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小儿食伤脾胃之阳,呕吐、腹泻引起津液枯竭,经脉失养而致发痉,亦有脾肾阳虚而致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参苓白术散之属;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加丁香、肉桂、肉果
证名。指头部摇摆、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又名摇头。《证治准绳·头摇》:“头摇,风也,火也。二者皆主动,会之于巅,乃为摇也。”《张氏医通·诸痛门》:“头摇有二证,风火相煽,卒然头摇,项背强痛,少阳经证也
道家修炼养生的一种方法。陶弘景·《真诰》卷十四:“昼服日,存想日在心中,大如钱,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升,出喉咙至牙齿间,然后返还胃中。”道家认为,此法可治诸病,并可预防传染疾患。
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血胞。《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忽下肉胞三五个,状如鸡子大,软如絮,用刀剖开,内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宜服用十全大补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半夏、栝蒌仁各五两,贝母、桔梗各二两,枳壳一两半,知母一两。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治湿痰在胃,上干于肺,发为痰嗽,兼胸膈满,或寒热交作,面浮肿。
【介绍】:明代医家。安徽歙县人。精通医理,辑有《苍生司命》一书。
出《本草图经》。为朱砂之处方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高思敬撰。本书用白话文将脏腑的形态,对照《内经》、《医林改错》以及西医的解剖图形分别绘出对照说明。在中西医有关解剖学的合参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书后附有五脏药性补泻温凉歌、三百六十穴歌
方术之士。古代掌握方技、求仙、炼丹、禁祝、祈祷诸术的人。这种职业的出现开始于周,至秦汉渐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遵《内经》此说,故方士多指方技之士,即医生。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背部,以两乳间距离的1/4(即2寸)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将一角顶置于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下两角是穴;再将此三角角顶放在上一三角底边中点,其下两角也是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