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痈

脾痈

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章门穴为脾经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黄汤、赤豆苡仁汤二方合用,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汤补脾调理。参见胃痈条。②出《外科启玄》卷五。指发于肩贞臑俞二穴之外痈,证治见外痈条。

猜你喜欢

  • 补气升肠汤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人参、黄芪、当归(酒洗)各一两,白术(土炒)五钱,川芎(酒洗)三钱,升麻一分。水煎服。治产妇脱肛。

  •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 伤寒辨证

    书名。4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等基础理论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

  • 水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肾经所致。多先得水病,因而停留,又为风湿触激,即变成疮。逐渐遍体腐烂,色呈黑紫,脚底溃漏,甚至阴茎腐蚀,四肢无力,日久眉睫脱落。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 浊烛疮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王烂疮。详该条。

  • 齿间血出

    证名。又名齿衄、牙宣。《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断,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牛顿草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 宋邑

    【介绍】:西汉时医家。临菑(今山东临淄)人,是淳于意的弟子。

  • 蓐风

    见《千金要方》卷三。李师圣《产育宝庆集》:“产后为风邪所中,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名曰蓐风,用药不得大发其汗。并忌转泻吐利,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一味)最妙。”治疗参见破伤风条。

  • 刮痧法

    实热痧胀邪犯肌表的治疗方法。用铜钱(或汤匙、瓷碗)蘸香油于患者脊柱两旁轻轻向下顺刮,以渐加重,干则再蘸,再刮,以出现红紫斑点或斑块为度。继以消毒三棱针轻轻刺破,出尽紫黑血,使痧毒外泄。如刮刺头、额、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