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病名。《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胀病之因更多,所胀之位各异。或因湿因郁因寒因热因气因血因积因虫,皆可为胀。或在脏在腑,在经络,在皮肤,在身之上下、表里皆能作胀。”胀病按脏腑分,有肝胀、心胀、脾胀、肺胀、肾胀、胆胀、小肠胀、胃胀、大肠胀、膀胱胀、三焦胀等;按邪正盛衰分,有虚胀、实胀等;按病因分,有寒胀、热胀、食胀、气胀、蛊胀、酒胀、血胀等。②证名。指胀闷不适的一种自觉症状。如头胀、胁胀、腹胀之类。详各有关条。

猜你喜欢

  • 热毒瘰疬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如头、面和颈部疮疡,则颈部出现瘰疬。轻者略有疼痛,可以自愈。重者局部红、肿、痛、热,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

  • 黑燥厚苔边红舌

    中心黑厚燥苔,舌边红色。为脾胃热极,热盛津枯之候。急用三黄白虎汤或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生津,大便秘结者,宜承气汤下之(见《伤寒舌鉴》)。

  • 茨藜根

    见《贵阳民间药草》。即刺梨根,详该条。

  • 寒石

    出《吴普本草》。为卤碱之别名,详该条。

  • 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之简称,详该条。

  • 鼻赘

    病名。①为鼻息肉,《冯氏锦囊秘录》卷六:“湿热之气,……得以上炎,为鼻生赘,……是以上燎而鼻生息肉。参见鼻痔条。②酒皶鼻而进入肥大期者,称鼻赘。

  • 臭藜藿

    见《广东中药》。为土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 太医院通事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 肺虚证

    指肺气、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肺虚。……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

  • 双喉痹

    病名。多由肺胃积热复感风毒所致。见《喉科秘旨》卷上:“生于上腭关内,两边形如榄核,痛而难食。”咽喉两边肿痛,面赤腮肿,甚或肿连项外,汤水难咽。语声难出,脉洪大。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清咽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