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芦竹根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清·吴达撰。刊于1879年。治案40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详。后收入《医学求是》中。
病证名。出《幼科发挥》。即枕骨内陷,可由儿卧日久所致;如兼头骨四破,高下成缝,则为肾元衰败之重症。参见囟陷条。
指针灸治疗时给予患者的刺激强度。通常分为强、中、弱三种。针刺刺激量由针具的粗细,操作方法,刺激形式和持续时间决定;灸治刺激量则以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直接灸与悬灸,或艾卷熏灸时间来区分。一般机体反应与刺
即沙参麦冬汤,见该条。
见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流于阴地的泉水。因长期不见日光,又含有动、植物腐烂后的毒质,如不经处理,饮后易引起中毒。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疔疮的兼证。疔疮发生走黄,沿经络寻找,可见一根芒刺直竖,即是疔苗,在此针刺出恶血,再艾灸,可宣余毒。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刺莓果,详该条。
【介绍】:见王勋条。