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骈(pián 楩)产

骈(pián 楩)产

骈,并列或一对。骈产即双生。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朦昧

    证名。见《素问·气交变大论》。一作蒙昧。指神情昏昧,意识不清,如有物蒙蔽之状。

  • 淡寮集验方

    方书名。15卷。元·僧人继洪辑。刊于1283年。作者参阅多种医著,辑录其中的验方千余首。分中风、中气、中暑、中湿等48门病证。每门之前均简论病候及用药。

  • 鸡毛蒿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 赤沃

    证名。指利下赤色粘沫。《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王冰注:“沃,沫也。”张景岳注:“赤沃者,利血,尿赤也。”详赤痢、血痢条。

  • 脚鱼壳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鳖甲之别名,详该条。

  • 结核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此症生于皮里膜外,结为果核,坚而不痛。”初起推之可动,久则推之难移,多不作脓。因风火气郁,或湿痰凝结而致。治法:因风火气郁结聚,初起伴有寒热者,用荆防败毒散解表,继服

  • 瘟疫红喉

    病名。《喉科种福》卷三:“此触天行瘟疫之气,致项肿咽痛,口内喉中皆现红色,痰涎秽浊,粘连不断,吐出热气,臭气喷人,甚有颈项头面俱肿,面目俱赤,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为虾蟆瘟,又名颅鹚瘟,亦名大头瘟。乃湿

  • 鱼尾毒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多由足太阳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生于项后发际两旁角处,脑后发之旁,属浅表轻症,易成脓,治同外痈。相当于枕后化脓性淋巴结炎。

  • 针刺补泻法

    指针刺治疗中,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目的而使用的各种针法。一般分补法与泻法两类。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微旋”、“出针按针”为补,“切而转之”、“摇大其穴”为泻。自元、明以后又有发展,如《金针赋》提

  • 鱼口症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发在口唇,形如鱼口,气出不臭,痰涎不收,是乃脾经发来热毒。上唇属脾,下唇属胃。”治宜清热解毒。参见驴嘴风,鱼口风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