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暑多挟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病程中极
自我推拿方法。即熨眼。《饮膳正要·养生避忌》:“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揉眼,永无眼疾。”
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不居集》上集卷十七方。贝母、天花粉各二钱,桔梗一钱,甘草五分,麦门冬、茯苓、橘红各一钱五分,生地黄三钱四分,知母七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肺经燥痰,痰涩而难出,上气喘促,洒淅寒热,面白脉涩。
病证名。《医学纲目》:“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因“脾气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气虚脱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或四君子为主。”若脱出绯红或作痛者,为血虚有热,宜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牡
病证名。指寄生虫结聚肠中所致的瘕病。《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类经·针刺类》注:“此言虫瘕在肠胃中
足底中心。其中心点为涌泉穴部位。《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
【介绍】:见周之藩条。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金代医家。张元素之子,号云岐子。易州(今河北易县)人。继父业,名闻当时。撰有《脉谈》、《云岐子脉法》、《医学新说》等。又撰《伤寒保命集》二卷(《济生拔粹》中题名《保命集论类
病名。又名膀胱痹。因风寒湿邪久客膀胱,使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所致。症见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等。《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治宜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