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用轻剂宣通肺气,清解表热的治法。如感受秋季温燥之气,身微发热,口干而渴,干咳无痰,用桑杏汤之类。
正骨八法之一。《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归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适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它疾患所遗留的关节等处僵直者。
病证名。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上胞下垂。详该条。
泛指脾的各种热证。《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鼻先赤。”又“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可由外感热邪深伏,或胃肠积热,或嗜酒,或过食肥甘燥热等所致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小儿表里遍身俱热,日久不止,颊赤口干,大小便涩,谓之积热。乃内因乳食肥甘;外因重被厚棉,炉火侵迫所致。此内外蕴积之热,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舌苔色黄而暗晦,主阳热亢盛。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地菍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吴仪洛条。
病名。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
【介绍】:元代医生。江苏昆山人。自曾祖以下世代以医为业,顺中医术更精,任太医院太医达四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