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腋痛

腋痛

证名。《症因脉治》卷一:“腋痛者,在两胁之上,奶旁外侧,痛连缺盆肺经症也。若在腋之下,原是胁痛,而非腋痛。”致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多因风寒燥热等邪侵肺所致;内伤多因郁怒伤肝积热熏肺或肾火上冲引起。因风寒者可见恶寒发热,喘急咳嗽,多痰,腋痛时牵引锁骨上窝部等症。治宜疏邪肃肺为主,如麻黄杏子汤加味泻白散等方。因燥热者可见腋痛,口渴面赤,吐痰干涸,小便短赤等症。治宜清燥泻火为主,如燥热伤气,用加味泻白散,燥热伤血,用青金泻白散;肝肺火盛者,用知石泻白散柴胡黄芩等药。内伤者,如郁怒伤肝,可见腋痛,烦躁多怒,胸膈痞塞等;若木火刑金或积热熏肺,则兼见咳嗽气逆等症。治宜疏肝清肺为主,可选用加味泻白散、严氏推气散加味清胃汤等方。肾火上冲,多因房劳过度,精伤肺损所致。常见腋胁隐隐作痛等症。宜用左归丸家秘天地煎黄芩泻白散等方。亦可因湿热所致。《张氏医通》卷五:“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实人去参加草龙胆;体肥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饮搏聚而痛者,加味导痰汤加柴胡为向导。”参见外感腋痛内伤腋痛条。

猜你喜欢

  • 腰眼

    经外奇穴名。见《肘后备急方》。别名鬼眼。位于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3~4寸处(《中国针灸学》)。一说在“第三腰椎棘突旁开3~4寸凹陷处”(《针灸学简编》)。主治劳瘵,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

  • 阴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见《素问·刺腰痛论》。其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循胁肋……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本

  • 臭椿子

    见《江苏药材志》。为凤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 疫喉失音

    病名。系患疫喉而肺经积热,火灼阴伤所致之咽喉溃烂而失音者。治宜泻火解毒、养阴润燥。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外吹冰硼散于溃烂处。忌辛辣炙煿等物。参见疫喉条。

  • 三十六风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分风病为三十六型,故名三十六风,包括疠风在内。

  • 足阳明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阳明络脉,见该条。

  • 八谷

    指八种谷物。有二说:①《本草注》为:黍、稷、稻、粱、禾、麻、菽、麦;②《续古文苑》·隋·李播《天文大象赋注》为: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

  • 王一仁

    【介绍】:民国时期医家。新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主编《上海中医杂志》多年。著有《中国医药问题》等书。

  • 十二禁

    针刺前后的禁忌。《灵枢·终始》:“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

  • 许仁则

    【生卒】:八至九世纪【介绍】: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子母秘录》十卷,佚。唐宋医家的著作如《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多引用该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