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经穴。杨上善曰:“经俞者,谓经之穴也。”②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证名。即阳证似阴。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
疝之俗称。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详疝条。
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病证名。指痰湿内停,郁久所致的发热。《丹溪心法·发热》:“湿痰发热,炒片芩,炒黄连,香附,苍术。右为末,用瓜蒌穰丸。湿痰,夜发热,以三补丸加白芍药为末。”详发热、痰积发热,痰症发热等条。
即月经。出《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轸式》。
见《脉经》。即妊娠。详该条。
是用辛凉(寒)的方剂清解气分热邪的治法。如患者有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大汗出、面目赤色、呼吸气粗、语声重浊、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大等,用白虎汤,即属此法。
①阴经之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任、阴维、阴蹻等经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②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
薄白主表,或偏于正虚;由薄变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舌淡红、薄白苔,见于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而苔薄白,主阳虚,气血两虚等。《辨舌指南》:“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