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七。指伤寒过经不愈,邪毒上薰所致的咽喉痛。“伤寒病,过经而不愈,脉反沉迟,手足厥逆者,此为下部脉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气上熏,故咽喉不利,或病而生疮。”若其人恶寒
【介绍】:(?~1584)明代医生。字耆祥。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因家贫而学医,日夜钻研《素问》、《难经》等名家学说,治病多验。著有《医家正统》、《行仁辑要》、《保赤方略》等书,未刊行于世。其子邦贤(
病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痘疮入眼,或痘疹入眼。详各条。
肝主疏泄,太过与不及皆为肝气不和。症见急躁易恐,胸胁胀满,甚则作痛,少腹胀痛,妇女则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影响脾胃而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治以疏肝理气为主。
出《灵枢·五色》。即拇指。详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明末医家。字克庵。杭州府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家贫,刻苦学习,尤其精于医术,年至八十余岁时,仍手不释卷。著有《医学要义》一书,未刊行。
指常发呕吐疾患的病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详呕吐条。
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丁癸草之别名。②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地锦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字彦深,号愈庵。镇江(今江苏镇江)人。通医术,集书数千卷,常摘录精要,加以点校。撰《集善方》36卷。
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治用小柴胡汤。参见三阳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