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隋代医生。长于针灸。《隋书·经籍志》载有《殷元针经》1卷,已佚。
即达原饮第一方,见达原饮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秦艽一钱半,炒牛蒡子、炒枳壳、炙麻黄、犀角、黄芩、防风、甘草、玄参、升麻各一钱。水煎服。治癗痒甚。
【介绍】:南宋医生。佚名。三点为别号。江西良医。传其诊脉时以三指稍事点触,即能知六脉之所病,故以三点名之。《齐东野语》谓其“别有观形察色之术,姑假此以神其术”。撰有《脉法撮要》一卷,已佚。
经验方。见《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自然铜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土鳖虫9克。为细末,每服1.5~3克,开水或温酒冲服,日一至二次。功能活血祛瘀,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骨折。
藏名《加保拉希保地默保》。综合性藏医书。由入藏的汉族、印度、克什米尔、吐谷浑、大食、尼泊尔和西藏的名医共同编译。成书于八世纪末。全书收录了本松岗哇、僧能和敬虚的《杂病治疗》、《艾灸明灯》、《配方玉珠》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睑鞭睛疼。常由“风热痰火,及头风夹攻,血滞于睥所致。”(《张氏医通》卷八)。《审视瑶函》:“此症不论有障无障,但两睑紧硬而睛疼,若头痛者,尤急。……轻则内生椒疮,重则
病证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指非经期而突然阴道出血,量多如注者。多因暴怒伤肝,血失所藏;或气虚气陷,失于统摄;或跌仆损伤冲任,以致经血失于约制所致。治宜止血为主,以防晕厥虚脱。方用十灰散,兼服独参
即五行。《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成玄英疏:“五常谓五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运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气滞宜疏、气逆宜降,其中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