈者,间用升降之剂,或专养血补脾。如久病及亡血,产后病此者,俱不宜纯用风药燥血。

痹证

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属内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又痹为中风之一,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痹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所以为病更重。观宋明医钱仲阳自患周痹偏废不能全愈可见。

经言春为筋痹、夏为脉痹、仲夏为肌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言皮脉肌筋骨各以时而受风寒湿之邪也。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湿多侵乎下,脚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夹,脚如石坠。须分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同;湿多浮肿,重着一处不移。风多,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豨莶丸;寒多,五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寒湿,五积交加散;湿多,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防己黄芪汤、羌活胜湿汤、续断丸。冷痹身寒不热,腰脚沉冷,即寒痹之甚者,三痹汤合三五七散,或舒经汤、附子理中汤。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身上如鼠走,唇口反纵,肌肉变色,宣明升麻汤。风寒湿热痹,二妙苍蘗散等分,加虎胫骨,防风减半,水煎服。

风寒湿三邪交侵,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则纵,应乎肺,其证气喘烦满;在脉则血滞,六脉濇而紧,面无色,应乎心,其证心烦上气,嗌干善噫;在肌肉则四肢不仁,应乎脾,其证怠惰呕吐;在筋则屈而不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溺濇小腹痛;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应乎肾,其证心腹胀满。初入皮肤血脉,邪轻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久久不愈,五痹复感三邪,渐入五脏,卧不起床,泻多食少,亦如中风入脏者,死。

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芪建中汤去饴加桂枝。挟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麻痹,多睡眩运,济生茯苓汤,或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擦痹法。初病骤用参芪归地,则气血滞而邪郁经络不散,虚者乌头粥、行湿流气散主之。

麻属气虚,木属痰凝,此概言耳。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麻木并作者;有气血俱虚,但麻不木者。盖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常木为血碍气,间木为湿痰,皆经络凝滞,血脉不贯,谓之不仁。或兼虚火,则肌肉瞤动,不可误作风治。

周身掣痛麻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宜先汗后补,黄芪汤。开目麻木暂退,闭目甚者,升阳和中汤。皮肤麻木者,补气汤。手足麻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去当归、陈皮,加五味子、白芍、生甘草。虚甚挟风者,补中益气汤正料,加乌药、附子、羌活、防风、天麻。十指麻木,胃有湿痰死血者,二陈汤加二朮、红花、桃仁,少加附子以行经。左手脚腿偏麻疼痛,右口角并眼牵引侧视者,表有风也,宜天麻黄芪汤。两腿麻者,导气汤。两脚麻木如火热者,三妙丸。

凡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令人发热变为痛痹麻木等证。慎疾者须戒鱼腥、面酱、酒酢。肉属阳助火,但可量吃;若厚味过多,下必遗溺,上必痞闷,先用二陈汤加芍药、黄连降火,然后用本证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七

痹门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痛风

痛风,即《内经》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大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阴虚则脉弦数而重在夜,气虚则脉虚大而重在日。

着痹

四肢肌肉不为我用,似偏枯而多痛着,与痛风相类者,痹也。分虚实标本治。

俞子木曰: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正气,为邪气所闭,则痹而不仁。《灵枢经》曰:病人一臂不遂,时复移于一臂者痹也,非风也。《要略》曰:风病半身不遂,若但闭不遂者痹也。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则行,寒多则痛,湿多则着,故痹多重痛沉着。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诸痹

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古称走注,今名流火。防风汤主之,如意通圣散、桂心散、没药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应痛丸。

肌痹,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黄芪汤主之。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痛风

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即痛痹也。经既言以寒气胜者为痛痹矣,又言凡伤于寒者皆为热病,则用药自有一定之权衡。观《金匮》用附子、乌头,必用于表散药中,合桂枝、麻黄等药同用,即发表不远热之义。至攻里必遵《内经》不远于寒可知矣。诸家方中不达此义,即攻里概不远热。独《千金》犀角汤一方,深有合于经意,特表之为例。

更有内热,因血虚炽盛,始先表散药中不能用辛热者,即当取夏月治温热病之表法为例。诸家复无其方,独《本事方》中有牛蒡子散,先得我心,亦并表出。

风痹

中风四证:其一曰风痹,以诸痹类风状,故名之。然虽相类,实有不同。风则阳先受之,痹则阴先受之耳。致痹之因,乃风寒湿互相杂合,匪可分属。但以风气胜者为行痹,风性善行故也;以寒气胜者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以湿气胜者为着痹,湿主重滞故也。

邪之所中,五浅五深,不可不察。在骨则重而不举,在经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皮则寒,此五者在躯壳之间,皆不痛也。其痛者,随血脉上下,寒凝汁沫,排分肉而痛;虽另名周痹,亦隶于血脉之中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此五者亦非径入五脏也,五脏各有合病,久而不去,内舍于其合也。盖风寒湿三气离合牵制,非若风之善行易入,故但类于中风也。

经论诸痹至详,然有大阙,且无方治。《金匮》补之,一曰血痹,二曰胸痹,三曰肾着。四曰三焦痹。

《金匮》论血痹谓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濇,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经但言在脉则血凝而不流,《金匮》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脉自微濇,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紧之处,即风入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出之法也。

《金匮》论胸痹脉证并方治,绎明入胸寒痹痛条下,此不赘。

《金匮》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经但言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仲景知湿邪不能伤肾脏之真,不过舍于所合,故以身重腰冷等证为言,曰饮食如故,曰病属下焦,意可知矣。然湿土之邪,贼伤寒水,恐害两肾所主生气之原,关系尤大,故特举肾着一证立方,以开其痹着。

《金匮》复有总治三痹之法,今误编历节黄汗之下。其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瘰 【一作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遇湿 【一作温温】 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是也。盖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遇湿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魁瘰,筋骨痹也。荣卫筋骨三焦俱病,又立此法以治之。合四法以观精微之蕴,仲景真百世之师矣!

肾着即痹

《内经》云:湿胜为着痹。《金匮》独以属之肾,名曰肾着,云此证乃湿阴中肾之外廓,与肾之中脏无预者也。地湿之邪着寒脏外廓,则阴气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精气冷也。若精气冷,则膀胱引之从夹脊逆于中上二焦,荣卫上下之病,不可胜言。今邪止着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腑无与,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朮,甘温从阳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胃壮阳为哉!

律一条

凡治痹证,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药施之者,医之罪也!

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荣卫,然已入在四君、四物等药之内,非颛发表明矣。至于攻里之法,则从无有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腑而成死证者多矣,可无明辨而深戒欤?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痹证

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是为痛痹,此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着痹,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着不移,是为着痹,亦阴邪也。凡此三者,即痹之大则也。此外如五脏六腑之痹,则虽以饮食居处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内连脏气,则合而为痹矣。若欲辨其轻重,则在皮肤者轻,在筋骨者甚,在脏俯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阴邪,故为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不可不察!

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刚柔篇又曰: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阴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之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治法

痹因外邪,病本在经而深则连脏。故其在上则有喘呕有吐食,在中则为胀满为疼痛,在下则为飧泄为秘结诸病,此皆风痹之兼证也。凡见此者,当于各门权其缓急先后,而随证治之。

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若以风胜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之类主之。

痹证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即当从温治之,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之类主之。若寒甚气虚者,宜三因附子汤之类主之。

痹证之湿胜者,其体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弱阴寒证也。若羌活胜湿汤乃驱风散湿之剂,五积散乃温经散湿之剂,真武汤乃温中除湿之剂,三因附子汤乃补脾燥湿之剂,调气平胃散乃行气行湿之剂,五苓散乃利水导湿之剂,二陈汤、六君子汤乃化痰去湿之剂也。大抵治湿者欲其燥,欲燥者宜从暖。盖脾土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故温脾即所以治湿也。然又有湿热之为病者,必见内热之证,滑数之脉,方可治以清凉,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当归拈痛汤之类主之。其有热甚者,如抽薪饮之类,亦可暂用,先清其火,而后调其气血。

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惟三气饮及大防风汤之类方能奏效。凡治痹之法,惟此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气饮浸酒服之,亦妙法,见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历节风痛

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凡诸治法,总宜如前。凡诸痹作痛者,俱宜用火龙膏贴之。

附子八物汤 【《医学纲目》】 治历节风,四肢疼痛,如锤锻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芍药 茯苓 半夏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白朮四两

右銼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 【仲景】 治痛痹。

桂枝 知母 防风各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附子炮 麻黄各二两 白朮 生姜各五两

右,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导水丸 【子和,下同】 治湿痹。

滑石水飞 黑牵牛另取头末,各四两 大黄 黄芩各二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通经散 治湿痹。

陈皮去白 当归各一两 甘遂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滚,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临卧服。

潜行散 【丹溪】 治痛风。

黄蘗不拘多少,酒浸焙干为末

生姜汁和酒调服,必兼四物等汤相间服,妙。

苍朮复煎散 【东垣】 治痛痹。

苍尤四两,水二碗,煎至三大盏,去滓,入下药 羌活一钱 黄蘗三分 升麻 柴胡 槁本 泽泻 白朮各五分 红花少许

右为粗末,用苍朮汤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微汗为效。忌酒面。

越婢汤 【仲景】 治风痹脚弱。

附子一钱五分 麻黄二钱 甘草一钱二分 石膏三钱 白朮三两

右,姜枣煎服。

三妙丸 治三阴血虚,足心如火热,渐烘腰胯,及温热麻痹疼痛痿软等证,皆效。

苍朮六两 黄蘗四两 牛膝二两

右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至一百丸,空心姜汤或盐汤送下。

天麻黄芪汤 治手足麻木,兼有风证。

天麻 白芍药 神曲 羌活 白茯苓各三分 人参 黄连各四分 当归五分 黄芪 甘草 升麻 干葛 黄蘗苍朮各六分 泽泻七分 柴胡九分

右,水煎温服。

单豨莶丸 治中风,口眼喎斜,时吐痰涎,语言蹇滞,四肢缓弱,骨节疼痛,腰膝无力,及诸风痹。

豨莶端午、七夕、重阳收,洗去土,摘叶晒干,铺甑中,用好酒和蜜层层匀洒,蒸之复晒,如此九次

右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四十丸,空心酒下。

蓖麻蒸痹法 【《千金方》】 治风湿瘫痪,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酸疼,口眼歪斜,皆效。

蓖麻秋冬用叶,春夏用子一二十斤

右入甑内,蒸半熟取起。先将绵布数尺双折,浸入蒸汤内,取出乘热敷患处,将前蒸热药铺布上一层,候温,再换热药一层。如此换蒸,以汗出为度。重者蒸五次,轻者蒸三次,即愈。内服疏风活血之剂。

擦痹法 治风湿诸痹。

麝香一钱,捣烂于磁器内,勿泄气 蓖麻子三两,去油 活地龙七条,去土捣烂 甘草 甘遂各一两,俱为末

临用先将姜葱各一两,捣烂包患处,次用姜汁化此药,一鸡子黄大,擦半时久,一日三次。二三年者皆效,妇人尤神。

茯苓汤 【《济生方》】 治停蓄支饮,及筋痹脉痹。

半夏汤泡 茯苓皮各一钱 甘草 桔梗 枳实各五分

姜煎温服。

冲和补气汤 【《医学正传》】 治合眼则麻木,开则不麻,四肢无力,痿厥酢心,目昏头眩,神效。

羌活七分 独活 川归 黄蘗各三分 柴胡 神曲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人参 苍朮 白朮 芍药 泽泻 陈皮 猪苓各一钱 甘草 升麻各五分 黄芪制,二钱 黄连 麻黄不去节,各二分

右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活血应痛丸 【《宝鉴》】 治痛痹。

狗脊去毛,六两 香附炒,十二两 陈皮九两 没药一两二钱 草乌炮,二两半 威灵仙三两 苍朮米泔浸一宿,十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或热汤送下,不拘时候。常服和血脉,壮筋骨,使气脉宣通。忌桃、李、雀、鸽诸血物。

行湿流气散 治风寒湿痹,身如板夹,麻木不仁,或手足酸软。

苍朮 羌活 防风 川乌各一两 薏苡二两 白茯苓一两五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葱汤下。

换腿丸 治足三阴经为风寒暑湿所乘,发为挛痹缓弱,上攻胸背,下注腰腿,足心发热,行步艰难。

木瓜四两 薏苡仁 南星 石楠叶 石斛 槟榔 萆薢 牛膝 羌活 防风 黄芪 当归 天麻 续断各一两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温酒盐汤下。

麝香丸 【《医学纲目》】 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疼痛。

川乌三枚 地龙五条 全蝎 黑豆各二十一个

右俱生为细末,入麝香半字研匀,糯米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痰痛,一二服便瘥。

神效黄芪汤 【《医学正传》】 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跗背腿脚麻木,并皆治之;及两目羞明畏日,隐濇难开,视物昏花,睛痛,亦皆治之。

蔓荆子二分 陈皮五分 人参八分 炙甘草 白芍药各一钱 黄芪二钱

右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临卧热服。如麻木不仁,虽有热,不加黄蘗,只加黄芪一钱、木通三钱。如麻木甚者,加芍药一钱、木通二钱。如小便淋濇,加泽泻五分,一服,去则止。如有大热证,加酒洗黄蘗三分。

二妙苍蘗散 治一切风寒湿热,脚气,骨间作热,四肢痛,令人痿躄,用之神效。

苍朮盐炒 黄蘗酒炙,各五钱

水煎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如气实,加酒少许,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甚加姜汁,或为末、为丸服,尤妙。

牛蒡子散 【《本事》】 治前证。

牛蒡子 豆豉炒 羌活各三两 生地二两半 黄芪一两半

右为细末,汤调二钱,空心,食前,日三服。

四君子汤 治气虚麻痹。

人参一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甘草六分 生姜三片 枣子二枚

右水煎,不拘时温服。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足胫肿痛等证。

白朮一分五厘 当归 防风 猪苓 泽泻 茯苓 知母各三分 羌活 茵陈 甘草 黄芩各五分 升麻 干葛 苦参 人参 苍朮各二分

水煎温服。

犀角汤 【《千金方》】 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

犀角 羚羊角 前胡 黄芩 栀子仁 射干 大黄 升麻各四两 豉一升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服。

茵芋丸 【《本事方》】 治历节肿满,疼痛。

茵芋 朱砂 薏苡 牵牛一两半 (木郁)李仁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杵丸如桐子大,轻粉滚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五更温水下。到晚未利,可二三服。

二陈汤 治痰痹麻木。

陈皮二钱 半夏一钱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右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 治湿热郁于脾土。不能荣于四肢,致痹痛麻木。

黄芪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当归 白朮 陈皮 柴胡 升麻各五分,虚甚者升柴各一分,汗多者全去

右水煎,巳、午、未时温服。伤之重者,连进二服,如得微汗即愈。忌多言劳役,静养一二时辰久,方进美膳以助之。常服去升麻,加黄蘗三分以滋肾水,红花二分入心养血,多用则破血。

十全大补汤 治元阳大虚,不能荣于四肢,故作麻木或疼痛。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熟地 芍药 肉桂 黄芪各二分半

右,姜枣煎服。快利为度,白粥将息。

趁痛散 治痛痹。

右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或加酒炒芩、蘗。

小续命汤 【《千金方》】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芍药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风 官桂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右除附子、杏仁外,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史国公浸酒方 治左瘫右痪,四肢顽麻,骨节酸疼,诸般寒湿风气。

虎胫骨酒浸一日,焙干酥炙 当归 鳖甲炙 羌活 防风 萆薢 秦艽 牛膝 晚蚕沙 松节各二两 干茄根八两,蒸熟 枸杞子五两

用无灰酒一斗,绢袋盛药入酒内,封十日。取饮时不可面向坛口,恐药气冲人头面。饮酒不可间断,饮尽,药滓晒干为末,米糊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五十丸。忌食发风动气之物。

加味二妙丸 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为病,此药主之。

苍朮四两,米泔浸 黄蘗二两,酒浸日干 牛膝 当归尾酒洗 萆薢 防己 龟板酒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汤或盐汤下。

三五七散 【《济生方》】 治风寒湿痹,脚气缓弱等疾。

天雄炮去皮 细辛洗去土,各三两 干姜炮 山茱萸去核,各五两 防风 山药炒,各七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起死神应丹 【子和,下同】 治瘫痪,四肢不举,风痹等疾。

麻黄去根节,河水五升,熬去滓,可成膏子,五斤 白芷 桑白皮 苍朮 甘松 浮萍各二两 川芎三两 苦参三两五钱

以上各为细末,用膏子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一盏化下,临卧服之,微汗出,勿虑。如未安,隔二三日再服,手足即时软快。

愈风丹 治痹。

甘草三钱 芍药 川芎 白僵蚕炒 桔梗 细辛 羌活各五钱 白芷 麻黄去节 防风 天麻 全蝎炙,各一两 南星生姜制用,五钱 朱砂为衣,五钱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吞下。

经验九藤酒 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证,其功甚速。

钩藤钩 红藤即理省藤 丁公藤即风藤 桑络藤 菟丝藤即无根藤 青藤 天仙藤即青木香 阴地蕨根各四两,即地茶 五味子藤即红内消 忍冬藤各二两

右细切,以无灰老酒一大斗,用磁罐一个盛酒,其药用真绵包裹,放酒中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气,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每服一盏,日三服。病在上,食后及卧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木瓜虎骨丸 【《卫生宝鉴》,下同】 治风寒湿合而成痹,脚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挛痛,不能踞地,脚膝筋挛,不能屈伸,及项背拘急,手臂无力,耳内蝉鸣,头眩目运诸证,脚气行步艰难,并皆服之。

木瓜 血竭研 虎胫骨酒炙 没药研 乳香 自然铜酢淬,各五钱 枫香脂 甜瓜子 木香 败龟板酢炙去阑 骨碎补去毛 当归焙 桂各一两 安息香重汤酒煮 地龙去土,各二两

右为末,入研药和匀,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煎木瓜汤送下亦得,渐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

茖葱丸 治寒湿筋骨冷疼,不能举动。

川乌去皮、尖,生 黑牵牛头末 盐豉各三钱 乳香研 没药研,各一钱

右为末,入研药匀,用肥葱一握洗去土,淡酢一升,不犯铜铁,文武火熬葱酢一半,去柤,慢火再熬成膏,滴水中不散为度。将前药末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温酒送下,大便微利则愈。

乌灵丸 治久患风虚麻痛,行步艰难。

川乌炮去皮,一两 五灵脂二两

右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忌一切冷物。

芍药补气汤 【东垣】 治着痹。

黄芪一两 白芍药一两半 陈皮留白,一两 泽泻半两 甘草一两,炙

右銼,每服一两,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黄芪桂枝五物汤 【仲景】 治着痹。

黄芪 芍药 桂枝各三钱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独活寄生汤 【《卫生宝鉴》】 治肾气虚弱,冷卧湿地,腰背拘倦,筋骨挛痛,或当风取凉,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或腰痛牵引,脚重行步艰辛。

独活 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桂心 茯苓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各一两五钱 当归 熟地黄 芍药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桂枝附子汤 【仲景,下同】 治湿痹,脉浮虚而濇者。

桂枝去皮,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甘草附子汤 治痹证,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恶风不欲去衣。

甘草炙 白朮各二两 桂枝四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妙。

风湿方 【《千金方》】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甘草二两 黄芪五两 汉防己四两 生姜 白朮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黄芪汤 【《千金方》】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

黄芪 人参要略少 芍药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令尽。

补气升阳和中汤 【东垣】 治气虚着痹。

黄芪五钱 人参 白芍药各三钱 甘草炙 佛耳草各四钱 陈皮 白朮 当归身各二钱 苍朮 草豆蔻各一钱半 黄蘗酒洗 甘草根 升麻 白茯苓 泽泻 柴胡各一钱

每服三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早饭后、午饭前服之。

白蔹散 【《千金方》,下同】 治风痹,肿筋急,展转易常处。

白蔹五钱 附子六铢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

血痹大易方 治风痹游走无定处。

萆薢 薯蓣 牛膝 泽泻各二两 地肤子 白朮各五钱 干膝 蛴螬 狗脊 车前子 天雄各十铢 茵芋六铢 山茱萸三十铢 干地黄二两五钱

右十四味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丸,日三,后稍加。

诸风方 治诸风痹。

防风 甘草生 黄芩 桂心 当归身 茯苓各一两 秦艽 葛根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附子酒 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

大附子一枚,重二两者;一作二枚 酒五升渍,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每服一合,日再,以瘥为度。

除风湿羌活汤 【东垣】 治风湿着痹。

羌活 防风各一两 茯苓二钱 独活五分 黄芪 苍朮泔浸,各一钱 泽泻 猪苓各二分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槁本川芎 陈皮 黄蘗各三分 升麻七分 黄连去须,一分

每服三钱,或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量虚实施用。如不尽证候,依加减法用之。

附子汤 【《宣明方》,下同】 治肾脏风寒湿骨痹,腰脊疼不得俯仰,两脚冷受热不遂,头昏耳聋音浑。

附子炮 独活 防风 川芎 丹参 萆薢 石菖蒲 天麻 官桂 当归各一两 黄芪 细辛 山茱萸 白朮甘菊花 牛膝酒浸 甘草炙 枳壳麸炒去穰,各五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防风汤 治行痹行走无定。

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茯苓去皮 桂心 杏仁去皮炒熟,各一两 麻黄去节,五钱 黄芩 秦艽 葛根各三钱

右为末,每服五钱,酒水合二盏,枣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一方有羌活,无麻黄。一方有独活、赤芍,无葛根、麻黄。

茯苓汤 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肿。

赤茯苓 桑白皮各二两 防风 官桂 川芎 芍药 麻黄去节,各一两五钱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效矣。

茯苓川芎汤 治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木,拘挛浮肿。

赤茯苓 桑白皮 防风 官桂 川芎 麻黄 芍药 当归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枣三枚,同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欲出汗,以粥投之。一方有苍朮。

大豆糵散 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

大豆糵炒香熟,一斤

右为末,每服五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两,日三。

肾着汤 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 白朮各四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炮,二两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木香丸 治肠痹,腹(疒丂)痛,时发飧泻,气不消化,小便秘濇。

干姜三分 木香 白朮 官桂 芜荑 良姜 诃子皮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 厚朴生姜制 肉豆蔻各二两 甘草五钱

右为末,曲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空心下。

升麻汤 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兼诸风皆治。

升麻三两 茯神去皮 人参 防风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两 官桂五钱

右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二块碎,竹沥少许,同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

苦参丸 治着痹。

苦参二两,取粉 丹参炙 沙参 人参 防风 五加皮 蒺藜炒去刺 乌蛇肉酒浸 蔓荆子 败龟板酥炙黄 虎骨酥炙黄 元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用不蛀皂角一斤銼碎,以水三升,挼取汁去滓,于无油铁器内熬成膏,用炼蜜四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食久、夜卧其三服,荆芥薄荷酒下。

附子丸 治气痹中寒,阳虚阴盛,一身如从水中出。

附子炮 川乌头炮,二味通銼碎炒黄色入药 官桂 川椒 菖蒲 甘草各四两 骨碎补炒 天麻 白朮各二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前胡散 治荣虚卫实,肌肉不仁,致令(疒帬)重,名曰肉苛。

川椒去目闭口者,生,二钱 前胡 白芷 细辛 官桂 白朮 川芎各三两 吴茱萸汤洗炒 附子炮 当归各二两

右銼捣,以茶酒三升拌匀,同窨一宿,以炼成猪脂膏五斤入药微煎,候白芷黄紫色,漉出滓成膏。于病处摩之至热,调此药樱桃大。

补气汤 【东垣】 治皮肤间有麻木,乃肝气不行故也。

白芍药 橘皮不去白,各一两五钱 炙甘草 黄芪各一两 泽泻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

蔓荆实丸 【《奇效良方》】 治皮痹不仁。

蔓荆实七钱半 桔梗炒 附子炮 枳壳麸炒 蒺藜子炒去刺 羌活 防风各半两 皂角不蛀者,半斤,銼碎,用新汲水浸一宿,以熟绢滤去渣,入面少许,同煎成膏

右为细末,以皂角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用热酒送下。

家宝丹 【丹溪,下同】 治一切风疾瘫痪,痿痹不仁,口眼喎斜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乌 南星 五灵脂姜汁制研 草乌各六两 白附子 全蝎 没药 辰砂各二两 羌活 天麻 乳香研 白僵蚕炒,各三两 片脑五钱 麝香二钱半 地龙四两 雄黄 轻粉各一两

右为末,作散,调三分,不觉,半钱。或蜜丸如桐子大,含化,茶酒皆可。

如神救苦散 治瘫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剂也,非痛不可服,痛止则已。

米壳去顶膜,蜜炒一两 陈皮五钱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没药研 甘草各二钱五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连滓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煎时须顺搅之。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姜制 苍朮泔浸 黄蘗酒炒,各二两 神曲炒 川芎各一两 白芷 桃仁各五钱 威灵仙酒拌 桂枝 羌活各三钱 防己五钱 红花酒洗,一钱五分 草龙胆五分

右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萆薢丸 治血痹,手足(疒帬)麻不仁,游走无定,及风痹等证。

萆薢炮 山芋 牛膝酒浸 山萸炒 熟地焙 泽泻各一两 狗脊去毛 地肤子炒 白朮各半两 干漆炒烟尽 天雄炮去皮脐 车前子炒 蛴螬研,各七钱五分 茵芋去皮茎,二钱五分

右,除蛴螬生研外,捣为细末,和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用温酒送下,日二夜一。

臂痛方 治臂痛。

苍朮一钱五分 半夏 南星 白朮 香附 黄芩酒炒,各一钱 陈皮 白茯苓各五分 威灵仙三钱 甘草少许

右(口父)咀,作一服,入生姜二三片。一本加羌活一钱。

八珍丸 治痛风走注,脚疾。

乳香 没药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各三钱 羌活 草乌生用,各五钱 全蝎炒,二十一个 川乌不去皮尖,生用,一两

右为末,酢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温酒迭下。

四妙散 【丹溪】 治痛风走注。

威灵仙酒浸,五钱 羊角灰三钱 白芥子一钱 苍耳一钱五分;一作苍朮

右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一大片擂汁,入汤调服。又二妙散同调服。

麻黄赤芍汤 【《医学入门》】 治湿热流注,肢节肿痛。

麻黄 赤芍各一钱 防风 荆芥 威灵仙 羌活 独活 白芷 苍朮 片芩 枳实 桔梗 葛根 川芎各五分 甘草 归尾 升麻各三分

下焦加酒炒黄蘗,妇人加酒炒红花,肿多加槟榔、泽泻,痛加乳没,瘀血加桃仁、大黄,水煎服。

又方 【丹溪】 治痛风不能行。

糯米一盏 黄(艹蹢)(艹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右,用酒水各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泻,一服便能行动。

痛风丸 【《医学入门》】 治上中下疼痛。

红花钱半 南星 苍朮 黄蘗各二两 木瓜 神曲各一两 白芷 桃仁各五钱 威灵仙 羌活 桂枝各三钱 防己 草龙胆各四钱

右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百丸,空心白汤下。

乳香丸 【丹溪】 治痛风。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没药 赤小豆 荆芥 藿香 骨碎补去毛 乳香另研,各一两 五灵脂 川乌炮去皮脐尖糯米炒,各二两 草乌头去皮尖 京墨煅,各五两 松脂研,五钱

右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时。忌热物。

加味四物汤 【《医学正传》】 治白虎历节风证。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加桃仁 牛膝 陈皮 茯苓 甘草 白芷 草龙胆

如痛在上者属风,加羌活、桂枝、威灵仙。在下者属湿,加牛膝、防己、木通、黄蘗。气虚者加人参、白朮、龟板。有痰者加南星、半夏、生姜。血虚者倍川归、川芎,佐以桃仁、红花,水煎服之。

防风天麻散 【《医学正传》】 治风湿麻痹,肢节走注疼痛,中风偏枯,或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昏眩。

防风 天麻 川芎 羌活 白芷 草乌头 白附子 荆芥穗 当归 甘草炙,各五钱 白滑石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加至一钱,热酒化蜜少许调下搅,药力运行微麻为度;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热酒化下,白汤亦可。此药散郁开结,宣风通气之妙剂也。

神通饮 【《古今医鉴》,下同】 治感风湿,得白虎历节风,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二三年,百方不效,身体羸瘦,服此神效。

川木通二两

右銼细,长流水煎汁,顿服。服后一时许,遍身发痒,或发红丹,勿惧,遍身上下出汗,即愈。

两手痹方 治两手疼痛麻木。

当归 川芎 白芷 黄芩酒炒 黄连 南星 半夏各姜汁炒 苍朮 羌活 防风 桔梗 桂枝 甘草各等分

右銼,一剂,生姜煎服。

舒筋立安散 治四肢百节疼痛,名曰白虎历节风。

防风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生地黄 白芷 苍朮 红花 桃仁 陈皮 半夏 南星 白朮 威灵仙 牛膝 木瓜 防己 黄芩 连翘 木通 龙胆草酒浸 木香少许 大附子少许 甘草各等分

右銼,一剂,水煎,入姜汁、竹沥服。痛甚,加乳香、没药调服。

透骨膏 【《奇效良方》,下同】 治一切风湿,走注疼痛。

生地 马鞭草各半斤 吴茱萸 白面各三两 骨碎补 败龟板酒炙,各四两 鳖甲酒炙三个 蒲黄二两

右为细末,用米粉酢调似膏子,火上温热,摊于痛处,用纸裹,候冷再烘,于避风处用之。

八风九州汤 治男子妇人,寒冷不自爱护,当风解衣,汗出卧冷湿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难,周身淫痹,四肢不收,状如风狂,饮食损少,手足苦冷,或不随。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炙 干姜 附子炮 防风 独活各三两 石膏绵裹捣碎 茯苓 白朮土炒 川芎 柴胡 当归身 人参 细辛各二两 杏仁去尖皮,四十九粒

右(口父)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渍三夜,煮取四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病羸瘦者,用水煎服,服讫厚覆,当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扑之。忌生菜、菘菜、酢、桃、李、猪肉、雀肉。

除湿蠲痛汤 治风湿痛痹。

苍朮米泔浸炒,二钱 羌活 茯苓 泽泻 白朮各一钱半 陈皮一钱 甘草四分

水二锺,煎八分,入姜汁、竹沥各二三匙服。在上痛者,加桂枝、威灵仙、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黄蘗、牛膝。

海桐皮散 治白虎历节,走注,骨节疼痛。

独活 萆薢盐水浸焙 川芎 当归各三分 桃仁去皮焙 天麻 辣桂 牛膝 麻黄去节 枳壳麸炒 海桐皮 白芍药 川乌炮去皮脐 松节 防风 杜仲姜制 甘草各五钱 麝香一分 虎胫骨酒炙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六分,食前温服。

摄风酒 【《奇效良方》】 治白虎历节风,及诸般风湿,流注四肢,大风鹤膝,一切风疾。

寻风藤 三角尖石上生者 青藤根 石薜荔石上生者,各一两 五加皮 生姜各一两五钱 虎胫骨 石楠叶 青木香 威灵仙 川续断 当归 乳香 羌活 细辛 南木香各二钱半 乌药 防风 甘草节 苏木 苍朮各五钱 骨碎补七钱五分 生川乌一枚,四分之一 牛膝四钱

右銼碎,用无灰酒一坛,将药盛于布袋内,放酒坛中,油纸封缚,以锅内盛水,将酒坛坐于锅内,慢火自辰煮至午,连坛取出,放冷,每日不拘时,随意温服。药酒如夏恐停久作酸,自作半料,用小坛酒,依上法煮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八

痹门

两足痹方 【《古今医鉴》】 治两足疼痛麻木。

当归 白芍 白朮 苍朮 陈皮 半夏 茯苓 黄蘗酒炒 桃仁 红花 威灵仙 川牛膝酒洗 甘草各等分

右銼,生姜五片,水煎,入竹沥同服。

活血丹 【《医学纲目》,下同】 治遍身骨节疼痛,如神。

熟地黄三两 当归 白朮 白芍 续断 人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虎骨丸 治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愈痛。

乳香 没药各另研 赤芍药 熟地黄 当归 虎胫骨酥炙黄,各一两 血竭五钱

右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内,以麻线缠定,勿令透气,好酒六升煮,酒尽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许,杵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温酒下。

甜瓜子丸 【《医学入门》,下同】 治风湿相搏,腰脚疼痛。

甜瓜子炒,二两 木瓜一两五钱 威灵仙一两 川乌五钱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避风,汗出。忌热及相反药。

捉虎丸 治一切痛风走注,手足瘫痪麻木,白虎历节等证。

麝香二钱五分 京墨煅,一钱五分 乳香 没药 当归各七钱五分 白胶 草乌 地龙 木鳖子 五灵脂各一两五钱

右为末,糯米丸芡实大。每一丸,酒化下。

乳香黑虎丹 治男妇虚血气衰败,筋寒骨冷,及天感风湿,传于经络,手足麻木,腰腿疼痛,久则偏枯瘫痪,口眼喎斜,及诸中风不能行者。

草乌 苍朮 生姜各一斤 连须葱半斤,同均匀盦,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日拌一次,晒干入 五灵脂 乳香 没药各五钱穿山甲二两 自然铜一两

右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热酒下,间日服,尤妙。忌生冷物。但觉麻木为效。孕妇勿服。

神仙飞步丹 治诸风湿痹瘫痪等证。

草乌不去皮尖,四两 苍朮半斤 川芎藭 白芷各一两

右为末,用生姜、连须葱各四两,和前药捣烂,以磁器筑药于内令实,纸封瓶口,勿令泄气,春三、夏二、秋五、冬七日取出,晒或焙干,与姜葱同为末,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茶任下。忌发热物。孕妇勿服。

历节风方 【《奇效良方》,下同】 治白虎历节风痛者,状如虎咬,骨节惊疼。

白芥子 大戟 木鳖子 甘遂 乳香 川乌

右各等分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下。

四物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得屈伸。

附子炮,一钱五分 肉桂二钱 白朮三钱 甘草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通气防风散 治风湿注痹走痛。

羌活 独活 川芎 蔓荆子各一钱 防风 甘草炙 槁本各五分

右,水锺半,煎七分,热服出汗。

通痹散 治腰以下至足,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两足至膝冷如冰,不能自举,或因酒热,立冷水中,久成此疾。

天麻 独活 当归 川芎 白朮 槁本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

七圣散 治风湿流注经络间,肢节缓纵不随,或脚膝疼痛。

续断 独活 防风 杜仲 萆薢 甘草 牛膝酒浸一宿

右等分,焙干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乳香没药丸 治远年近日,风湿脚气,攻注脚膝,肿疼筋挛,不能屈伸,脚不能踏地,及一切疼痛往来不已。

白牵牛麸炒,三两 乳香别研 没药别研 骨碎补去毛 缩砂仁 五灵脂 白附子 甜瓜子 当归酒炒 牛膝酒浸一宿木瓜 地龙去土 木鳖子各一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木瓜汤下,或温酒方可,不拘时服。

上马丸 治寒湿,臂痛腿痹,筋骨诸疾。

川乌 木香不见火,各五钱 虎骨酥炙 牛膝 杜仲 木瓜 当归酒浸 败龟板酥炙 白朮 自然铜酢淬 黄芪蜜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送下。

三痹汤 治血气濇滞,手足拘挛,风痹等疾,并皆治之。

杜仲姜炒 防风 桂心 续断 人参 当归 秦艽 川芎 白茯苓 黄芪 细辛 白芍药 独活 牛膝 生地黄 甘草炙,各八分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二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锺,去滓,不拘时服。

蠲痛丸 治诸风历节疼痛肿满。

川乌生一枚 全蝎去毒,二七个 麝香研,五分 黑豆生去皮,七十粒 地龙去土,五钱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睡用冷酒送下,微汗不妨。

寻痛舒筋丸 治痹痛如神。

两头尖 五灵脂各五钱 草乌 滴乳香 明没药各三分

右为细末,捣生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临睡时用温酒送下,盐汤方可。忌热物。

循络丸 治风痹气滞,血脉凝濇,筋脉拘挛,肢节腰膝强痛,行步艰难。

没药别研 乳香别研 虎骨酥炙 五灵脂 龟板酥炙 当归各二两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天麻酒浸焙 全蝎去毒炒 附子炮去皮脐 川乌炮去皮脐 地龙炒 杜仲炒 威灵仙 牛膝酒浸一宿 乌蛇酒浸去皮骨焙 续断 肉苁蓉酒浸一夜焙 朱砂别研,各一两

右为细末,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股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

枳实散 治心痹,胸中气坚急,心微痛,气短促,咳唾亦痛,不能饮食。

枳实麸炒 桂心 细辛 桔梗各七钱半 青皮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锺,生姜一钱半,煎六分,不拘时服。

活络饮 治风湿痹痛,诸药不效。

当归 白朮 川芎 羌活 独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一锺半,姜五分,煎七分,温服。

换骨丹 治痹痛,与史国公浸酒方大同。

虎骨酥炙 防风 牛膝 当归 羌活 独活 败龟板 秦艽 萆薢 晚蚕沙 松节各一两 枸杞二两半 茄根洗净,二两

酒糊丸服,或酒浸、或为末服亦可。

乳香宣经丸

【《奇效良方》】

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筋骨疼痛,行步艰难。

乳香别研 附子炮去皮脐 木香各八钱 五灵脂一两 黑豆生用,三合 草乌去皮尖炒 川楝子肉微炒 茴香炒,各二两 防风 乌药 陈皮去白 黑牵牛生 威灵仙 萆薢各四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五七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蠲痛丸 治风寒湿痹,筋骨重疼,走注攻刺,腰脚无力。

草乌去皮尖,盐炒烟山,四两 南星 地龙炒 五灵脂炒 白胶香熬开,泼净石上冷,研 破故纸炒,各二两 没药别研,一两 乳香别研 京墨煅,各五钱

右为细末,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送下,渐加丸数服之。

导痹汤 治脉痹,导血壅塞。

半夏 官桂去皮,各五两 黄芪四两 茯苓 当归焙 远志 龙齿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茯神 枳实麸炒 桔梗炒,各二两

右(口父)咀,每服先以水二盏,煮糯米半合,米熟去米,入药五钱,生姜五片,枣二枚,煎数沸,去滓,取一盏,不拘时温服。

牛膝酒 治肾气虚冷,复感寒湿为痹。

火麻仁炒,五钱 牛膝 秦艽 川芎 白茯苓 防风 官桂 独活 丹参各二两 薏苡一两 五加皮五两 麦冬 石斛 杜仲炒 地骨皮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一两五钱

右銼如麻豆大,以生绢袋盛,用酒一斗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每服半盏,空心温服,日再。

五加皮酒 治筋痹,多悲思,颜色苍白,四肢不营,诸筋拘挛,伸动缩急,腹中转痛。

五加皮 枳刺炒 猪椒根皮 丹参各八两 川芎藭 干姜炮,各五两 白藓皮 木通 秦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 天雄炮去皮脐 甘草炙,各四两 薏苡仁八两 火麻仁三升 官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各三两

右銼麻豆大,绢袋盛,用酒三斗浸之,春夏三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温服二三合,稍加之,以知为度。

草豆蔻散 治肠痹,风寒湿内攻,腹疼飧泄。

草豆蔻 陈皮去白,焙,各二两 官桂去粗皮 白豆蔻仁 肉豆蔻 当归切焙 木香 白朮 丁香 良姜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生姜枣汤调服。

巴戟丸 治胞痹,脐腹疼痛,小水不利。

巴戟一两半 桑螵蛸麸炒 续断 杜仲酥炙 生地黄焙 附子炮去皮脐 肉苁蓉酒浸切焙 山芋各一两 远志三钱 石斛鹿茸酥炙 菟丝子酒浸一宿,捣 山茱萸 五味子 龙骨 官桂各三分

右为细末,入别捣药研和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日再服。

蠲痹汤 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脚腿沉重,或身疼项强。

当归酒洗 赤芍药煨 黄芪 姜黄 羌活 甘草五分

水三锺,姜三片,枣二枚,不拘时服。

人参丸 治脉痹,通行血脉。

人参 麦门冬去心焙 茯神去木 赤石脂 龙齿 石菖蒲 黄芪各一两 熟地焙,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良久,以清粥饮送下。

秘传药酒 治男子妇人风湿相搏,腰膝疼痛,或因坐卧湿地,雨露所袭,遍身骨节痛,风湿脚气,并皆治之。

麻黄 白芷 桔梗 芍药 当归 川芎 肉桂 半夏 防己 甘草各一两 陈皮 厚朴 枳壳 乌药 牛膝杜仲制,各二两 苍朮 槟榔 川木瓜 独活各两半

右銼粗末,以绢袋盛之,用无灰酒三斗,浸于坛内,密封坛口,锅内重汤煮一时,然后取出,过三日开,取酒饮之,量饮,一日三次。滓晒干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酒下。

羌活汤 治皮痹,皮如虫走,腹胁胀满,大肠不利,语不出声。

羌活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 沙参 白朮 羚羊角镑 五加皮 生地黄 官桂 白蒺藜 枳壳麸炒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各五钱 丹参 萆薢 五味子 石菖蒲 木通 槟榔 (木郁)李仁炮去皮 赤茯苓各等分

右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羌活续断汤 治一切白虎历节风,手足肢节,肿痛如锥。

羌活 川续断 牛膝酒洗 防风 当归酒洗 川芎各一钱 薄桂三分 秦艽 川乌各五分 苍朮米泔浸炒 麻黄 甘草节 枳壳麸炒 穿山甲各七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根,煎一盏,不拘时服,取汗。

金刀如圣散 治三十六种一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遍体游风白虎历节疼痛,立效。

川乌炮 草乌炮,各二两 防风 荆芥 麻黄 天麻 苍朮 何首乌 当归 川芎 细辛 石斛 人参 甘草各三钱 全蝎 朱砂 雄黄各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卧时温茶下。如久病者,初服三分,随加至五分,看虚实加减。

燥湿化痰丸 治历节风,湿痰壅滞,昼夜疼痛无休者。

羌活 独活 防风 防己 川乌 全蝎 南星 半夏 僵蚕炒 天麻 陈皮去白 猪牙皂角炒 当归酒洗 生地黄 木香 沉香各五钱 白朮土炒 苍朮米泔水浸 杜仲姜汁炒,各二两 巴戟天炒 薏苡仁 牛膝酒洗 川芎 破故纸炒,各一两

右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食前酒送下,日二次,食干物压之。

诸风应效酒 治白虎历节风,一切诸风,瘫痪,寒湿痹,肢节疼痛。

当归 川芎 白朮 五加皮 石楠藤 僵蚕 白芍药各三两 苍朮五钱 白芷 苦参 何首乌 木瓜 牛膝 细辛 黄蘗 知母 大枫子 薏苡仁 生地黄各二钱 川乌 木香各一钱 穿山甲 紫荆皮 羌活 独活 威灵仙 槁本 防风各钱半

右为粗末,好酒坛,将绢袋盛于坛内,密封口,文武火重汤煮一时取出,去火毒,过三日饮之。

煮酒方 治一切白虎历节疼痛。

当归 五加皮 海风藤各五钱 川芎 牛膝 黄芩 木通 薏苡仁 木瓜各二钱 白朮 苍朮 乌药 茯苓 甘草 桑寄生各一两 白芍药 生地黄 陈皮 半夏 羌活 独活 麻黄 金银花 枳壳 防风各三钱 紫苏叶 木香各一钱

右,煮法同前。

乌药顺气散 治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及疗瘫痪,步履艰难,脚膝痿弱。

麻黄去根节 陈皮 乌药各二钱 干姜炮 白僵蚕去丝嘴炒,各五分 川芎 枳壳 桔梗 白芷 甘草炒,各一钱

水二锺,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抽薪饮 【《景岳全书》,下同】 治热盛挛痹。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蘗各一二钱 枳壳 泽泻各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锺,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

三气饮 治血气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

当归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牛膝 茯苓 芍药酒炒 肉桂各一钱 白芷 细辛或代以独活 炙甘草各一钱附子随宜一二钱

水二锺,加生姜三片,煎服。此饮亦可浸酒,大约每药一斤,用烧酒六七斤,浸十余日服。

熨背散 【《奇效良方》,下同】 治胸痹,心背疼痛,气闷。

川芎一两二钱 乌头 细辛 附子 羌活 川椒 桂心各一两

右为末,以少酢拌匀,或炒热,或用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差乃止。忌生冷如常服。按此方当用气,惟诸辛香者佳,附子似不必用。

火龙膏 治风寒湿毒所袭,筋骨挛痛,及湿痰流注,经络壅痛,不能行步,并治历节风、鹤膝风,其效如神。

生姜八两,取汁 乳香为末 没药为末,各五钱 麝香一钱 真牛皮广胶二两

右,先将姜汁并广胶镕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摊贴患处。更服五积散。

续断丹 治中风寒湿,筋挛骨痛。

续断 萆薢酒浸 牛膝酒浸 干木瓜 杜仲炒,各二两

右为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四丸。每服一丸,细嚼温酒下,不拘时。

羌活散 治风痹,手足不仁。

荆芥一握 羌活 防己 防风 枣仁 当归 川芎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麻黄去根节 天麻各一两半 黄松节 薏苡仁各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下。

当归汤 治肺痹,上气闭塞胸中,胁下支满,乍作乍止,不得饮食,唇干舌燥,手足冷痛。

当归焙 防风 黄芪各二两 人参 细辛 黄芩各一两 柴胡八两 半夏汤泡,五两 麻黄去根节,水煮二三沸,掠去沫,晒干,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五十个 桂心三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七钱,水一锺,姜七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日三夜二。

黄芪丸 治脾痹,肌肉消瘦,心腹胀满,水谷不化,食即欲呕,饮食无味,四肢怠惰,或时自利。

黄芪 石斛 附子炮去皮脐 肉苁蓉 益智仁白朮 人参各一两 诃梨勒煨,二两 桂心 厚朴姜汁炙,各一两半 五味子当归 沉香 白豆蔻去壳 枳实麸炒 良姜各七钱五分 吴茱萸汤泡 丁香各半两

右为细末,煮枣肉和捣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

加味五痹汤 治五脏痹证。

细辛七分 人参 当归酒洗 白芍煨 茯苓 川芎各一钱,肝心肾痹倍之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 白朮一钱,脾痹倍之

水二锺,姜一片,煎八分,食远服。脾痹,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肝痹,加酸枣仁、柴胡。心痹,加远

志、茯神、麦门冬、犀角。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黄。肾痹,加独活、官桂、杜仲、牛膝、黄芪、萆薢。

石楠散 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兼治诸风。

石楠叶酢炙 山芋 葳蕤銼 天雄炮去皮脐 石膏别研 升麻各一两 黄芪銼 桃花生用 甘草 菊花未开者,炒,各五钱山萸肉一两半 珍珠别研 丹砂各二钱半,别研

右为细末,入别研药,更研令匀。每服一钱,渐加至二钱,空心用温酒调服。

防风丸 治热痹。

防风 羌活 桂心 茯神 人参 枳壳麸炒 牛膝酒浸 五加皮 麦门冬 元参 薏苡仁 生地黄焙 芍药丹参 槟榔二两 大黄炒 松子仁 木香各半两 磁石火煅酢淬,七次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空心温酒下。

巴戟天汤 治冷痹,脚膝疼痛,行履艰难。

巴戟天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五加皮各二两 牛膝酒浸焙 石斛 甘草炙 萆薢各一两半 白茯苓 防风各一两七钱半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一方无生姜。

补肝汤 治肝痹,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疝瘕,四逆抢心,腹痛,目不明。

乌头四枚,炮去皮脐 附子二枚炮去皮脐 山茱萸去核,各七钱半 官桂七钱半 薏苡仁 甘草炙 独活各半两 白茯苓一两二钱柏子仁另研 防风 细辛各二两

右銼如麻豆大,入研药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大枣二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萆薢丸 治肝痹,缓筋脉,去邪毒,调荣卫。

萆薢 羌活 天麻酒浸焙,各一两 乳香别研 没药别研,各二钱五分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右为细末,入乳香、没药同研匀,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温酒化下日再服。

犀角散 治心痹,精神恍惚,恐畏闷乱,不得睡卧,志气不定,语言错误。

犀用屑 牛黄别研 麝香另研 羚羊角 白藓皮 茯神去木 沙参 天竺黄别研 防风 天麻 独活 人参 升麻 龙齿 远志去心 甘草炙,各二钱五分 麦门冬去心 丹砂别研 龙脑别研,一钱二分

右为细末,入别研药,再研令极细。每服二钱,不拘时,用麦门冬汤调下。

茯神汤 治心痹,神思昏塞,四肢不利,胸中烦闷,时复恐悸。

茯神 羌活 麻黄去根节 龙齿 麦门冬焙 远志 犀角屑 薏苡仁 人参 蔓荆子 防卧各七钱五分 赤芍药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锺,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温中法曲丸 治脾痹,发咳呕汁。

法曲炒 枳实麸炒 白茯苓 吴茱萸汤浸炒 厚朴姜汁炙 甘草炙,各三两 麦糵微炒,五合 细辛 干姜炮 麦门冬焙附子炮去皮脐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熟水下,日三服 。

五味子汤 治肺痹,上气发咳。

五味子 半夏各三两 麻黄去根节 细辛 紫菀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当归焙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紫苏子炒,八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上气病亦单煮紫苏子及生紫苏叶,冬月煮干枝茎叶服。

紫苏子汤 治肺痹,胸心满塞,上气不下。

紫苏子炒,八两 半夏汤洗,五两 陈皮去白 桂心各三两 人参 白朮 甘草炙,各二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乳香应痛丸 【《集验》】 治风痹,走注疼痛。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半两 五灵脂炒 赤石脂各一两,研 草乌头一两半,炒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酒送下,日进二服。

风痹方 治走注,疼痛不定。

芫花 桑白皮 川椒各二两 桂心一两 柳蛙屑,半两 麦麸一升

右为粗末,用酢一升,拌炒令热,以青布裹熨痛处,冷即更人酢,再炒,依前熨之,以瘥为度。

薏苡仁散 【《本事》】 治风湿痛痹。

薏苡仁一两 当归 小川芎 干姜 茵芋 甘草 官桂 川乌 防风 人参 羌活 白朮 麻黄 独活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临卧,酒调下,日三服。

和血散痛汤 【《东垣》】 治血留于经络,周身痹痛。

羌活 升麻 麻黄去节,各一钱半 桃仁十 柴胡二钱 防风六分 当归身 红花各一分 独活 猪苓各五分 黄蘗酒炒知母酒炒,各一钱 黄连酒炒 甘草炙,各二分

右,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大盏,煎至一半,去滓,空心热服。

如意通圣散 【《集验》,下同】 治走注风疼痛。

当归 陈皮去白 麻黄去节 甘草炙 川芎 御米壳去顶膈 丁香各等分

右用慢火炒令黄色。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腰脚走注疼痛,加虎骨、没药、乳香,此治诸痛之仙药也。又可服一粒金丹。

虎骨散 治风毒走注,疼痛不定,少得睡卧。

虎胫骨 败龟板酢炙各二两 骐驎竭另研 没药 自然铜酢淬 赤芍药 当归 天麻 苍耳子炒 骨碎补去毛 防风 牛膝酒浸 槟榔 五加皮 羌活去芦,各一两 白附子炮 桂心 白芷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桂心散 治风走注疼痛。

桂心 漏芦 威灵仙 芎藭 白芷 木香 当归去芦 白僵蚕炒 地龙炒,去土,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仙灵脾散 治走注风,往来不定。

仙灵脾 威灵仙 芎藭 苍耳子 桂心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服。

没药散 治遍身百节风虚劳冷,麻痹,走注疼痛,日夜不止。

没药二两,另研 虎骨四两,酢炙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温酒调下,不拘时,日进二服。

虎骨丸 治男子妇人走注疼痛,麻木困弱。

虎骨酢炙,四两 五灵脂炒 僵蚕炒 威灵仙 地龙炒 白胶香各一两 川乌二两,炮去皮脐 胡桃肉二两半,去隔皮,捣研如泥

右为细末,同研令匀,以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十生丹 治风痹走注疼痛。

天麻 防风 羌活 独活 川乌 草乌 何首乌 当归 海桐皮各等分,并生

右为细末,以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细嚼,冷茶清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忌食热物一日。

定痛丸 治风虚走注疼痛。

威灵仙 木鳖子去壳 川乌头炮去皮脐 防风 香白芷 五灵脂 地龙去土炒,各半两 水蛭糯米炒熟 朱砂水飞,各三钱

右捣研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妇人红花酒下。常服轻身壮骨。

八神丹 治风虚走注疼痛,昏迷无力,四肢麻木。

地龙去土炒 五灵脂炒 威灵仙 防风 木鳖子去壳 草乌头各一两,炒 白胶香另研 乳香另研,各三钱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若汗出,其(疒帬)麻自散,是其效也。老幼加减服之。

一粒金丹 治腰膝风痹,走注疼痛。

草乌头銼炒 五灵脂各一两 地龙去土炒 木鳖子去壳,各半两 白胶香研,一两 细墨煅 乳香研,各半两 没药另研 当归各一两 麝香另研一钱

右为细末,以糯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温酒下。服药罢,遍身微汗为妙。

痛风方 【丹溪,下同】

黄蘗酒炒 苍朮酒炒,各二钱

右作一服,煎就调酒浸威灵仙末、羚羊角灰为臣,苍耳为佐,芥子为使,用姜一片,入药末一钱,擂碎,以前药再温服。

龙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成半身疼痛。

草乌 苍朮 白芷各一两

右研为末,水拌发酵过,再入乳香二钱,当归、牛膝各半两,酒糊丸弹子大,酒化下。

透骨丹 【《集验》,下同】 治男妇一切走注疼痛,不可忍。

地骨皮 甜瓜子炒 芸台子葱捣为饼,各三两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 草乌头各一两,銼炒 苍朮 牛膝酒浸 赤芍 当归 自然铜酢煅川乌头炮去皮脐 五灵脂各二两

右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先用甜瓜子一两炒香研,酒煎数沸,量虚实,调黑牵牛末五钱服之,以利为度。后服此。

神效膏 治风走注疼痛,上下不定。

牛皮胶水镕成膏,一钱 芸薹子 安息香 川椒生用 生附子各半两

右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纸摊,随痛处贴之。

神效万全膏 治风毒走注疼痛。

牛膝二两,酒煮研为膏 芸薹子 川椒生用 安息香酒熬为膏 附子生用,各半两

右三味为细末,入牛膝安息膏中调匀,纸摊,随患处贴之。

摩风膏 治风毒攻注筋骨疼痛。

蓖麻子一两,去壳并皮研 草乌头半两生 乳香一钱,另研

右以猪肚脂炼,去沫成膏,方入药搅匀,涂摩攻注之处,以手心摩挲,如火之热,却涂摩患处,大妙。

单方

历节风痛:独活、羌活、松节等分,用酒煮过,每日空心饮一杯。 【《外台》,下同】

历节诸风,酸疼不可忍:用松脂三十斤,炼四五十遍,以炼酥三升温和,松脂三升熟搅,令极调匀。每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数日,食面粥为佳。慎勿食血腥生冷鲊物果子。百日瘥。

历节风,四肢疼痛:松节二十斤,酒五斗,渍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

历节风:松叶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渍三七日,服一合,日服五六度。 【《千金方》】

白虎风痛,日夜走注百节,有如虎啮:炭灰五升,蚯蚓屎一升,红花七捻,和熬,以酢拌之,用故布包二包,更互熨痛处,取效。【《圣惠方》】

鼠壤土:治中风筋骨不随,冷痹骨节手足拘急,风掣痛偏枯,死肌。多收曝干,蒸热袋盛,更互熨之。【藏器】

风湿冷痹:蒴藋叶火燎,厚铺床上,趁热眠于上,冷复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热用。 【《外台》】

麻木疼痛:万灵膏。用甘遂二两,蓖麻子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

风寒湿,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生川乌头末,每以香白米煮粥一碗,入末四钱,慢熬得所,下姜汁一匙,

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苡末二钱,良验。 【《本事方》】

湿气痹痛,腰膝痛:用牛膝叶一斤切,以米三合,于豉汁中煮粥,和盐酱,空腹食之。【《圣惠方》,下同】

风痹肢痛,营卫不行:川乌头炮去皮,以大豆同炒,至汗出为度,去豆焙干,全蝎五分,焙为末,酽酢熬稠,丸菉豆大。每温酒下七丸,日一服。

腰脚冷痹,疼痛有风:川乌头三个,生去皮脐为散,酢调,涂帛上贴之,须臾痛止。

风湿身痛:生葱擂烂,入香油数点,水煎,调川芎藭、郁金末一钱,服取吐。 【《丹溪心法》】

风毒麻痹:芥菜子为末,酢调敷之。 【《日华》】

风痹走注疼痛:芫花一斤,黑豆五升,生姜半斤,切同炒,旋入酢拌,用青布裹熨痛处。如冷更再炒熨,以效为度。【《集验方》,下同】

风痹走注疼痛,及四肢顽痹强硬,屈伸不得:皂荚一斤,不蛀者,食盐五升,细銼,皂荚和盐炒热,以青布裹熨痛处,立瘥。

年久麻痹,或历节走气,疼痛不仁,不拘男女:神授散,用草乌头半斤,去皮为末,以袋一个,盛豆腐半袋,入乌末在内,再将豆腐填满压干,入锅内煮一夜,其药即坚如石,取出晒干为末,每服五分。冷风湿气以生姜汤、麻木不仁以葱白汤下之。【《活人心统》】

风湿痹木:黑神丸,草乌头连皮生研,五灵脂等分为末,六月六日,滴水丸弹子大。四十岁以下,分六服;病甚,一丸作二服,薄荷汤化下,觉微麻为度。【《本事方》】

风湿走痛:黑弩箭丸,用两头尖、五灵脂各一两,乳香、没药、当归三钱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临卧温酒下。忌油腻温面。孕妇勿服。【《瑞竹堂方》】

痛风走注:黄(艹蹢)(艹躅)根一把,糯米一盏,黑豆半盏,酒水各一碗,徐徐服,大吐大泄,一服便能动也。【《医学集成》】

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濇:(艹蹢)(艹躅)花酒拌,蒸一炊久,晒干为末。每以牛乳一

合,酒二合,调服五分。 【《圣惠方》】

风痹,筋急肿痛,屈转易常处: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服,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忌猪肉冷水。【《千金方》】

手足麻痹,时发疼痛,或打扑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等证: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忌茶。【《普济方》】

心痹心烦内热:茜根煮汁服。 【《伤寒类要》】

筋骨痛挛:马霓儿子炒开口为末,酒服一钱,日二服。 【《集简方》】

风湿走注疼痛:地龙一两去土炒,麝香二钱半另研,共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集验方》】

风湿痹痛:青藤根三两,防己一两,酒一瓶,煮饮。 【《普济方》】

风淫湿痹,手足不举,筋节挛痛:先与通关,次以全蝎七个,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匀,酒三盏,空心调服。如觉已透则止,未透再服。如病未尽除,自后专以婆蒿洗净,酒煎,日二服。【《直指方》】

风痹冷痛: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饧。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为度。避风。【《圣惠方》】

风(疒帬)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孟诜食疗》】

小麦麸酢,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良。 【时珍】

手足痛风,冷痛如虎咬者:用樟木一斗,急流水一石,煎极滚泡之,盛大桶内,乘热安足于桶上熏之,以草荐围住,勿令汤气入目,其功甚捷。【《正传》】

周痹缓急偏者: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仲景】

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践地:用紫苏二两,杵碎,以水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椒姜豉食之。【《圣惠方》】

白虎风毒:以三年酽酢五升,煎五沸,切葱白三升,煎一沸,漉出,以布染乘热裹之,痛止乃已。【《外台秘要》】

骨髓风毒,痛不能动者:取大麻子中仁炒,香袋盛,浸酒饮之。 【《本草》,下同】

风缓顽痹,诸节不随,腹内宿痛:用原蚕沙炒,黄袋盛,浸酒饮。

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本事方》】

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没药末五钱,虎胫骨酥炙为末,三两,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图经本草》】

白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用骐驎竭、硫黄末各一两,每温酒服一钱。 【《圣惠方》,下同】

历节风痛:用精猪肉四两切片,裹安息香二两,以瓶盛灰,大火上着一铜版片隔之,安息香放上烧之,以瓶口对痛处熏之,勿令透气。

手足麻木,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 【《救急方》】

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小天蓼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藏器】

积年痛风不可忍,久治无效者:枫柳皮细銼焙干,不限多少,入脑麝浸酒,常服,以醉为度。【《斗门方》】

手足掣痛,不仁不随者:用城东朽木煮汤,热渍痛处,甚良。 【时珍】

风湿挛痹一切风气:苍耳子三两炒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 【《食医心镜》】

遍身走注疼痛,外贴方:牛皮胶一两,水镕成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两,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涂纸上,随痛处贴之。

黑雌鸡肉作羹食,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 【《别录》】

一切风痹脚气:于大松下掘坑置瓮承取其津液一斤,酿糯米五斗,取酒饮之。

风痹历节作痛:东向侧柏叶煮汁,同曲米酿酒饮。

白虎风痛,寒热发渴,骨节微肿:用水牛肉脯一两炙,黄燕窠土、伏龙肝、飞罗面各二两,砒黄一钱,为

末,每以少许新汲水,和作弹丸大,于痛处摩之。痛止,即取药抛于热油铛中。 【《圣惠方》】

风湿顽痹不仁,筋骨挛缩,冷风瘫缓,血脉断绝:六月取河砂,烈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热彻通汗,随病用药。切忌风冷劳役。【藏器】

风虚湿痹:醍醐二两,温酒每服一匙,效。 【《心镜》】

白虎风痛走注,两股热肿:用虎胫骨涂酥炙,黄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日再。【《经验良方》】

风痹:铁砂四两,硇砂三钱,黑脚白矾六钱,研末,热酢或水拌湿,油纸裹置袋内,任意热之,冷再拌。【《圣济录》】

百节皆痛不可忍:用虎头骨一具,涂酥炙黄,槌碎,绢袋盛置二斗清酒中,浸五宿,随性饮之。【《圣惠方》】

遍身走注疼痛:地龙一两,去土炒,水蛭半两,糯米内炒熟,麝香二钱半,另研,共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手足风痹不随,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切,入豉汁中,和葱姜椒盐作腌脂,空腹食之。

风痹,五缓筋急:用熊肉半斤,如上法食之。

生姜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 【时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九

痹门

针灸

《素问》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而刺之,以月生死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灵枢经》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

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一升:原作「一斤」,据《灵枢 寿夭刚柔》改。],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井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睟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泻于井荣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日恢刺。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旁针刺。旁针刺者,直入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除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耶,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搐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得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人迎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寸口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络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濇,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有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濇。凝濇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濇。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濇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濇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圆利针取法于牦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

《甲乙经》曰: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

风痹注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肢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呕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怒,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

足痹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圆利针,大针不可。

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

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骨痹烦满,商丘主之。

肤痛痿痹,外丘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千金方》曰:掖门,主手臂痛。

肩贞,主手麻木不举。

阴交,主手足拘挛。

少商,主手不仁。

前腋,主臂里挛急,手不上举。

尺泽,主掣痛手不伸。

曲池,主手不可举重,腕急,肘中痛难屈伸。又云,主手不仁。

阳溪,主臂重痛肘挛。

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

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

曲垣,主肩胛周痹。

阴陵泉,主足痹痛。

风府、腰腧,主足不仁。

阳辅、阳交、阳陵泉,主髀枢膝骨痹不仁。

至阴,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

内庭、环跳,主胫痛不可屈伸。

阳间、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涌泉、然谷,主五趾尽痛,足不践地。

凡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而留之,以月生死为息数,立已。

太冲,主膝内踝前痛。

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犊鼻,主膝中痛不仁。又云,主膝不仁难跪。

髀关,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风市,主缓纵,痿痹,腨肠痛,冷不仁。

中渎,主寒气在分肉间,痛苦痹不仁。

阳关,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

悬锺,主湿痹流肿,髀筋急瘈胫痛。

曲泉,主卒痹病,引膑下节。

阳陵泉,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绝骨,主髀枢痛,胫膝骨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

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

商丘,主骨痹烦满。

临泣,主身痹洒淅振寒。

凡身体不仁,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历节疼痛,但于痛处灸二七壮,佳。

《医学纲目》曰:白虎历节风痛,取两踝尖。在内外两踝尖灸之。

浑身疼痛,往来上下无常,取阳辅。

浑身疼痛,但于痛处针,不拘经穴,须避筋骨,穴名天应穴。

臂膊疼痛,取肩髃、手三里、外关。

臂膊疼痛,并麻痹,取肩髃、肩井、曲池。

臂膊麻痹疼痛,取肩髃、曲池、手上廉、合谷;不应,再取肩井、列缺。

臂痛连腕,取液门沿皮向后透阳池,泻之;又取中渚沿皮透腕骨,泻之。

臂内廉痛,取经渠,一分,忌灸;灵道,一分,卧针,向前三分;少海,五分。

臂酸挛,取肘髎、窍阴、尺泽、前谷、后溪。

腕痛,取阳溪、曲池。

腕无力并痛,取腕骨,横针入三分,痛则泻,无力则补;曲池,补泻同上。

五指拘挛,取三间,一分,先泻后补,灸之;前谷,一分,泻之,灸。

五指皆痛,取阳池、外关、合谷。

胯痛腿支风,取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针可入三寸半,补少泻多,留八吸;居髎,一寸二分,留八吸,泻之;委中,出血。

胯痛足蹷,取环跳、悬锺 【《摘英》作丘墟,】 针五分,留三呼,灸三壮。

胯痛腿支风,不能转侧,举动艰难,取环跳,三寸半,灸七七壮;风市,灸二七壮;居髎,三寸半,灸五七壮;委中、昆仑、三里、阳陵泉。不已,取五枢、阳辅。

腰脚痛,取委中、昆仑、人中。

侧脚风,取绝骨、太冲。

髀枢痛,足胫寒热,足外廉皮骨痛,取临泣,一分;足三阴,寸半;阳辅。

髀筋急,胫痛,纵缓,痿痹,腨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湿痹流肿,取风市、中渎、阳关、悬锺。

腿痛,取阳陵泉、三里、伏兔、阴市。

腿膝拘挛痛引胁,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状,风市灸之,又取阳陵泉、曲泉、昆仑。

腿膝外廉痛,股肿胻酸,转筋痿痹,或膝胫热不能行动,取侠溪,五分;髀关、光明,各一寸。

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胫酸摇动有声,诸节酸不能行,取阳陵泉、绝骨、中封。

腿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取太冲,五分;中封、膝关。

胫酸寒,足下热,不能久立,湿痹不仁,取中都、冲阳、承山、承筋。

胫寒,四肢重,少气难言,不得卧,取至阳、三阴交。

草鞋风,取昆仑,泻之,留六呼;太溪,泻之,留六呼;申脉,五分,补少泻多,留二吸,忌灸。

草鞋风,足腕痛,取昆仑,透太溪;丘墟、商丘各寸半,泻,灸之。

又法:取昆仑、丘墟、商丘、照海;不已,取太冲、解溪。

足腕不用,痿躄坐不起,髀脚痛,取光明,沿皮五分;丘墟,直五分。

外踝红肿痛,取申脉,半寸,泻之。

绕踝风,取曲池。如绕外踝痛,兼刺孙络,足少阳小指间三分;如绕内踝痛,兼刺大都三分;如绕前廉痛,刺行间六分。

大拇指本节前骨疼,取太冲,弹针出血。

足五指尽痛不得践地,取涌泉,二分;然谷,一分。

百节痛,实无所知,取绝骨,三棱针出血。

《医学入门》曰: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阳尻尾;不知痛痒者,用艾粟米大,于针尾上烧三五炷,知痛即止。

导引

《古今医统》曰:以右踵拘左足拇指,除风痹;以左踵拘右足拇指,除厥痹;以两手更引足趺至膝上,除体痹。

又法:踞坐伸腰,两手引两踵,鼻内气,自拯七息布两膝头,除痹。

又法:凡人常觉腰脊拘急,手足举动不遂,以左右手朝拱迎面,呵气三口,足立直,蹬七数,踞坐,左右手抱膝摇二七遍,纳气七息,愈周身之痹。

《保生秘要》曰:手足麻痹导引法,将左足搭右膝上,以右手扳左脚,左手托脚跟,扳向右,头即转左;右亦如之。兼运功法,气脉自朝。

运功气血两虚之证,起于归元会意运法,渐行患处,多旋百回,以还原位。行住坐卧,得闲皆可运用。或时以指甲捻麻处,捻之觉疼,使血来朝之意。

遍身痹痛,外法用火推至尾闾,令人以手跪指摩热,至湿出如汗,即愈。

行痹,须摩涌泉及昆仑相交,又背膊处摩热,无论时刻,用此法渐解。

手足风痹,念脐行通关法,或念背再推散四肢去,于骨节疼处,想火烧之。

湿痹,于筋骨疼痛处,行发汗法,次行通关法。

手足不仁:目转脐轮并气海,夜翻背水溉昆仑。遍身汗出四肢瘥,要在勤行是妙功。还宜两足交相擦,更有三阴穴处同。

医案

《史记》仓公传曰: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以为蹷。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唐书》许胤宗传: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防风黄芪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夜语。

《儒门事亲》曰:郾城梁贾人年六十余,忽晓起梳发,觉左手指麻,斯须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须头一半麻,比及梳毕,从胁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往问他医,皆云风也,或药或针皆不解。求治于戴人。戴人曰:左手三部脉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濇痹也。不可纯归之风,亦有火燥相兼。乃命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后以辛凉之剂调之,润燥之剂濡之,惟小指次指尚麻。戴人曰:病根已去,此余烈也,方可针溪谷。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针之,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起,向下卧针送入指间皆然,手热如火,其麻全去。昔刘河间作《原病式》,常以麻与濇同归燥门中,真知病机者也。

常仲明病湿痹五七年,戴人涌之,后泻五七次。其药则舟车、浚川、通经、神佑、益肾,自春及秋,必十余次方能愈。公之病,不必针灸,与令嗣皆宜涌,但腊月非其时也。欲候春时,恐予东适,今姑屏病之大势,至春和时人气在上,可再涌之以去其根,卒如所论矣。

一税官风寒湿痹,腰脚沉重浮肿,夜则痛甚,两足恶寒,经五六月间,犹绵胫靴足;腰膝皮肤少有跣露则冷风袭入,流入经络,其病转剧,走注上下,往来无定;其痛极处,便挛极而肿起,肉色不变,腠理如虫行。每遇风冷,病必转增。肌体瘦乏,须人扶掖稍能行立。所服者,乌、附、姜、桂,种种燥热,燔针着灸,莫知其数,前后三年不愈。一日,余脉之,其两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导水丸、通经散各一服,是夜泻三十余行,痛减半,渐服赤茯苓汤、防风汤。此三方在《宣明论》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钱,漐漐然汗出。余又作玲珑灶法熏蒸,血热病必增剧。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故余尝曰:吐法兼汗,良以此夫。

《李杲十书》曰:杜彦达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诸医不效,求治明之。明之遂制人参益气汤,服二日,觉手心热,手指中间如气满胀。三日后,觉两手指中间皮肉如不敢触,似痒痛满胀之意,指上瑟瑟,不敢用手触之,此真气遍至矣。遂于两手指甲旁,各以三棱针一刺之,微见血如黍米许,则痹自息。又为处第二第三服之,大效。

《丹溪心法》曰:朱宅阃内,年近三十,食味甚厚,性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医祷不应。予视之曰:此挟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病自安。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

邻鲍子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濇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偏枯。遂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贴;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一男子年十四岁,因感风湿,得白虎历节风证,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三年,百方不效,身体羸瘦骨立,自分于死。一日,梦以木通汤服愈。遂以四物汤加木通服,不效;后以木通二两,銼细,长流水煎汁顿服。服后一时许,遍身痒甚,上体发红丹如小豆大粒。举家惊惶。随手没去,出汗至腰而止,上体不痛矣。次日,又以前煎服,身体又发红丹,方出汗至足底,汗干后,遍身舒畅而无痛矣。一月后,人壮气复,步履如初。后以此法治数人皆验。故录于此,以示后学。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则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便如常,惟畏其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观其色脉,形病相应而不逆。《内经》曰:阳盛瞑目而动轻,阴病闭目而动重。又云:诸脉皆属于目。《灵枢经》云: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知其阳衰而阴旺也。且麻木为风,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校之,则有区别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如为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有风邪,乃气不行。治之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秋凉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其火与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非五脏六俯之本有邪也。补气升阳和中汤主之。

《卫生宝鉴》曰:中书左丞张仲谦年五十二岁,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风证,半身麻木。一医欲汗之,未决可否,命予决之。予曰:治风当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北地此时,虽交春令,寒气尤存。汗之则虚其表,必有恶风寒之证。仲谦欲速差,遂汗之,身体轻快。后数日,再邀予视。曰:果如君言,官事繁剧,不敢出门,当如之何?予曰:仲景云,大法夏宜汗,阳气在外故也。今时阳气尚弱,初出于地,汗之则使气亟夺,卫气失守,不能肥实腠理,表上无阳,见风必大恶矣。《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以当汗之时,尤有过汗之戒,况不当汗而汗者乎?遂以黄芪建中汤加白朮服之,滋养脾胃,生发荣卫之气。又以温粉扑其皮肤,待春气盛,表气渐实,即愈矣。《内经》曰:心不可伐,时不可违,此之谓也。

《医学纲目》曰:王检正患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虽言语饮食亦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予作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也。或以排风、小续命、透髓丹之类与之,皆不效。予制犀角升麻汤赠之而愈。夫足阳明,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六经中此为血气俱多者,能腐熟饮食,故其毒聚焉。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络,环唇挟舌,起于鼻,合頞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王公所患,皆一经络,故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

歙州一贵家妇,病遍身走注疼痛,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曰:此正历节病也,以麝香丸三服愈。

《薛己医案》曰:大尹刘孟春素有痰,两臂顽麻,两目流泪。服祛风化痰药,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挛。余曰:麻属风虚。误服前药,肝火炽盛,肝血干涸,筋无所养,故虚挛耳。当补脾肺滋肾水则风自息,热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三月而痊。

知州韩廷仪先患风证,用疏风化痰养血之药而痊。其腿膝骨内发热作痛,服十味固本丸、天麻丸,益甚。两尺脉数而无力。余以为肾水虚不能生肝木,虚火内动而作,非风邪所致也。不信,又服羌活愈风丹之类,四肢痿软,遍身麻木,痰涎上涌神思不清。余曰:皆脾气亏损,不能营养周身,又不能归源。先用六君子加芎、归、木香数剂,壮其脾气以摄涎归源;又以八珍汤数剂,以助五脏生化之气,以荣养周身,而诸证渐愈。乃朝以补中益气汤培养脾肺,夕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如此三月余而安。

一妇人肢节作痛,不能转侧,恶见风寒,自汗盗汗,小便短少,虽夏亦不去衣,其脉浮紧。此风寒客于太阳经,用甘草附子汤一剂而瘥。

秀才刘允功形体魁梧,素不慎酒色,因劳怒气,头运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时或面赤,口干引饮,六脉洪而无力,甚数。余曰:肺主气,肾藏气。今肾虚不能纳气归源,阳独居上,故作头运。又不能摄水归源,饮停于中,故化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当滋化源,用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丸料,一服而愈。后劳役或入房即作,用前药随愈。

一妇人元气素虚,劳则体麻发热,痰气上攻。或用乌药顺气散、祛风化痰丸之类,肢体痿软,痰涎自出,面色痿黄,形体倦怠,而脾肺二脉虚甚,此虚而类风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十全大补汤,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调理,寻愈。

一男子饮食劳倦而发寒热,右手麻木。或误以为疔毒,敷服皆寒凉败毒,肿胀重坠,面色痿黄,肢体倦怠,六脉浮大,按之如无,此脾胃之气虚也。询之,果是销银匠,因热手入水挴银,寒凝隧道,前药益伤元气故耳。遂用补中益气,及温和之药煎汤渍手而愈。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干目赤,头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濇而短少,夜间痰热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愈。

一男子时疮,愈后遍身作痛,服愈风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涌,夜间痛甚。此风客淫气,治以地黄丸而愈。

一老妇两臂不遂,语言蹇濇,服祛风之药,筋挛骨痛。此因风药亏损肝血。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仍佐以愈风丹而愈。

州判蒋大用,形体魁伟,中满吐痰,劳则头运指麻,所服皆清痰理气药。余曰:中满者,脾气亏损也。痰盛者,脾气不能运也。头运者,脾气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气不能周也。遂以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以补脾土,用八味地黄以补土母而愈。后惑于《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软,三年后有中风之疾,可服搜风天麻二丸以预防之。乃朝饵暮服,以致大便不禁,饮食不进而殁。

锦衣杨永兴形体丰厚,筋骨软痛,痰盛作渴,喜饮冷水。或用愈风汤、天麻丸等药,痰热益甚;服牛黄清心丸,更加肢体麻痹。余以为脾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三月余而痊。已后连生七子,寿逾七旬。《外科精要》云:凡人久服加减八味丸,必肥健而多子。信哉!

一妇人善怒,舌本强,手麻痹。余曰:舌本属土,被木克制故耳。当用六君子,如柴胡、芍药治之。

《医宗必读》曰:文学陆文湖,两足麻木,自服活血药不效,改服攻痰剂又不效。经半载后,两手亦麻,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余曰:此经所谓着痹也。六脉大而无力,气血皆损。用神效黄芪汤,加茯苓、白朮、当归、地黄,十剂后小效。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始安。

孝廉王春卿,久患流火,靡药弗尝,病势日迫。商之余曰:尚可疗否?余曰:经年之病,且痛伤元气,非大补血气不可。卿曰:数月前曾服参少许,痛势大作,故不敢用。余曰:病有新久之不同。今大虚矣,而日从事于散风清火,清火则脾必败,散风则肺必伤。言之甚力,竟不能决,遂致不起。

盐贾叶作舟,遍体疼痛,尻髀皆肿,足膝挛急。余曰:此寒伤营血,筋脉为之引急,《内经》所谓痛痹也。用乌药顺气散七剂而减,更加白朮、桂枝,一月而愈。

《古今医鉴》曰:一妇人患骨节疼痛,呕吐,心痛胁胀,遍身浮肿,经年不愈。以五积散全料,加羌活独活柴胡而愈。

寒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注 人之阳气如天与日,然生于至阴,由枢转而外出。风寒之邪,皆始伤皮毛气分。是故因于寒,而吾身之阳气,当如运枢以外应。阳气司表,邪客在门,故起居如惊,而神气乃浮出以应之。神气,神脏之阳气也。】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注 开者,一日而主外;阖者,暮而收引也。如失其开阖之机,则寒气从而内薄矣。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如邪逆于肉理气分,而阴阳不和,则生痈肿。】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注 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

寒伤形。

【注 阳化气,阴成形。寒则阴甚,故伤形。】

寒胜则浮。

【注 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

通评虚实论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注 肾脏主水,在气为寒。寒气暴上者,水寒之气暴上而满于脉也。实而滑者,得阳明之气相和,故生。逆者,少阴之生气已绝,故死。】

逆调论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注 身非衣寒,表无寒也。中非有寒气,里无寒也。寒从中生者,谓寒从阴中而生也。阳气少而阴气多者,因是人多痹气故也。病在阴者名曰痹。寒湿之气,闭于里阳,则火热不得下交于阴而阴气盛,阴气盛,则阳气少而阴寒之气过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盖寒出于阴水,故如从水中出。】

气厂 朔论

肾移寒于肝肾移寒于肝 《素问 气厥论》新校正云:按金元起本云,肾移寒于脾。《甲乙经》同,当是。,痈肿少气。【肝当作脾。】

【注 脾主肌肉,寒气化热,则腐肉而为痈脓。脾统摄元真之气,脾脏受邪,故少气也。】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注 肝主血,寒,则血凝注。经曰:荣气不行,乃发为痈。肝主筋,故筋挛也。】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注 肝为阳脏,而木火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母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注 肺受心邪,则不能通调水液而惟下泄矣。肺为金水之原,寒随心火,消烁肺精,是以饮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为不治之死证。】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注 肾为水脏,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移于肾下,则肾之水气上涌于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水不沾濡,流走肠间也。】

举痛论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注 寒则血凝泣,故脉缩蜷,缩蜷则绌急而外引小络,外内引急,故卒然而痛。脉寒而得阳热之气,则缩绌即舒,故其痛立止。若复感于寒,则阳气受伤,故痛久而不止。】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后上,则脉充大而气血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注 寒邪在脉,与阳气相搏,则血气淖泽而脉满矣。脉满,故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于脉中,阳气惟升而从上,血气不能相将而循行,则乱矣。】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注 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则内引小络,故痛者。夫痛也,阴也。气为阳,经络为阴。邪在膜原之气分,牵引小络而痛,故按之即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注 侠脊之脉,伏冲之脉也。伏冲之脉,上循背里,邪客之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注 冲脉之循于背者注于经,其浮而外循于腹者,至胸中而散于脉外之气分。故脉不通,则气因之而喘动应手。谓脉逆于胸之下,而气因病于胸之上。喘动应手者,人迎气口喘急应手也。】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濇,脉濇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注 背俞之脉者,足太阳之脉也。脏俯之血气皆注于俞,故寒客之则脉濇而血虚,血虚则痛矣。夫心主血脉,五脏六腑之俞,皆注于心,故相引心而痛。心为阳中之太阳,盖与太阳之气,标本相合,是以按之则热气至而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濇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注 肝主血,故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濇脉急。肝脉布胸肋,循阴器,故胸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厥阴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濇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注 厥阴之脉,上抵少腹,下循阴股,故腹痛引阴股。盖经气上下相通,故邪正相引而为痛。】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濇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注 邪在外内之络脉者,必转入于大经,而后乃代谢。如血气稽留于络脉,则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注 寒气客于五脏,脏阴之气厥逆于上而从上泄,则阴气内竭矣。阳热之气未入于内,则里气虚伤,故卒然痛死。得阴阳之气复反于内,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注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从胃上出,故痛而呕。】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注 寒气客于小肠之间,转入于肠内,故不成积聚,而为后泄腹痛也。】

气穴论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蜷肉缩筋,肋肘不能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

【注 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濇,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豀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调经论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注 厥气上逆,下焦之阴气厥逆于上也。阴寒之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则中上二焦之阳气消,而寒气独留于上,寒则血凝泣而脉不通矣。阴盛则脉大,血凝泣故脉濇也。阳热去而寒独留,故中寒也。】

标本病传论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注 先寒者,寒淫所胜也。以吾身感之而生病者,是当治其寒邪。如先病而后生寒者,当治其身之本病,而寒气自解矣。】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

【注 六丙岁水运太过,寒气流行,故邪害心火。寒气上乘,迫其火气外炎,故身热。心烦心悸者,水气上凌于心也。躁者,火气不交于阴也。阴气寒甚,故厥逆于上。上下中寒者,三焦之火衰也。心神不宁,故谵妄也。寒主冬令,此岁气流行,故寒气早至。】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病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

【注 六癸岁,岁火不及,水反乘之,故寒乃大行。鹜溏腹满,足不任身,皆寒湿之证。盖水寒太甚,而又湿土复之,故为此诸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注 司天寒水之气,加临于三气而寒气行。夏时应热而反为寒气加临,故民病寒而内反热。痈疽瞀闷,皆火郁之病,不治将自焚矣。】

太阴司天之政,终之气,寒大举。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

【注 终之主客,乃在泉寒水之气,故寒大举。肾为冬藏而主骨,关节禁固,骨节不利也。】

厥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始肃。民病寒于右之下。

【注 初之气,乃阳明清金司令,故寒始肃。民病寒于右之下,谓阳明之间气,在在泉少阳之右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注 关节屈伸,乃筋骨之病,肾主骨而筋属于节也。厥逆痞坚腹满者,阳气下藏,中气塞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淡淡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注 寒气反至者,谓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呕血鼽衄腹满,乃阳热中盛之证。如心痛眩仆,面赤目黄,色炲善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而神门脉绝,心气灭矣。】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顶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注 太阳寒水气胜,故凝凓且至。痔疟者,太阳寒热之邪也。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阴中乃疡,是以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邪入于经也。皮肤否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热反上行者,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故目如脱。寒入下焦者,太阳标阳而本寒,是以阳热上行而阴寒下行也。】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注 太阳之气在表,而肺主皮毛,是以受司天之客气,即为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注 此五脏之气,发见于形气也。】

灵枢经

经脉篇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注 凡诊络脉色青则寒,盖浮络之血气,皆见于皮之部。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盖皮络之气血,本于胃腑所生,从手阳明少阳,注于尺肤而上鱼也。】

师传篇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已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注 便者,所以更人之逆也。热者更之寒,寒者更之热也。热中寒中者,寒热之气,皆由中而发,内而外也。脐以上皮热者肠中热,脐以下皮寒者胃中寒,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五癃津液别篇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注 天寒则腠理闭,三焦之气因湿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化而出者为溺。】

论疾诊尺篇

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注 掌中鱼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为阳,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阴,故候腰腹肠胃之内。】

九宫八风篇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五色篇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注 青黑者,风寒之色,故为痛。黄赤者,火土之色,故为热。白者,清肃之色,故为寒。】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中寒

肺中寒,吐浊涕。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一云痛。】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寒气厥逆,赤圆主之。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痼冷

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觇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畏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师曰:迟者谓寒,濇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濇。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濇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治寒以热

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胫肿,乃寒胜则浮也。若火炙汤浴,必脱毛见骨。须先以新汲水浴之,则时见完复。更有大寒冻其而或耳,若近火汤,必脱毛成疮,须先于凉处浴之。少时,以温水熨烙,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投以凉药,使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中者,乃三焦包络天真之气所居之根蒂,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和以凉药,则元气充盛而不伤。三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中寒

中寒宜主乎温散。然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得寒物者,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前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必先用参芪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芪之功。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

胃气大虚,必当温散。理中汤相宜,甚者加附子。

仓卒感受大寒之气,其病即发,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以渐而深也。已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正治温散,宜桂枝汤、四逆汤辈。甚者三建汤、霹雳散。从治用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药须俟冷饮,最妙。经曰:从而逆之,此之谓也。若反攻,用乌头煎之类。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中寒

中寒之证,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运,身无汗者,此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调苏合香丸,轻则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姜附汤。若人渐苏,身体回暖,稍能言语,须问其别有何证。挟气攻刺,姜附汤加木香半钱;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肿满者,加白朮一钱;筋脉牵急者,加木瓜一钱;肢节疼痛者,加桂二钱。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中寒

伤寒循经渐入,中寒不问冬夏,或当风取凉,或坐地受冷,肃杀之气,自皮肤卒入脏腑,昏倒、四肢拘挛、强直厥冷与中风相似,牙紧四肢不动为异耳。急用葱饼熨脐,并灸气海,手足温暖则生。如极冷唇青,厥逆无脉,舌卷囊缩者,须臾死。若仓卒难分经络,急煎姜附理中救之。次审中脘疼痛中太阴者,理中汤;脉沉足冷中少阴者,四逆汤加吴萸;或脐腹疼痛,五积散加吴萸;小腹疼痛中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萸或五味子。如阴盛烦躁,热药冷饮,或加些凉药为引。温中散冷,补暖下元,阳气复而寒自消矣。切忌吐下。

西北苦寒,中伤者多;东南温和,中伤者少。寻常感冒表证见者,九味羌活汤、芎芷香苏散。寒入肠胃者,霍乱转筋,洞泄下利,干呕吐逆,藿香正气散,或五积散。挟食停痰者,人参养胃汤。夏秋暴寒折热于里者,调中汤微下之。凡带漏、遗精、痎疟、疝瘕、脚气、腰膝冷、虚劳、阴痿诸痛,皆寒也。挟痰,眩运不仁;挟湿,四肢肿痛。内伤劳役,感寒困倦,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如内伤生冷,感寒腹痛,脉脱,附子理中汤。如内伤房室,感寒厥冷,四逆汤。脉脱,三建汤、炼脐法。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中寒

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也。寒为天地杀厉之气。多由气体虚弱之人,或调护失节,冲斥道途,一时为寒气所中,则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服,稍醒,后用理中汤。

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藿香正气散同服。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汤。

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加吴茱萸。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四逆汤加吴茱萸。

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倍附子。此中寒比伤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冷极唇青,厥逆无脉,阴囊缩者,急用葱熨法,或吴茱萸熨法,并艾灸脐中与气海、关元二三十壮,佳。

中寒虽燥热烦渴,可煎理中汤,水中顿冷服之。此寒因寒用之法也。若以寒凉治之,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