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动作多变,辗转不安的症状。《灵枢·癫狂》:“饱则善变。”
病证名。见陆成一《女界须知》。属于阴肿症候。因脾湿下注所致。多见于体肥之人。症现阴户肿胀,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等。治疗参见阴肿。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字吉老。泗州(今安徽盱眙)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泗州杀刑犯,郡守李夷行派遣医生、画工剖腹观察,将所见绘成图,杨介一一加以校正,作《存真图》1卷。对人
针灸体位名。详坐位条。
病名。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心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
丛书名。清·徐辑。刊于1750年。包括《达生篇》、《种痘法》、《福幼篇》三种。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薏苡仁二两,金银花、茯苓各一两,牛膝、半夏、甘草、草薢各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治湿毒流注。
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
病证名。①见《证治准绳·杂病》。多指枣花翳内障。详该条。②近代某些医家认为指黑睛生翳,形似枣花者(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属花翳白陷,详该条。
古病名。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卫,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常可伴有脏腑气血的其他见证。《素问·调经论》:“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