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明·薛铠《保婴撮要》。即吐舌,见该条。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即足背发。见该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雄黄(如皂角子大)六块,巴豆(不去皮油)、蝎尾各十五个。为细末,入白面五两五钱,水泛和丸,豌豆大,候稍干入麸内同炒香,将一粒放水中,如浮于水上即去麸,每服二粒,温酒或茶水送
即补阴。详该条。
病名。①出《外科启玄》卷二,又名黑疔。即疔生于涌泉穴及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且见寒热,面色枯焦黝黑者。治宜解毒托里加肾经的引经药。②见《外科真诠》卷下,即满天星疔。见该条。
《伤科秘要》方。当归(酒炒)、通草各一钱,乌药、炒麦芽、香附(童便炒)、炙鳖甲、山楂肉各二钱,苏木、红曲各一钱半,红花、甘草各五分,牡丹皮八分。水、酒煎服。治跌打内挫,损伤筋骨,气血不通,瘀滞疼痛者。
病名。即遗尿。《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
病名。指秋季的一种热病。《温热经解·客气温病治法》:“秋温,不大便五六日,舌苔焦燥者,热病也,大承气汤主之。秋温,化热十余日,邪入厥阴,唇焦齿燥,耳聋,舌根焦黑,手指蠕动欲痉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秋温,
病理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乳食停滞,或为暑湿所侵,化热灼液成痰,因循日久,结为顽块者,称为痰母。是齁的病因。详齁条。
见《云南中草药选》。即青羊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