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

《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

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类伤寒者,与伤寒相似而实不同也。世人一见发热,辄曰伤寒,率尔发表,表之不去,则以和解、清凉诸法继之,其间有对证而即愈者,有不对证而不愈者,有幸愈而垂危复生者,皆由施治之初,辨证未明也。夫有一病,即有一证,初时错治,则轻者转重,重者转危,即幸安全,性命已如悬缕,大可惧耳。予因着六气相杂须辨论,提醒斯世。兹更反复叮咛,条列于下,俾入门诊视,先取而明辨之。初剂不瘥,胜于救逆良多矣。学人其致思焉。

一、霜降以后,天令严寒,感之而即病者,正伤寒也。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但脉浮紧、无汗为伤寒;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

一、冬时感寒不即发,伏藏于肌肤,至春因温气感触而发者,曰温病。春犹不发,至夏因热气感触而后发者,曰热病。其症头痛发热,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尔,柴葛解肌汤主之。

一、四时之中,有不头痛发热,卒然恶寒厥冷,口鼻气冷,呕吐痛泻,面青脉迟者,中寒也,姜附汤主之。

一、冬时当寒不寒,乃更温暖,因而衣被单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温也。冬温之症,表寒内热,香苏散加清药主之。

一、夏秋之间,天时暴寒,人感之而即病者,时行寒疫也,亦有时非寒疫,而其人乘风取冷,遂至头痛发热者,名曰感冒。其见症与正伤寒略同,但较轻尔,香苏散主之。

一、夏月有病头痛身热,自汗烦渴者,伤暑也,加减香薷饮主之。暑证与热病相似,但热病初起无汗,暑病初起自汗,热病脉盛,暑病脉虚,此为异尔。然有伤暑、中暑、闭暑之别,治法详本门。

一、夏月有病头痛发热,身重腹满,谵语自汗,两胫逆冷者,湿温也。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曰湿温,切忌发汗。

汗之名重 ,为难治,苍术白虎汤主之。按∶伤寒发厥,胫冷臂亦冷;湿温发厥,胫冷臂不冷,以此为别。

一、头痛身热与伤寒同,而其人身重,默默但欲眠,鼻息鼾,语言难出,四肢不收者,风温也,不可发汗,加减葳蕤汤主之。

一、发热恶寒似伤寒,而脉细身重,不能自转侧,或头汗出者,风湿也。不呕不渴,桂枝附子汤主之。

一、病患呕吐而利,或头痛腹痛,恶寒发热者,霍乱也,藿香正气散主之。

一、病患身热面赤,目脉赤,项强,独头摇,卒然口噤,背反僵者,痉也。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加减续命汤主之。痉病有外感、内伤之异;有三阳、三阴之别,详见本门。

一、发热似伤寒,但身不痛,右手气口脉紧,中脘痞闷,嗳腐吞酸者,此伤食也,保和一、病患烦热似伤寒,而脉来虚软无力,头痛时止时作,肢体倦怠,语言懒怯者,虚烦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一、病痰喘似伤寒,但胸满气急,脉弦滑者,痰也,二陈汤主之。痰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加散剂。

一、恶寒发热,与伤寒相似,而病起自脚,两胫肿满者,香港脚也。香港脚不离乎湿,槟榔散主之。然亦有两足忽然枯细者,俗名干香港脚,此为风燥之症,四物加牛膝木瓜主之。

一、病患脉浮数,发热恶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外痈、内痈皆见此候。何谓内痈?大抵口内咳,胸中隐隐而痛,吐唾腥臭者,肺痈也。腹皮膨急,按之则痛,便数如淋,转侧作水声者,肠痈也。胃脘隐隐而痛,手不可近,时吐脓者,胃脘痈也。

书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不可误也。

一、发热似伤寒,而其人或从高坠下,跌扑损伤,或盛怒叫呼,七情过度,或过于作劳以致胸、腹、胁间有痛处,着而不移,手不可按者,蓄血也,泽兰汤主之,此与痈肿有别以上诸证,有与伤寒相类而治法不同者,有与伤寒相似而实不同类者,亦有伤寒与杂证相兼而互至者,务在临病之初,辨明投剂,庶一匕回春,实实虚虚之祸可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