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枳实(麸炒)一两,白术、人参、炙甘草、茯苓(去皮)、炮姜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不拘时服。功能理中焦,除痞满,逐痰饮,止腹痛。
病证名。即萎黄。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身黄而色不润泽,但两目并不发黄的病症。详萎黄、黄胖、脱力黄条。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用连须葱白三茎研烂,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盐熨脐下气海穴,令气热。”参见阳条。
【介绍】:见吴其浚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蔊菜之别名,详该条。
初生儿三种急症。《太平圣惠方》初生儿须防三病。一撮口,二着噤,三脐风。皆急病,脐风尤甚。各详该条。
舌苔薄白而微滑的舌象。舌质淡红,为外感风寒表证,宜辛温发汗解表治之(见《伤寒舌鉴》)。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栝蒌仁四钱,半夏一钱五分,黄连八分,枳实、黄芩各一钱,竹茹三钱。水煎去滓,入生姜汁二滴、竹沥二瓢,冲服。功能豁痰降火。治火痰郁遏胸膈,症见咳嗽不爽,胸中气闷,夜不得眠,烦躁不宁者
胸骨下端剑突周围部位。古称剑突为心坎骨(见《伤科补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