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亦

食亦

古病名。一名食。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条。本病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

猜你喜欢

  • 内伤不得卧

    病证名。指脏腑不调引起的不寐症。《症因脉治·不得卧论》:“在杂症门,则里热多而无表热者也。今注外感者七条,内伤者六条。”内伤不得卧,包括肝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肺壅不得卧、胃不和卧不安、心血虚不得卧、

  • 反唇疔

    病名。指疔之生于唇棱偏里者。《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反唇疔发唇里棱。”初起形如粟米,色紫坚硬。肿甚麻痒木痛,寒热交作,烦闷作呕,甚则令唇外翻。详唇疔条。

  • 支正

    经穴名,代号SI7。出《灵枢·经脉》。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之络穴。位于前臂伸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距阳谷穴5寸处。一说“去养老一寸七分”(《针灸集成》)。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桡侧有前臂

  • 黑尖舌

    舌中根红而尖燥黑。为脏腑皆热,而心经尤热。宜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清心解毒(见《辨舌指南》)。

  • 漏疳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二。为牙龈红肿,化脓焮痛,绵绵不断,久而不愈,或时发时愈的证候。治宜清热解毒。先服银翘马勃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马勃、牛子、射干),继服甘露饮。外用锡类散涂患处。

  • 大小蒸

    古说小儿变蒸可以时日计算,分小变蒸和大变蒸两个阶段。《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兼蒸;九十六日三变,百二十八日四变又蒸;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

  • 海药本草

    本草著作。唐末五代间医家李珣撰。6卷。本书从50余种古代文献中引录有关海药资料,记述药物产地、形态、性味、主治、服法、禁忌等知识。原书已佚。存世佚文中保留药物124种,其中46种不见于前代本草所载。《

  • 黄赤为热

    五色主病之一。出《灵枢·五色》。面黄多为湿热,面赤主热,故黄赤为热。《望诊遵经》:“疸病面红黄,口渴,尿黄赤,身热者阳黄也。”

  • 七情饥饱嗽

    病名。又称七情伤感嗽。指因情绪不安,饥饱失常,伤及脏腑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诸嗽门》:“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为先。”用四七汤加桑白皮、杏仁、枇杷叶等。参见

  • 肥疮

    病名。头皮癣疾之一。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由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所致;或因接触传染而得。初起头皮毛发根部有小丘疹或小脓疱,形如粟米,破出黄水。逐渐形成硫磺色碟形黄痂,中央凹陷,有毛发贯穿,黄痂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