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0至卷13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0至卷13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

面门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注 阳明之脉荣于面,故其衰也面焦。夫气为阳,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而男子先衰于气也。】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

【注 三阳之脉尽上于头,三阳脉衰,故面皆焦。】

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注 平脉篇曰:寸口脉迟而缓,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阳气衰,故颜色焦。】

六节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

【注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

脉要精微论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知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注 此古色生于气,气生于脏,欲其气华于色而不欲脏象之见于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鹅羽,青如苍璧,黄如罗裹雄黄,黑如重漆,乃五脏之气章华于色也。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苍,此五脏之精象见于外也。夫脏者藏也。如五脏之真色见而不藏,则其寿不久矣。明者五脏之神明,言五色之发乎五脏之精气神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注 五脏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后能视万物,审短长。如精微象见于外,则精气内衰,视物昏瞶,而寿不久矣。此反结上文之义而言,视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资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注 肝主血而主色,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注 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饮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注 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其不及当病足胫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注 腰者肾之腑,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也。其不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

五脏生成篇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注 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五脏之血,皆归于肝,故外荣于目。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得胃脘之阳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注经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

玉版论要篇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注 五经之脉见于色,气血衰则面色脱而夭然不泽,故至百日五脏之气尽而已矣。】

诊要经终论

少阴终者面黑。

【注 心之华在面,面黑者,火气灭而水气脱矣。】

刺热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注 肝属木而位居东方,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注 肺属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注 腮下谓之颐,肾属水而位居北方,故颐先赤。】

咳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注 水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咳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气上乘,故面浮肿而气逆也。】

风论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注 风邪干于肾,则水气上升,故面庬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

【注 头乃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面之皮腠疏而阳气弛,故多汗恶风也。】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注 癞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其脉循腹属胃络脾,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经,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脉解篇

少阴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血也。

【注 秋时阴气正出,则内夺其所藏之阴,阴气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针解篇

人齿面目应星。

【注 人面有七窍,以应七星。】

骨空论

数髓空在面侠鼻。

【注 言面之侠鼻间,而有数处之髓空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

【注 六癸之岁,水运不及,土乃胜之,若辛丑、辛未岁司天之气,上临太阴湿土,则太阳寒水在泉,水弱土胜,木后复之,阳明属土主面,故面色时变。】

六元正纪大论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注 此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庚子庚午岁。太商金运,而上临少阴;庚寅庚申岁,太商金运,而相火司天;乙巳乙亥岁,少商金运,而相火在泉;乙卯乙酉岁,少商金运,而君火在泉,则金气皆郁矣。咳逆嗌干肺病也。《灵枢经》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痊痈。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帝曰: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注 阳明司天,卯酉之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肝血伤而面尘,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冲,肝经之俞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不治。苦温能胜清,金辛能润燥,燥必内结,故以酸苦泄之。】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病也。】

岐伯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衂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淡淡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帝曰: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注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故面赤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

【注 此湿淫于上也。】

灵枢经

本输篇

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注 气血皆上于面,天热甚寒,不能胜之,谓阴阳寒暑之气皆从下而上也。】

面热者足阳明病。

【注 卫气之悍热太过,而上行于面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邪中于面则下阳明,邪中于颊则下少阳。

【注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者,精阳之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

终始篇

少阴终者,面黑。太阴终者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

【注 面黑者气色外脱也。】

经脉篇

足少阴之脉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手厥阴之脉动,则病心中热,面赤目黄。

足少阳之脉动,则病口苦,甚则面微有尘。

足厥阴之脉动,甚则面尘脱色。

手少阴气绝,其面黑如漆柴。

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颈贯颊。

足阳明之脉,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循颈上颊,又支者别颊上(出页),病则颊肿。

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又支者过客主人前交颊,是病则颊肿。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加颊车下颈。

足厥阴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经别篇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液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注 手少阴之正,上出于面,亦与足太阳相合于目内眦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目外眦。

【注 按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头面而下,行于足跗。少阳之别绕髀上行,至目锐眦而合于少阳之经,是经脉与经别,交相逆顺而行者也。】

厥论

厥头痛,面若肿。

【注 阳明之气上出于面,厥气上逆于头,故为头痛面肿。】

杂病篇

厥胸满面肿。

【注 本经曰:中于面则下阳明,盖中于面之皮肤则面肿。】

海论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注 气上逆,故面赤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小头长面。火形之人广(月引)锐面。土形之人圆面大头。金形之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面不平。

【注 面长者木之体长也。面锐者火之炎上锐且小也。面圆者土之体圆也。面方者金之体方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

足太阳之上,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

【注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循两眉而上额交巅,血少气多则面多肉,气之所以肥腠理也。血气和者,谓经脉皮肤之血气和调,则颜色鲜美也。】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注 手太阳之脉,其上行者,循于颧颊耳鼻目眦之间,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色恶,太阳为诸阳主气也。】

扁鹊难经

面色

十三难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

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

二十四难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面色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死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衂,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面赤如醉者,此为胃热上熏也。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衰,濇者荣血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血不足则面色青。又曰: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主之,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衂;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发汗则愈。

下利渍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面瘦面肿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肺痈,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伤寒论 【汉 张机】

愧怖之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问曰:人病恐布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五色脉论

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死者矣。

脏腑虚实寒热见于面色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心脉大,甚则胸中满而烦,淡淡面赤目黄也。

凡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反黑着,水克火,死不可治也。

凡赤黑色入口必死,面目赤黄亦死,赤如血亦死。

又忧愁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又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若痛,言语颤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衂,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脾病则面色萎黄。

又云: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节,半岁而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脾正热,则面黄目赤胁满。

胃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胃脉坚而长,其色黄赤,病折腰。

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濇,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又云:面白目青,此谓经乱也。

又云:面黄色白者可治。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缓当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其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脉迟可治。

又云:肾病其色青黄,连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上焦,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上焦……头面肿也 原作「上焦实则食己虚虚则还出膨膨而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也」,据《中藏经》补。]。

察面色形证决死法

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

面目直视者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黄即时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面黑直视者死。

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黑色出于天中天庭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黄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五脏察色歌

心脏歌曰: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注 鸡冠色赤,瘀血赤而黑者,赤乃本色为顺,黑则水来克火为凶。】

心脉歌曰: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注 心脉大实,盖心家热则生风,故面赤而身有风也。有风有热,故燥痛,面色与心色同,赤之甚也。】

肝脏歌曰: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注 肝木色青,翠羽青而红,枯草青而白,红属心火,白属肺金,木生火故吉,金克,木故殃。】

肾脏歌曰: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注 肾水色黑,乌羽黑而青,是水生木,故吉。炭煤黑而黄,是士克水,故危。】

肺脏歌曰: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注 肺金色白而光泽,白者金也,光泽者水也,金能生水,故吉。枯骨之色白而不泽,白者金也,不泽者内失其水,火就燥也,火来克金,故命难全。】

脾脏歌曰: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注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发黄疸,饮食不消,肌肤黄瘦。】

杂病生死歌

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鱼口气粗难得瘥,面赤如妆不久居。

【注 中风口噤脉迟浮,乃病脉相应,故吉。急实大数乃风热之极,故三魂孤。口如鱼口之张,脾气绝也。气粗,肺气绝而呼出气骤也。面赤如妆火盛也。】

病人头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注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

察色观病生死歌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衮其身。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

面赤目青众恶伤,荣卫不通立须亡。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

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日强。目无精光齿龈黑,面白目黑亦灾殃。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妄语错乱及不语,尸臭元知寿不高。

人中尽满兼唇青,三日须知命必倾。两颊颧赤人病久,口张气直命难停。

五脏死色歌

肝脏歌曰: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心脏歌曰: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文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

脾脏歌曰:脐趺肿满面浮黄,泄痢不觉污衣裳。肌肉粗濇兼唇反,十二时内定灾殃。

肺脏歌曰: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文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灾。

肾脏歌曰: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却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面发毒

此证多起于房劳太过,乘虚风入经络,阳明经虚,发于面也;或面生疖(疒畾)。患者欲求速愈,而以毒药敷点,或以艾火灸之,或以针刀刺之,或犯尻神恶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风霜雪寒露暴戾之气,或服金石草木诸物,恶毒相攻相反之剂,以致病证日剧。殊不知面为诸阳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总系一处,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难生,何也?面为阳,火气入之,熏蒸肌肉。刀针刺之,即伤经络;毒药点之,暴剥皮肉。转转为患,继之以风邪入之,则头面虚肿,目鼻肿胀,患处日腐,其臭秽难闻,脾胃日削,寒热交作,痛楚万状,难以尽言。若有五善而无七恶,外敷清凉拔毒之药,内服参朮内托之剂,每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积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则难生。

痄腮毒

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是风毒证。先用清肝流气饮,后用托里流气饮治之。

发颐毒 【一名流注】

伤寒后余毒不散,汗发不透,故发此疽。在耳后一寸三分,或在心窝两肋。在身者可治;在耳后相连咽喉,毒气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死;无即生。用二十四味流气饮,热服出汗;次服千金内托散。患上用铁箍散,将姜汁好酢加蜜少许和匀,火上熬热,调药搽四向空中,出毒时用余汁温润之。

穿腮

一名骨槽风,一名穿珠,一名附骨,一名穿喉,一名牙槽风。此毒因忧思惊虑,太阳受证,结于大肠之间,邪毒交生,灌于经络之内,初起生于耳下及项间,隐隐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长如李子之状,便觉红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牙关口噤不开,急用鹅毛搅出风痰,即服驱风破毒散,立愈。此证小儿亦生者,其故何也?禀气虚弱,感风寒暑热相结成疳,或恣食肥甘生冷甜物,余秽积成于牙缝,不能涤洗去垢,渐烂至臭脓血淋漓,日久则气血凝滞,结成多骨而出,甚至烂漫穿腮,急用珍珠冰片散搽之。

颏痈

此毒生于颏上,不为风颏,下要成漏疮,不可轻易,当用败毒流气饮,再用内托清肝饮。

面风毒

此毒气血壅上,结聚成毒,当用鬓疽药治之。先用败毒流气饮,后用清肝流气饮治之,外用围药敷之。

颊疽

此毒生于颊车之上,多者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銼其骨,久后必致成漏,终不能痊。治用内托散,加羌活、独活水煎服;次用十奇散,加川椒、细辛、桔梗、青皮,外用围药搽之。

鸦啖疮

鸦啖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陷,日久将来损伤难治。小儿同前。其治法用阴蚀疮之药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胃疸面黄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终,心火上行,心憎烦,面黄小便赤濇,茯苓加减汤主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面黄肿

凡病面黄身热肌瘦,寒热往来如疟,更加涎嗽不止,喘满面肿,或身体俱热,自汗。经云:病名伤寒,夹劳之证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参黄芪散,当归饮子加减小柴胡,择而用之。经谓男女之证皆同类,用其治法也。依此调治,无不取效。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面赤

诸病面赤,虽伏火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之。经曰:火郁则发之是也,疮疡亦然。

面肿

虚风麻木,牙关紧急,目内蠕动,胃中有风,独面肿,宜升麻胃风汤。

面热

面热者胃病也。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如火上行,独燎其面。

面色

肝病面青,脉弦。皮急多青,则痛。形盛,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以上是形盛,当和之以小柴胡汤也。如形衰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此乃膝筋,治之以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为君也。疟证取以少阳。如久者发为痹疟,宜以镵针刺绝骨穴,复以小柴胡汤治之。

心病面赤脉洪身热。赤多则热。暴病壮热恶寒。麻黄加知母石膏黄芩汤主之。此证如不发汗,久不愈为疟也。淹疾(出页)肿,面赤身热,脉洪紧而消瘦,妇人则亡血,男子则失精。

脾病面黄,脉缓皮肤亦缓,黄多则热,气胜形也。《伤寒论》是为湿温,其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湿温自汗,白虎汤加苍朮主之。如久不愈,为温疟重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无力,故曰热消肌肉,宜以养血凉药。《内经》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濇,脉亦濇,多白则寒,暴病濇痒气虚,麻黄加桂枝,令少汗出也。《伤寒论》曰:夏伤于暑,汗不得出为痒。若久不痊,为风疟,形衰面白,脉濇皮肤亦濇,形羸气弱,形淹,卫气不足。

肾病面黑,身凉脉沉而滑,多黑则痹,暴病形冷恶寒,三焦伤也。治之以姜附汤或四逆汤。久不愈为疟。暴气冲上吐食夜发,俗呼谓之夜疟。太阳经桂枝证,形衰淹疾,黑瘅羸瘦,风痹痿厥,不能行也。

又云:肺寒则面白生痰,喘咳唾嚏。

又云:肺病面白而不泽,则为脱气、脱血、脱津,脱液、脱精、脱神。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面寒

面寒者,胃虚也。

面熟

面热因郁热。

面鼻得冷则黑

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额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用融化滞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运化,病乃可愈。予为酒制四物汤,加炒片芩、茯苓、陈皮、生甘草、酒红花、生姜煎调五灵脂末饮之,气弱者加黄芪,无有不应者。

面部凶证

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面热

如人患面热,脉洪大而有力,此乃阳明经,多血多气,因膏粱积热而致。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加黄连三钱,犀角一钱,疏下三两行;次以升麻黄连汤治之而愈。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面风

两颊赤肿,其状如痱,名头面风。酒调消风散,食后服,仍以杏仁去壳揩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面寒

胃中有寒湿,则面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汤,次用升麻附子汤。

面戴阳证

面戴阳者,浮火所冲也。又曰面戴阳者,面虽赤而不红活,乃下虚也。医者不察,误用凉药,则气消而成大病矣。

面上杂病

凡风刺、粉刺、(黑干)(黑曾)、痤痱、酒皶、肺风诸疮,皆属面上之病。

风客皮肤,痰渍脏腑则面生(黑干)(黑曾),脾肺风湿搏热则生疮,红紫或肿,升麻胃风汤加减用之。

搭腮肿

腮肿亦名痄腮,因风热或膏粱积热而作,宜升麻黄连汤,或升麻胃风汤,或荆防败毒散。肿久不消,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腮颊齿牙唇口俱肿出血者,宜清胃散加石膏。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面病专属胃

手足六阳之经,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頞中,入齿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维络于面上,故面病专属于胃。其或风热乘之,则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或风刺瘾疹,或面热,或面寒,随其经证而治之。

若面唇紫黑,宜升麻白芷汤。

薛氏医案 【明 薛己】

时毒

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目,焮赤肿痛,重则咽喉颈项亦肿,或漫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医人不识,谓之伤寒,便服解热之剂,一二日间肿势益增,始知药误。原夫此疾,古无方论,初发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若能延至十日之外,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益肿,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无功矣。然此疾有阳有阴,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识,但云热毒,祇用寒凉之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也。

脉浮数者,邪在表也,葛根牛蒡子汤、解毒升麻汤、升麻牛蒡子散之类以发之。脉沉实而便秘者,邪气在里也,宜栀子仁汤。脉沉濇者,邪气入深也,宜漏芦汤、大黄汤。

表实而不解者,散之以芩连败毒散。

里实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黄汤。

表里俱实而不解者,宜解表攻里并施,以通圣消毒散。

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饮。

肿甚焮痛者,砭去恶血,更用消毒,以普济消毒饮,次用七神散。

头面耳项赤肿作痛,咽干发热,脉浮数,以黄连败毒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

若肿痛发热作渴,而脉实便秘者,先以五利大黄汤,次以追疔夺命汤,又次以水边嫩柏根水煎,入酒和服。

肿痛发热,脉浮数,以芩连败毒散,次以退热消毒饮,又次以七神散。

焮肿胀痛作渴,寒热便秘,脉数,按之紧实,以通圣消毒散,次以芩连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

肿势已盛,大热脉实者,先宜砭去恶血,次以洗瘴散洗之,消肿散刷之,却以蛇不见根同白梅捣,敷牙龂,含去涎;初服追疔夺命汤,次服七神散,万病解毒丸。

表邪已解,肿尚不退,脉滑而数,乃瘀血欲作脓也,以托里消毒溃之。若脉浮数或洪数者,不可托之,只宜消之,以乌苞子根水煎服,又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袪瘴散服之。又宜于鼻内(口畜)以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如(口畜)药不作嚏者,不可治之证也。如嚏出脓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嚏药(口畜)之,必不传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

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犹宜和解之,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面热面寒

经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面寒者为胃寒。阳明胃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食膏粱,积热于胃,阳明经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目,故面热之病生矣。

面肿面浮

面肿属肝风胃火,面浮属脾土肺金,面肿与浮,最宜分别。肿则为实,因风火上炎,红肿而热,或按而痛,此邪有余,脉必急躁紧实。面浮则为虚,因脾伤劳役,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故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皆其候也,此正气不足,脉必虚弱或浮而无力。

面色

久病人面色转黄,此欲愈也。

病人面红难愈。

不病人面色红,有肺火。

瘦人面红,血虚有火。

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虚气弱,当防痰火病作,亦难治。

面黄者乃脾胃湿热病,黄而兼青色者,为木克土,主死不治。

不病人面色如灰尘,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

病应愈,面色如煤不开者,终必死。

女人面两颧颊红色,名曰带红花。此肺金燥火所乘,心火克肺,大肠膀胱无荫,故多淫而无子。

女人面色青者,性恶多怒。

痄腮

痄腮,牙病而及于腮颊,俱肿是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面戴阳证

伤寒少阴证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宜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九茎煎服。

面赤色,为阳气怫郁在表,故用葱白以通阳气也。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面部所属

面统属诸阳。

【注 《灵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又属足阳明胃经。

【注 《素问》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垂颁白。《灵枢》曰: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藏经》曰:胃热,则面赤如醉人。《素问》又曰: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注:胃阳明之脉行于面故耳。】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

【注 《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多气少,则面多小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肥而不泽。血气和则美色。俱有余,则肥泽。俱不足,则瘦而无泽。】

又统属手少阴心经。

【注 《素问》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又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又以五色候五脏,故面青属肝。

【注 《素问》曰:生于肝,如以缟裹绀,故青欲知苍璧之泽,不欲知蓝。注:缟,缯之精白者;绀,深青扬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兹者死。注:兹,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

赤属心。

【注 《素问》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注:赭,赤土也。又曰:赤如鸡冠者生,如衃血者死。注:衃血,凝血也。】

黄属脾。

【注 《素问》曰:生于脾,如以缟裹(艹舌)蒌实,故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又曰: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白属肺。

【注 《素问》曰:生于肺,如以缟裹红,故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黑属肾。

【注 《素问》曰:生于肾 ,如以缟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又曰:黑如乌羽者生,如炲者死。注:炲,煤也。又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或曰:升麻加黄连汤治面热,升麻加附子汤治面寒,有何依据?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伤寒论》中辨葛根汤云:尺寸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阳明经受病也。始于鼻交頞中,从头至足,行身之前,为表之里。阳明经标热本实,从标脉浮而长,从本脉沉而实。阳明为病,主蒸蒸而热不恶寒,身热为标病。阳明本实者,胃中燥鼻干目疼为本病。阳明为肌肉之本,禁不可发汗,在本者不禁下,发之则变黄证。太阳主表,荣卫是也,荣卫之下,肌肉属阳明,二阳并病,葛根汤主之。卫者桂枝,荣者麻黄,荣卫之中,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荣卫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汤主之,又名解肌汤。故阳明为肌肉之本,非专于发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黄两方互并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汤,故荣卫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止汗,麻黄、桂枝、生姜、甘草发汗,葛根味薄,独加一味者,非发汗止汗也,从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汤。钱仲阳制升麻汤治伤寒、瘟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用葛根为君,升麻为佐,甘草、芍药安其中气。朱奉议作《活人书》,将升麻汤列作阳明经解药。予诊杨氏妇,阳明经标本俱实,先攻其里,后泻经络中风热,故用升麻汤加黄连,以寒治热也。尼长老阳明经标本俱虚,先实其里,次行经络,故用升麻汤加附子,以热治寒也。仲景乃羣方之祖,信哉!

运气面尘。面尘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经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嗌干面尘。又云:金郁之发,嗌干面尘。宜治以湿剂是也。二曰火。经云:少阳之复,厥气上行,面如浮尘,目乃瞤瘈。治以寒剂是也。

运气面赤皆属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目黄,治以热剂是也。

脉紧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恶,皆寒也。以羌活、防风、甘草、槁本四味泻足太阳,少加附子以通其脉;面色恶,悲恐者,更加桂、附。

面痛皆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

腮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经之会,又属手少阴心经。

【注 《灵枢》曰:心病者颧赤。乔岳曰:心绝则虚阳上发,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颧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发明谓之火克金,是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其病不治。故《脉诀》云:面赤如妆不久居也。】

又属足少阴肾经。

【注 《灵枢》曰:肾病者,颧与颜黑。】

颊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经之会。

【注 《素问》曰: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注:足少阳部在颊,色赤色也。前,当依《甲乙经》作筋。《灵枢》曰:邪气中于颊,则下少阳。又曰:少阳气至则嚙颊。又曰: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又曰:上部地两颊之动脉。注: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髎穴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脉气之所行也。巨髎直两目瞳子。】

又属足厥阴肝经。

【注 《素问》曰:肝病气逆则颊肿。】

颧疡

或问: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何如?曰:此颧骨肉疽也,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干葛,水酒煎服;仍与乌金散夺命丹,汗之可消。按经曰:心病者颧赤。又曰: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颊疡

或问:颊腮生疮,何如?曰:此名金腮疮。初如米粒,渐大如豆,久而不治,溃蚀透颊,属阳明经,初宜胜金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消毒散,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治不得法,溃烂不敛,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痄腮

或问:腮脸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颔发。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痄腮,俱属阳明风热所致,急服活命饮加元参、芩、连,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

痄腮属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若肿痛寒热者,白芷胃风汤;内热肿痛者,升麻黄连汤;外肿作痛,内热口干者,犀角升麻汤;内伤寒凉不能消溃者,补中益气汤;发热作渴,大便秘结者,加味清凉饮;表里俱解而仍肿痛者,欲作脓也,托里散。若饮食少思胃气虚弱也,六君子汤;肢体倦怠,阳气虚弱也,补中益气汤。脓毒既溃,肿痛不减,热毒不解也,托里消毒散;脓出反痛,气血虚也,人参内托散。发热晡热,阴血虚也,八珍汤;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肿焮痛连耳下者,属手足少阳经,当清肝火。若连颐及耳后者,属足少阴经虚火,当补肾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风热,执用克伐之药耳。

发颐

或问: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发颐,古云不治之证,属阳明经,热毒上攻,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水酒煎服;紫金丹、夺命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黄芪内托散、人参养荣汤。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

按经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若又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即穿口穿喉而死。

面游风

或问:面游风毒何如?曰: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阳明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禁,宜服黄连消毒散去人参加薄荷、栀子及活命饮加桔梗、升麻、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外用袪风润肌之剂数之。

牙叉发

《鬼遗》云:左右牙叉骨接处发痈疽,胀攻骨及牙关,张口不得。因诸风热上攻,或多食烧炙之物所为,或因患牙痈,即从牙缝中破出脓血。切忌外风水触犯。

按此系阳明经郁热,治宜清胃散、甘露饮、防风通圣、凉膈之属,量虚实表里用之。若服寒凉过多,火不归源者,服理中之剂,佐以姜附始安。

承浆痈

或问: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颏痈,属阳明胃经积热所致。用白芷升麻汤、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肺风粉刺酒皶鼻

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皶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雀斑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当以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渐愈。

白屑风

白屑风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迭迭而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治当消风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当归膏润之。发中作痒有脂水者,宜翠云散搽之自愈。

发颐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托里消毒散;已溃气血虚弱食少者,补中益气汤。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已溃者敛,亦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稳。

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捻六七转,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有病浮浅不能拔者,用针挑损,痣上搽冰蛳散少许,糊纸盖之,三日自脱;或灰米膏点之亦可。落后珍珠散干掺,生皮而愈。忌酱酢无斑。

痄腮

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肿仍不消,必欲作脓,托里消毒散。脓成者即针之,体虚人兼服补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兼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件。但此生于夫主不利,疑事不决者常有之。

时毒

夫时毒者,天行时气之病也。春当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凉,秋当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此四时不正之气感于人发成斯疾也。自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治。初起与风寒相类,惟头面耳项发肿为真。其患既得,寒热交作,体强头眩,脉浮紧数者为邪在表,以荆防败毒散,或万灵丹发汗以散之。如两目鼻面渐次传肿者,乃正阳明受病,其患焮肿发热,便秘口干,多热少寒,脉数有力,为邪在里,五利大黄汤、四顺清凉饮下之。又头角两耳,前后结肿者,乃手少阳经受之。其患耳鸣筋痛,寒热呕吐,口苦咽干,烦躁时甚,当以知母石膏汤、小柴胡汤和之,通用防风通圣散加牛蒡、元参解毒攻里。劳役凶荒,沿门阖巷传染者,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以安之。表里俱解,肿尚不消、宜砭去恶血;肿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微热不红坚硬者,冲和膏选而用之。自后仍不消者,必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针托之。已溃,体倦食少者,补中益气汤;脓秽脾虚,食而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溃而不敛者,十全大补汤。又有毒中三阳,自项之以上俱发肿者,光如水色,双目合缝,唇似猪形,口角流涎,肿不消溃,声音不出,饮食不入,咽喉肿闭,牙关难开,破流臭水,秽气连绵不绝者,犯此俱为不治。

时毒看法

初起,寒热交作,头面一处作肿,红赤发热疼痛者易。已成,高肿发热疼痛,有时语声清朗,汤药易入者轻。已溃,脓稠,坚肿渐消,疼痛渐减,饮食渐进,身温者吉。溃后,脓水渐止,肿退肌宽,神彩精宁,睡卧安稳者顺。初起,多寒少热,头面耳项俱肿,光如水晶,不热者险。已成,漫肿无头,牙关紧闭,汤水不入,声音不出者逆。已溃,脓水清稀,气味败臭,肿痛不除,如尸发胖者死。溃后,臭水淋漓,肿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谵言者死。

时毒治法

寒热交作,头眩体痛,六脉浮紧,邪在表也,宜汗散之。头面赤肿作痛,口燥咽干,大便秘实,邪在里也,下之。外有寒热,内亦口干,脉弦有力,表里俱实,发表攻里。表里俱解,肿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滞,宜砭去恶血;砭血之后,肿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脓,宜托里健脾。肿痛日多而胀痛者,已有脓,急针之,更兼补托脾胃,溃后肿痛不减,脓清腥秽,脾胃弱也,更宜温中健脾。饥年时毒流行传染者,忌用攻发,当和解,宜养正气。

骨槽风

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厚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顶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壮;膏贴以泄内毒,真君妙贴散敷肿上。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冰硼散搽之,使内外毒气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热消肿之剂。溃后当托里药中加麦冬、五味,外腐者玉红膏,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虚热不退,坚肿不消,形焦体削者死。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辨色总论

形者气之质,色者神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变,则凡虚实寒热、凶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证以脉,再察以因,则病无遁情矣。凡医之所贵者,在必能无差,欲能无差,在确有真见。使不有独见之明,则何以隔垣能观而通神明之理?经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见,口弗能言,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是可见形中之色无难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学者于此必能以神会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笔楮尽哉!

面色

面色之辨,经言已详,诸所未尽,犹当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属火。若满面微红而气盛者,此火证无疑也。

病人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仲景曰: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妇人尤多见之。

病人面红不退者,邪盛病进,为难愈。

病人面白色者,气虚也。或白兼淡黄而气不足者,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气俱败也。若证有痰火,则尤为难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阳虚阴胜之病。

久病人面转黄苍,此欲愈也。

病人面黄润而微赤者,必主湿热。

病人面黄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苍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强脾弱,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

面肿有虚实辨

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虚浮在气者,虽曰气虚,然亦有虚实之异,不可执也。盖虚而浮者多因于脾,此或以劳倦,或以色欲,或以泻痢,或以中寒,而脉必微弱,气必虚馁者是也。实而肿者多因于胃,或木火炽盛而湿热上浮,或纵酒纵食而阳明壅滞,此其脉必滑数,证必多热是也。然此证虽浮而不痛不肿,自与前证有异。虚实既辨,则或补或泻,或利或清,所当详酌而为之治也。

面虚浮

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或加减八味丸。

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朮散、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乘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或温胃饮。

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或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

凡风热肿痛,此必痄腮时毒痈疡之证,当察治之,甚者防风通圣散主之。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粉刺

粉刺之证,乃肺热而风吹之,要亦气血不和,多成此疵。虽无关大病,然书生娇女,若生此病,亦欠丰致。我有一方为之添容,方用轻粉、黄芩、白芷、白附子、防风各一钱,各为细末,蜜调为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遍;临睡之时,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须三日自然消痕灭瘢矣。

面上冻疮

面上冻疮,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肤冻死,忽遇火气,乃成冻疮,方用黄犬屎露天久者,变成白色,用炭火煅过为末,陈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调敷,虽成疮而烂,敷上即止痛生肌。若虽冻而不成疮者,不必用此药,止消荆芥煎汤洗之,三日愈。

面疮

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证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疮毒于面颊间是也。有疮,俱照疮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发背肺痈重证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疮毒神方,金银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三钱,荆芥、连翘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消,三剂愈。此明治之妙法也。然头面上切不可用升药,盖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宜用降火之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一

面门

升麻黄连汤 【《宝鉴》】 治面热。

升麻 干葛各一钱 白芷七分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黄连酒炒,四分 犀角 川芎 荆芥穗 薄荷各三分 右銼,先用水半盏,浸川芎、荆芥穗、薄荷外,都作一贴,水二盏,煎至一盏,入浸三味,再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忌酒面五辛。

升麻附子汤 【《入门》】 治面寒。

升麻 附子炮 葛根 白芷 黄芪炙,各七分 人参 草豆蔻 制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连须葱白三茎,同煎服,食前。

冲和顺气汤 【《宝鉴》】 治面虚肿。

葛根一钱五分 升麻 白芷 防风各一钱 黄芪八分 人参七分 甘草四分 白芍药 苍朮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三枚,水煎服,早饭后午饭前。

升麻胃风汤 【东垣】 治胃毒风肿。

升麻二钱 白芷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五分 当归 葛根 苍朮各一钱 麻黄不去节,五分 柴胡 槁本 羌活 黄蘗 草豆蔻各三分 蔓荆子二分 右銼,作一站,入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服,食后。

犀角升麻汤 【《本事》】 治阳明胃经风热毒,面上肿。

犀角一钱五分 升麻 羌活 防风各一钱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临卧各一服。

加味消毒饮 【《医林》】 治搭腮肿。

荆芥 防风 恶实 甘草 连翘 羌活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医鉴》一名驱风解毒散。

蘖连散 【《得效方》,下同】 治面上热毒恶疮。

黄蘗制 黄连 胡粉炒,各等分 右为细末,猪脂调匀,频涂疮上。

硫黄膏 治面上生疮,或鼻脸赤紫,及风刺粉刺,诸药不效。

生硫黄 白芷 瓜蒌根 腻粉各五钱 全蝎三个 蝉壳五枚 芫青七枚,去翅足 右为末,另以香油、黄蜡和合,如面油法,火上镕熬,取下,乃入药末,在内和匀,每用少许,临卧洗面后,涂面上,勿近眼。数日赤自消。风刺粉刺,一夕见效。

白附子散 【《医鉴》,下同】 治面上热疮或斑点。

白附子 密陀僧 白茯苓 白芷 宫粉各等分 右为末,萝卜煎汤,洗面后羊乳调成膏,敷患处,明早洗去。无羊乳,则以人乳代。

清上防风汤 清上焦火,治头面疮疖风热毒。

防风一钱 连翘 白芷 桔梗各八分 荆芥 栀子 黄连酒炒 枳壳 薄荷各五分 甘草生三分 酒炒片芩 川芎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竹沥五匙服。

玉容散 治面上(黑干)(黑曾),或生燥疮,或生痤痱,粉刺之类,并皮肤瘙痒,能去垢腻。

皂角一斤 升麻二两六钱五分 白芷 白芨 天花粉 菉豆粉各三钱三分半 甘松 缩砂 白丁香各一钱六分半 楮实子一两六钱五分 糯米三合半 右为末,和匀,常用洗面。一方加樟脑二钱。

连翘散 治面生谷嘴疮,俗名粉刺。

连翘 川芎 白芷 片黄芩 川黄连 沙参 荆芥 桑白皮 栀子 贝母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服。《回春》一名清肺散。

红玉散 治面上一切酒刺、风刺、黑黡斑子。

白芨三分 白芷 藿香 牙皂各二钱 甘松 木贼 细辛 三柰子 白丁香 杏仁 密陀僧各一钱 花粉 白茯苓各一钱半 樟脑五分 右为末,临卧用津唾调,或乳汁调,敷面上,明早温水洗去,其面如玉。

玉容西施散 【《医林》】 治证同上。

菉豆粉二两 白附子 白芨 白蔹 白僵蚕 白芷 天花粉各一两 甘松 三柰子 茅香各五钱 零陵香 防风 槁本各二钱 肥皂角一梃,去皮弦 右为细末,每洗面用之,面色如玉。

涂容金面方 【《医鉴》,下同】

朱砂 干胭脂各一钱 官粉三钱 小脑五钱 乌梅肉五个 川芎少许 右为细末,临睡时津唾调,搽面上,天明温水洗面,美如童颜,乃神仙妙用之法。

白矾散 治粉刺。

枯白矾一两 生硫黄 白附子各二钱 右为末,津唾调搽,临卧上药,明早洗去。

又方 【《回春》】 治粉刺及鼻皶。

雄黄 鉛粉各一钱 硫黄五分 右为末,临卧乳汁调涂,明早温水洗去。

洗面药方 治面有(黑干)(黑曾),或生疮及粉刺之类,并去皮肤瘙痒垢腻润泽肌肤。

皂角三斤,去皮弦子,另捣 菉豆八合,拣净另捣 糯米一升二合 甘松七钱 白芨二两,肥者,銼 楮实五两 三柰子 缩砂连皮 升麻 白丁香腊月收,拣净,各五钱 右七味,同为细末讫,和菉豆、糯米粉及皂角末,一处搅匀,用之效。

面油摩风膏 治证同上。

麻黄二分 升麻根二钱,去皮 羌活去皮,一两 防风二钱 当归身 白芨各一钱 白檀五分 右以绵裹定前药,于银

石器中,用油五两同熬,得所澄清去渣,以黄蜡一两,再煎熬为度。

莹肌如玉散

香白芷七钱 麻黄去节,二钱 白蒺藜 白芨 白丁香 白牵牛 小椒 白蔹各一两 升麻 当归梢各五钱 白附二钱五分 楮实子四钱 白茯苓三钱 连翘一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用五分多少洗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 【仲景,下同】 治肺痈,面目浮肿。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木防己汤 治支饮心下坚痞,面色黧黑。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服前药不愈,此方主之。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 白茯苓各四两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四物汤 治阴血虚损,面黄或肿。

熟地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右,水二锺煎服。

八珍汤 【《局方》】 治气血两虚面黄或肿。

人参 白朮 茯苓 白芍药各二钱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 炙甘草各一钱 右,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证同上兼阳虚者。

人参 白朮 茯苓 芍药各二钱 熟地 当归各三钱 川芎 黄芪 炙甘草 肉桂各一钱 右,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 【《局方》】 治虚肿。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朮 制甘草 桂心陈皮各一钱 熟地 五味子 白茯苓各七分 白芍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右,姜枣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东垣】 治证同上。

人参 黄芪炒 白朮炒 甘草制,各一钱五分 陈皮五分 当归一钱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右,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参苓白朮散 治证同上。

人参 山药炒 白扁豆去皮,姜汁炒 莲肉去心,一斤八两 桔梗炒黄色 白茯苓去皮 砂仁 薏仁炒 炙甘草各一斤 白朮二斤,米泔浸,炒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或加姜枣水煎服;或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白汤任下。

六君子汤 治证同上。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制甘草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 右,水煎服。

逍遥散 【《元戎》】 治阴虚面热。

当归 芍药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右,姜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金匮》】 治阴虚面热。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肉 山药炒,各四两 泽泻 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右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

八味地黄丸崔氏 治肾阳虚火上炎面热。

六味地黄丸 加肉桂 制附子各一两 右,丸法如前。

加减八味地黄丸陈氏 治证同上。

六味地黄丸 加肉桂一两 五味子炒,四两 泽泻切片,蒸五次焙用 右,丸法如前。

黄芪散 【《良方》】 治气虚面肿。

黄芪蜜制 糯米炒 阿胶炒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葛花解酲汤 【东垣】 治酒齄。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缩砂仁 白豆蔻 葛花各一钱 青皮炒 陈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 神曲 木香各五分右,生姜五片,水二锺,煎七分,食远稍热服。

调胃承气汤 【仲景】 治时毒面肿,又治面热。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八两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

大黄汤 治证同上。

丹皮 瓜蒌仁各三钱 桃仁去皮尖 大黄煨 芒硝各二钱 右,水二锺,煎一锺,食前服。

麻黄汤 【仲景,下同】 治证同上。

麻黄 桂枝各三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

小柴胡汤 治证同上,又治肝病,寒热往来如疟,面色青。

柴胡 半夏各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 甘草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汤 治时毒面肿。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 生姜各三两 桂去皮 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荆防败毒散河间 治证同上。

柴胡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川芎 枳壳 人参 甘草 桔梗 茯苓各等分 右切细,加薄荷叶,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小续命汤 【《千金》】 治证同上。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川芎 防己 炙甘草 杏仁炒 官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用水一锺半,加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排风汤 【《局方》】 治证同上。

防风 白朮 当归酒浸 芍药 肉桂 杏仁 川芎 白藓皮 甘草炙,各一钱 麻黄去节 茯苓 独活各三钱 右分二服,姜三片,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羌活胜湿汤 治风湿面肿,时毒痄腮。

羌活 独活各二钱 槁本 防风各一钱五分 蔓荆子 川芎 炙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锺,煎八分,食后温服。

白虎汤 【仲景】 治阳明热壅,面肿热,时毒发颐。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糯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露饮 治肺热时毒。

枇杷叶去毛 生地 熟地 天冬 黄芩 麦冬 石斛 茵陈 枳壳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煎七分,食后服。

普济消毒饮 【东垣】 治时毒。

酒黄芩 酒黄连各五钱 人参三钱 橘红 元参 生甘草 桔梗 柴胡各二钱 板蓝根 薄荷 连翘 鼠粘子 马屁勃各一钱 升麻 白僵蚕炒,各七分 右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

乌金散 【《三因》】 治时毒。

黄丹炒 细墨烟各一两 右为末,研匀,每服三钱。食后先用水漱口,待心中热渴欲水,便以冷水调下。

万病解毒丹 治证同上,一名玉枢丹,一名紫金锭。

山慈姑俗名金灯笼,去皮洗极净,焙,二两 文蛤一名五倍子,捶破洗刮内浮,焙干,二两 千金子一名续随子,去壳拣色极白者,用纸包裹,换纸研数拾次,去尽油,以纸无油成霜为度,一两 麝香拣尽血毛皮,细研,三钱 红芽大戟去芦根,洗净焙干,一两五钱 右各研为细末和匀,以糯米粥为剂,每料分作四十粒,于端午、重阳、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于木臼中杵数百下,不得令妇人、孝子、不具足人、鸡犬之类见之。切宜秘惜,不可广传,轻之无效。

紫金丹 治证同上。

川乌炮 草乌炮,各一两 五灵脂 骨碎补 木鳖子去壳 青皮 金毛狗脊 防风 乌药 自然铜酢焠七次 地龙去土 威灵仙 茴香 陈皮 黑牵牛各半钱 乳香 红娘子 没药 麝香各二钱五分 禹余粮酢炒,四两 右为细末,酢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酒调下。

柴胡栀子散 治证同上。

柴胡 栀子炒 丹皮各一钱 白茯苓 川芎 白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仲景,下同】 治面寒。

人参 白朮土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 附子一二三钱或炮用亦可 右,水煎服。

四逆汤 治证同上。

炙甘草二两 干姜炮,三两 生附子一枚,破八片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次温服。

姜附汤【良方】 治证同上。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右每服五钱,水煎服。

夺命丹 治时毒面肿。

蟾酥酒化 轻粉 麝香各五分 枯矾 铜绿 寒水石煅乳香 没药各一钱 朱砂三钱 蜗牛二十个,另研,无亦可 右为末,用蜗牛或酒糊捣丸,菉豆大,每服二三丸,温酒葱汤下。

冲和膏 治证同上。

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炒,三两 赤芍药炒,二两 菖蒲 白芷各一两 右为末,葱头煎汤调搽。

升麻汤 治证同上。

川升麻 桔梗炒 薏苡仁 地榆 赤芍药炒 黄芩炒 牡丹皮 生甘草各一钱 右,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

温胃饮 【《景岳全书》,下同】 治脾肾气虚,面目浮肿。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三钱 当归一二钱 焦干姜一二三钱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胃关煎 治证同上。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 扁豆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焦干姜 白朮炒,各一二三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廓清饮 治阳明壅实二便秘结,头面满胀者。

枳壳二钱 厚朴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茯苓连皮 泽泻各二三钱 陈皮 萝卜子生捣,各一钱,如不胀能食者去之 右,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分清饮 治胃火烦渴,头面浮肿者。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栀子或倍之 猪苓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 右,水一锺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抽薪饮 治阳明实热上炎,而头面浮肿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蘗各一二钱 枳壳 泽泻各钱半 小甘草三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

托里消毒散 【东垣,下同】 治面颊一切肿毒。

人参随证增减 黄芪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朮炒 茯苓各一钱 甘草 连翘各五分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右,水煎服。

栀子仁汤 治证同上。

豆豉百粒 栀子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黄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钱 右,水煎服。

人参败毒散 治证同上。

人参 白茯苓 枳壳炒 甘草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右,姜三片,水一锺半,煎服;或为细末,沸汤点服。

消风散 【《局方》】 治证同上。

荆芥穗 炙甘草 人参 川芎 防风 羌活 蝉蜕炒 薄荷 僵蚕炒 茯苓各二钱 陈皮 厚朴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茶清调下。

如意金黄散 治证同上。

天花粉十斤 黄蘗 姜黄 大黄各五斤 白芷三斤 厚朴 陈皮 甘草 苍朮 南星各二斤 右,以上共为嘴片,晒极干燥,磨三次,方用密绢罗厨筛出,瓷坛收贮,勿令泄气。

真君妙贴散 治证同上。

明净硫黄十斤,为末 荞面 白面各五斤 右共一处,用清水微拌,干湿得宜,木箱内晒成面片,单纸包裹,风中阴干,收用。临时再研极细,用新汲水调敷。

冰蛳散 治证同上。

大田螺五枚,去壳,晒干 冰片一分 硇砂二分 白砒一钱二分,面裹煨熟 右,用晒干螺肉切片,同煨熟;白砒研为细末,加硇片,再研。小罐密收。

黄芪内托散 治证同上。

川芎 当归 黄芪各二钱 白朮炒 金银花 天花粉 牙皂针各一钱 甘草 泽泻各五分 右,水三锺,煎八分,食前服。

翠云散 治证同上。

铜绿 胆矾各五钱 轻粉 石膏煅,各一两 右共研极细末,瓷罐收贮,湿疮干渗,干疮公猪胆汁调点,三日点三次,其疮自干而愈。

柴胡葛根汤 治证同上。

柴胡 天花粉 干葛 黄芩 桔梗 牛蒡子 连翘 石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右,水二锺,煎八分,不拘时服。

牛蒡甘桔汤 治证同上。

牛蒡子 桔梗 陈皮 天花粉 黄连 川芎 赤芍 甘草 苏木各一钱 右,水二锺,煎八分,食后服。

玉容丸

甘松 山柰 细辛 白芷 白蔹 白僵蚕 白芨 防风 荆芥 山栀仁 槁本 天麻 羌活 独活 陀僧 枯矾 檀香 川椒 菊花各一钱 红枣肉七枚 右为细末,用去净弦膜皂角一斤,同槌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钱;如皮肤粗槁,加牛骨髓三钱。早晚洗之,肌肤自然莹洁如玉,温润细腻。

玉肌散

菉豆半升 滑石 白芷 白附子各二钱 右共为细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时汤调,洗患上。

灰米膏 治面身黑痣黑靥及粉刺。

石灰一块 右用碱水调稠,将白糯米插入灰内,留半米在外,经一宿候米色变如水晶,痣上用针微微拨破,置少许水晶者于上,半日,靥痣之汗自出,乃去药自落矣。二三日勿着水。

珍珠散 治证同上。

琥珀 珍珠粉 铁粉 花粉 朱砂 寒水石 牙硝 大黄酒浸 生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薄荷汤调下。

消肿散 治证同上。

大黄 水仙子 山药 苎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姜 香蛤粉 花蕊石 右,将前药捣和;如干,加酢蜜调匀。

胜金丹 治证同上。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真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钱五分 天龙去头足,制 全蝎炮制 穿山甲炙,各三钱 僵蚕去丝炙,五钱 右为细末,和匀,每服三分,赤沙糖调葱头酒送下。

七圣散 治证同上。

枳壳去瓤,麸炒 天麻各一两 大黄 地骨皮 白蒺藜 芎藭各五钱 薏苡仁七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不拘时。忌食生冷油腻猪鸡。

追疔夺命汤 治证同上。

羌活 独活 青皮多用 防风多用 赤芍药 黄连 细辛 甘草节 蝉蜕 脚连即鸡爪黄连 僵蚕各等分 加河车、泽兰、金银花,右(口父)咀,每服五钱。先将一服加泽兰,少用叶,金银花各一两,生姜十片,同药擂烂,好酒旋之,热服;不吃酒者,水煎为妙。然后用酒水各一盏半,生姜十片煎之,热服汗出为度。病退减后,再加大黄二钱煎之,热服;再以利一两次,去余毒为妙。有脓加何首乌、白芷。便秘加青木香、大黄、牵牛、栀子。

劫瘴消毒散 治证同上。

百丈光即天瓠,一名土人参 苦花子 金脑香 大小青 紫金藤 生蓝叶 水棠根 乌苞根 嫩柏根 青王叉 山乌豆 鸡屎子 晚祥西 狸咬柴 土木香 臭木待根 右,薄荷煎服。

洗瘴散 治证同上。

柏叶 朴叶 柳枝 连叉叶 右,水煎淋洗之。

袪瘴散 治证同上。

苦花丁一名苦花椒 右擂水服。夏月冷服,冬月温服。

连翘败毒散 治发颐,初肿服此消之。

连翘上 羌活 独活 荆芥 防风 柴胡 桔梗 川芎 牛蒡子新瓦上炒,研 归尾酒洗 天花粉俱中 红花酒洗 苏木 升麻 甘草俱下 右,用水酒各一锺,同煎至一锺,去滓,徐徐温服。未消,加穿山甲蛤粉炒一钱。肿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钱,漏芦五分。大便燥实者,加酒浸大黄一钱五分,壮者倍用之。凡内有热或寒热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洗黄芩一钱,酒炒黄连一钱。

加味消毒饮子 治搭腮肿。

防风 荆芥 连翘 牛蒡子 羌活 甘草等分 右为粗末,水煎三两服,散毒,然后用药涂腮肿处。切不可先便用药涂,致毒气入喉中不救。

内托消毒散 治发颐,有脓不可消者,已破未破服之。

黄芪上 人参 防风 白芷 川芎 当归 桔梗 连翘 升麻 柴胡 银花 甘草节俱中 右,用水酒各一锺,同煎一锺,去滓,徐徐温服。疮破者以真武膏贴之;四围赤肿不退者,仍以后药涂之,兼服蜡矾丸最妙。

消毒救苦散 治面颊疮疖,消肿散毒。

大黄三钱 黄芩 黄连 黄蘗 白蔹 白芨 芙蓉叶 大蓟根 南星 半夏 红花 归尾 檀花 赤小豆 白芷各一钱五分 (石卜)硝 雄黄另研末,各一钱 右为末,用米酢调,涂敷四围,留头。如干即又敷。

敷毒方 治发颐时毒。

肿见消 生白芨 白蔹 土大黄 生大蓟根 野苎麻根 右,共捣成饼,入(石卜)硝一钱,和匀,贴肿上,留头勿贴,如干即换之。若更加山慈菇,金线重楼根尤妙。

百合散 治颐颏疮,一名独骨疮。

百合 黄蘗各一两 白芨二钱五分 蓖麻子五十粒研 右为末,用(石卜)硝水和作饼贴之,日三五次。

二金散 治大人小儿蚀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名含腮疮。

鸡内金 郁金 右等分为末,先用温浆水盥漱了,贴之。

芙蓉敷方 治腮颔肿痛或破成疮。

芙蓉叶不拘多少 右捣烂,敷之,以帛扎定,日一换。

神效力 治痄腮。

赤小豆不拘多少 右为细末,以新汲水调敷疮上,及四边赤肿处,干则再敷之。

涂面方 涂(黑干)(黑曾),不令生疮。

猪苓 麻黄 桂枝 白蒺藜 白蔹 白附子 连翘 防风 白芷 当归身 白芨 升麻根 右等分为末,洗面用之,临卧唾调少许,涂面上。

白附丹 治男子妇人面上黑斑点。

白附子一两 白芨 白蔹 白茯苓 密陀僧 白石脂 定粉研细,各等分 右为细末,用洗面药洗净,临睡用人乳汁,如无用牛乳或鸡子清调和,丸如龙眼大,遂旋用温浆水磨开敷之。

袪风白芷散 治面上风癣疮。

白芷三钱 黄连 黄蘗 黄丹各二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轻粉一钱 右为细末,用油调搽癣疮上,或加孩儿茶二钱,麝香二分亦可。

升麻牛蒡子散郭氏 治时毒疮疹,脉浮洪,在表者疮发于头面胸膈之际。

升麻 牛蒡子炒 桔梗 甘草 葛根 元参 麻黄一钱 连翘二钱 右(口父)咀,姜三片,水二盏,作一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二

面门

铅红散 治风热上攻阳明经络,面鼻紫色,斑刺瘾疹。

舶上硫黄,白矾灰各五钱 右为末,少许入黄丹,染与病人面色同,每上五分,津液涂之。

天麻散 治头顶痛、头面肿、拘急,风伤荣卫,发燥热。

炙甘草二两 川芎 细辛 苦参 地骨皮 菖蒲 何首乌 蔓荆子 薄荷叶 杜钱黎 牛蒡子 荆芥穗 蚵蚾草 威灵仙 防风 天麻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蜜水调下,茶水亦可,不计时。

升麻牛蒡子散 治时毒。

升麻 赤芍药 干葛 青木香 甘草 防风 白芷 荆芥 牛蒡子 桔梗 金银花 元参 麻黄 连翘 蓝叶,右,薄荷煎服。

芩连败毒散 治时毒肿发热,左脉浮数者。

防风 荆芥穗 黄连 黄芩 连翘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金银花 蓝叶 元参 升麻 牛蒡子 赤芍药 白芷 甘草 干葛 青木香 右,生姜薄荷煎服。发热无汗,加麻黄。

葛根牛蒡汤 治时毒肿痛而便利调和者。

葛根 贯众 甘草 豆豉 牛蒡子半生半炒,各二钱 右,水煎服。

返魂丹 治时毒瘴气,疔疮恶疮。

黄丹 山甲炮 白矾枯 铜青 乳香 没药 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二分五厘 右为末,酒煮面糊丸胡椒大,每服二丸,葱白一根嚼烂裹丸,温酒吞下。

漏芦汤 治时毒头面红肿,咽喉闭塞,水药不下;或素有脏腑积热,发为肿毒疙瘩,一切肿疡恶疮便实者。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 青木香 蓝叶 元参 牛蒡子 桔梗 连翘 甘草 苦参 右,薄荷煎服。

五利大黄汤 治时毒焮赤肿痛,烦渴便秘,脉实数者大效。

大黄 黄芩 升麻 栀子 芒硝 右,薄荷煎服。加连翘、元参、大青、甘草,名栀子仁汤。

加减解毒丸 治时毒,疔疮,瘴气,痈疽发背,无名肿毒;解砒霜、光粉、鼠、莽蛇、犬、蜈蚣、白蚁、蜂虿、菌菇、恶疮等毒。可以磨服,可以磨涂,大效如神。

五倍子三两 山慈姑二两 大戟一两五钱 朱砂 雄黄各三钱 麝香二钱 续随子去壳,一两 右为末,秫米粉煮糊,杵捣为丸,印作锭子,阴干。每服一锭,井华水磨化服,冬月薄荷汤磨化服。一切肿毒,米泔水磨涂;或用芙蓉叶捣汁磨涂,更妙。凡修合此药,要端午、七夕、重阳日,或选天德、月德、日德、天医日最佳,合时要净室焚香,至诚修制,勿令孝妇鸡犬见之,效验不可具述。

漏芦散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堵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各一两 板蓝叶 元参各二两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热甚,加芒硝二钱半。

消毒丸 治时毒疙瘩恶证。

大黄 牡蛎煅 白僵蚕炒,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新水化下一丸。无时,用桔梗、鼠粘子汤化下尤妙。

防风通圣散 治时毒热毒,便秘热燥。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

防风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 桔梗 石膏 滑石 黄芩各一两 甘草二两白朮 山栀子 荆芥穗各二钱五分 右,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量人虚实。

通圣消毒散 治时毒肿痛,表里俱实者。

防风 荆芥 连翘 赤芍药 归尾 青木香 黄芩 麻黄 栀子 牛蒡子 黄连 黄蘗 石膏 滑石 大黄生 (石卜)硝 川芎 桔梗 元参 蓝叶 甘草 右,薄荷煎服。大便利,去大黄、(石卜)硝。

中和汤 治时毒,脉浮,在半表半里者。

菖蒲 牛蒡子 川芎 羌活 防风 漏芦 荆芥 麦门冬 前胡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一两,水煎服。

芩连消毒饮 治时毒发热恶寒,头项肿痛,脉洪数。

防风 荆芥 连翘 柴胡 牛蒡子 黄芩 川芎 羌活 桔梗 蓝叶 射干 青木香 黄连 甘草 金银花 白芷 右,薄荷煎服。

泻阴火升阳汤 【东垣,下同】 治肌热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 黄芪 苍朮各一两 升麻八钱 柴胡一两半 人参 黄芩各七钱 黄连酒炒 石膏各五钱,秋深不用 右(口父)咀,每服一两或五钱,水煎服。

三黄补血汤 治六脉俱大,按之空虚,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脉也。此气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镇坠之剂大泻其气,以坠气浮,以辛甘微苦,峻补其血。

丹皮 黄芪 升麻各一钱 柴胡钱半 熟地 川芎各二钱 生地三钱 当归 白芍各五钱 右(口父)咀 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食前。

补中汤 治面黄汗多,目赤,四肢沉重,减食,腹中时时痛,咳嗽,两手寸脉短,右手脉弦细兼濇,关脉虚。

升麻 柴胡 当归各二分 神曲炒三分 泽泻四分 大麦蘖 苍朮各五分 黄芪二钱五分 炙甘草八分 五味子二十个红花少许 右(口父)咀,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菊叶汤 治一切风,头目昏眩,呕吐,面目浮肿者。

菊花去梗 羌活 独活 旋覆花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后。

密补固真丹 治脾肾真元虚损,面黧身悴,目黄口燥,发堕爪退,风虚偏枯,中满膈气,一切脾胃虚证,常服补养,宣通气血。

天南星五钱 半夏制 神曲 麦糵 茴香炒 三棱炮 白附子 干生姜 川乌头生,各一两 巴豆七个 牵牛三两代赭石二两 官桂一分 右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温水下。除泄泻外,并加大黄一两。

天水散 治面热。

滑石六两 炙甘草一两 右为极细末,水调服。

七白散 治面上(黑干)(黑曾)。

白蘝 白朮 白牵牛 白附子 白芷 白芍 白僵蚕各等分 右为末,用洗面。

破棺散 治厥阴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脉细而欲绝用之。

硫黄酒煮 朱砂研,各一两 右二味,酒丸鸡头大,入室中勿令人知。同病人身沃长掘一坑,深一尺,入粟秆火烧坑子极热,醋五升,气出,衣被铺坑。以酒化一丸服之后,令病人坑上卧,少时汗出。

五皮散 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于状如水病。先服此药,能疏理脾气,消退虚肿。切不可乱服泻水等药,以致脾元虚损,所患愈甚。此药平良无毒,多服不妨。

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损伤,或妄服峻剂,致气血益虚,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病多得饥饱劳役者。

黄芪蜜炙,一两 当归酒炙,二钱 右,水煎服。

十补丸 治肾脏虚冷,面颊黧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证。

附子炮 五味各二两 山茱萸 山药 桂心牡丹皮 鹿茸炙 泽泻 茯苓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盐汤送下。

凉膈散 治上焦积热烦渴,面赤头昏,咽燥喉痛,口疮,便溺赤濇,并宜服之。

连翘去心,四两 大黄 (石卜)硝 山栀子 黄芩 薄荷叶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五七钱,水煎。

栀子仁汤 治时毒肿痛,大便秘结等证。

郁金 枳壳麸炒 升麻 山栀子仁炒,各等分 右,每服五钱,水煎服。

异功散 治久咳不已,或腹痛少食,面肿气逆;又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面黄等证。

人参 白茯苓 白朮 甘草 陈皮各等分 右,每服三五钱,姜枣水煎服。

神效黄芪汤 治头面手足麻木不仁,目紧缩小,及羞明畏日,或视物不明。

黄芪二两 人参八钱 陈皮五钱 甘草炙 白芍药 蔓荆子各一两 右,每服五钱,水煎临卧热服。如麻木不仁,虽有热证,不用黄蘗,更加黄芪。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弱,四肢怠惰,时值秋燥之令,体重节痛,口干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

羌活 独活 防风各五钱 柴胡 甘草炙 人参 半夏 黄芪炙,各一两 白茯苓 泽泻 白朮各三钱 白芍药 黄连 陈皮各四钱 右,每服三五钱,姜枣水煎服。

茯苓渗湿汤 【《宝鉴》】 治黄疸,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思食,不得卧。

茵陈七分 白朮 黄连 猪苓 陈皮 泽泻 苍朮米泔浸一宿,炒,各五分 白茯苓六分 山栀子炒 防己 秦艽 葛根各四分 右,水二锺,煎七分,食前服。

大菟丝子丸 【《和剂》】 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脚膝酸疼,面色黧黑,目眩耳鸣,心忡气短,时有盗汗,小便滑数。

菟丝子洗净,酒浸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 鹿茸去毛,酥炙 泽泻 石龙芮去土,各一两 石斛去根 熟地黄 防风去芦白茯苓去皮 牛膝酒浸一宿,焙干 山萸肉 肉苁蓉酒浸,焙 杜仲去粗皮,炒去丝 补骨脂去毛,酒炒 沉香 荜澄茄 巴戟去心茴香炒,各三两 五味子 桑螵蛸酒浸,微炒 覆盆子去枝叶并萼 芎藭各半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盐汤送下。

又方 治酒皶雀斑等疾,亦可点痣,最妙。

黄丹五文 硇砂三十文,研极细末 巴豆十粒,去壳,心膜纸捶去油 酒药饼五十文,罐子盛 右,同入饼药罐子中,慢火煎两三沸,取下,续入研细生矿灰三钱,鸡子清调匀,雀斑用小竹棒挑药点患处,觉小肿,即洗去,不洗,恐药力太猛。

又方 治面上风疮。

大枫油五十文 草乌一个,为末 轻粉一百文 麝香一百文 右,先将草乌入油内熬,令匀取出;少时下轻粉、麝香末搅匀。每用少许擦患处,令热,旬日瘥。一方无轻粉,用生姜擦患处敷药。

五皮散 【《和剂》】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以面目虚浮四肢肿满。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热服。

导滞通经汤 【《宝鉴》】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朮 桑皮 陈皮各五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防己各二两 右为细末,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汤,食前送下。

元参升麻汤 治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舌肿,或连面颊两项肿痛。

元参 升麻 犀角 赤芍药 桔梗 贯众 黄芩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

羌活当归散 治风毒血热,头面生疮,或赤肿,或成块,或瘾疹瘙痒,脓水淋漓。

羌活 当归 川芎 黄连酒浸,炒 鼠粘子蒸 防风 荆芥 甘草 黄芩酒炒 连翘 白芷 升麻各一钱 右,用酒拌晒干,水煎服。

菊花散 治一切风,头眩目昏,面浮肿。

菊花 旋覆花 牛蒡子 羌活 独活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食远服。

白藓皮汤 治肺受风,面白色枯,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此为虚风。

白藓皮 麦冬 白茯苓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细辛 白芷各一两半 桑皮 石膏研,各二两 右,每服三钱,水三盏,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盏,去豆下药,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时服。

大枫油 治肺风,面赤鼻赤。

草乌尖七个 大枫油五十文 真麝香五十文 右,以草乌尖为末,入麝研匀,次用大枫油磁盒子盛,于火上调匀;先以生姜擦患处,次用药擦之,日三次,兼服后何首乌丸,即除根本。

何首乌丸 治肺风,面赤鼻赤。

何首乌一两五钱 防风 黑豆去皮 荆芥 地骨皮洗,各一两 桑白皮 天仙藤 苦参 赤土各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茶清下。一方有槁本一两。

透冰丹 治一切风毒上攻,头面肿痒,痰涎壅塞,心胸不利,口舌干濇,风毒下注,腰脚沉重,肿痛生疮,大便多秘,小便赤濇。

川大黄 山栀子 蔓荆子 白茯苓 益智子 白芷 威灵仙洗,焙干,各五钱 麝香研,一钱 香墨煅,酢淬讫,细研,一钱 茯神半两 川乌二两,河水浸半月,焙干,盐炒 天麻 仙灵脾叶洗焙 右为细末,炼蜜和如麦飰相似,以真酥涂杵臼,捣万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剂。每服旋丸如梧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温酒化下两丸。如卒中风,涎潮昏塞,煎皂荚白矾汤,放温,化四丸灌之。瘫痪风,每日服三五丸,渐觉有效;常服一丸,疏痰利鬲,用温酒下,食后服。或小儿惊风,入腻粉少许,薄荷汁化下半丸立效。治瘰疬,葱汤化下一丸。忌动风毒物。

冬瓜子散 治面鼻酒皶如麻豆,疼痛,黄水出。

栀子仁二两 冬瓜子仁 柏子仁 白茯苓 葵子微炒 枳实麸炒,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米饮调下。

荆芥散 治肺风皶疱。

荆芥穗二两 防风 杏仁去皮尖 白僵蚕炒 蒺藜炒,去刺 炙甘草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蓖麻子膏 治酒皶鼻及肺风,面赤生疮。

蓖麻子 轻粉 沥青 硫黄俱研 黄蜡各二钱 右,以麻油一两熬成膏,以磁器盛之,每用小许涂于患上最妙。

茵陈散 治牙齿疼痛,面上赤肿疼痛,及去骨槽风热。

茵陈 白僵蚕 连翘 半夏 荆芥穗 麻黄 升麻 独活 大黄 薄荷 黄芩 丹皮 射干 羌活各二钱半细辛五钱 牵牛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先煎汤熟,下药末,搅一搅,急泻出,食后连渣热服。

大追风散 治久新偏正头痛,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上攻,头目眩运,心烦,百节酸疼,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如虫行,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此药消风化痰,清利头目。

川乌炮,去皮脐 防风 白僵蚕炒,去丝 川芎 石膏煅甘草炙 荆芥各一两 南星 天麻 地龙去土,炒 全蝎去毒,炒 白附子炮 羌活 白芷各五钱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 草乌炮 雄黄各一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临睡时候,用细茶汤调匀送下。

清震汤 【《保命》】 治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

升麻 苍朮用米泔水浸一宿,各四钱 荷叶一个,全者用之 右,用水二锺,煎八分,食后服。

人参蛤蚧散 【《宝鉴》】 治三二日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气,酥炙黄色 炙甘草三两 杏仁去皮尖,炒五两 人参 白茯苓 贝母 桑白皮 知母各三两 右共为细末,用磁器内盛,每日如茶点服最妙。

菊花散 【《千金方》,下同】 治头面游风。

菊花一两 细辛 附子 桂心干姜 巴戟 人参 石楠 天雄 白茯苓 秦艽 防己 防风 白朮 山茱萸 薯蓣各三两 蜀椒五合 右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头面上风。

松脂 石盐 真蜜蜡 杏仁各一两 熏陆香二两 蓖麻仁三两 右六味,熟捣作饼,净剃百会上发,贴膏,膏上安纸,三日一易,若痒刺,药上不久风定。

犀角汤 治风毒热头面肿。

犀角 生姜各二两 苦参 栝蒌根 防风各一两 石膏六两 黄芩 青木香 升麻各三两 防己一两五钱 竹叶二握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内消,不利。

防风散 治头面遍身风肿。

防风二两 白芷一两 白朮三两 右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膏 治头中二十种病,面上游风发秃落者。

蜀椒 莽草各二两 桂心 (艹闾)茹 附子 细辛各一两五钱 半夏 干姜各一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生猪肪二十两合捣,令肪消尽,药成,先沐头令净,然后以药摩顖上,日一即愈。如非十二月合,则用生乌麻油和涂头皮,沐头令净乃用之,一顷,生发如昔,必效。一方无蜀椒、莽草、半夏、干姜。

王不留行汤 治头面久疮,去虫止痛。

王不留行 东引茱萸根皮 桃东南枝各五两 蛇床子 牡荆子 苦竹叶 蒺藜子各三升 大麻仁一升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疮,日再。并疗痈疽、妒乳、月蚀、疮烂。

鸱头酒 治风头眩转,面上游风。

飞鸱头五枚 独活二两 茯神 枳实 干姜 葛根 桂心贯众 天雄炮 蜀椒 人参 细辛各三两 薯蓣 芎藭各四两 山萸一升 石楠一作石膏 麦门冬去心,各五两;一作天门冬 右十八味,(口父)咀,绢囊盛,清酒四斗,渍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补和,以知为度。一方无茯神。

清凉拔毒散 【《疮疡全书》,下同】 治面毒。

白芨 雄黄 麝香 乳香 山慈姑 天花粉 黄蘗 乌药 右为末,鸡子清调敷,蜜水润之。

参朮内托散 补托前证。

人参 白朮 粉甘草 犀角屑 贝母 黄连 防风 黄芩酒炒 羌活 桔梗 当归 生地 白芍 前胡 天花粉 右(口父)咀,水二锺,姜三片,煎服。因病之逆从而加减之。

犀角郁金散 治前证,能托积毒。

犀角屑 郁金 真珠 牛黄 粉甘草 乳香 真粉 辰砂 炼蜜为丸,噙化。

清肝流气饮 治痄腮毒。

枳壳 桔梗 黄芪 前胡 羌活 生甘草 石膏 防风 川芎 白芍药 荆芥 白芷 生地 薄荷 右,水煎服。

托里流气饮 补托前证。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甘草炙 防风 厚朴 乌药 官桂 木香 姜三片,枣一枚,煎服,患处用围药敷之。

千斤内托散 治发颐。

桔梗 厚朴 白芷 防风 人参 黄芪炙 川芎 甘草 当归 官桂 黄芩 白朮炒 水煎服。

不换金散 治证同上。

半夏 厚朴 苍朮 陈皮 人参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右(口父)咀,水煎温服,后再服乳香护心散,仍贴金丝膏。

驱风破毒散 治骨槽风。

白矾 巴豆去壳油 红内硝 草乌尖 薄荷 猪牙皂角各等分 右为细末吹之。

又方 治证同上。

天麻 防风 草乌 荜茇 细辛 乳香另研 川芎 硼砂 薄荷 麝香另研 温水漱口,或鼻内吹之。

清热消疳散 治证同上。

干葛 升麻 生甘草 贝母 黄连 黄芩 白茯苓 桔梗 薄荷 防风 荆芥 羌活 青皮 牡丹皮 当归 白芍 生地 鼠粘子 水二锺,灯心三十茎,煎服。虚加人参、白朮;年久加草龙胆;热加柴胡、前胡。

珍珠冰片散 治证同上。

珍珠制 红绒末 人中白煅 鸡内金煅,存性 铜青 青靛 黄连 孩儿茶 细芽茶各一钱 枯矾二钱 冰片五分麝香二分 右为细末,先用蚌水缴净患处,每掺入之,一日夜一二十次方愈。男妇皆然,并服煎剂。

白矾散 【《景岳全书》,下同】 治面上肺风。

白矾 硫黄 乳香各等分 右为末,绵裹擦之;或加茄汁,调敷患处更妙。

硫黄散 治面生粉痣。

硫黄 轻粉各一钱 杏仁五分 右为末,用蜜酒调,于卧时涂上,早洗去,效;或用津唾调搽更妙。

连子胡同方 治雀斑。

白芷 甘菊花去梗,各三钱 白果二十个 红枣十五个 珠儿粉五钱 猪胰一个 右,将珠粉研细,余俱捣烂,拌匀,外以蜜拌酒酿顿化,入前药蒸过,每晚搽面,早洗去。

黄连消毒散 【东垣】 治时毒面肿。

川黄连炒 羌活各一分 黄芩 黄蘗 桔梗 槁本 防己各五分 当归尾 连翘 防风 独活 知母炒 生地黄各四分 人参 甘草各三分 黄芪 苏木 陈皮 泽泻各二分 右,水煎服。

仙方活命饮 治证同上。

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花粉 乳香 赤芍药 当归尾 没药研 贝母 皂刺 甘草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右,酒一碗,煎数沸,温服。

清阳散火汤 治骨槽风,牙根尽处结肿,连及耳项作痛。

升麻 白芷 黄芩 牛蒡子 连翘 石膏 防风 当归 荆芥 白蒺藜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食后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三

面门

单方

益母草入面药,令光泽。五月五日采根叶曝干,捣末,水和作团,如鸡子大,大火烧一炊久,经一伏时取出,磁器中再研,余收之。使如澡豆法。能去风刺、粉刺,令面悦泽。【《本草》,下同】

瓜蒌根悦泽人面,疗手面皱,作粉常涂之妙。

白芷去(黑干)(黑曾),疵瘢,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常用。

指爪破面,取生姜汁调轻粉敷之,便无瘢痕。 【《得效》】

藁本去(黑干)疱,酒皶粉刺,润泽颜色,可作沐药面脂。【《本草》,下同】

土瓜根去面上(疒咅)(疒畾),为细末,浆水和匀,入夜浆水洗面敷药,朝复洗之,仍得光润,皮急,白日光华射人。

白茯苓去(黑干)(黑曾)及产妇黑疱如雀卵,为细末,蜜和,常常涂面良。

桑叶治面上肺毒疮如大风疮,取叶洗净蒸熟,日干为末,水调二钱,服日三,名绿云散。

蜜常敷面,如花色,久敷之佳。

真珠除(黑干)(黑曾)瘢点,令面润泽,好颜色,研为粉,和乳汁常涂之。

白僵蚕灭(黑干)(黑曾)瘢痕,令面色好,为末,常涂之;又与衣鱼、鹰屎白等分为末,和乳汁,涂瘢痕便灭。

覆盆子令人好颜色,久食之佳;蓬藟同功。

乌梅肉去黑点黑痣,蚀恶肉,和诸药以点之。

面生雀子瘢,取梅肉、樱桃枝、猪牙皂角、紫背浮萍,等分为末,如常法洗面,其瘢自去。【《入门》】

栗上薄皮捣为末,蜜和涂面,令皮肉急缩可展;又治老人面皱。【《本草》,下同】

菟丝子苗去面(黑干)及粉刺瘢点,捣苗取汁,常涂之。

杏仁去面(黑干),捣为末,和鸡子白夜卧涂面,明早温酒洗之。

伤风面肿,杏仁捣烂敷之。

冬瓜仁令面光泽,好颜色,去黑瘢黑(黑干),可作面脂常用。

冬瓜取仁三五升,去皮,捣为末,蜜丸,空心服三十丸,久服令人面洁如玉。

葱白主伤风面目浮肿,煎汤饮之洗之。

鸬鹚屎去面上(黑干)(黑曾)、黡痣、瘢疵、疱皯、雀卵斑。取屎白,猪脂调涂。

熊脂主面上(黑干)(黑曾)、黑瘢,悦泽人面,可涂之,兼食之。

羚羊胆主面多(黑干)(黑曾),如雀卵色。取胆和酒煮沸,以涂拭之,日三即瘥。

大猪蹄令老人面光泽。猪蹄一具,治如食法,煮浆如胶,夜以涂面,晓以浆水洗,即面皮急矣。

鹿角炙为末,酒服二钱,日二,久服,面色如花。

鹿角以浆水浓磨如泥,涂面,令不皱,兼去疮疱,光华可爱。

年少气盛,面生疱疮,麋鹿脂涂之即瘥。

又方:被打头面青肿,羊肉、牛肉或猪肉,炙令热,贴肿上即愈。

时行腮肿,用柏叶末,调蚯蚓粪涂之。 【丹溪方】

痄腮肿痛:酢调石灰敷之。 【《简便方》】

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尤妙。

风热腮肿: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 【严月轩方】

面疱:鹰屎白二分,胡粉一分,蜜和敷之。 【《外台》】

灭面上痕:用鹰屎白和人精,敷,日三。 【《千金》】

又方:鹰屎白二两,僵蚕一两五钱,为末,蜜和敷。【《圣惠》】

又方:鹰屎白、白附子各一两,为末,酢和敷,日三五次,痕灭止。

面色黧黑:牡蛎粉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日一服,并制其肉食之。【《普济方》】

面(黑黾 )【即黑子也:】 羚羊胆,牛胆各一枚,酢二斤,同煮三沸,频涂之。 【《外台》】

面黑令白:马珂、白附子、珊瑚、鹰屎白等分为末,每夜人乳调敷。旦以浆水洗之。【《圣惠》,下同】

面疮(黑干)疱: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

面黑(黑干)疱:羚羊胆、牛胆各一个,醇酒三升,煮三沸,夜夜涂之。【《肘后方》】

消灭瘢痕:以猪脂三升,饲乌鸡一只,二日后取屎,同白芷、当归各一两煎十沸,去渣,入鹰屎白五钱调敷。【《外台》】

雀斑面疱:鸡卵酢浸坏,取出敷之。 【《圣惠》,下同】

消灭瘢痕:鸡子五七枚煮熟,取黄炒黑,拭涂,日三,久久自灭。

面上黑黯:白僵蚕末,水和搽之。

粉滓面(黑干),令人面色好:用白僵蚕、黑牵牛、细辛等分为末,如澡豆,日用之。【《斗门方》】

鲸刺雕青:以白马汗搽上,再以汗调水蛭末涂之。 【《儒门事亲》】

酸浆水,能白人肤体如缯帛,去(黑干)(黑曾)黑子,以暖浆水洗面,以布揩黑子,令痛,水研白檀,取汁涂之。

朱砂,好颜色,水飞为末,井华水点少许敷之。

面上(疒咅)(疒畾)大风:用干螌蝥末以生油调敷,约半日,(疒畾)胀起,以软帛拭去药,以棘针挑破,近下令水出干,不得剥其疮皮,不可以药近口眼。若是尖(疒咅)(疒畾)子,即勿用此,别用枯矾末以治之,极效。

面上木痹:用牛皮胶化,和肉桂末厚涂之,一二分良。【《叶氏摘元方》】

身面印文:刺破,以酢调赤土,之,干又易,以黑灭为度。【《千金方》】

面黑令白:白羊乳三斤,羊(月臣)三副,和捣,每夜洗净涂之,旦洗去。 【《总录》】

灭诸瘢痕:大鼠一枚,以腊猪脂四两煎至销尽,滤净,日涂三五次。先以布拭赤,要避风。【《普济方》】

面上(黑干)点:取白蜜和茯苓末涂之,七日便瘥也。【《孙真人食忌》】

人面黧黑,皮厚状丑:用羚羊胫骨为末,鸡子白和敷,旦以白梁米泔洗之,三日如素,神效。【《肘后方》,下同】

面上疱疮:用鸡子浸于三岁苦酒中三宿,待软,取白涂之。

面黑令白:鸡子三枚,酒浸密封四七日,每夜以白敷面,如雪白也。【《普济方》,下同】

涂面驻颜: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留白,入金华胭脂及朱砂少许,纸封与鸡抱之,俟别卵抱出,以涂面,洗之,半年尚红也。

面黑令白:土蜂子未成头翅者炒食,并以酒浸敷面。【《圣惠方》】

雀斑面疱:七月七日取露蜂子于漆碗中,水酒浸过滤汁,调胡粉敷之。【《普济方》】

面上皶疱(黑干)(黑曾):用木兰皮细切,以三年酢浆渍之,百日晒干,捣末,每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用栀子仁一斤。【《古今录验方》】

身面白驳:鲇鱼半斤一头,去肠,以粳饭盐椒如常作鲊,以荷叶作三包系之,更以荷叶重包,令臭烂,先以布拭赤,乃炙鲊包,乘热熨,令汗出,以绵衣裹,勿令见风,以瘥为度。【《总录》】

白矾治粉刺:白矾末酒调涂之。 【《得效方》】

面上粉痣:铜绿为末,晚时切生姜蘸擦之。

面肿为风:宜用羌活、防风、升麻、白芷、牛蒡子之属,外杵杏仁如膏敷之。

面上细疮,常出黄水:桃花阴干,加当归或杏花作末,洗面。

密陀僧治面上(黑干)(黑曾)斑点:细研为末,人乳调涂,每夜用之。亦令面生光华。又治面鼻赤疱。【《本草》,下同】

石灰去面上黑子、瘜肉及粉刺。

面上黄水疮并目生疮:三月三日取桃花阴干,为末,每食后熟水下方寸匕,日三次,良。或浸酒饮之亦良。面上五色疮,用温盐汤新绵浸拓疮上,日五六度,即瘥。【《本草》】

面上粉刺:用不语唾涂之,或捣菟丝子汁涂之,或以白矾末少许酒调涂之。

面黑令白:冬瓜一个,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烂滤去滓,熬成膏,瓶收,每夜涂之。【《圣济总录》】

面里皮痛: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敷之,帛盖,以火炙鞋底热熨之。

面赤酒皶:生附子、川椒、野葛少许,銼,酢浸一宿,取出,用猪脂同煎,以附子黄为度,去滓,时时涂之。

又方:硫黄半两,蜗牛壳自死枯干小者为上,木香各半两,虢丹半两,俱为末,杏仁半两去皮研膏,入腊月猪脂调成膏,夜卧时用浆水先洗面,令干,以药涂患处,平明洗去。湿癣以米泔水洗,却上前药。

搭腮肿: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贴之,酢调贴之亦效。【《纲目》】

又方:石灰炒热,于地下窨冷,如此七次,为末,酢调敷立消。【《医鉴》】

又方: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肿处,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肿退出涎,患消矣。【《丹溪心法》。】

面赤:用好黄蘗銼碎四两,人乳浸拌匀,以日晒干,再浸拌匀,如此六七次为妙,然后为细末,临卧茶清或汤调下二钱,有奇效。

痄腮:用柏叶、车前草、柏子仁,杵碎热敷患处。或用鸡子清调赤小豆末。

凡伸欠颊车蹉,但开不能合,以酒饮之,令大醉,睡中吹皂角末(口畜)其鼻,嚏透即自正。 【《三因方》】

汗出中风面肿,或连头项,或连手足:用牛蒡子研烂,酒煎成膏贴之,并服三匙。【《本草》,下同】

头面肿大疼痛,以大黄二两同僵蚕一两为末,姜汁和丸,弹子大,服。

甑气熏面浮肿:以久用炊布烧灰敷之,即消。

葳蕤,治面上黑(黑干),久服,令好颜色。

面黑:用女苑铅丹为末,酒服,男女二十日,黑从大便出。

面上黑斑:苍耳叶为末服之。

天门冬同蜜捣丸,日用洗面,去黑。

面上雀斑:用山柰,同鹰屎白、密陀僧、蓖麻仁为末,夜涂,旦洗之。

面上风刺粉刺:白牵牛酒浸为末,涂之。

面上紫疱:羊蹄根同姜汁、椒末、穿山甲灰泡擦之。

面上黑斑:桑耳焙干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元方》】

头面风肿:杏仁捣膏,鸡子黄和杵,涂帛上厚裹之,干则又涂。不过七八次愈。【《千金方》】

面上皶疱(黑干)(黑曾):夏枯草烧灰,入红豆洗之。

面上粉刺:莙荙子酢浸揩面,令人光泽。

雀斑:用桃花同冬瓜仁研蜜涂之。粉刺如米,同丹砂末服,令面红润。

香瓣疮:生面颐耳下,浸淫出水。用羖羊须、荆芥、干姜烧,入轻粉搽。

其腮痄肿及喉下诸肿:用蜗牛同面研敷之。

面上毒疮初起者,急寻水蜒蚰一二条,用酱少许,共捣涂纸上,贴之即退,纸上留一小孔出气。此乃凌汉章秘传极效方也。【《谈野翁试验方》】

喘嗽面浮,并四肢浮者,蛤蚧一雌一雄头尾全者,法酒和蜜涂之,炙熟紫团人参似人形者半两为末,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煮糯米薄粥一盏,投入一并搅化,细细热呷之。【《普济方》】

面上紫块如钱大,或满面俱有:野大黄四两取汁,穿山甲十片烧存性,川椒末五钱,生姜四两取汁和研,生绢包擦,如干以酢润湿,数次如初,累效。【《陆氏积德堂方》】

少年面疱粉刺面(黑干):用浮萍日挼盦之,并饮汁少许。 【《外台》】

又方:用紫背萍四两,防己一两,煎浓汁洗之,仍以萍于斑点上熟擦,日三五次。物虽微末,其功甚大,不可小看。【《普济方》】

身面疣目:杏仁烧黑研膏,擦破,日日涂之。 【《千金方》】

身面瘢痕:用禹余粮、半夏等分为末,鸡子黄和敷,先以布拭赤,勿令见风,三十日自灭。十年者亦能灭去。【《圣济碌》】

头面诸疮:芝麻生嚼敷之。 【《普济方》】

(黑干)(黑曾)皶疱:银杏同酒糟嚼涂之。

面黑令白:用白杨皮同桃花、白冬瓜子服之。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芝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猪鸡鱼蒜等百日。【《千金方》】

身面白丹:白瓷瓦末和猪脂涂之。 【《梅师方》】

瘢痕凸起:热瓦频熨之。 【《千金方》】

痣黡疣赘:花碱、矿灰,以小麦秆灰汁煎二味,令干,等分为末,以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即去,须新合乃效。【《圣济录》】

身面赤疵:常以银揩令热,久久自消。 【《千金翼》】

面黡黑痣:以草划破,铜绿末敷之,三日勿洗,水自落,厚者再上之。【《圣济录》】

身面疳疮,出黄汁者,葵根烧灰和猪脂涂之。 【《食疗本草》】

粉滓面(黑干):云母粉、杏仁等分为末,黄牛乳拌略蒸,夜涂旦洗。【《圣济录》】

少年面疱:水银、胡粉等分研,腊猪脂和,夜涂旦拭,勿见水,三度瘥。【《肘后方》】

菌桂养精神,久服面生光华,常如童子。

肺风面疮:用蓖麻子、大枣、瓦松、白果、肥皂为丸,日三次。

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为末,酢和,夜涂旦洗之。【《救急方》】

面疮:用丝瓜、牙皂烧擦。

金腮疮:初生如米豆大,久则穿蚀,用鸡内金、郁金敷之。

面疱:用马蔺子花杵敷之佳。 【《肘后方》】

疣痣瘤赘:用石灰一两,桑灰淋汁熬成膏,刺破点之。【《普济方》】

身面洪肿: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豮猪肾一枚分为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后方》】

黑子疣赘:续随子熟时点之自落。 【《普济方》】

头面忽肿热毒风气内攻,或连手足赤肿,触着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净研烂,酒煎成膏,绢摊贴肿处,仍以热酒服一二匙,肿消痛减。【《斗门方》】

面上雀斑: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黄各一钱,为末,用羊髓和匀,夜夜敷之。【《摘元方》】

面上瘢黡:取铁扫帚地上自落叶并子,煎汤频洗,数次自消。【《寿域神方》】

面上(黑干)(黑曾):白附子为末,卧时浆水洗面,以白蜜和涂纸上贴之,久久自落。【《卫生易简方》】

黑气上面:半夏焙研,米酢调敷,不可见风,不计遍数,从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汤洗下,面莹如玉也。【《摘元方》】

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自愈。 【《卫生易简方》】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酢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上二次。【御药院方】

面上(黑干)(黑曾):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纳于中同煎,令可丸时,每以少许敷之,自烂脱;或与藜灰汁同熬膏点之,甚妙。【《外台秘要》】

粉刺黑斑:五月五日收带根天麻紫花者晒干烧灰,以商陆根捣自然汁加酸酢和搜灰作饼,炭火煅过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药,甚能润肌。【《闺阁事宜》】

身面疣目:用腊纸卷硫黄末少许点之,焠之有声目去。【《普济方》】

身面瘊子:用白矾、地肤子等分煎水,频频洗之。 【《多能鄙事》】

面多(黑干)(黑曾)雀卵色:苦酒渍朮,日日拭之极效。【《肘后方》】

面黄食少,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苍朮一斤;熟地黄半斤;干姜炮一两,春秋七钱,夏五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五十丸。【《济生拔萃》方】

身面卒肿洪满:用皂荚去皮炙黄銼,三升,酒一斗渍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鼻面酒皶:用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甚效。【《危氏得效方》】

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之。 【《普济方》】

面上恶疮,不可名识者:柳叶或皮木煮汁,入少盐,频频洗之。【《肘后方》】

面上粉刺(疒畾)子如米粉:用桃花丹砂各三两为末,每服一钱,空心井水下,日三服,十日知,二十日小便当出黑汁,面色莹白也。【《圣惠方》】

身面水肿,坐卧不得:取东引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梅师方》】

面上痣疵: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入石灰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自落也。【《皆效方》】

身面石疽,状如痤疖而皮厚:以谷子捣敷之。 【《外台秘要》】

虚肥面肿,积年气上如水病,但脚不肿:用谷楮叶八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粥,常食之,勿绝。【《外台秘要》】

面(黑曾)皯疱:枸杞子十斤,生地黄三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三服,久则童颜。【《圣惠方》】

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酢调,重汤顿如胶,敷之。【王仲勉经效方】

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温三服,不瘥再合。【《千金方》】

又方:乌头煮至皮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建炎初,吴内翰女孙忽发肿凸,吴检外台得此方,服之立效。【《百一选方》】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过,使本人种豆于南向屋东头第二溜中,豆生叶,以热汤沃杀,即愈。【《外台秘要》】

身面卒肿,脉洪大:用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每饮一升,日三服,不消再造。【《肘后方》,下同】

面疮粉刺:菟丝子苗绞汁涂之,不过三上即瘥,屡验。

面上风刺:黑牵牛酒浸三宿为末,先以姜汁擦面,后用药涂之。【《摘元方》】

面上粉刺(疒畾)子,如米粉:黑牵牛末对入面脂中,日日洗之。【《圣惠方》】

面上雀斑:黑牵牛末鸡子清调,夜敷旦洗。 【《心鉴方》】

面黑令白:(艹舌)蒌穰三两,杏仁一两,猪(月臣)一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令人光润,冬月不皴。【《圣济录》】

面生粉刺酒皶:白蔹二分,杏仁半分,鸡屎白一分为末,和杂水涂之,或拭面。一方无鸡屎。【《肘后方》】

身面卒肿:生猪肝一具,细切酢洗,入蒜酢食之,勿用盐。【《本草》】

面粗丑黑皮厚(黑干)(黑曾)者:猪(月臣)五具,芜菁子二两,杏仁一两,士瓜根一两,醇酒浸之,夜涂旦洗,老者少,少者白,神验。【《肘后方》,下同】

水气身面浮肿:商陆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羊肉一斤切入内,煮熟,下葱豉,五味调和,如臛法食之。身面疣目,每月望日子时,以秃帚扫疣目上三七遍。【《圣惠方》】

身面疣目:牛口涎涂之自落。 【《千金》】

面上皯疱:鹿角尖磨浓汁厚敷之,神效。 【《本草》】

面上风疮,鹿角尖磨酒涂之。 【《圣惠方》,下同】

面疮(黑干)疱: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

灭瘢痕:以冻凌频熨之良。 【《千金方》】

身面肿满:鸡子黄白相合涂肿处,干再上。 【《肘后方》】

身面瘢痕:马齿苋汤日洗二次。 【《圣惠方》】

令面光华: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后脱下,则光华颜色也。【《圣济总录》】

面生(黑干)(黑曾):干柿日日食之。【《普济方》】

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 【经验】

食茶面黄:川椒红炒碾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茶汤下。【《简便方》】

面上黡子:七月七日午时,取甛瓜叶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逐枚拭黡,即灭去也。【《淮南万毕术》】

身面疣目,盗酸酒酵洗而咒之,曰:疣疣不知羞,酸酒酵洗你头,急急如律令!呪七遍,自愈。【《外台》】

身面浮肿,小便不利,喘急:用胡葱十茎,赤小豆三合,硝石一两,以水五升煮葱豆至熟,同擂成膏,每空心温酒服半匙。【《圣惠方》】

面黡痣点:蔓菁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皱。或取油用亦妙。【《圣惠方》】

面上黑子,芫荽煎汤,日日洗之。 【《小说》】

针灸

《素问》曰: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灵枢经》曰: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颔肿不可以顾,所生病者,目黄颊痛。三焦手少阳之脉所生病者,颊痛。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颔肿。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赤目黄。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颜黑。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皆视其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千金方》曰:面赤颊中痛,取攒竹、龂交、玉枕。

面赤肿,取上星、囱 页会、前顶、脑户、风池。

面恶风寒,颊肿痛,取巨髎、天窻。

面皮热,取天突、天窻。

面赤热,取肾腧、内关。

面疮黑取行间,面尘黑取太冲。

颞颥痛,颔颅热痛,面赤,取中渚。

面皮赤痛取悬厘。

《古今医统》云:陷谷,面肿目壅肿,刺出血立愈。

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针灸皆可。

面颌肿生疮,合谷,列缺、地仓皆可取之。

少阴络治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

太阳络、太阴络治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岖逆则面赤,不逆则面黑。

导引

《养性书》曰:摩面光泽,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

医案

《丹溪心法》曰:朱奶两腮热肿,隔壅之病也。用干葛、桔梗、苏叶各一钱半,升麻一钱,甘草炙七分,薄荷一钱,姜一片水煎服。

《卫生宝鉴》曰:杨郎中之内,五十一岁,身体肥盛,己酉春患头目昏闷,面赤热,多服清上药不效,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

《内经》云:面热者手阳明病。《脉经》云: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已前皆热。况其人素膏粱积热于胃,阳明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故面热之病生矣。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黄连二钱,犀角一钱,疏利三两行,彻其本热;次以升麻加黄连汤主之。

一妇人年几三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又不欲食,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宜藏;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反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故知阳明之气不足。非助阳明生发之剂,无以复其色,故以冲和顺气汤主之。《内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风名之,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甘辛,温以散滞气为臣;苍朮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白芍药之温酸,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黄芪、甘草、甘温,补益正气为佐[佐 原作「臣」,据文意改。]。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辛热,大枣甘温,和荣卫,开腠理,致津液以复其阳气,故以为使。每服早饭后午饭前,取阳升之时,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数服而愈。

《儒门事亲》曰:陈君俞头项偏肿,连一目,若半壶,诊其脉洪大。戴人曰:《内经》云,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肿宜汗解,先与通圣散去硝黄,入姜葱豉煎服,取微汗,次日以草茎刺鼻中出血,其肿立消。

《李杲十书》曰:泰和年,东垣监纳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丞亦得此证,至五六日,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以请治。遂命诊视,具说其由。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虽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无过,殊不知适其病所为。故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元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味苦平,行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反损阴也。此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也。治客当急者,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主也;阴分受阳邪,阳分受阴邪,客也。凡所谓客者当急去之,此治急以客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为邪者,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过,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服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香,(口父)咀煎去渣,内芒硝各等分,亦细细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依前次第用之,取大便利,邪已即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瓜蒌根汤,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太阳行经,加羌活、防风、荆芥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合,不可独用散也。

《医学纲目》曰:许学士医检正患鼻頞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碍,頞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或以排风、小续命、透髓丹之类与之,皆不效。制犀角升麻汤赠之,数日愈。夫足阳明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以其腐熟饮食之毒聚于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脉环唇挟舌,起于鼻,交頞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今所患皆一经络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

或问:一人年五十,忽颧骨上初觉如松子,渐大如胡桃不甚肿,微赤微痒,或云痰核,或云结毒,或作瘤治何如?曰:皆非也,是名颧疽,属阳明经积热所致,用紫金丹、乌金散、活命饮,加制过南星服之而消。按经曰,心病者颧赤。又曰,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薛己医案》曰:一人年逾三十,夏月热病,后患颐毒,积日不溃,气息奄奄,饮食少思,大便不禁,诊脉如无。经曰:脉息如无似有,细而微者,阳气衰也。齐氏曰:饮食不入,大便滑利,肠胃虚也。以六君子加炮姜、肉豆蔻、破故纸,数剂而泄稍止,食稍进。更加黄蘗、当归、肉桂,乃溃而脓水清稀。前药每服加熟附子一钱,数剂泄止食进,脓渐稠。再以十全大补汤加酒炒芍药、白蘝,月余而愈。

地官陈用之患前证,服发散之剂,寒热已退,肿痛不消,此血凝滞而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而脓成,又用托里散而溃。但脓清作渴,乃气血虚也,用八珍加麦门冬、五味子三十余剂而愈。

上舍卢懋树患此而尺脉数,证属肾经不足,误服消毒之剂,克损元气而不能愈。予用补中益气、六味丸料而痊。

上舍熊楝卿颐后患之,脓清体瘦,遗精盗汗,晡热口渴,痰气上涌,久而不愈。脉洪大,按之微细。属肾气亏损所致。遂用加减八味丸料,并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妇人素内热,因怒耳面至颈项肿痛,寒热。此肝胆经火燥而血虚,用柴胡栀子散而肿痛消,用加味逍遥散而寒热退,用八珍汤加丹皮而内热止。

平江陈氏因惊惧后,常用手指甲拄掏两颊,遂两颊破损,心中懊憹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活幼口议》牛黄清心凉膈丸,数服,如失。

老母年七十余,累岁患颊车痛。每多言伤气,不寐伤神,则大发;发之至剧,则上连头下至喉内及牙龈皆如针刺,火灼不可手触,乃至口不得开,言语饮食并废,自觉目中火光如闪电,寻常涎唾稠粘如丝不断,每劳与饿则甚,得卧与食则稍安。知其虚也,始以清胃散、犀角升麻汤、人参白虎汤、羌活胜湿汤加黄芩、甘、桔皆不效;后改用参、芪、白朮、芎、归、升、柴、甘、桔之类,稍佐以芩、栀、连翘、鼠粘,空腹进之,而食远则服加减甘露饮,始渐安。第老人性躁,不耐闲,劳而多言时有之,不能除去病根,然发亦稀少,即发亦不如往岁之剧矣。

从之铻因丧子郁结,复多饵鹿角胶诸种子药,或于食后临卧辄进之,以至积成胃热,遂患面痛,如老母证。服清胃散、甘露饮,大加石膏,过当而见虚证;又服参芪等补药,过当而复见火证。门人施生以越鞠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属,开其郁结而始向安。

孙兆治一人满面黑色,相者断其死。孙诊之曰:非病也,乃因登混感非常臭气而得,去至臭无如至香,令用沉香、檀香碎劈焚于炉中,安帐内以熏之,明日面色渐变,旬日如故。盖肾臭腐属水,脾臭香属土。今夫厕臭者腐臭也,故闻之则入肾而面黑;沉香者香臭也,故熏之,则脾土胜肾水而色还也。

浙全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数点,日久满面俱黑,遍求医治不效。忽遇一草泽医人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复。后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问其故,云:食斑鸠。盖此物常食半夏苗中毒,故以姜解之。

又治尼长老六十一岁,身体瘦弱,十月间病头面不耐寒,气弱不敢当风行,诸治不效。诊之其脉皆弦细而微。其人年高素食茶果而已,阳明之经本虚。《脉经》云: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又加看诵损气,由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荣头面,故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

徐考功兄湖广人,年逾三十,患时毒耳面焮肿,寒热拘急,其脉浮洪。此邪在表也,以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子、元参治之,渐愈;更以升麻、葛根、连翘、桔梗、川芎、金银花、牛蒡子而平复。齐氏云:宜于鼻内(口畜)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用嚏药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血,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每日用嚏药嚏之,必不传染。

一妇人表邪已解,肿尚不消。诊之脉滑而数,乃瘀血作脓也。以托里消毒散溃之而愈。

一妇人肿痛,用硝黄之剂攻之,稍缓,翌日复痛。诊之,外邪已退,亦瘀血欲作脓,亦以前药溃之,愈。

一人表俱解,惟肿不消,以托里消毒散四剂,脓成,针之而愈。

一人患时毒肿痛,发热作渴,脉实便闭,以五利大黄汤下之,诸证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

一人患时毒,服表散药愈炽,发热便秘,诊其脉沉而实。此邪在里也,以大黄汤下之,里证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汤,浮肿亦消,惟赤肿尚存,更以托里药溃之而愈。

一人患时毒,焮肿胀痛,作渴烦热,便秘,脉数按之尤实,用防风通圣散一剂,诸证顿退;以荆防败毒散加元参、牛蒡、黄芩二剂而瘥。

周举人母,冬月头面耳项俱肿痛甚,便秘脉实。此表里俱实也,服防风通圣散不应,遂砭患处出黑血,仍投前药即应,又以荆防败毒散而瘳。盖前药不应者,毒血凝聚上部,经络药力难达故也,恶血既去,其药自效,或拘用寒远寒,及年高畏用硝黄,而用托里,与夫寻常消毒之剂,或不砭泄其毒,专假药力,鲜不危矣。

一妇人头面俱赤肿,焮痛甚盛,其脉浮数。此形证俱在表也。以平昔胃气有损,不可用发表之剂,宜用洁古法托里,以防邪毒之内侵。作内托复煎散一剂,终日饮之,两日而平。

少宰李蒲汀患前证,用发散之药,耗损元气,患处不消,体倦恶寒,食少口干,用补中益气加桔梗,及托里消毒散而愈。

秋官陈同野患前证,元气素弱,脉微细而伏。此形病俱虚也,用参、朮、芎、归、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以升举阳气,用牛蒡、元参、连翘、桔梗以解热毒,二剂,肿消而脉亦复矣。苟以脉微细为属阴,以肿赤为属阳而药之,鲜有不误者。

一妇人前证溃后,肿赤不消,食少体倦,脓清色白,乃脾肺气虚也,先用六君加桔梗芎归,后用益气汤加桔梗而敛。

一男子前证,表里俱解,肿痛尚不退,以葛根升麻汤二剂而消。

一男子患前证,肿痛发寒热,诊其脉浮数,以荆防败毒散二剂少愈,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势减半,又二剂而瘥。

一男子耳面赤肿作痛,咽干发热,脉浮数,先以荆防败毒散二剂,势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

一男子头面肿痛,服硝黄败毒之剂,愈甚,诊之脉浮数,邪在表,尚未解,用荆防败毒散二剂,势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内经》云:身半以上肿,天之气也;身半以下肿,地之气也。乃邪客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此感四时不正之气为患,与夫膏粱积热之证不同。硝黄之剂,非大便秘实不可用,若不审其因,不辨其虚实表里,概用攻之,必致有误。常见饥馑之际,蒭荛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气有损,邪气从之为患,不可不察。予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场、人参败毒散,或普济消毒饮子。邪在里者,五利大黄汤、栀子仁汤。表里俱不解者,防风通圣散。表里俱解而肿不退者,犀角升麻汤;如肿甚者,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或用通气散取嚏,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脓血即愈,欲其作脓者,用托里消毒散;欲其收敛者,用托里散,此法最为稳当。五七日咽喉肿闭,言语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不治。

一男子服表散药,愈炽,发热便秘,诊其脉沉实,此邪在里也,以大黄汤下之,里证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汤,浮肿亦消,惟赤肿尚存,更以托里药溃之而愈。齐氏云: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甚者,恍惚不宁,咽喉闭塞,庸人不识,将为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增益,方悟,始求疮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毒,切恐传染。考之于经曰:人身忽经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与夫时毒特不同耳。盖时毒初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诊其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濇,皆其候也。盖浮数者邪气在表也,沉濇者邪气深也。气实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热实不利,大黄汤下之;其有表证者,解毒升麻汤以发之,或年高气软者,五香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口畜)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口畜)药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左右看病之人,每日用(口畜)药嚏之,必不传染。其病人每日亦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宜和解之,服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宜针镰砭割出血,泄其毒气,十日外不治自愈。此病若五日已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必死,治之无功矣。然而此疾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常见粗工但云热毒,就用寒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矣。

一人冬月痛头面赤肿,耳前后尤甚,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医砭肿上四五十针,肿赤不减,痛益甚。予诊其脉,浮紧,按之洪缓,知为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且夫天令寒凛之时,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濇,善用针者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温。又云冬月闭藏,用药多,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耳项肿痛,发寒热,脉浮数,以荆防败毒散一剂,寒退热存;又以连翘消毒饮一剂,便行三次,内热顿退;余肿不消,本方去大黄加川芎数剂而愈。

一男子先发寒热,吹日头面俱肿,又二日口噤,汤水不入。诊之,脉洪数而有力,此表里俱实也。又咽喉妨碍,汤药难下,先用针刺咽间,去恶血锺许,牙关稍开;以防风通圣散一剂,徐徐服之,便去三四次肿上砭去恶血,以金黄散敷之,次日肿势稍退,又以普济消毒饮二剂,面肿渐消,惟两耳下坚肿不退,此必作脓,又以托里消毒散数服,候脓熟而针之,次以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陈皮,十余剂而敛。

一男子牙根肿痛,次传腮项俱肿,顿生寒热。此阳明湿热上攻,用荆防败毒散加石膏一剂,寒热顿退,惟腮肿不消,以针刺牙根肿上出毒血,以冰硼散擦之,外敷真君妙贴散,内服牛蒡子汤,数服而愈。

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证也,必舍时从证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亦消而病愈。

一妇人冬月面肿咽痛,口噤难开,诊脉洪数有力,又见房中暖气如烘,此因炉火盛也,以黄连解毒汤加元参一剂,次日肿消咽利,又用二剂,其疾痊安。

一男子劳甚,鬓间肿硬,肉色不变。予曰:劳伤气血,湿痰凝滞之证,与夫外感时毒不同。又诊脉细数而无力,为内伤损病,治当养气血调经脉理劳续损治之。彼欲内消,自服仙方活命饮二服,肿不觉消,脾胃已损。又请一医,乃行攻利,复损脏腑,数日后饮食不进,便泄不止,肿硬愈坚,痰涎愈甚。复请视之,辞不可治。予曰:凡疗理病有主末,治有权宜。此病初起,肉色不变者,血不足也;坚硬不热者,脾胃弱也;脉细数而无力,正气衰也。岂可用前有余之药以攻不足之病?后又强投温中补剂,不应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