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蛇啮

蛇啮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蛇咬伤。可分无毒蛇咬伤和有毒蛇咬伤。前者危害不大,按一般外伤处理即可。后者伤后,局部逐渐红肿、疼痛,久则更剧,以至伤处起水泡,甚则发黑形成溃疡,出现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四肢无力、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呼吸困难;严重者,面部失去表情、舌强不能言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抽搐、血压下降、粘汗淋漓、头项软瘫不能自由,最后晕厥而亡。有毒蛇咬伤后,应立即在伤口近心端缚扎,以防毒素扩散,用药筒拔法吸尽毒汁。进而分型论治:1.风毒型(以神经毒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轻,但有头昏、眼花、嗜睡、昏迷、气急,严重者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应以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为主。用半边莲30克,野菊花白芷川贝母龙胆草白僵蚕各9克,蝉衣6克,全蝎蜈蚣各6克,甘草4克。煎服。2.火毒型(以血循毒症状为主):局部疼痛、血泡,全身皮下出血等,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用半边莲、鲜生地各30克,丹皮9克,黄芩9克(或黄连4克),赤芍、黑山栀、射干各9克,出血严重者加犀角3克,磨粉冲服。3.风火相兼型(以混合毒症状为主):具1、2两型症状,治宜解毒、清热、熄风、凉血为主。用半边莲30克、车前草、白芷、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大蓟白茅根各15克,蜈蚣、全蝎各4克。亦可及时用季德胜蛇药、或其它蛇药片内服及外敷;或用单味药雄黄、半边莲、蚤休等水煎服。如出现脑、心中毒症状与并发症严重者,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猜你喜欢

  • 直接灸

    艾炷灸之一种。又称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施灸的方法,根据灸量的大小及机体反应的不同,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二种。详各该条。

  • 阳水肿

    病证名。肿满之一。属热实,多由患儿体质尚实,湿热内郁,水道阻塞,水气泛滥,外攻肌表而成。《幼幼集成》:“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但必须量儿大小,根据病情

  • 砭针

    即砭石。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注“砭针者,砭石是也。”

  • 风论篇

    《素问》篇名。风为六气之一。风气中人则病。本篇主要讨论各种风病病理变化的特征,阐明“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为百病之长”的意义,故名。

  • 田鸡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粪箕笃之别名,详该条。

  • 酒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因醉卧汗出迎风,风邪入于胃经所致。初起遍身生疮,小者如豆,大者如钱,色呈灰黄,上覆脓痂。久则眉发脱落。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 疮疡辨脓

    辨证方法之一。出《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历代外科医著,论述疮疡辨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辨疮肿内有脓无脓:凡疮疡患者,脉紧数或迟,患部微红坚硬,按之痛不甚,不引手,为脓未成;脉数,患部发热,按之疼痛引手

  • 血瘿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多因肝火暴盛,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致。症见颈生瘿块,皮色紫红,上有交叉露现的赤脉红丝。治宜滋阴抑火,养血化瘀。用芩连二母丸,或以海藻、海蛤、昆布、泽泻、猪靥、黄

  • 传尸劳

    古病名。见《圣济总录·骨蒸传尸门》。又名传尸、劳瘵、尸注、殗殜、复连、骨蒸等。系一种相互传染而广泛流行的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结核病。《证治要诀·虚损门》:“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

  • 白癞

    病名。麻风病的一种类型。见《诸病源候论》卷二。由于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而成;或接触传染而得。初起皮色逐渐变白,四肢顽木,肢节发热,手足无力,患部肌肉如针刺样作痛;或声音嘶哑,两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